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其激励机制探究
2015-03-21史慕华曲畅竹
史慕华,曲畅竹
教育论坛
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其激励机制探究
史慕华,曲畅竹
创新创业推动当代经济发展、助推科技进步、驱动国家繁荣的作用日益明显。当代中国推崇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个现状,本论文在研究有关创新创业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其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提供借鉴。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
“创新”的本意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革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进。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原有思维模式,打破旧的规则,在汉语词典中“创新”解释为破旧立新,以现有思维模式突破常规提出异于常见思路的想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物质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改进创造新的路径、事物、元素、方法、环境等,并能获得收益的行为。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性质功能、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款型设计、实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完善和丰富。
当今学术界在理论上并没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关于创业的定义。但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创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通常指创建一个新的企业,而广义的创业则一般是指创造新事业的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则是指大学生具备先进的创新创业意识、优秀的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有对当今社会环境的认知与丰富的实践经历,并利用这些能力开创自己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社会、各高校以及大学生群体本身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越来越重视,但是我们必须客观看待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创新创业明确界定的学科,也没有相应完善的符合国情的教育体系。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或者说开设的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很有限,在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方法、评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结合实际改进完善,同时作为一门课程显得相对零散化、碎片化,缺乏课程的严谨性,课程安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有的甚至连固定的时间和上课地点都没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外活动、创业讲座这一类较浅层次的活动,没有能够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计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欠缺,大量教师在缺乏一定企业管理经验的情况下为学生上课,授课内容偏重理论。部分高校还未建立有效的创业方面的校级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未能与市场需要有机结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社会上也没有形成肯定、鼓励创新,包容创业失败的文化环境;国家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各高校没有足够重视并孕育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政府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这些优惠政策缺少具体实施方案,使得大学生创业者在实践中面临许多资金上的障碍。学校缺乏对大学生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闯”劲不足,毕业之后创新意识、能力不强,形成创业就业的固定思维,没有形成自我教育、自我雇佣的意识。
与国外高校相比,奖金数目相对较少,缺少专项的奖金,且分配结构不合理,存在项目类别之间资金差距较大、激励方式单一化等问题。
三、高校实行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对策
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存在以上问题,制约了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创新创业方面有很大潜力。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上述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
从国家和社会角度来说,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加公众对创业的理解支持,同时要适应创新的大环境,积极调整,设立并完善创新创业方面的专门学科。
由于激励的重大功能,很多高校开始逐渐意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探索如何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由于国内对创新创业的研究起步较晚、经验较少,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相关经验,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不断完善,真正发挥作用。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高校应形成以精神和物质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二者兼顾,而不能只偏重一方,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为全面和切实的鼓励。基于西方的综合激励理论,高校设计的激励机制应具备实际操作性。
1.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应该针对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同学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且选修课的数目可以适当增加,给学生更多选择。适当提高相关课程的学分,给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分奖励,引起他们的重视。
这类课程不仅要普及创新的必要性、如何开始创业以及创业中的问题等常识,更重要的是分析典型案例,特别是对于企业创建、管理等实践性强的内容应重点讲解,并且详细介绍不同专业所涉及的创新创业知识。此外,还可以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设专门的培训指导课程,落实到具体细节问题。这样课程才更具有实际意义,帮大学生积累相关经验,引发其创新兴趣,引导他们树立创新意识。
2.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在高校内设立“创业区”等项目,让大学生置身其中体验社会角色。在高校“创业区”内,鼓励大学生开放思维、张扬个性,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尝试创办各种小微企业,真正体验商业活动,并积极调动所学知识,努力做出一番成绩。此外,高校要为大学生创设更多创业方面的实践机会,比如通过高校内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创业校友联合会等与社会组织、公司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他们能切身体验社会实际,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创新创业,推动行业创新。
3.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校园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是吸引大学生并帮助他们萌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
为了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要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最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讯息。可以通过校报等纸质媒介、微信微博等贴近学生的新媒体向学生宣传国家、地方以及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宣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尤其是本校的学生典型,表彰榜样,激励同龄人。第二,举办校级或高校联合的创新创业大赛,旨在让更多大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同时也为其他未参赛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创新创业的机会。此外,还可以举办学术交流会、报告会以及专家或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心得、,创业的路程等,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并通过讲授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使他们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中萌发兴趣,以成功人物为榜样克服创业路上的困难,走得更好更远。
4.设立创新创业方面的专项奖学金,并不断完善奖金分配结构。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该校设立了一个名为“经营&更多”的课外奖学金,每学期每个院系都会挑选20名优秀学生参加这个为期18个月的项目,被选中的学生将会获得商业领域的就业资格,这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提供了一张入场券。此外,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果应给予物质激励,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设立或增加专项奖金,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奖金激励的作用,也都投入相当资金,但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奖金分配结构不合理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目前国内高校大都是按照创新创业结项成果最终评定的等级来分配奖金的,但实际操作中,各项目存在难度等级不同、人员多少不同、项目所花时间不同等诸多差异,所以高校在分配奖金方面要考虑不同项目的难度、项目参与人数、涉及的领域等因素,综合评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更愿意积极参与其中。
[1]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
[4]袁盘.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2(1):35.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5
A
1671-6531(2015)23-0035-02
史慕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吉林长春130012);曲畅竹/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助教(吉林长春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