APP下载

试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2015-03-21孙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素养

孙娜

试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孙娜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做出的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纲领的形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并将绿色发展战略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中。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入手,分析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素养;绿色发展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表现,它作为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所孕育出的一种智慧精华,在我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提醒着人类的持续性发展需要一个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1]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美丽中国建设”首次写入规划建议。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新思想孕育的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高校为大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应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驱者。所以,在当前的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更多地突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而且实现形式呈现多元化,比如制定建设“绿色大学计划”,或是开设类似人类生态学这样的课程。当然,这同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相比较还有待提升,未能够完全跟上当前发展的速度和需要。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不论是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还是接受这样的课程教育的学生都是比较少的。[2]针对此现象,本文着重运用“绿色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点,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教育措施,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分析

(一)生态文明意识状况

有些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流于形式,只重视专业课程,未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规划。由于部分高校生态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据统计,有超过60%的学生知道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却不清楚其重要性与必然性的具体表现。他们能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对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生态事件关注较少,尚未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之于国家命运、地区建设乃至自己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时事政治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知道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但只有少数学生知道“绿色发展”这一词语,而真正理解此概念的学生则少之又少。

(二)生态文明行为状况

在社会舆论和学校家庭的教育熏陶之下,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还未完全内化为生态文明行为习惯[3]。大学生中不乏当代环保主义者,但同时也存在着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的观望现象。受消极从众心理的影响,许多学生面对他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时,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而不是勇敢地制止,认为这与自身的利益发展毫不相干。此外,许多大学生还未能养成节制性的消费习惯。据了解,受攀比心理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消费行为并非出于真正的日常所需,而是通过过度消费来达到炫富的目的。有些学生还未能认清社会校园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从而出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不良行为。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完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

高校应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可通过显课程和潜课程内容达到教育的目的。显课程指列入教学计划,规范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具有明确性和规范性等特征。[4]高校可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相关的教学计划,开设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来使学生掌握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系统教授学生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实措施,从而不断提高生态认知。

此外,高校还可通过潜课程,即校园文化,如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风学风等,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净化他们的心灵。高校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可将环保标识、绿色宣传标语放置在教学区及宿舍区,如有些院校在草坪上设置“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份情”,在洗手间粘贴“来也匆匆 去也冲冲”等标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按照和谐环保绿色的校园文化所要求的标准来不断约束自身的言行,并内化为自身的情操素养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二)重视生态实践环节

除了系统的课堂教育及校园文化的营造以外,高校还可从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不断发掘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实际行动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可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等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上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活动,不断认识到绿色发展对国家、社会、校园以及自身的重要性,使生态文明素养在各种纪念活动中得到提高。高校应长期性地开展一系列的常规活动,如招募志愿者进行“净化美化校园”“环保与绿色发展”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得到长期的发展与强化。高校还应引导大学生绿色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倡导厉行节约、理性消费,杜绝盲目浪费,在学生中开展二手衣赠送或低价转让等活动。党团组织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利用社团、党团组织和二级院系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从而将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渗透到每位受教育者的思想中。[5]二级院系的团委学生会可举办相关的学生活动、主题班会或教育类讲座,例如通过“三节三爱”主题班会、“文明餐组”、“光盘行动“等活动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

此外,高校可利用学生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大学生到企业、社区和乡镇,开展生态环境情况调研,通过发传单、文艺演出、一对一讲解等形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感知、思考并上升为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从而带动更多人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践行的大军中,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三)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信息载体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发挥舆论造势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海报宣传和多种网络平台,如易班、微信、QQ、微博等媒体刊载相关的文章,还可在学生常用的媒体平台和学校、二级院系的文娱活动中制造相关话题供学生们在互联网论坛上相互讨论,以真实的数据、完善的资料和鲜明的画面使其认识到当今我国严峻的生态局面,真正融入生态保护中去。

此外,高校还应引导学生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如网上的反动言论、反人类科学发展的文化垃圾,帮助学生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拓展新的领域,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内论坛的教育功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绿色发展理念。

(四)关注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个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大到校园绿地、教学区、生活区、食堂的规划,小到垃圾桶、灯具和水龙头的配备与安装,甚至桌椅的摆放,都体现了“生态”“绿色”的内涵。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能够唤起学生们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热情,因此,高校应引导学生担当起维护环境、爱护花草、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态校园的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优美的环境不仅可以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陶冶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建设保护生态文明的积极性。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都不是生硬、冷冰冰的字眼,而是充满正能量的词汇。绿色既是理念也是举措,十八届五中全会所强调的“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呈现的不只是发展理念的新定位、新高度,更是有的放矢、务实可行的发展手段与工具,也是从一纸蓝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案。高校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当代大学生教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守护者和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坚力量。

[1]曲海燕.和谐校园文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J].黑龙江成人教育学报,2011(2).

[2]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N].昆明日报,2015-09-22.

[3]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5).

[4]张霞妃,董杜斌,朱军.教育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5]杜秀娟.解读生态文明[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6).

责任编辑:姚旺

G642

A

1671-6531(2015)23-0047-02

孙娜/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福建龙岩364000)。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素养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漫说文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