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四盟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
2015-03-21红梅,斯日贡,巴达仁贵
内蒙古东四盟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
红梅,斯日贡,巴达仁贵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是当前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出2000年、2004年、2008年及2012年的内蒙古东四盟市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四个年段的经济联系示意图,分析了各个旗县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四个年段内蒙古东四盟市的平均经济联系强度分别是2000年为48.807、2004年为112.247、2008年为287.394、2012年为611.359;各盟市的首府地区经济联系强度高于周围旗县,离首府远的旗县明显较弱;相邻的旗县间的经济联系较强,而各旗县间的经济联系随着时间变化越来越密切,复杂。
关键词:经济联系;引力模型;内蒙古东四盟市
区域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经典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对城市经济联系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 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1,2]、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3]、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4]、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5]、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6]、经济联系强度的动态分析[7]、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研究[8]等,在对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中采用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城市或区域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内蒙古东四盟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全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研究东四盟市之间的联系强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准确知道各个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时间变化,清晰的识别每个旗县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城市实体空间的发展方向和为开发区的选址提供依据,而且对于协调区域内外经济合作与联系,统筹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区域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市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共计39个旗县单位,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与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相邻。位于北纬41°17′~ 53°20′,东经115°31′~ 126°04′之间,面积46.27 万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1171.08万人,2012年1219.46万人;2000年非农业人口40.9万人7,2012年428.22万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490.3万元,2012年5029.25万元;2000年工业总产值153.69万元,2012年10570.12万元;2000年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90.19万元,2012年1398.30万元。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旗县级为地域研究单位,以2000年、2004年、2008年及2012年为时间断面,从《内蒙古统计年鉴》和地方志上选取内蒙古东四盟市各个旗县的非农业人口、工业总产值、GDP、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数据。然后借助ArcGIS软件对内蒙古地图进行配准,校正,矢量化等处理计算出各个旗县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来分析内蒙古东四盟市各个旗县间的经济联系的时空变化。首先,在引力模型当中有“质量”、人口和距离等要素,而工业总产值、GDP、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是代表内蒙古东四盟市各个旗县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计算出各旗县的“质量”,然后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得出各旗县间的引力强度。再通过计算每个旗县的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的引力强度平均值,表示各个旗县的四个时间段的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最后借助ArcGIS10.0软件绘制出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的东四盟市各旗县间的经济联系示意图来表示各个旗县间的经济联系空间变化。
3引力修正模型
地理学家对引力模型的引用1942年ZiPf分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建立了城市体系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此后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引力模型揭示了两地的相互吸引力强度,与两地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引入区域经济模型,进行经济联系强度的测试,其表达式为:
(1)
式中:Rij为i,j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Pj为i,j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数量;Vi,Vj为i,j地区的质量;Dij为i,j两地区间的距离。
4内蒙古东四盟市经济联系的时间上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区域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深入,使得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越来越强。所以利用引力模型公式,计算出东四盟四各个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表1)。
表1:内蒙古东四盟市各个旗县的经济联系强度时间变化
注、表中的数值代表某个旗县的经济联系强度的平均值。
表2:东四盟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时间变 化
注、表中的数值代表某个盟市的经济联系强度的平均值。
根据内蒙古东四盟市2000年到2012年各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值可以得出(表1),首先,带内各旗县间的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对外联系程度不均衡。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旗县是红山区,其经济联系强度2012年达186.405,是处于第二位的海拉尔市的1.6倍,为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的阿尔山市的3159.4倍。从整体来看,带内其他旗县的对外经济联系程度仍处于低水平,表现出首府地区为一级城市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内蒙古东四盟市属于农牧交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带内旗县发展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很好的交流互动机制。其次,东四盟市各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有大幅度提高。2000 年内蒙古东四盟市的经济联系总量为48.807,2012年增加至611.359,相当于增长了1152.6%,说明了内蒙古东四盟市的城市体系经济联系强度大幅度增强,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从表2中所显示的数据来看,由于各个盟市发展速度不同,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也不同。2000年通辽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值为0.903,2012年11.865,相当于增长了1176.1%。由于通辽市各个旗县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因此对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有较大的影响,但经济联系强度增长幅度还稍大于整个东四盟市的经济联系强度。2000年赤峰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值为1.494,2012年24.258,相当于增长了1523.7%。赤峰市的红山区,松山区和元宝山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很强,这对整个赤峰市的引力强度有着很大的作用。东四盟市中赤峰市经济联系强度增长幅度最大。2000年呼伦贝尔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值为1.141,2012年12.275,相当于增长了975.8%。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周围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很强,但其他旗县比较分散,相互间的联系较弱。经济联系强度增长幅度稍低于整个东四盟市的增长幅度。2000年兴安盟的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值为1.470,2012年10.961,相当于增长了645.6%。兴安盟除了阿尔山市以外其他旗县间的距离较近,但由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经济联系不是很强,经济联系强度增长幅度低。总的来讲,虽然内蒙古东四盟市各个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一样、增长幅度不一样,但是2000年到2012年各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5内蒙古东四盟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上的变化
内蒙古东四盟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条件都不相同,所以各个旗县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各个旗县间除了四个盟市的政府所在地和其周围较近的旗县间的联系强度较紧密,其他旗县间的联系强度还是较弱。根据经济联系的分布情况,为突出重点选取经济联系强度大于10的数据绘成带内的经济联系图。由表1、图1、图2、图3和图4中可以得出,首先,从各旗县的经济联系强度上来看,各盟市的首府地区在带内的经济联系强度占有绝对的优势,其次是首府周围地区。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比其它旗县稍高一些。其次,带内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形成5个联系中心;第一个联系中心是红山区、元宝山区及松山区,它与带内其他14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超过了10,尤其与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超过了50;第二个联系中心是海拉尔市,它与带内9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超过了10,和牙克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联系密切,联系强度值超过50。第三个联系中心是科尔沁区,它与带内27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超过了10,和通辽市的霍林郭勒市以外的其他旗县,还有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科右中旗、突泉县联系密切,联系强度值超过50。第四个联系中心是松山区,它与带内9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超过了10,和红山区、元宝山区、翁牛特旗、喀喇沁旗联系密切,联系强度值超过50。第五个联系中心是乌兰浩特市,它与带内6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超过了10,和科右前旗、突泉县联系密切,联系强度值超过50。所以,带内的经济联系形成了以红山区、松山区、海拉尔市、科尔沁区、乌兰浩特市为中心的五个扇面形区域。剩下的其他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小,它们只同红山区、松山区、海拉尔市、科尔沁区、乌兰浩特市与自己邻近的城市有一定的经济联系。最后,从2000年到2012年的东四盟市各旗县的经济联系强度值的变化和东四盟市经济联系示意图可以看出,各旗县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而经济联系范围呈现先分散后集中地发展趋势。2000年到2012年经济联系强度和方向越来越明显,基本上整个东四盟市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了联系,其中赤峰市和通辽市之间的引力和联系强度是明显增强。形成了内蒙古东四盟市地区经济联系的核心区域。表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与邻近区域的经济联系程度也变得日益紧密且复杂。
图1:2000年东四盟市经济联系示意图
图2:2004年东四盟市经济联系示意图
图3:2008年东四盟市经济联系示意图
图4:2012年东四盟市经济联系示意图
6结论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东四盟市各旗县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与比较,可以准确知道各个旗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时间变化。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基本结论:
(1)2000年到2012年内蒙古东四盟市各旗县的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对外联系程度不平衡,但各旗县间的联系强度整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2)各盟市的首府地区在带内的经济联系强度占有绝对的优势,形成东四盟市的5个联系中心。分别为:红山区、海拉尔市、科尔沁区、松山区和乌兰浩特市。其次是首府周围地区。
(3)各旗县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而经济联系范围呈现先分散后集中地发展趋势。
通过对内蒙古东四盟市各旗县的经济联系强度的测算,表明内蒙古东四盟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已经走向以赤峰、通辽为核心的东四盟市城市群。
〔参考文献〕
[1]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2]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97-704.
[3]钟业喜,陆玉麒.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5),537-543.
[4]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朱俊林,张红.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2007,26(1),197-209.
[5]赵雪雁,江进德,张 丽,侯成成,李昆阳.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2),218-223.
[6]李培祥.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2),136-143.
[7]殷绛,成艾华.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理论版),84-86.
[8]牛树海.河南省城市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研究[J].城市,2008,39-40.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Economic Linkage of The Four Citi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Gravity Model
HONG Mei,Sirigong,Badarengui
(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ace,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010022)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linkage strength by using gravity model is a hot issue of urban studies.In this paper, using the gravity model to calculate the 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 about the four citi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in 2000, 2004, 2008 and 2012 .And using the ArcGIS software to map out the economic ties diagram of the four years .Analyzed the status of temporal evolution about the economic ties of various spatial .The study found : the average intensity of the four-year economic ties about the four citi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respectively in 2000 for 48.807,2004: 112.247,2008 : 287.394 and 2012:611.359;The intensity of economic ties with the region's capital is higher than the surroundings and the spatial far away from the capital significantly weaker.The economic ties between adjacent counties are strong, and the economic ties among the various counties getting closer and closer.
Key words:economic linkage;gravity model;the four citi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15)02-0031-05
作者简介:红梅(1988-),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收稿日期:20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