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立德树人”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5-03-21冯艳李慧
冯艳李慧
(沈阳药科大学社科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立德树人”教学实效性研究
冯艳李慧
(沈阳药科大学社科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国情教育课,旨在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吻合。教师要结合教学宗旨、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四个关系,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好四个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四个结合,从而追求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效性。
教学创新 立德树人 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与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艰苦探索史,旨在让大学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刻领会历史与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可见,“纲要”课学科特色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近现代所历经的那些屈辱、求索和奋斗,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资源,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最终形成提供正能量。通过“纲要”课,使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操守,使大学生做到以史为鉴,立下拳拳报国之志,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一、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纲要”课教学内容创新要处理四个关系
要追求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就要围绕“立德树人”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处理好四个关系:“内容多”与“时数少”的关系;“历史课”与“政治课”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教训”与“经验”的关系。
(一)教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少”的关系。“纲要”课用36课时讲授30多万字写成的170多年的历史,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时间跨度之长,对教师提出了整体驾驭教材的要求,能走进历史长河,穿越历史隧道,采撷历史智果,汲取历史财富,与学生品味历史的辛酸苦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既要提纲挈领,又要画龙点睛;既要有全景式的鸟瞰,又要有微距式的特写;既要详略得当地叙述,又要深入浅出地评议。这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运用历史素材最大限度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教师要处理好“历史课”与“政治课”的关系。(“纲要”课是一门集历史与政治于一身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这一课程性质正与当下提倡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相吻合。“纲要”课是历史课,但不同于高中阶段历史课的广而泛,也不同于历史专业的精而细,而是用历史的知识服务于政治的目的,寓政治教育于历史史实之中。因此,授课过程不是史实的简单罗列,而应采取史论结合并侧重于论的方式,教学重点是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分析,发掘现实指导意义,实现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纲要”课是政治课,是要对学生进行“四个选择”的必然性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有丰富的史料积累,认清哪些是课程所需,而不是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而偏离主题主线。通过“纲要”课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体现了学科德育的教育理念——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使德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这种以知识为载体进行的德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教师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昨天的现实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现实也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历史是过去政治社会现象的凝固表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讲出有血有肉的生动效果。比如“长征”作为历史事件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却具有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通过历史让学生思考过去,感受现在,畅想明天。同时,“纲要”课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勇于探索理论研究的前沿,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方法走进现实生活。将近现代史中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哲理和意蕴,内化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外化其为学生的方法论,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这才是立德树人实效性实现的关键。
(四)教师要处理好“教训”与“经验”的关系。读史可以明智,毛泽东曾多次向全国人民发出“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曾指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挖掘出近现代史料中那些“教训”与“经验”,它们是立德树人最好的素材,二者不可偏废。当代大学生养尊处优,因此,要教育大学生从屈辱的近代史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树立民族危机意识。同时,更要注重总结经验,开展优良传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全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现代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勇于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权威的探索精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为革命捐驱,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艰苦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理想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这是立德树人最好的源泉,是推动大学生拼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纲要”课教学方法创新要运用四个手段
要想在教学中体现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就应当灵活多样,使学生愿意接受,而不是强迫学生被动接受。在教学过程教师要探索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师生共参与、创造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精而知识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坚持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入情入境、真实感人,这样才能增强教学实效,在润物无声中水到渠成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开展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就是结合所教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思考题,在教学中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解析。布置给学生的问题,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思考性与实用性。对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问题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如中国近现代史凝聚着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信念理所应当预设为第一位的立德树人目标。在讲授“五四运动”时,提出“新时期青年应该如何爱国”的问题,就是要把教学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授课重点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1)这样的问题设置将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被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它不再是前朝单纯的忠君爱民,而是反对外来侵略,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爱国作为一种朴素的情感容易被激发,作为一种高尚的信念容易被巩固。
(二)开展互动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容易造成误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引出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采用讨论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对于时代感强的专题,如“甲午海战120周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等,可以组织学生演讲抒发情怀,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就某些重要或存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辩论提高学生对问题认识。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上台讲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单向灌输变成了双向交流,这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开展情境教学方法。“纲要”课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服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烘托教学背景与氛围,根据情景提出“假如我是……”的情境问题,让学生转换角色,使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和思想交流,做历史事件的剧中人,去感受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领悟能力,更要引导学生跳出历史回到现实。在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之后,获得道德力量,为我所用。
(四)开展案例教学方法。“纲要”课由于注重历史主线,带有框架性特点;由于注重政治思想目标,带有论述性特点。这就使得教学容易枯燥,并且缺乏亲和力,这是不利于立德树人实效性实现的。但案例的手段可以使教学获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新生,对于“纲要”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案例库编写、案例教学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上下功夫。客观真实的案例可以活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是一种行之有效、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比如从“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为国事奔走呼号,到辛亥革命前夕邹容陈天华“我以为血荐轩辕”;从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打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到抗战时期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奔赴延安奔赴前线……在生动的案例中学生领悟到作为一个青年胸怀家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应该成为当代青年担当精神的驱动力,肩负时代的重任,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责任。
三、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纲要”课教学实践创新要实现四个结合
“纲要”课教师教学实践中要结合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备教材与备学生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3)
(一)要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明,党在新时期对教育高度重视的态度,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航标(4)。所以“纲要”课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教书与育人结合的理念,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占领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使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更积极培养学生符合国家与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多种能力。
(二)要实现备教材与备学生的结合。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就要求教师不仅深入钻研教材,还要深入钻研学生。钻研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与接受水平,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学习能力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思维规律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保证教学的有效沟通,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在“纲要”课中尤其要注重教学语言要富有趣味性,重点难点把握适当,使教学实践具有针对性。
(三)要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介入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效果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纲要”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感性教育的辅助作用,它也是通向立德树人的理性目标的必由之路。比如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在有关章节适当放映影音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就非常好。讲授《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造成中国国土大量丧失时,放映中国国土面积的演变,让学生感慨祖国曾经的辉煌与耻辱,激发爱国之情(5)。同时,多媒体教学中绝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条理明晰的板书、富有逻辑性的语言以及课堂组织的应用,它们依然在教学实践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密切配合,是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而不是哗众取宠,它们让课堂变得更生动多彩,快捷地接近预设的目标。
(四)要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结合。在进行课堂理论授课基础上,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教学,这也是立德树人实效性实现的一个路径。辽宁省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甲午海战中日军对旅顺的屠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掠夺资源过程大肆屠杀中国劳工所形成的阜新“万人坑”、九一八纪念馆等,这些都是近代以来侵略者对我国进行疯狂侵略的铁的罪证,又是今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历史资源。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对令人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的回顾,引发学生深沉的思考,激发大学生的民族义愤与爱国激情,将极大的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候,可组织学生参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通过让学生重温那些让人难忘的场景与珍贵历史镜头,使学生立志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总之,“纲要”课教师应依托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多角度进行建构和创新,从而追求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1]邢邑开.以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M].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索与改革,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4.1:107—112。
[2]黄建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1.1.75 —78 。
[3]汪海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M].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索与改革,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4.1:63—68。
[4]陈勇陈蕾.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1—16。
[5]杨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索[J].红河学院学报,2014,(1).113—116。
注:本论文为2014年沈阳市教育局教改课题“‘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SDSZ-2015-073。
冯艳(1978—),女,汉,辽宁省绥中人,沈阳药科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电子邮箱:lnfengyan@126.com联系电话:1306669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