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关中汉藏回文化走廊的思考
2015-03-21王舶宇
王 舶 宇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安 710062)
【秦地文化研究】
关于构建关中汉藏回文化走廊的思考
王 舶 宇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安 710062)
陕西关中地区的咸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在这片沃土上曾经孕育着民族文化的种子,渭水河畔曾经演绎着民族团结的舞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其他民族,与现今仍然活跃在关中地区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35个少数民族共同勾画起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长卷。文章从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利用“西咸新区”的发展契机,对构建关中咸阳市区“汉藏回”三个主体民族繁衍生息、精神融合的“民族文化走廊”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构想。
关中地区;文化走廊;思考
陕西关中文化,尤其以咸阳文化为代表。咸阳位于祖国版图的中心,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1]。目前,咸阳市区人口共80万左右,以汉族为主体。此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中以藏族人口和回族人口居多。藏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文汇路,并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中心。回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新兴路与文汇路的交汇处。这些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既遵循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同促进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如他们互通婚姻,能听懂甚至会说对方语言,穿着或佩戴对方的民族服饰,喜欢对方的民族食品,即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呈现出融合的现象。那么,怎样更好地利用咸阳的区位优势和汉藏回等民族的文化特色,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内涵,带动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关中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应是目前非常重要的论题之一。本文将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重塑帝都辉煌,做强“秦汉”文化走廊
如上文所言,陕西关中地区的咸阳为千古第一帝都,又是西汉京畿之地,是秦汉文化的中心地带。虽然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涤,秦汉文化的传统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在当地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里。因而,构建秦汉文化走廊,充分展示汉族传统文化,并以之带动咸阳的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汉族文化与藏族、回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应该是非常可行的思路。
秦汉文化走廊的选址。由于市区的藏族居民与回族居民大多数分布于文汇路、新兴路,因而秦汉文化走廊可选在与这两条街道距离最近或相交汇的毕原路上,这样方能更好地促进三个民族之间的充分交流,更好地发挥这一文化走廊的作用。通过秦汉汉族文化走廊的建设,可以重塑帝都辉煌,促进关中经济文化的腾飞。
秦汉文化走廊的建设。首先,在毕原路一线恢复秦汉时期的古典建筑风格,街道两侧全部建成仿古建筑,并以秦汉时期的青砖铺路。其次,公共设施,如路灯、公交车亭、广告牌、垃圾桶、花坛、凳子、雕塑等等全部融入秦汉古典文化元素。这样便可营造浓浓的秦汉文化氛围,勾起游客对那远古帝国的无限想象和回忆,满足游客的游览愿望。然后把汉族文化走廊划分出若干个小型功能区,每个小型功能区都要有能够区别开其他小型功能区的独特风格。如创设大秦帝国阿房宫体验区、“政治制度体验区” “汉古代典籍体验区” “关中书画艺术体验区” “秦腔文化体验区” “关中饮食文化体验区” “关中民俗艺术体验区” “汉代中医养生体验区”等等。每一个体验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主题,以此来吸引游客。如以秦帝国“阿房宫”为蓝本,在恢复好的古色古香的毕原路汉族文化走廊内,重新建造一座缩小版“阿房宫”,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游在毕原路汉族文化走廊就像是自己身处两千多年以前的秦都咸阳,获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的文化体验。大秦帝国“政治制度体验区”,以“恢复秦政治制度”为亮点,给予游客虚构的“政治身份”让游客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从秦帝国的天子到秦帝国郡县首脑的“前世今生”,让游客在这里过足领袖瘾。秦汉古代典籍小型体验园区:搜罗秦汉古代典籍并提供全天候、无间隙的开发式服务,让喜欢典籍的游客可以畅游在知识的海洋,要适时地将秦汉大一统、天人合一、休养生息等精神内涵设法体现在秦汉古代典籍小型体验园区。建造仿汉代建筑风格的未央宫作为大剧场,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动漫技术展现楚汉之争、汉匈大战的历史场景,可以开发游客参与度高的“时空穿梭”隧道,让游客穿越回秦汉帝国,亲自参与到秦汉的历史事件当中,实现其心理上的满足感。秦汉中医科技体验园。现代人更加注重中医养生,汉代中医文化奠定了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基础,打造一条集汉代科技体验、中医养生于一体的园区,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汉代科技,享受汉代皇家御医的医疗服务,让游客有一种身在汉代中医科技体验园就好像是身在大汉皇宫一样的感觉,给游客一种汉代贵族乃至汉代帝王的享受。秦汉的科学技术同样是异彩纷呈的。如地动仪、造纸术等等。可以在体验园让游客观看仿制的汉代地动仪,亲自体验纸张的制作过程,参与性强。关中书画艺术小型体验区则以展出秦汉大家书画作品为跳板,以当代关中书画名家作品为核心,向游客展示博大精深的书画艺术精品,还可以把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通过现代技术演绎给游客,要把关中书画艺术小型体验区打造成独具汉风的汉学园。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够欣赏汉代书法绘画艺术,获得崇高的审美体验,还能在这里参与汉代汉服社的成人礼活动,要结婚的新人可以在该体验园举办传统汉族婚礼,婚礼的整个流程全部按照汉代的模式进行,就会给新人和其亲属留下美好的回忆。关中秦腔艺术小型体验区:聘请老秦腔艺术家为游客表演秦腔艺术,开办秦腔艺术专门学校,招收喜爱秦腔艺术的少年以传承秦腔文化,在该园区可以上演汉代大型歌舞剧,融入汉乐府的内涵,让祖先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2]。关中饮食文化小型体验区:在毕原路现有的汉族饮食种类的基础上增加能展示陕西尤其是关中特色的饮食文化,分早中晚以及夜市四个时段分别供应,使游客能在咸阳尽享关中美食,每一家餐饮店都打造成汉代的建筑风格,餐饮店的陈设也要是汉代的样式,其工作人员也要身着秦汉服饰[3],让游客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为在餐饮上体现汉代风情,可以把游客使用的餐具按照汉代风格设计,因为汉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制配合郡县制,所以可以推出天子套餐、诸侯套餐、郡守套餐、县令套餐在价格加以区分,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空间。陕西民俗艺术小型体验区:可以以关中地区各县的传统手工品的展览和制作为主题,宣传关中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在参观、购买或亲手制作中领略关中民俗文化,获得审美体验。
这些众多的功能区充分地展示了秦汉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使外地游客充分领略帝都咸阳的秦汉文化之美,也可使咸阳当地人民在工作之余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这些活动无疑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这些功能区的存在也可以使咸阳市内的藏族和回族居民充分了解汉族文化,与汉族人民更加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二、融合汉藏文化,打造关中“藏式”风情区
由于西藏民族大学定址于咸阳市文汇东路,这里便成了关中地区藏族集中的主要区域。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它拉近了青藏高原上藏族同胞和内地人民的距离,为汉族人民进一步了解藏族文化开启了方便之门。目前,这一带的藏族人口主要由在学院内工作的藏族教职员工、在学院学习的藏族学生,还有在他们的带动下来这里谋生的藏族群众,约有1万余人。
为了促进藏族文化在关中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使咸阳人民甚至全国人民充分认识藏族文化的崇高价值,我们可以把文汇路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民俗艺术、藏学文化、商业购物、藏餐饮食”于一身的藏文化走廊。要在文汇路藏族文化走廊内打破现有文汇路建筑格局,在藏族文化走廊规划的指导下,将文汇路建设成咸阳的“小八角街”,其建筑风格一律依照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八角街”建筑风格为蓝本进行建设,以实现其观光游览藏文化景区的功能,让游客在内地咸阳就能体验到青藏高原的藏式文明而免受高原反应之苦。构建藏族民俗艺术小型功能区:可以开设唐卡艺术体验馆,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雪域高原美妙的唐卡艺术,在体验中游客可以自己试着做唐卡,并把自己制作的唐卡带回家留作纪念。建立藏学文化小型功能区。藏传佛教文化是藏学文化的核心,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西藏四个大教派八个小教派的历史。在这里开设藏族历史展览馆、藏传佛教礼佛馆、藏语文学习馆,让懂得藏语和藏文化的人来讲解和教授藏学。喜欢藏文化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藏族的历史文化。[4]54同时可以成立专业的藏族歌舞队,表演、教授藏族歌曲、舞蹈、戏曲等,吸引爱好藏族文艺的人们。建立商业购物功能区:以售卖传统藏族饰品、服装为核心,在该功能区可以把藏族的各式各样的饰品进行展览,比如藏袍、珊瑚项链、绿松石挂饰、藏银饰品、藏刀、青稞酒等等,喜欢藏族饰品的游客可以尽情购买,该功能区夜晚可以进行篝火文化表演,大家围在一起跳锅庄、吃烤羊肉、喝青稞酒,感受藏区夜生活。[5]建立藏族饮食文化小型体验区。聘请藏族厨师专门为游客提供藏面、酥油茶、糟耙、奶茶等各式藏族饮食,让游客有一种游在咸阳,却好像是游在拉萨,吃在咸阳就像是吃在拉萨的美好体验。
养老与休闲娱乐园,西藏属于高寒缺氧的地带,常年生活在西藏的人很希望既不脱离西藏的人文环境又能摆脱西藏的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藏文化走廊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让长期居住在西藏的人们能够在退休养老之后,或者是假期能够在内地有一处休养的心灵暖巢,能够在内地同样喝青稞酒,吃牦牛肉,品酥油茶。
这一藏文化走廊的建立,可以把宣传藏文化和开发其产业价值有机融合起来,促进关中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构建“回族文化”风情园, 感受伊斯兰文化
咸阳回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在新兴路,该路中部的清真寺成为回族人民活动的中心。更重要的是,新兴路连接着文汇路和毕原路,如果能将之构建成回族文化走廊的话,不仅可以促进伊斯兰文化的繁荣和对其他民族的影响,而且能将毕原路秦汉文化走廊和文汇路藏族文化走廊连接起来,形成汉藏回文化走廊紧密相融的态势,使人们在游历的时候可以更方便,也可以使这一带成为咸阳市的文化中心和旅游观光名片,带动咸阳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构建新兴路回族文化走廊的具体思路为:进一步扩建新兴路清真寺,将回族清真寺主要建筑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融为一体,体现宗教性与艺术性的融合。那么,当回族穆斯林在这里诵经礼拜时,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与安宁,也可以得到唯美的感受。清真寺在其建筑艺术上具备一种不同于其他民居类建筑的审美魅力,以唤起信教者的宗教情绪与感情。它们那种把宗教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特点,给人以特殊的宗教体验,营造出一种神秘幽远、古朴肃穆的宗教氛围。[6]22要让清真寺不仅成为关中地区穆斯林群众礼拜的圣地,也要让其成为其他非伊斯兰信仰的关中人民或来关中观光的游客感受穆斯林文明的直接窗口。除清真寺外,还可以在新兴路构建阿拉伯民俗艺术小型功能区:以宣传阿拉伯服饰为核心,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阿拉伯式的服装和饰品。构建阿拉伯文化小型功能区:以讲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主题,可以开设阿拉伯语文化馆,展览阿拉伯伊斯兰艺术作品。构建伊斯兰饮食文化小型功能区:可以聘请回族厨师为游客烹饪具有阿拉伯风情的食品。在这里游客也可以体验到回族的传统饮食。打造圣人故事雕塑群实现朝圣与心灵回归的相统一,神话传说中的圣人有十二万四千多位,《古兰经》中提到25位,回族口头能叫出名字的圣人有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撒、穆罕默德。思考在“回族文化风情园”中打造一条演绎《古兰经》中圣人神话传说的走廊,利用现代科技,让游客可以感受身处咸阳就像是身处圣地麦加,让游客和圣人实现零距离接触。
可以想象,如果真的建成这样充满异域风情的“回族文化风情园”,那么关中地区就会增添无限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咸阳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曾汇聚了无数的阿拉伯商人,今天在这里建设“回族文化风情园”,正是对往日辉煌的重续,意义非常重大。
四、结 语
陕西关中地区的咸阳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的存量大、质量高,潜力无穷。汉藏回文化走廊的建设依托这样优势的文化资源,其前景也是非常远大的。
“汉藏回”文化走廊对于关中地区经济的腾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一种“无污染、低能耗、高收益”的文化产业,它不仅可以就近转化农村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关中地区及周边收入结构,提高关中地区人民收入水平。其二,它还可以增强关中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改善当前关中地区城市环境和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从而提高关中地区的旅游产业的收入。
然而,作为千年第一都的咸阳是陕西关中文化的代表区域,目前的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整个咸阳市区除中山街的建筑保留着汉代风格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是现代风格。市区景观的建设、街道的命名等亦没有融入或较少融入民族元素。此外在节日庆典与民俗民风的展示等活动中,也缺少秦汉元素。总之,整个市区整体的风貌与咸阳这千年帝都的身份极为不符。置身市区,你无法感受到一点千年第一帝都的古朴、深邃、厚重与典雅。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尤其是咸阳市在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同时,严重缺少对千年第一帝都古典文化价值的重视和挖掘,使这一秦汉千年帝都的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至于对藏族和回族的文化资源更缺乏深入地开发。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关中地区尤其是咸阳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因而笔者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张立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张星.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王正伟.回族民俗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 杨辉麟.西藏的民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才仁措.汉藏民族杂居村落的民俗文化研究——以青海省共和县恰藏村为个案[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J].齐鲁学刊,2010,(4):24-26.
【责任编辑 马 俊】
Perspectiv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n-Tibetan-Hui Corridor in Xianyang City
WANG Bo-yu
(Chinese Western Frontier Research Institut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s the capital of the Qin Dynasty (221-206 BC), Xianyang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rich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seeds of national culture were once sprouted in this land; as well as the carols of national unity were played upon the Weihe River. The extended picture of Xianyang’s history and culture is composed of both of the nationalities which have been fallen into oblivion and the existing 35 minority ethnic groups such as Mongol, Uyghur, Miao, Yi, Zhuang, Tujia, Li, and Dai, etc. He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how to benefit from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the developmental opportunity of “Xi-Xian New Area”,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several concep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n-Tibetan-Hui Corridor” in which the three main groups can live and share.
Xianyang city; Han-Tibetan-Hui; cultural corridor; thinking
G127
1009-5128(2015)13-0032-04
2015-03-20
王舶宇(1989—),男,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