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2015-03-21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王睿智刘迪王元巍

中国商论 2015年17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经济效应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 王睿智 刘迪 王元巍

长三角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 王睿智 刘迪 王元巍

摘 要: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繁荣的地区,也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具有中国老龄化的典型性和率先性。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总和生育率极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慢,老龄化程度严重,且区域内差异较大的特征。本文建立ARMA模型预测长三角地区未来五年的老龄化趋势,发现长三角地区老龄化大趋势未变但是速度减慢,仍处于人口红利时期。同时进行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效应的探讨。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 人口老龄化趋势 经济效应

1 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1.1 长三角人口老龄化现状

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领先全国,人口转变和人口结构变化具有率先性。长三角人口增长的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老龄化程度可以用老龄化系数来衡量。老龄化系数是指该区域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所占比重。国际上通常将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于7%表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本文采用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组的“大长三角”概念,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全部行政区。根据1991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将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计算长三角地区的总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及抚养比(见表1)。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在199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是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长三角地区老龄化是领先全国的。长三角地区总人口数不断增加,老龄化系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最高(12.03%),从1990年开始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趋势,在10%和12%之间波动。老年抚养比与老龄化系数的走势相似,也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少儿抚养比却逐渐下降,2011年跌到最低(15.51%),之后有小幅反弹。总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相同,呈现波动下降走势,在2011年最低(27.83%)。

表1 人口结构及抚养比

从省际层面来看(见图1),上海市的人口老龄化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且2003年后的波动明显放大。浙江省老龄化系数的走势与上海市大致相同,但总体的波动较小。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则呈现波动上扬的趋势。在2003年之前上海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远远高于江苏省和浙江省。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稍稍高于江苏省。但是在2003年以后,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增加,超过了上海和浙江。目前老龄化程度江苏最高,上海次之,浙江最低。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老龄化状态有所不同。

图1 上海、江苏、浙江各年份老龄化系数

1.2 长三角人口老龄化特征

1.2.1 长三角地区是总和生育率最低地区之一

总和生育率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总和生育率是推测人口未来演变轨迹的关键参数,是反映某地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原因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低,表明该地妇女生育意愿和人口出生率越低。总和生育率2.1为更替水平。它表示,生育足以维持人类延续的子女个数的水平,保持在2.1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人口保持不变,低于2.1则表示人口数量下降。而1.8为总和生育率的警戒线,如果低于1.8,表明人口将出现缩减和老化。根据“五普”数据,200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43。而在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18。这种极低的生育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政治制度不健全的国家,预示着未来几十年必然会陷入由人口结构导致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全国总和生育率排前三的依次是广西(1.79)、贵州(1.75)、新疆(1.53)。该指标最低的是北京(0.71)。江苏、浙江、上海居23、25、30位,排名靠后,总和生育率依次为1.05、1.02、0.74。由此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总和生育率是最低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均低于1.8,远低于更替水平,导致长三角地区出现老龄化、独生子女问题、民工荒问题等人口和社会经济问题。

1.2.2 长三角地区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慢的地区之一

根据《中国2011年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全国出生率11.9‰,死亡率7.11‰,自然增长率为4.79‰。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从各个省区来看,将出生率从低到高排,上海市出生率最低,其次是北京,浙江居第七位,为8.17‰,江苏处于第九位,为8.72‰,广西出生率最高。由此看出,长三角地区处于低出生率省区的前列。将死亡率由高到低排,四川第一,为6.62‰,辽宁次之,江苏居第七,浙江居第12位,上海居第24位,死亡率最低的是北京为3.94‰。因此,长三角地区是死亡率较高的地区。从自然增长率来看,最低的是辽宁为-0.38‰,是全国唯一一个自然增长率为负的省区,其次是上海为0.62‰,江苏居第七,浙江第九,分别是2.49‰、2.71‰。广东居第21位。位于第三、四、五、六、八省市依次是黑龙江、吉林、北京、天津、四川。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三大城市群之间进行比较,京津冀城市群的自然增长率水平最低,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高。

1.2.3 长三角地区老龄化严重,且区域内差异较大

老龄化程度可以用老龄化系数来衡量。老龄化系数是指该区域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所占比重。国际上通常将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于7%表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共有25个城市,其已全部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系数排前三的是南通(16.5%)、泰州(14.23%)、扬州(12.44%),老龄化系数最低的是温州,为7.62%。仅有三个城市的老龄化系数低于全国水平(8.9%),占比12%,为宁波(8.71%)、苏州(8.5%)、温州,这三个城市的老龄化程度仅为南通的一半,区域内差异较大。2000年和2010年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系数的平均值为9.05%和10.4%,增长了15%,变异系数分别为0.13、0.18,表明老龄化程度在加剧,并且区域内差异在扩大。与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老龄化相比,京津冀和珠三角的平均老龄化系数分别为9.81%和5.50%,变异系数分别为0.12、0.47,长三角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老龄化程度最低,但是区域内差异最大。

2 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表2 2014~2020年人口结构及抚养比

本文运用1991~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的长三角总人口等数据,分别建立ARMA模型预测2014~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见表2)。结果发现:

(1)未来五年总人口还将不断增加,但是增长的速度减慢。一方面因为极低的生育率导致出生率较低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而死亡率较为稳定,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另一方面,受制于人口密度以及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的限制,人口迁移的速度也将放缓。

(2)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未变,但是其速度在减慢。老龄化系数及老年抚养比仍将增加,但上升的速度减慢。在2011~2015年期间,人口老龄化系数增加了1.6个百分点。而2016年至2020年期间,老龄化系数增加了不到1个百分点。

(3)人口总抚养比继续走低“,人口红利”犹存。一方面,长三角地区15~65岁人口比重持续增加且高于70%,表明劳动年龄人口充足。另一方面,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虽然增加但是速度减慢,最终使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总抚养比53%是判断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的分界点。长三角地区的总抚养比远低于53%,说明还处于人口红利阶段。

3 长三角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利的一面是人口老龄化能够影响人口结构,抑制人口的快速增长,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且能够降低少儿抚养比,少儿能够获得更多资源,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然而人口老龄化还能通过影响劳动力、储蓄和消费等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将从劳动力、储蓄、消费三个角度来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

3.1 人口老龄化对长三角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尽管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将增加,但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在未来五年内仍高于70%且还将增加,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人口政策使得老年人口上升的速度小于少儿下降的速度。二是人口迁移,2010年比2000年三省市的外来人口均增加了近三倍,其中大部分是15~60岁的劳动力人口。2013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近一半,且2010年净迁移率上海市居全国首位(38.4%),江苏和浙江迁移率也居全国前列。因此长三角地区未来五年仍可以享受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红利。

3.2 人口老龄化对长三角居民储蓄的影响

通常来说,老年人的储蓄倾向低于青年人,人口老龄化应该降低储蓄率。但是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导致高储蓄率。上海、江苏、浙江2000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6331、6083、8016元,2010年分别为70918、29652、37845元,十年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均增加了近5倍。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了大约3倍和4倍。人均储蓄增长的速度快于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居民储蓄率随之上升。储蓄率的上升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另外,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未来五年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人口占比较高,总抚养比处于下降阶段,赡养负担相对较轻,导致较高的储蓄率。二是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当处于从青年向老年过渡阶段时,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

表3 城镇、农村人均消费占收入比重和人均医保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

3.3 人口老龄化对长三角居民消费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本文用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消费总量,用人均医疗支出与人均消费支出的比值来衡量消费结构。从对消费总量的影响来看,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倾向将减少。除了江苏省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增长以外,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该值均下降,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上海和浙江的城镇与农村以及江苏城镇的消费总量均影响不显著,而对江苏省农村的消费总量影响显著。这说明江苏省农村地区老龄化较为严重,由于老年人较高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总量上升。从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来看,由于老年人比青年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要高。据此判断,老龄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显著,这主要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导致的。

长三角地区虽然人口老龄化严重,但是其总抚养比仍然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还处于人口红利时期。然而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是有条件的,特别是需要一些制度的条件,比如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因此,长三角地区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由单独二孩、普遍二孩、再到放开生育限制;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创新人口管理模式,来应对未来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任远.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的基本背景和特殊性的问题[J].社会科学,2009(01).

[2] 唐德江.人口老龄化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 王艳婷.京津冀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与探讨[J].城市,2015(04).

[4] 杨菊华.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试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01).

[5] 黄润龙.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老龄化[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6] 代秀梅.影响江苏人口生育率的因素探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

[7] 李景成,张文棋,林敏,李丰.福建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及经济效应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b)-134-04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经济效应
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G20杭州峰会的经济效应及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对负利率时代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