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文学欣赏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5-03-21沈冬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欣赏课精品文学作品

沈冬娜

试析文学欣赏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沈冬娜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学欣赏课作为大学普遍开设的公共课,应肩负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本文分析了高校开设文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文学欣赏课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改革文学鉴赏课以促使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策略。

文学欣赏课;文学精品;大学生;人文精神

文学欣赏课是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拓宽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运用文学精品这一载体,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鉴赏力、识别力。“文学即人学”,文学欣赏课是人文教育的殿堂,通过选取历史与时间积淀下来的、具有思想价值和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展现美好的精神世界,使其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一、高校开设文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不高。进入大学后,时间由学生自由灵活支配,他们或是选择休闲娱乐性图书,如漫画、时尚杂志等,或是快餐式网络文学,如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等,阅读面狭窄,“碎片式”的阅读习惯导致他们对经典严肃的文学作品提不起兴趣,难以深入阅读。此外,学生对手机和网络过分依赖,对传统书籍丧失了兴趣,学习缺乏动力。

2.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些学生虽然意识到文学经典的重要性,但是在文学欣赏课堂上缺乏主动性,逃课、旷课的现象很常见,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此外,一些教师本身文学作品阅读量低,人文素养不高,无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对学生缺乏系统性的读书指导。

3.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文学欣赏课被边缘化。受就业压力和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一些学校重实用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导致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不协调。学生只注重专业课和英语、计算机的学习,像文学欣赏这样的公共课被边缘化,文学欣赏课已然失去了他们的青睐。很多学生上课的目的不是因为爱文学,而是出于拿学分、应付考试、获取学位的需要。

二、文学欣赏课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1.文学欣赏课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往往高估自我能力,条件的优越导致他们心理素质不够健康稳定,遇到挫折容易消沉,令人担忧。文学欣赏课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爱与敬畏生命,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令人深思。如《论语》中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直高洁的坚定品质等。通过与古代圣贤的心灵对话,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上获得力量,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2.文学欣赏课有助于学生体悟人文之美和经典之魅力。教师选择典型的文本,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文学,欣赏文学,去发现文学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这既是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情感和智慧的积累。学生逐步感悟到文学精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被文学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塑造。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通过文学欣赏课,有助于学生感知人性美,提升艺术审美情趣。

3.文学欣赏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文学欣赏课是大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加油站,它有助于学生人文知识积累内化,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心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阅读诸子散文如孔子的义利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生产劣质奶粉等不良牟利行为,反思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阅读唐诗宋词可以体会其深邃优美的艺术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阅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习主人公顽强抗争的积极态度,面对人生困境,不逃避、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教师可以将类似的作品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做比较、同阅读,将主人公勇敢、乐观、持之以恒的事迹作为典范,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改革文学欣赏课,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一)调整课程内容

1.注重经典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整合。当前,网络文学因其自由性、交互性、平民性的特征而受到学生的青睐,所以,文学欣赏课可以将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欣赏课不可或缺的补充。不过,在网络文学的数量和质量上,教师要严格把关,坚决摒弃一些消遣休闲的泡沫文学。注重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文学作品的整合,将潮流与经典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影响深刻、时间持久、大众普遍接受的作品,汲取其中的精华,在文学的经典化与网络的个性化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下,使学生获得心灵自由,拓展精神空间。实践证明,文学欣赏课始终是学生积累知识、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2.分层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内容。文学欣赏课的任务在于充分发掘经典蕴含的巨大价值,唤起学生对经典的崇敬心理和高度认同感。文学欣赏课由简单的文本研究拓展为对文学精神的感悟与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文本内容分层解读。第一层是诵读文本,尤其是古文诗词,在语音语调、节奏停顿、重音拖音中感受优美的意境和内在的韵味,从而理解诗词象征的意义、作者表达的心境。通过诵读使文学精品渐渐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排除他们与文本间的隔阂,引起共鸣,达到忘我的境界。第二层是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让古典走向现代,感受古人与今人的血脉相通,引导他们从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及其历史变化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第三层是重新回归文本,视角转换,加深学生对经典的解读,再次深刻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深厚的艺术魅力,他们自然就能够区分优劣、辨别美丑了。

3.增强内容的趣味性。90后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讨厌刻板,文学欣赏课要避免单一、枯燥的文本教学,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文人轶事、作品创作的背景故事等。教学内容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极有吸引力,使他们感受到文学精品传递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和无限的可读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

1.引入新媒体。将文学精品的影视改编和文学精品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消费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对比中全面认识文学精品本身。比如,观看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对比余华的小说《活着》文本,由于影视这一传播媒介具有视听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往往在看完影视作品后,学生有了重新翻阅作品的兴趣,会主动地深入发掘文学精品的深度。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三个层次。“乐之者”是最高层次,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高度愉悦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形成良性循环,自发地与文学家进行交流,是提升自身内涵气质的重要途径。

3.开设文学讲座。邀请名家作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学习文学作品,让他们亲身感受作家的思想脉搏和人格魅力,使其知识结构完善化、系统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提高人文素质。

4.组织文学活动。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精神世界。而当前大学的文学欣赏课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缺少阅读的氛围,仅靠课堂上的讲解不会从根本上有所改变。要课内外相结合,多渠道开展文学活动,为人文教育创造一种环境,实现课堂延伸。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以评奖的形式调动学生对于精品阅读的兴趣,使其更愿意参与文学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经典进行创新式的阐释,例如将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微电影,鼓励他们自己挖掘作品内涵,在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中提升人文素质。创办读书会、开设导读课、组织读书赛、开展征文比赛等,多形式、多角度地点燃学生对文学精品的阅读激情。邀请教师指导,改变学生急躁的读书习惯,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随意性阅读。围绕热门图书,将感兴趣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师生自由地讨论、交流,充分发表每个人的见解。这种形式使他们既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又聆听了别人的感悟和思考,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1]张猛.基于文学经典阅读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模式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王青,赵保全.关于经典阅读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思考[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责任编辑:姚旺

G642

A

1671-6531(2015)23-0045-02

沈冬娜/大连财经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硕士(辽宁大连116100)。

猜你喜欢

欣赏课精品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