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障与开发:高校助学模式融合创新研究

2015-03-21李淑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沈 敏,金 星,李淑娟

保障与开发:高校助学模式融合创新研究

沈敏,金星,李淑娟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正处于从保障式资助向强调资助育人实效性的开发式资助转变阶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民创业”的时代要求,本文将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融入资助工作(奖、助、勤、贷、免)各个环节。以整体设计、分段培养、三堂融合为基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资助体系的融合创新路径。

项目化;高校学生资助;创新创业教育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1]为了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基本完成了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的保障型资助体系的建设。[2]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机会公平”包含两个层次含义: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等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家庭贫困学生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一、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认为,家庭贫困严重限制了“人的可行能力”[3]。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学视角,从能力本位角度进行解析,这为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

当前,贫困学生面临的问题已由生存型转为发展型,其个人尊重、发展、理解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开始集中显现,他们迫切希望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不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站在路边鼓掌。然而寒门学子容易有自我否定、故步自封的思想,在创业浪潮中表现出胆怯、退缩的心态。现有的高校资助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高涨的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

1.资助与育人两张皮。高校的资助工作未能与育人有效衔接,主要是以保障经济困难学生不辍学为基本目标。资助是资助,育人是育人,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虽有一些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技能方面做了局部的有益探索,但是对系统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高校资助工作全过程的探索较少。

2.资助对象的“主体性”不强。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保障型”资助依据主要来自地、市级民政局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认定证明,由于部分地区对贫困情况认定审核不严格,以至于贫困证明“数量惊人”。甚至有些同学为了获得资助夸大贫困程度,严重违背了高校资助育人的本意,也大大减弱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严重缺乏。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仍是“精英主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困于经济、思维、眼界、自卑、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被排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门槛之外。在“您认为目前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调查中,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依次是实践能力(48.4%)、人际交往能力(45%)、创新创业能力(44.7%)、学习能力(36%)、适应能力(22.2%)。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创新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4]

二、“保障与开发”双轨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阐释了激动人心的“大众创业梦”,要求全社会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洪流。探索以“开发人的价值”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目标,将资助育人与创新创业的时代步伐高度融合,建构主体性强、高发展、高参与度的项目化资助体系,既是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创业梦”的必然选择。要以“培育学生成才为本”作为主线,将创业意识、知识、品格、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以“项目化”的形式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构建高保障、高参与、高创新、高创业的“四高”项目化资助体系,加强学生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融合与创新——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1.进一步树立“保障与开发”并重的工作理念。高校资助工作要立足于“开发人的价值”,对起点低、底子薄、观念相对“落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拉一把、扶上马、送一程,通过设立系列项目的途径,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业知识、创业理念,开阔视野,使其与普通学生一样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2.建构项目化参与式资助模式。项目化参与式资助模式以“开发人的价值”为价值导向,由传统的无偿直接资助转变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获取项目的间接资助。旨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支撑平台,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重要指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全民创业”的时代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融入资助工作的(奖、助、勤、贷、免)各个环节。以整体设计、分段培养、三堂融合为基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资助体系的融合创新路径。

3.保障为主,兼顾开发,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坚持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高校应将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资助育人的体系架构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管理的随意性。出台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优惠制度,以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让资助育人工作真正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的助推器,真正实现“开发人的价值”的目标。

四、项目化资助体系的构建

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研究探索项目化资助体系运行方式,着力改变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尝试强化学生主体参与、重视资助过程、构建科学的资助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实现新常态时期高校助学模式融合创新。

1.创业型勤工助学项目设计。改变传统劳务型勤工助学,设置创业型勤工助学,提高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首先,针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激发创业意识、传播创业知识、培育市场竞争理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其次,针对有强烈创业意愿,但是囿于现实困境迟迟无法实施的贫困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培训,为日后的创业道路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再次,针对有一定创业实践、有项目的学生,在高校的创业园开辟专门的场所,提供前期资金、场地、风险评估,安排专人指导,专项扶持。高校要主动培育校园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努力引导勤工助学项目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

2.设立专门的创业贷款基金。融资难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难题,对于本来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有条件的高校应实施合理放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无息贷款申请、降低贷款门槛、减免贷款所需的担保、免除户籍限制等政策,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异地创业。建立创业资金的融合平台,为有志创业的寒门学子提供条件。

3.设立项目化资助工作架构。建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并行、互动交流、多方参与的项目化资助体系,依靠融合创新推动和提高资助育人质量,为高校资助工作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育人途径。探索以项目化形式构建“育人+技能+资金”的模式,把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重点,从而实现资助工作“开发性育人”的长远目标。构建校级、院级、班级三级项目化资助组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级资助组织在过程化管理中的作用,全方位、无死角地帮助和督促资助对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资助工作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着眼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资助对象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4.项目化资助的过程管理。由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资助组织搭建创业资助项目申请、评估、管理、绩效考核平台,提升“资助育人”功能的有效性,依托项目化实现创新创业与资助体系融合。通过科学的项目过程管理,以资助对象申报管理为起点,严把资助对象审核关,在运行过程中,以学生参与程度和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作为考核依据,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地评估和优化项目实施过程。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13SJDFDY022)成果;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SYKJ15D39)成果

[1]周飞.教育部:努力开创新阶段教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8-08-18(1).

[2]黄燕,王林清,马彦周.参与式资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晓芳.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2).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

A

1671-6531(2015)23-0037-02

沈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江苏无锡214153);金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江苏无锡214153);李淑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硕士(江苏无锡214153)。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