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资本积累理论下中国的产业后备军问题

2015-03-21田娇艳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

浅谈资本积累理论下中国的产业后备军问题

田娇艳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缩小,进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产业后备军的产生。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尤其是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产业后备军理论对于分析我国产业后备军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的依据,借此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中国产业后备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产业后备军

中图分类号:F241.4

收稿日期:2015-08-02

作者简介:田娇艳(1987-),女,山东省枣庄市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一)资本积累的内涵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资本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家是资本的代言人,通过剥削劳动工人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而发家致富。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绝大多数用于扩大再生产,为自己赚取更多的财富,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即需要资本积累。促使资本积累的原因既有内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因素,也有外在竞争规律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理论主要包括资本的构成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等。

对于资本构成的理解要从两方面把握。从价值层面看,资本的构成是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又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从物质层面看,资本的构成是指生产资料量与劳动量的比率,又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而“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是资本构成理论的核心。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的原因和产物。正是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生产后备军,也正是这群生产后备军创造了更多的资本主义财富,进而为资本积累提供了资金支持,而资本积累的扩大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造成可变资本的缩小,可变资本的缩小又进一步导致了相对过剩的人口,使失业工人增多。

(二)资本积累的方式

资本积累的方式包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方面。资本积聚说白了就是资本家自己以省吃俭用的方式存下来的那部分由工人创造出来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集中就是通过集资的方式集中社会资金。在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进程中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两极积累的分化:一头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头是劳动者贫困的积累。而劳动者的贫困积累又可分为相对贫困,即收入差距的拉大,但尚可容忍;但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的绝对贫困却是造成社会与政治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二、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

(一)产业后备军的内涵与由来

马克思所说的产业后备军实际上就是资本积累下的相对过剩人口,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失业工人。“产业后备军”一词最早就来源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卷。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就会不断提高,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也会跟着变化,而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就与可变资本的变化息息相关,因为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可变资本的大小所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缩小对可变资本的需求和增加不变资本的比重实现的,而可变资本的缩小必然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就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形成了产业后备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着对产业后备军的经典描述性话语:“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促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3]

(二)产业后备军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产业后备军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助推力,正是借助这些产业后备军,资本家才能够以低于正常工资水平的工资成本过度剥削与压榨这些寻求工作的人数远远多于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数的现实劳动者,与此同时对在业的工人形成了巨大的工作竞争压力;而另一方面资本家靠这些产业后备军使资本积累大幅扩大,而后果必然会带来相对人口的过剩,即形成了在固有产业后备军基础上的又一批失业人口,仿佛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之中,借助产业后备军赚了钱后又将这些人抛弃,等再需要他们赚钱的时候又以趾高气扬的态度在压榨与剥削中让他们劳动,与此同时对在业的工人同样形成了巨大的“饭碗”威胁。马克思形象而又直白地指出“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力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4]。 而无论从哪个层面出发,最有利和最终受益的人都是资本家。

(三)产业后备军的分类

在马克思的概念论述中“产业后备军”即是“相对过剩人口”,对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分类,马克思指出有三类: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

“流动的过剩人口指那些暂时找不到工作或从生产过程中被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指在形式上没有失业,在农业生产中实际多余的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依靠干杂活谋生的人口。”[5]

三、我国的产业后备军问题

一提及“产业后备军”现象,我们必会联想到“民工荒”现象,因为近几年,在我国这两种现象同时并存,“民工荒”的存在主要是追溯到2004年东部沿海劳动力市场短缺这一现象所引发的,即城市企业需要劳动力却招不到劳动力,可同时又有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尤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代表,以至于让人很自然的会想到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刘易斯拐点”理论,这个拐点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所吸收,中国将面临从劳动力过剩的时代转向劳动力缺乏的时代。那么,中国是否将迎来刘易斯拐点时代呢?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是“产业后备军”现象还是“民工荒”现象都是工业化进程下的产物。工业化进程下机器排挤工人、企业对工人技能水平有特定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思维方式的转变等都影响着“产业后备军”和“民工荒”的走势。

(一)产业后备军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出发,认为产业后备军的产生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下产业后备军是否还会存在,马克思在未来社会的设想里认为这一现象会因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而消失,但实际上产业后备军依然存在于社会主义,在中国失业人口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究其原因可知:

1.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生性

社会主义的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借助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得到提高,这就意味着“较少的活劳动推动着更大规模的生产资料,或同样的劳动量只需更少的劳动力来完成,也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6]这一系列的变化的结果就是相对人口过剩,造成部分人失业。

2.户籍政策的局限性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7],固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且户籍制度的定位密切关联着个人相关的工作待遇、社会福利、受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连带层面的发展。自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户籍政策有很大调整,但仍然尚未全面放开进行改革,必然导致部分农民工无法自由且无后顾之忧的进城务工,导致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闲置,成为了产业后备大军中的一角。

3.人口总量的增长性

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绝对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尤其是对外开放带来的物质极大发展的时期,虽然70年代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早期过高的人口出生率必然为现在的失业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缘由。

4.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利性

中国社会虽处于不断发展与调整的步伐中,但城市与农村的界定现在依然存在。土地国有与现今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加速进展以及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必然征用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商业目的,一时间在中国掀起房屋拆迁与土地征用的热潮,尤其是对农村、城镇住房的改革,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拿了高额的拆迁费后不但不再愿意进城务工,在农村也开始不再劳作也不愿打闲工,反而过起享乐的休闲生活,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加重了产业后备军的压力。

5.对外贸易的受限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国内的产能逐渐趋向饱和的态势,产能过剩意味着生产量与生产能力远远高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意味着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也意味着企业面临危机,势必要调整内部结构,以精简人员的手段来维系企业的运转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而国内产能外转的难度系数仍高,先决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尚未成型,为产能外转设置了障碍,故当前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减少用工,带来大量失业人口。

(二)如何应对产业后备军问题

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意识形态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造成社会贫困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产业后备军问题。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将城乡、区域的限制条件放宽直至取消,利用政策优惠吸引大批农村剩余闲散劳动力进城务工,减少产业后备军的数量。

2.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

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必须将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人口增长等问题综合考虑,计划生育政策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当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凸显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时,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放宽二胎政策、鼓励生育反而能带来社会的安定并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是缓解产业后备军的一种方式,只是需要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协调与稳定不被破坏。

3.鼓励城市化的发展与城市化规模的壮大

工业化的进程必然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城市化规模大小的问题有的学者不建议搞特大城市,认为会带来“城市病”,造成城市就业、环境等的压力,所以鼓励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提倡中小城市的发展。而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高涨期,并且具备技术与兴建基础设施的能力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应鼓励特大城市的兴建,发挥它的辐射作用,因为它一方面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带来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突破了地区障碍,有助于统一管理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4.加大产业优化升级的力度并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

产业优化升级有助于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广泛吸纳劳动力。第三产业是个朝阳产业,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是富有吸纳劳动力最大潜力的产业。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素质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尤其是越来越广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兴起,所以重视劳动者的教育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

5.鼓励走出去,大力支持“一带一路”的发展与亚投行的兴建,加深对外贸易的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使就业陷入了停滞阶段,而走出去战略既能稀释产能过剩的问题,又可带来更多的就业行业与就业岗位,扩大对外贸易,使失业人数下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707.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727-728.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736.

[5]人大经济论坛网-经管百科-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参见网址: http://wiki.pinggu.org/doc-view-294.html

[6]龙菊.略论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后备军[J].改革与战略,1989(10)

[7]《财经》杂志编辑部(编).转型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罗锦坤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空间”重构
资本有机构成视角下我国的失业问题研究
资本积累与市场经济中的就业问题
社会主义资本积累的综合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社会抚养比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利润率下降规律下的资本高积累——《资本论》与《21世纪资本论》的矛盾及其统一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