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别离苦,相思了无期
——清代贵州女诗人郑淑昭诗歌抒情艺术论

2015-03-21

关键词:思念诗人诗歌

(1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人间别离苦,相思了无期
——清代贵州女诗人郑淑昭诗歌抒情艺术论

扶平凡1,杨仪均2

(1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西南巨儒郑珍的女儿郑淑昭受其父影响,亦长于诗歌创作,今存诗集《树萱背遗诗》56首。郑淑昭虽存诗不多,但诗歌内容很丰富,亦有较高艺术水准。作为女人,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的多重身份决定了她的诗歌情感丰富、细腻而感人,她擅于借景抒情,善于创造抒情氛围以抒情,擅于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因而她的诗歌既感情意切,动人心弦,又富于韵味,耐人咀嚼。

郑淑昭;诗歌;抒情艺术

一、郑淑昭其人

郑淑昭,贵州遵义东乡乐安里人,生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二月初十,卒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六月,享年52岁。郑淑昭的父亲是西南巨儒郑珍,受其父之影响,她“嗜读‘六经’、‘四子’书,间亦学吟咏”[1]P41,今存诗集《树萱背遗诗》,为其长子赵怡刊印于京师,“树萱背”为郑淑昭住所之名。她与赵廷璜结为夫妇后,“值奇穷,频年饥驱”[2]P41,生活极为艰难。赵廷璜被迫宦游他乡,因此孝敬公婆、养儿育女的责任都落在郑淑昭的身上,她不得不“缩米节薪,以育诸子”[3]P42。因为她饱读诗书,所以她能亲自为孩子们授课,“宜人之教诸子也,经多口授,或据灶觚,或携之菜畛,或置舂臼之旁,必使随音缓读,背诵如流,乃止,课严而有恩,诸子学问之基,皆由此起。”[4]P42在郑淑昭的督促教育下,三子皆有成就,“怡光绪己丑举人,懿丙子举人,名山县知县,恒癸巳举人”[5]P42。对此赵廷璜深表感激:“我求官锦城,远隔教养,中间唯叠闻报慰,大儿怡入学,且食饩,递次子懿获举于乡,若非宜人代我教为之师,其可免惰游废业乎?”[6]P41的确如此,郑淑昭对于赵家的家庭教育的确起了重大作用。对于孩子取得成就,她给予赞美,在赞美中鞭策;对于孩子遭受挫折,她适时地给予鼓励,在鼓励中寄予希望。当两个儿子同时参加乡试,结果一个下第,一个高中。对下第的儿子赵怡赠诗以劝勉:世间美物皆从酸辛来,天道从来是如此;男儿不经磨练,不足以成就大事;名驹宝马,屈抑辕下,正是老天厚爱,不要怨天尤人,要吸取经验教训,效仿董仲舒,苦读三年,重赴考场。对中举的儿子赵懿,则谆谆告诫他要将家族美名发扬光大;科考中举是儒者应该追求的,不值得炫耀,要严格要求自己去做一个名符其实的人;人生漫漫,中只不过是德业修养的开始。[7]P29在孝敬公婆、维持生计和养育子女之暇,郑淑昭亦时时吟诵以表达内心的感受。下面就来谈谈郑淑昭诗歌的抒情艺术。

二、丰富细腻的情感

郑淑昭的诗歌现存56首,数量不多。但是她的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细腻、动人。袁枚说:“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我道:景虽好,一过目而已忘;情果真时,往来于心而不释。”[8]P819这就是说,诗歌的内容不过是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而已,但是景物虽美好,一转眼就忘记了,只有抒写真情实感才能使人动心不已。郑淑昭作为女性诗人,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拥有多重身份,这使得她的诗歌情感极为丰富、细腻和感人。她是一个好妻子,她和丈夫赵廷璜长期两地分离,而又感情深厚、专一。赵廷璜长期“客诸侯间,每除夕一归省,过上元,即又橐笔负砚出”,夫妻聚少离多,这是让人伤感而又无奈的,但是夫妻之间心心相印,情感深厚。她默默地支持丈夫,回家过年没几天又要远离,郑淑昭则是“白发倚杖,破涕为笑,以送游子”。[9]P41因此抒发夫妻相思之情的诗歌就很多。如《病起书怀再次前韵》:

药灶经旬掷槛旁,残躯坐卧日来强。老蚕忆历眠三起,北雁惊闻天一方。

经检旧篇怜舌强,机抛锦字隔心香。狼山蜀水遥相望,斜日西风下晚桑。

诗人大病初愈,药灶已经抛弃在门槛边了,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然而生病的过程是漫长的,无聊的。在这漫长的生病过程中,蚕三起三眠,二十七日而化。看那蚕筐里的蚕一天天长大,作茧成蛹,诗人百无聊赖;时光飞逝,又是雁字回时,一声声惊雁凄厉的叫声,触动了诗人对天各一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诵读往日诗篇,却因久病而舌头已不灵活了,于是诗人给丈夫写信,向相隔万里的他传递一瓣心香。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虽然狼山蜀水,天各一方,但是阻不断相思之情。在夕阳里,西风中,晚桑下,那是深情的妻子在思念。这首诗写得愁肠百结,相思缠绵,感情至为动人。

因为诗人白天要劳动,对丈夫的思念,往往会被压抑,或淹没在各种杂务之中,而一到夜晚,内心的思念则像苏醒的虫子咬啮诗人的心。夜是漫长的、空寂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情绪往往难以抑制。郑淑昭大约写了十来首与夜有关的诗,将近占其诗歌的五分之一,而且这些诗不少是与思念丈夫有关。如《夜坐》:

寂寂空阶坐,闲听儿诵声。月从楼际起,光在竹间明。

萤火飞还灭,蛩吟断复鸣。幽情满襟抱,灯烬夜三更。

忙完了一天,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空落的台阶上,闲闲地听着儿子们朗朗夜读声。皎洁的月亮从楼头升起来,月光照亮了幽暗竹林。在诗人旁边,萤火虫一闪一闪地飞来飞去,草丛里蟋蟀的鸣叫声,时断时续。这一切都深深地触动诗人的思念之情;夜已深沉,灯已烬,无尽的思念,伴随着漫漫的长夜,诗人无法入眠。在古代社会这种夫妇离别,两地分隔的人间悲剧是最寻常的,古人早就反复吟唱,如宋代民谣唱道:“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几个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又如张若虚写道:“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夜固然撩人,在漫漫长夜多情的诗人经常是百无聊赖,对丈夫充满着思念,充满着期待。然而最让诗人不能忍受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在特殊的日子、佳节之夜最能触动诗人敏感多情的心。像除夕夜、元宵夜、七夕、中秋夜是最伤感的。如《除夜》诗:“古寺钟声逼岁除,鸡鸣窗外又年初。雪花卷幔寒风急,叹息游人三载余。”在古寺悠扬的钟声里,在鸡鸣报晓声中,天又亮了,一年又过去了。窗外寒风呼啸,漫天雪花卷起帘幕,此情此景,诗人倍感孤独,亲爱的丈夫漂泊在外已经三载有余,那份痛苦与思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令诗人叹息悲伤不已。除夕夜应该是一家团圆,欢聚守岁,迎新送往的美好时刻,可是自己的丈夫为了生计,不得不飘零在外头,而且还是一别三载有余,这不能不说是人间悲剧,既是诗人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又如《除夜守岁作》:

悠悠逐水此年华,垂尽真如赴壑蛇。满地爆声销万竹,两城灯火灿万家。

弄孙饵品呼糖果,馈岁乡风炫米花。遥想浣花溪畔客,今宵频畏鼓添挝。

时光似水,年华悠悠。一年将尽,犹如赴壑之蛇,“修鳞半已末,去意谁能遮”?[10]P161诗人哀叹年华逝水,人又老了一岁。但是此刻的人间,爆竹声声,欢歌笑语,万家灯火,灿烂美丽。诗人拿出糖果招呼孙儿辈,邻居们互相馈赠食物。在这欢乐的除夕之夜,诗人想到了客居成都浣花溪畔的丈夫。诗人不说自己思念丈夫,而是想到此时此刻的丈夫害怕听到打更的鼓声,这种对面落笔的写法已悄悄地让自己的思念之情充分流露出来。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和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因此七夕之夜就更能让诗人情动,在《七夕》诗中,诗人情不自禁地写道:“明河淡宕影西流,乌鹊填桥度女牛。飞辇暂停机轧轧,浮云犹隔梦悠悠。休嗟人世多离苦,试看神仙尚别愁。莫漫猜详天上事,几回吟望月轮秋。”七月七日之夜,明河淡宕,月影西斜,对此多情美景,诗人想起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今夜织女可以暂时停下织布机,乘着飞辇来与牛郎相会。浮云遮隔诗人的视线,看不清牛女浪漫的相会,今夜又是一梦悠悠,对丈夫的思念剪不断理还乱。然而现实是无可奈何的,于是诗人故作洒脱,自我解脱,自我安慰:不要去感叹人间有情人离多聚少,你看那天上的神仙尚且也有着离愁别恨呢。不要再去想那天上的事情,想得再多还不是只能对月神伤?

当然,郑淑昭身份多重,她的牵挂太多。作为母亲,她思念别离的儿子们,如《夜坐忆怡、懿儿子》:“风动帘钩梦不成,黄花脚下乱蛩鸣。丁东漏尽芭蕉响,忆尔同心恋母情。”秋风吹动帘钩,扰了诗人的美梦,只听到窗外黄花下蟋蟀,叫声不断,漏壶叮咚,芭蕉萧萧,这一切都在撩乱着诗人的思绪,诗人想:儿子们一定和我思念他们一样,在思念我而一夜未眠。又如《傍晚游菊园,因数儿子归期》:“尽是阿雏手自栽,清香冷艳向谁开?西风披拂催新蕊,可待重阳客子来?”她在菊园赏菊,想到这些菊花都是儿子阿雏栽种,一种思念,一种盼望之情不由得从心里升起。作为长辈,她牵挂生病的孙儿,如《五日》(时二子一孙皆病):“佳节偏逢子病床,开帘乱扑夜榴香。南风不肯吹愁去,聊办朱丝续命方。”端午佳节,偏偏二子一孙生病,诗人满心牵挂,满怀愁绪,希望能够用朱丝祛除瘟邪,让孩子们好起来。作为女儿,她怀念作古的母亲,如《正月十四日先妣生辰》:“春风一夜漏声长,枕上思亲欲断肠。儿女哪只哀未忘,醒呼灯节要辉皇。”先妣生辰时,一夜春风,漏声悠长,对母亲的刻骨思念使得诗人愁肠寸断。在《归宁登子午山梅峐》写对逝去和活着的亲人的思念。当然还有很多诗歌抒发其他情感,如《赴大宁县官所,别诸亲》表达对离别亲人的愁绪与怅惘,《娄山关》写诗人赴大宁县官所途中的思乡之情。还有一些写在春风花鸟之日的闲愁别绪,伤春悲秋之意,如《树萱背春日杂咏》四首等诗。兹不一一赘述。

三、高超的抒情艺术

作为女诗人,郑淑昭诗歌感情丰富细腻,很多诗写得感人至深,抒情艺术很高。郑淑昭跟随父亲郑珍学习古代诗歌,掌握了较高的诗歌创作艺术,在她的诗歌中运用多种抒情艺术来表达感情,往往写得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她最擅长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有的诗歌中几乎纯是写景,虽句句写景却又句句含情。如《晚上池亭》:“日下城尖暮霭红,莲花池上倚西风。秋心愁对峰三两,独立阑干望远鸿。”四句都是写景,而“秋心”、“远鸿”透露出来诗人内心的思念与愁闷。又如《秋夜曲》:“商飚凄紧催檐马,梧桐叶落空阶下。凤仙灼灼绕兰闺,流萤个个粘鸳瓦。谁家长笛韵悠悠,河浅星疏子夜秋。扶上高楼望明月,月明依旧使人愁。”诗歌通篇写景,全力描绘深秋景色的萧瑟,风吹檐铃,梧桐空阶,凤仙灼灼,流萤粘瓦,笛韵悠悠,星河疏浅,明月高楼,此景此情,人何以堪?又如《树萱背杂咏》(其二)写道:“峰影青双剑,梨花白一林。厨香新菜熟,堂静小苔深。人数架头蕊,猫眠墙角阴。帘钩上斜日,幽趣在清襟”。诗人放眼远观,只见两座青峰,矗立如剑,成林的梨树,花白如雪。再收回视线,诗人环顾自己的家庭小院,厨房飘香,堂前安静,小苔幽深,人数花蕊,猫眠墙角,斜日帘钩。面对如此幽静闲暇的农村小天地,诗人只觉得幽趣满怀。

像这种借景抒情,以景传情,景中寓情的还有如下几首诗:

静昼花风春意长,银瓶贮水海棠香。纱厨睡起无情思,漫卷珠帘燕入梁。

——《即事》

雨过碧天净,凉风吹衣襟。归鸟相随飞,孤蝉断续吟。湿云绕山脊,

钩月当天心。幽帘坐清爽,病骨翻不禁。何处芙蓉香,悠悠来隔林。

——《晚凉》

寂寂空阶坐,闲听儿诵声。月从楼际起,光在竹间明。

萤火飞还灭,蛩吟断复鸣。幽情满襟抱,灯烬夜三更。

——《夜坐》

有的诗歌中,写景是作为抒情的背景,借以渲染气氛,衬托感情,如《元夜》:“春归数日雨绵绵,云暗今宵雪满天。儿女张灯娱病眼,哪知心在锦江边。”诗的前二句写景,春归数日,寒雨绵绵,今夜元宵,大雪满天。诗人没有任何心思享受这元宵佳节,她的心早已飞到成都锦江之畔丈夫身旁。又如《晚凉》:“雨过碧天净,凉风吹衣襟。归鸟相随飞,孤蝉断续吟。湿云绕山脊,钩月当天心。幽帘坐清爽,病骨翻不禁。何处芙蓉香,悠悠来隔林。”前三联写眼前之所见,碧天雨过,凉风吹襟,归鸟相随,孤蝉哀鸣,云绕山脊,钩月天心,但是诗人因为生病,反而禁受不住如此美景,其深层原因也许在颔联写景已经逗出。尾联又以芙蓉幽香,从远处来飘来,似乎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愁绪。整首诗情与景的结合,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又如《春晓曲》:

别院铜鱼晓箭稀,轻寒阵阵入罗帏。海棠坠露无声腻,燕子瞋帘人未知。

金乌飞上西邻树,绣幕沉沉半遮护。何处流莺乍一声,金闺梦断无寻处。

别院炉香已燃尽,天快亮了;拂晓的阵阵轻寒,侵入罗帷。海棠露珠滴落无声,燕子悄悄窥视诗人。太阳慢慢升起,沉沉绣幕半遮着阳光的照射。前三联中,诗人给我们细腻地描绘了一个春日拂晓的景象,为后面的抒情做好铺垫,酝酿情感氛围。诗的最后二句化用金昌绪《春怨》的典故,传递出诗人百无聊赖的相思之情。

其次,先创造一种客观外在的环境、氛围,然后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是通过写景来塑造氛围,如上文所论述的《春晓曲》,兹不重复。更多的不是写景,而是通过描绘各种感觉来创造一种与自己内心情感相契合的氛围,来触发、渲染和烘托情感,如《夜眠不寐》:“落尽梨花雨夜凉,藤床锦枕叹更长。多愁善病不成寐,风扑罗帏尚自香。”首二句写梨花落尽,夜雨寒凉,藤床锦枕,独叹更长。后二句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多情的诗人多愁善病,夜不成寐,只有那风扑罗帏,还在散发着幽幽的香气。又如《除夜》:“古寺钟声逼岁除,鸣鸡窗外又年初。雪花卷幔寒风急,叹息游人三载余。”在古寺的钟声里,新年一点点地逼近;窗外的鸡鸣,告诉诗人又是一年的开始。雪花卷幔,寒风凄紧,诗人感叹宦游他乡的丈夫已有三年多没回来了,那份孤独、思念,以及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真切地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又如《寒夜吟》:

兀坐不成寐,未谙宵雪深。寒气入炭骨,炉温渐为侵。

更静灯欲灺,窗辉惊月临。时闻西壁西,沙沙鸣枯林。

搴幔视庭户,万瓦晶琼琳。冥象入空寂,清净了在襟。

回头展书卷,对烛还沈吟。古言感我怀,悠悠长夜心。

诗人独坐室内,无法成眠,也不知道室外的雪下了多厚。寒气侵入火炉,炭火的温度渐渐消失。夜深人静,烛光将灭。夜雪的反照让诗人惊讶,以为窗前的光辉是月光的照射。房子的西边,不断地听到雪压枯枝的沙沙声响。撩开窗帘,只见人家房屋的瓦上一片晶莹的琼林世界。前十句,诗人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空寂宁静的境界。面对如此清静安然的雪夜,诗人的内心一片空灵、清净,似乎与万物冥化。在这悠悠长夜,展卷读书,对烛沉吟,感受着古人的至言妙道。整首诗写观雪、读书、沉吟、感怀,表现出诗人一种与夜雪同一高洁,与古人同一情怀的精神追求。

最后,诗人擅长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抒情。如《归宁登子午山梅峐》:

少小生山中,不知世尘喧。前有梅花峐,清绝当其门。梅花冬月茂,皪的藏孤邨。阿耶过怜女,

相携花底间。儿群好嬉弄,背人如飞翻。五月暗偷果,缘木轻猱猿。自从别离后,廿载经寒暄。

归宁北堂上,重登故林园。荆棘深无径,梅花空自緐。回身旧庐畔,基磴没无痕。累累三五冢,

怆凄祖父魂。我念黄梅子,梅子黄愈酸。将酸比世味,怛恻声为吞。

诗歌的前十二句,回忆儿时子午山美好的景色和快乐的生活,在那里与父亲花下留连,与玩伴山间嬉戏,五月攀树偷果,轻如猿猱,但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已成回忆。中间十句写诗人出阁二十年之后的凄凉。重回子午山,小路荆棘丛生,梅花无人欣赏,石阶没入草丛,坟冢累累,祖魂凄怆。通过今昔对比,自然而然地传达出诗人万般无奈与感慨:“将酸比世味,怛恻声为吞。”又如《正月十四日先妣生辰》:“春风一夜漏声长,枕上思亲欲断肠。儿女哪知哀未忘,醒呼灯节要辉皇。”亡母的生辰到了,多情的诗人一夜未眠,对母亲切切思念,内心凄苦,哀痛欲绝。然而儿女们不知道也看不到诗人的悲伤,一觉醒来就要母亲准备元宵佳节,张灯结彩,辉煌快乐。在这己悲与儿喜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亡母的深深思念和感伤。又如《寒夜》写道“人带愁肠天不管,无端清月上高台”,作者满怀思念,愁肠百结,可是老天爷却不理睬,没来由地让一轮明月升上高台。明月当空,越发让人千里相思。这里,老天的无情与冷漠反衬思妇的多情与无奈。又如《书怀二绝句》之一写道:“窗前蕉叶响颾颾,欲卷珠帘风似刀。人到老来心绪淡,秋灯闲坐课儿曹”前二句写窗前芭蕉叶颾颾作响,风卷珠帘如刀削之声,这意味着秋天来了,岁华摇落,万物凋零。一般来说,人们看到秋天来到,应该是感伤的。而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心绪淡然,闲坐灯下教孩子们读书。诗人已经没了伤春悲秋的情绪了。将秋天萧疏之状与诗人泰然处之的态度相映衬,表现出诗人在经历人世沧伤之后的淡然无绪的境界。

郑淑昭虽存诗不多,但是内容丰富多样,感情深沉细腻,是我们认识古代女作家心灵的重要载体,通过它我们可以体会中国古代女作家的创作精神,人格追求和思想特征。

[1][2][6][9]赵廷璜.亡室郑宜人墓志[A].岑玲.赵氏闺媛诗注评[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4][5]黎庶昌.赵宜人墓表[A].岑玲.赵氏闺媛诗注评[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见郑淑昭诗“两儿乡试归,忽报怡儿下第,懿儿获隽,且怅且喜, 得二诗,一以慰怡,一以勖懿”,岑玲.赵氏闺媛诗注评[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本文所引郑淑昭诗歌均出自该书。

[8]袁枚.随园诗话·补遗[M].顾学颉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0]苏轼.守岁[A].苏轼诗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HumanSentimentsandCares:LyricArtofZhengShuzhao,aQingDynasty’sPoetess

FU Pingfan, YANG Yijun

Zheng Zhen was a great scholar in Southwest China, and his daughter, Zheng Shuzhao,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him. Like her father, she was good at poetry creation, the present poetry collection-56 poems of “Shu Xuan Reciting Remnant Poems” being her product. Her poems, though limited in number, are rich in contents and high-level in art. As a woman, a daughter, a wife and a mother, she showed the features of her multiple identities in poetry sentiments, particularly lyric atmosphere.

Zheng Shuzhao; poetry; lyric art

I206

A

1003-6644(2015)01-0090-05

2014-12-15

贵州省社会规划办项目“明清贵州女性文学研究”[编号:13GZYB07]。

1 扶平凡,男,汉族,江西彭泽人,文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2 杨仪均,男,侗族,贵州天柱人,文学硕士,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馆员。

责任编辑:陈刚

猜你喜欢

思念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思念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