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视角下民族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以云南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例

2015-03-21

关键词:白族后现代现代性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旅游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后现代视角下民族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以云南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例

张颖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旅游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民族旅游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本真性、人文化、生态化、体验性。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最基本要素,但是民族文化面临着与现代商业文化的尖锐冲突。对民族旅游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应合理地规避矛盾,通过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把握后现代思想在民族旅游中的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民族旅游;后现代;双廊白族村

21世纪以来,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旅游消费对象的民族文化旅游日益表现出后现代性的发展趋向[1],民族旅游越来越被广大学者关注。有的学者认为旅游的介入,破坏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使得民族地区的生活趋向现代化,淡化了族群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旅游能够强化族群意识,使得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由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旅游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民族旅游表现出新的趋向。国内关于民族旅游的后现代性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对云南“双廊白族村”典型个案的田野调查,尝试对民族旅游表现出的后现代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并深入反思民族旅游发展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文献分析

现代性从一诞生,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来,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短缺等,因而遭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批判。由于现代性的缺陷,后现代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开始出现,是一场艺术、文化与哲学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以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为出发点,倡导异于现代性的新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试图改造文化和现有的价值尺度, 从而寻求创造性的自我实现。

后现代主义反映一种社会状态,尤里认为,应该从具体的社会形态来理解后现代主义,或者说,从社会的总体形势的某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待它,把它看成是一个由“符号”(signs)和“象征”(symbols)构造的系统[2]。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后现代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终结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思想趋向。[3]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从新的文化范式和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形成,代表着从现代主义的逃离,并且是从现代主义思潮中孕育和发展的。[4]

后现代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精神家园的回归,倡导人们对世界和自然的关爱。后现代文化具有非理性、参与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样的文化环境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人们摆脱了束缚自身的外在枷锁,也在力求摆脱束缚内在自由的精神枷锁,由此,人们的需求与消费已发生了模式变迁。[5]在生活方式上,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人们不再墨守成规,不断突破传统,追求新鲜感。

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旅游成为生活常态,旅游方式更加多元化。后现代旅游以体验性、求知性为基本诉求,追求情感上的倾诉、渴望文化的积淀。学术界对后现代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后现代旅游特征和基本理念的梳理,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旅游消费的变化等。

二、田野调查点

双廊镇位于洱海东北岸,距离大理市中心约有60公里,环洱海沿线19.8公里,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双廊原是大理市渔业重镇,随着渔业的衰退,一些传统的渔业劳作方式已逐步消失,但仍保留着浓厚的渔文化。

2009年8月的开海节,带动双廊旅游跨越式发展,随后慕名而来的游客不断增多。双廊旅游形成以千年古渔村和传统文化为主打品牌,名人提升名气,苍耳风光营造氛围,以“静”博得旅游者青睐的乡村旅游热点。目前,双廊旅游正处在井喷式发展中,外地经营户纷纷进入双廊,租用沿洱海的农村住房建客栈、经营酒吧、做餐饮,租地价格不断攀升。

现双廊镇境内已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南诏风情岛、玉几岛、岛依旁、双廊民族文化一条街、红山半岛等。飞燕寺集本主崇拜、民族特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尤其是在重要节日有“大本曲”、洞经乐以及白族调等民族特色活动,是白族民风民俗的天然展示地。滨海有集艺术画廊、小型风味餐厅、酒吧及旅游客栈为一体的海街时尚艺术走廊,旅游氛围浓厚。旅游服务行业基本分布在双廊、大建旁两个村,主要以特色客栈和餐饮服务为主。截至2012年3月,大小共有63家。其中民居客栈33家,风味餐饮30家,文化大院、海韵人家、阳光海岸、海地生活等一批有特色的旅游接待户已成为双廊旅游接待的名片。

田野调查主要在双廊村进行。双廊村是双廊镇沿湖四个村中最北端的一个村,也是镇政府所在地,截至2012年3月,人口902户,3 578人,本村居民均为白族。村内名山胜水及人文景物丰富,临水一带有红山景帝祠、正觉寺、民族文化一条街、天生营、飞燕寺、双廊魁星阁、南诏风情岛(4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风景优美。村内古树、古建筑、古屋保存完好,农家乐、休闲住宿等发展较为成熟,是发展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特色客栈为双廊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民族文化、渔文化展示方面出现短板,广袤的山区旅游资源也因交通、水源等问题而闲置。

三、民族旅游的后现代性特征

(一)本真性

学者认为,后现代旅游的演化从模拟的和他者的两条脉络展开。他者的后现代旅游(the other postmodern tourism)以追求本真性(authenticity)为主旨,指向具有前现代风格或特征的自然环境、荒原僻境、文化遗产、原始部落、乡村意象。[6]民族旅游一般发生在原始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当地的原始文化、建筑、民族风情等为吸引物,具有本真性特征。

双廊安静、优雅,又具有白族村落的原始风貌。老太太们穿着白族的蓝色布衣,头戴白族特有的头巾,传统的白族建筑矗立在道路两旁,村民们热情好客,村子里也有几家手工作坊,如张氏乳扇、合家粑粑店、梅子酒铺等。这些对于在城市嘈杂环境中迷失自我的旅游者来说是真实的,可以帮助他们暂时脱离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控制,心灵得到放松。在双廊,住宿白族客栈、洱海岸边悠闲漫步、品尝当地的美味特产、与淳朴的居民交流,游客体验到最原始、最纯真的生活,这与现代社会是截然不同的,游客在旅游中也能重新找回自我。

(二)人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猎奇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途径。民族旅游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和民族地区联系的纽带。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本质特征,是民族的根和魂,民族旅游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的旅游资源,赋予民族旅游人文化的特征。民族旅游通过一些体验式的交流活动,缩小了不同民族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人们在短时间内接受和学习大量信息。现代民族旅游中强调体验式互动的游览设计,尤其是节事文化、地方风俗的展演,更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回归和重构。

双廊目前还处于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地方风俗还未大批的搬上舞台展演。旅游者前来参观,大部分体验到的是当地真实的生活,可以说,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即是展演的舞台。在双廊,旅游者观赏和感受民族风俗文化、歌舞、民居建筑以及饮食风味,购买民族用品、装饰品,住宿传统的白族民居,与白族居民进行真诚的交流,这些都使得旅游者接触到最真实的白族文化。此外,民族节日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双廊的本主节、火把节都是当地文化的展现,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

(三)生态化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地矛盾日趋突出,20世纪70年代至80 年代人类环境意识觉醒,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民族旅游的魅力在于具有辐射面广、消耗低、污染低、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从本质上具有生态化的特点。与一般的休闲旅游相比, 民族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双廊旅游以洱海风光和白族风情为主,旅游资源原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远古的历史烟尘是双廊发展旅游的优势所在。双廊居民保持了很多白族的传统,调查期间到居民家里拜访,居民都很热情的招待笔者。他们善良、好客,对陌生人无戒备之心,赶上家里吃饭的时候还会招呼我们一起吃。白族的语言、服饰、节日、生活习惯、民间艺术等都是民族旅游资源,这些资源都构成了双廊旅游的生态要素。在这里能看到很多白族原生态的东西,这些原生态旅游资源满足了后现代旅游者回归乡土的诉求。

(四)体验性

目前双廊旅游以游客体验为主,民族客栈、白族饮食、苍山洱海的美丽风景,都是游客体验的对象。住民族客栈,穿白族传统服装,品尝白族传统的饮食,如洱海小银鱼、茨菰、乳扇、粑粑等,带给游客新奇的感受;苍山洱海的奇观美景,夏日的清爽宜人,与城市的高楼大厦、污染的空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后现代旅游观念的影响下,游客更偏向体验化的旅游方式。与传统旅游方式不同,在双廊,游客进行的不是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体验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一种别样的生活态度及方式。后现代旅游的重要文化表征是生活体验,体验经济重视游客的参与性、实践性。双廊有诸多后现代旅游的文化元素,游客可以体验白族居民的劳作、消费、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方式,满足后现代旅游者重过程和情感的旅游需求。

双廊旅游的本质是后现代,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的氛围中,双廊旅游的特征表现在拒绝现代商业社会文化领域的规定的价值,并拒绝现代商业社会的形式限定原则,其本质是对本真性的追求、对人文主义的回归和重构、对原生态的追求以及对旅游过程的体验。在双廊,人们重新回到感性的世界,在现代社会中被压抑的天真、好奇心重新被释放出来,回归人的本真。在优美、朴实、纯真的舞台上,人们在这里演回本真的自己,不由自主的被这里的场景所迷惑。现代文化的进入固然影响了这座原本安静的村落,但是当地居民在商业化的大潮中依然尽力维护着白族传统。

四、问题与解决

双廊旅游的问题在于商业化难以阻挡,居民功利性心理日趋严重,族群认同弱化,居民原生态的生活正在逐渐被打乱。

(一)商业消费化不可避免

双廊的精髓在于其特有的文化生态,然而承载文化象征的旅游产品难以做到不受单向追逐经济利润的影响,而沦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庸俗商品,从而使文化失去其主体性,游客也失去体验文化的美学意义。[7]

游客从最近几年才大规模进入双廊,双廊旅游业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商业化的氛围不太浓厚,游客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体验到传统民俗,被模拟的旅游场景较少。但是,随着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双廊商业消费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洱海边上当地居民以及外地人纷纷建造的新客栈已经展露出这一动向。就像国内其他比较成熟的古城、村庄景区一样,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周庄、乌镇等地,几乎全被商业化的店铺占满,各地千篇一律,难以体会到当地独特的原始文化的韵味。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在旅游活动中将民族文化移植到舞台展演,例如民族歌舞、宗教仪式、婚俗等,但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往往将本族文化异化,甚至是表演他族的文化现象。将民族文化包装成商品出售,虽然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被包装成商品的民族文化很容易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因为商品化,也使得不同民族的旅游项目大相径庭,表演化、仪式化、结构化、经济化现象十分明显,已经到了难以吸引游客,甚至让游客反感的地步。长期下去,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城市人反而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我国“乡村性”特征较为突出,城乡居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尚未得到满足,商业主义的逐利性更加直接而迫切。尽管民族旅游是在后现代背景下进行的,但是后现代意识也仅仅限于一小撮知识分子,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很少考虑商业化的后果,政府为了追求暂时的利益往往对此视而不见,民族文化的维护者对这种强大的趋势无能为力。

(二)居民功利主义倾向增强

双廊白族原本是一个民风淳朴、不重视金钱和利益的民族,自从游客大规模进入以后,双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了利益上的争夺,唯利是图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原来碰到问路的人,村民会非常热情的把路人带到目的地,而现在则可能要收取相应的费用;再如卖鸡蛋的村民,可能会将普通鸡蛋充当柴鸡蛋卖给消费者;海边盐碱地现在成为建造观景客栈的好地方,居民为了争夺海边土地也开始了争吵,这些现象在旅游开发前都是没有发生过的。居民为了经济利益将洱海边的土地租给外来的开发商,他们建客栈,但是又不完全依照白族民族建筑的要求,走在双廊的街道上,这些建筑显得不伦不类。随着双廊知名度的上升,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旺季,双廊客栈往往爆满,房价更是高的惊人,这与白族人原本朴实的性格也是不相称的。

为了满足游客对民俗的兴趣,民族歌舞的表演、民族习俗的展演往往是民族旅游中的重头戏。这种方式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随着居民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重,民俗展演也将变成赚钱的工具,可能会为了取悦游客而将传统的文化进行改造。双廊白族文化还没有完全被搬到舞台上,大部分需要游客在居民的生活中体验。根据对双廊旅游管理部门的调查,民俗文化舞台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面对商业化的演出,功利主义将不可避免。

(三)族群认同弱化

旅游情景下的族群文化变迁是影响族群认同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旅游可以强化族群认同,对白族文化的传扬起到积极作用。例如,旅游开发后,村子里的景区、饭店接待、文化展演等都需要穿上民族服饰,提升了村民的民族自豪感;游客纷纷前来参加白族的一些特殊节日,村民也对民族节日有了积极的认识。但是,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外来文化进入当地,在先进的文化面前,双廊白族面临更多的是族群认同弱化的问题。双廊最大的变化是村子里建筑风格的改变,双廊的建筑以前是纯粹的白族民居,青瓦白墙、淡墨画,自从太阳宫和青庐这两处现代化房子建立之后,双廊建筑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新建客栈的增多,洱海边上的白族传统建筑正在逐渐减少,大部分居民认为这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对传统建筑并没有感到惋惜。此外,受旅游业的冲击,双廊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捕鱼、耕种受到影响,人们开始了新的生计。这些变化都影响了族群认同,居民一边抱怨现代文化对白族文化的冲击,一边又学习现代的生活方式。在经济利益面前,传统文化往往显得脆弱无力。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对一些违规现象视而不见,普通百姓对白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更是淡薄,在调查过程中,村里的文化专家都对此现象表示担忧,若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双廊的传统文化则面临消失的危险。

五、把握民族旅游后现代性的利用

(一)回归乡土性

传统的民族旅游开发以“景”为主导,选景、甚至是人造景,后现代旅游以人为核心,注重人的体验价值。打造旅游景点时应把握城市游客对乡土性的追求,尽量保持原真性。在民族旅游中,越是真实的,越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越容易受到游客的欢迎。双廊在旅游开发中要注意避免重走传统的民族旅游开发路线,不能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作为新开发的民族旅游区,双廊应提前做好规划,在民族风情习俗表演的转化中保持民族本色和特色;在民俗文化回归乡土时,一方面对游客展演的民俗要真实,舞台化的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居民真实的生活场景是最好的展演方式,因此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要保留,这对双廊以后的旅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旅游过程生态化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民族旅游相比传统的旅游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旅游开发也应该以后现代为主导思想。首先,在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和过度开发,注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追求维护旅游资源的原有韵味,保证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从而满足旅游者生态体验的需求。其次,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的旅游者大多数来自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较为先进,出游次数多,旅游者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环保旅游的观念。无论是民族地区的居民,还是旅游者,作为个体,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因此需要政府、公共媒体等部门的约束和宣传,使得旅游供应方和购买方都能正确把握自己的旅游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和谐旅游之路。

(三)旅游开发以后现代文化为主导

民族旅游开发时对民族文化挖掘的过程中,在保证传统文化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开发后现代文化主导的旅游项目。文化与旅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民族文化进行产业和旅游开发时避免过分功利化,同时对本真性的东西作出传承,要在旅游文化产品中得到实现,发展民族文化的内涵。双廊旅游目前集中在洱海边上的客栈、餐饮等项目,在后续的旅游开发中,开发商要加深对后现代文化的认识,敏锐感知文化动态,深度挖掘游客休闲旅游的潜在需求,大力发展大众需要的休闲项目。通过新媒体、数字化等传播方式,虽然与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保存了原有的文化基础,使这些文化更为通俗的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民族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产业化的平台展现出来,借助后现代思想进行开发,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推销出去,既丰富了旅游资源,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将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六、结束语

文章以云南大理双廊白族村为案例简要探讨了民族旅游的后现代性特征以及发展的困境,由于调查的时间以及范围有限,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民族旅游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更加复杂,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民族旅游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也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桂荣,吕宛青. 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以“彝人古镇”为例[J].旅游科学,2013,(6).

[2]彭兆荣. 后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兼论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11).

[3]左晓斯.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J].广东社会科学,2005,(1).

[4]潘秋玲,丁蕾. 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J].人文地理,2007,(5).

[5]黄菊. 后现代文化对休闲旅游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6]左晓斯,李钰. 现代性、逃避主义与后现代旅游[J].思想战线,2009,(5).

[7]罗绍明,张震. 现代性语境中民俗旅游发展道路的探索[J].广西民族研究,2009,(4).

ReflectionontheDilemmaofEthnicTourismDevelopmentfromthePerspectivesofPost-modernity:ACaseStudyofShuanglangBaiVillageinDaliofYunnanProvince

ZHANG Ying

Ethnic tourism displays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ty mainly in four aspects—authenticity, humanity, ecology and experience. Ethnic culture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ethnic tourism, as well as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tourism resources. Nevertheless, it is facing a sharp conflict with modern commercial culture. To avoid the conflict, ration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required, and the promo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is way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end is expected to come into being.

ethnic tourism; post-modernity; Shuanglang

F590.1

A

1003-6644(2015)01-0052-06

2014-10-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族旅游中文化移植、失真与族群认同——以云南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编号:12YJCZH018]。

张颖,女,汉族,山东沾化人,硕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杜国景

猜你喜欢

白族后现代现代性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90后现代病症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