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祭海仪式变迁研究:基于荣成院夼村谷雨祭海节的调查
2015-03-20宋宁而,左凤云
收稿日期:2014-11-1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DSHJ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13025);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QDSKL130411)
第一作者:宋宁而,女,1979年生, 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社会学。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Sea Ceremony in Jiaodong Area:Based on the Survey of Grain Rain Sea Festival in Yuankuang Village of Rongcheng
SONG Ning-er,ZUO Feng-yun
(The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Sea festivals of fishermen have a long history.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 Sea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r to fishermen in Rongcheng coastal zone, which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With the continual developing of economic society, the function of Grain Rain Sea Festival has also been changed gradually, forms and connotation are also changed from primitive worship of sea god to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while keeping conveying good vision of peace and harvest of fishermen.The changes resul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However, the changes had also brought about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turn.At the same time, changes had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s, such as less believers, simplified ceremony, more prays for economic interests.
Key words: Grain Rain Sea Festival; sea ceremony; Jiaodong; Rongcheng; change
1 荣成谷雨祭海习俗的渊源
谷雨,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本为农耕重要时节,有“雨水利百谷”之意,于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到来。据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意为清明过后,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故名“谷雨”。每年此时,我国长江以北沿海地区桃花盛开,春汛水暖,荣成由于所处的独特海洋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每到谷雨这一天,深海的鱼虾便遵循海洋生物的洄游规律,涌至荣成千里海岸的近海水域,渔民俗称“鱼鸟不失信”“谷雨百鱼上岸”。 [1]于是,休息了一冬的渔民开始整网出海打鱼,一年一度的海洋捕捞生产正式开始。这一天,沿海渔民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虔诚地向海神献祭,以祈求平安、预祝丰收。谷雨祭海节也就理所当然成为荣成沿海的重要民俗活动、渔民传统节日和渔家狂欢节。
荣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海上捕鱼生产活动,当地过谷雨祭海节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追溯其渊源,主要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简陋的生产工具,使渔民无法战胜大海的狂暴而对自然的神秘力量心生敬畏,从而产生了龙王、海神娘娘等海神的图腾崇拜。渔民为祈求这些神灵庇佑他们的海上生涯一帆风顺、鱼虾满仓,遂于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向众神献祭,进而形成谷雨祭海节,成了渔民们表达虔诚、祈求庇佑的公共节日。 [2]沿海地区对海神的信仰与崇拜贯穿于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沿海渔民十分重视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和祭海节庆,并且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仪式。
一般来说,我国的海神祭祀活动主要分为2类:一是主要以祭奠海神为主的神灵祭祀;一是作为休渔期结束、渔期开始的“开渔祭祀”。前者更强调对海神本身的信仰与膜拜,比如莆田的妈祖升天祭奠,以“海祭”的形式歌颂和怀念妈祖对拯救海难事业的献身,表达对妈祖女神的虔诚,向女神进献贡品,享受人神共乐。后者更关注海神所“庇佑”的生产、劳作,主要是欢送渔民出海、保佑平安、祈求鱼虾满仓和风调雨顺,如青岛田横祭海节、宁波象山的开渔节,都是渔民休整了一段时间后,着手修整船只、网具,开启一年的渔业劳作生产,并于每年初次出海前,对海神进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荣成谷雨祭海节显然属于后者,是观察当地渔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民俗文化。
20世纪40年代前期,荣成地区渔村渔民捕鱼所使用的渔船网具大都掌握在渔行手里,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受雇于渔行,为其打工。每年春汛到来之时,便是谷雨时节,过完谷雨,第二天渔民便要整理渔具,准备出海捕鱼,自此开始又一年的海上捕捞活动。为鼓励渔民,奖赏渔民,渔行便出资组织,定在谷雨当天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3]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祭海活动、祭船活动、祭海神活动。祭祀的目的主要有2个:一是为了保佑平安,预祝丰收,保证当年的收入;二是为了拉拢渔民,收买民心,好让渔民安心大胆地为其出力卖命。久而久之,谷雨祭海节便慢慢演变成了荣成地区沿海渔民的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渔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办起互助组、合作社,从此渔行失去对渔民的支配力,一年一度的谷雨祭海节大规模祭祀活动戛然而止,但谷雨祭海节的民俗却不曾中断。虽然没有了祭祀,但祭船聚餐的习俗却有增无减,节日气氛倒变得愈加热烈起来。到谷雨这天,渔民自发组织起来,一般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早早来到放置渔具的仓库“窝棚”,然后一起登船,在船上挂满彩旗,燃放鞭炮,并一起坐下商讨今年的生产计划,其乐融融。 [3]谷雨祭海节从此变成真正属于渔民自己的节日,其隆重氛围在当地不亚于传统的春节。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弘扬威海的海洋文化,使威海更好的走出去,荣成市人民政府在1991 年4月20日至21日,在我国北方最大渔港石岛举办了首届渔民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参加。既有传统的祭海仪式、划船比赛,又有本地土特产展览和商务会谈,还有一系列灯展、画展、文艺晚会等活动。 [4]1992年4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渔民节正式更名为荣成国际渔民节。1993年后改在每年7月23日至26日举行。第四届确定为每3年举办1次,如今国际渔民节已举办6次。荣成地区的祭海节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政府主办的国际渔民节的繁荣发展并不意味着各村村民自发组织的祭海节的发展自此停下了脚步,相反后者不但仍然存续着,还因为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因而相比国际渔民节,更好地传承着当地的传统祭海文化,并且在时代的变迁中,更清晰地诉说着围绕渔民群体发生的各种变化。人和镇院夼村的谷雨祭海节就是这样一个实例。
2 荣成市院夼村谷雨祭海节现状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南北东三面濒临黄海,海岸线长达500 km,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县级市,目前全市有340多个渔村和上千处渔业企业,有1/3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生产,创造了连续25年保持全国渔业第一市(县级)的辉煌记录,被称作是全国渔业第一市(县级市)。 [5]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最集中的渔民居住地,荣成有着许多渔家风俗习惯,而谷雨祭海节是当地渔民最为重视的民俗活动之一。渔民自主举行祭祀仪式的渔村主要分布在荣成市南部沿海,尤其是院夼村及其周边渔村,如靖海卫村、朱口村、沙口村、码头村、蚧口村、大鱼岛村。这些渔村不仅傍海,而且大多依山,没有耕地,全村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谷雨祭海节是当地渔村一项重要民俗活动。院夼村渔民祭海历史悠久,该村的谷雨祭海节于2008 年6月被辑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谷雨祭海节在荣成颇具代表性。
2.1 院夼村基本情况介绍
院夼村于明朝天启年间(1635年)由王氏建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村内原有“院夼寺”,得名院夼村。“夼”字在字典中释义为洼地,多用于地名。
院夼村现有人口1 409户,3 502人,其中男性1 690人,女性1 812人;55岁 以上1 023人,621户,其中男性457人,女性566人。村内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 000多人,多从事海上捕捞、养殖加工行业。院夼村海岸线长1.3 km,现有滩涂养殖面积737 hm 2。院夼村民营企业总资产达4亿多元,主要从事海上捕捞、国际国内货运、特种养殖、水产品养殖和鱼粉加工等行业。 [6]
2.2 院夼村谷雨祭海节的大致程序
院夼村渔民每年谷雨,为了祈求出海平安、预祝丰收,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虔诚地向海神献祭。参与祭祀的主要是该村渔民。该村渔业公司老板、村领导以及游客、周边的村民和商户等也会前来祭拜。祭祀仪式所需物品主要包括:肥猪1头去毛带皮,用腔血染红,将1朵大红花挂在猪头上,白面大枣饽饽10个、鞭炮、香纸以及铜锣、大鼓等乐器。祭祀活动分3天。祭祀第一天是4月18日,也是祭祀活动正式开始的时间,当天的主要工作是准备祭品。整猪和饽饽是主要准备的祭品,属于一条大船上的渔民会共同准备整猪1头,并对整猪进行细致的装饰,条件一般的渔民或独自拥有一条小船的渔民通常会用猪头代替整猪。第二天,即谷雨祭海节前一天(4月19日),渔民会起得很早,穿戴整齐,然后带着贡品,结伴来到庙前,燃放鞭炮,烧香磕头,虔诚跪拜,祈求平安。祭祀活动在下午达到高潮。第三天是谷雨祭海节的当天(4 月20日),这一天渔民会欢聚在一起,或开怀畅饮,感恩大海的恩泽;或倾诉衷肠,慰藉自己的心灵。总之在这一天所有的不快和烦恼都会被抛弃,渔民将会以崭新的姿态面对新一轮的海上生活。这项活动也是院夼村淳朴豪放的村风得以保存、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2.3 院夼村谷雨祭海节的具体流程
院夼村谷雨祭海节,与众不同的是活动从谷雨的前2天到谷雨,持续3天,即:第一天,准备祭品;第二天,正式祭拜;第三天,渔民宴欢。官方不做统一的组织,祭祀的参与群体主要是渔民,每年的谷雨祭海节村委、公司、村民及周边商户,特别是渔民,都会自发到龙王庙祭拜。渔民一般会在第一天开始准备贡品,贡品种类有猪和饽饽、香纸鞭炮一宗,有的也会准备酒,一般不带水果之类的,水果之类的贡品主要由守庙人提供,贡品主要是饽饽和整猪。
4月18日早上5时许,渔民就开始准备祭祀用的猪,听渔民介绍最好用黑毛公猪,猪主要从该村附近养殖厂购买,刮去猪毛,将屠宰时的刀口缝好,在猪的四条腿上割开几个口子,把充气杖伸进去充气,这样一头圆滚滚的祭祀用猪就有了大概: [7]猪全身光滑白皙,圆鼓鼓的四条腿支撑着丰满的躯体,正前方是一条略微上翘的鼻梁,两边是一对硕大的耳朵,黑黑的眼睛半眯着,修长的嘴角向上微微弯起,好像在微笑。接下来就是对整猪进行装饰了,猪全身都被用红色颜料或腔血涂红,猪头上系着大红花,眉毛也会被描黑,额前留有一撮黑毛,以此作为献祭龙王的标记,条件一般的渔民会准备猪头来代替整猪。
上午9时,渔民就开始准备祭祀用的饽饽,没空做饽饽的船主会就近到村里找村民定做。饽饽大小根据船主要求来定,根据饽饽用面的重量,分为1.3 kg、1.5 kg、2 kg3种。 [7]家有小渔船的渔民通常自己在家做饽饽。在做饽饽的坯时,要用刀均匀分出3个区块,然后将3份又向中心聚拢,成三足鼎立如1个硕大的花苞,然后在3面分别挖3个洞,在每1个洞里插1颗红枣,1个饽饽就算制作成了。这样1个饽饽上就有9个枣,每1区块里就有竖着排列的3颗枣,之所以放3颗,而不是4个或5个,是因为3颗代表敬天、敬地、敬父母。几个人合伙拥有一条船的或大户人家一般会准备10个饽饽和1头整猪,单个家庭祭拜一般用猪头代替整头猪,准备5个饽饽。
4月19日祭祀活动拉开了帷幕,清晨5点就有很多祭祀的渔民前来祭拜了。他们三五一群,怀里抱着猪头、祭祀的大饽饽,用大红花布包裹着来到谷雨祭海的龙王庙。围墙上,首先引入眼帘的是9个皇帝用不同字体写的9个“龙”字。这9个皇帝分别是:汉章帝刘炟、唐高宗李治、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清高宗乾隆、清宣宗道光、清德宗光绪,寓意“九龙生子”,因此该墙也称“九龙之壁”,寓意龙王庙犹如帝王,大气磅礴。
院夼村的龙王庙是于2008年3月破土动工、2009年10月扩建落成的,总投资近1 000万元,其中渔民自发捐款70万元,建筑面积600 m 2,总占地0.67 hm 2。 庙宇与秀木丽石相间辉映,殿堂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壮观。相比之下,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时的龙王庙却只是长1.2 m、宽1 m、高1 m的石砌小庙,相形见绌。
当地在历史上就有谷雨祭海的习俗,慢慢便演变成了渔民自己的节日——渔民节。2008年8月,渔民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原名为“院夼渔民节”的谷雨祭祀活动更名为“渔民开洋谢洋节”。于是,院夼村在龙王庙前竖起了巨型花岗岩石标志碑,上面写着“渔民开洋谢洋节”。 渔民开始祭祀时先在庙门口放一挂鞭炮,然后跨进龙王庙,庙里右侧东配殿是娘娘殿,供奉着海神娘娘(俗称娘娘)。左侧西配殿是财神殿,供奉着文财神。沿着龙雕台阶拾级而上,是供奉灵佑四海、福赐万家的海龙王的主殿龙王殿。按照传统渔民祭拜时先祭拜龙王,再祭拜娘娘,最后是财神,而且给各位神仙上的香是不同的,一般分3种:高香敬龙王,中号的香敬娘娘和财神,最小号的香敬土地爷。
守庙人钱某介绍这里的祭祀没有司仪,都是渔民自发组织过来的,不分主次,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依次祭拜。祭祀时,男的恭恭敬敬上香,女的端端正正摆贡,贡品摆放时,猪头朝前,对着龙王。饽饽放在猪的旁边,饽饽放在红色的四方包袱上,准备10个,两边各摆放5个,3个在下面,2个在上面,准备5个的则放在猪的一侧。渔民燃烧香纸,把香插在香台炉上,结伴的渔民排成一队依次上香,之后会来到龙王像前一一下跪行礼,双手合十,心怀虔诚,叩拜3下,之后再向娘娘、财神行叩拜礼。每到一处神位,渔民都口中念念有词,许下心愿,愿出海平安,满载而归,鱼虾满仓,财源滚滚。有的渔民也会在庙院里拿着香对天叩拜。以前没有娘娘殿和财神殿时,向龙王拜祭完之后,渔民还要向西南方向朝拜表示敬娘娘,并没有拜财神的。龙王庙祭拜完毕后,渔民们会拿着饽饽来到海边,燃放鞭炮,并将饽饽投进大海,名曰“抛施舍”,感大海的养育之恩,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从整个祭祀仪式的过程来看,燃放鞭炮几乎贯穿始终。上午多是本村的渔民前来祭祀,真正的祭祀典礼是在中午12点至下午1点左右,村领导和该村渔业公司老板的到来,会将祭拜推向高潮,5头整猪被抬到庙门口(公司和村委因其村企合一的经营体制,故二者一起出资准备整猪5头或3头前去祭拜),这5头整猪也是从养殖厂购买而得。5头整猪、8根高香,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每头猪大约150 kg,被放在铁架子上,需要4位壮实的渔家汉子才能抬得起来,5头整猪一字排开放在龙王殿前的香台案前,猪头朝前,8个村领导和渔业公司老板的代表每人各执一束长约2 m的高香,插在香台案上,一字排开,依次叩首祭拜。稍后,老年锣鼓队和妇女组织的锣鼓队的到来掀起了祭祀的高潮,敲锣打鼓者都是本村的人,一般是妇女和年长者,都是自愿参加的。在谷雨祭海节的头好几天,就有妇女主任领着他们排练,妇女20来个人左右,每年人数不太固定,但变动不大,3个人敲一面大鼓,统一穿着粉色衣服,头系大红巾,衣服是村里统一提供的;老年锣鼓队有8人,没有统一着装,穿着平时的衣服,一人敲一小鼓,在谷雨祭海仪式上击鼓助威,持续时间一般从下午1点到3点,因为这个时间段祭拜人数最多、最热闹。锣鼓声起,整个龙王庙都沸腾了,随着5头整猪被抬到庙里,村委、渔业公司老板、员工、大船上的船员等都一起行叩拜礼,之后再面朝大海的方向行叩拜礼,3点左右,祭祀仪式结束。有时公司还会自己出资请一些文艺团前来表演助兴。祭拜一般会持续1~2天,这期间陆陆续续有外来人员前来祭拜,包括信徒、游客、摄影爱好者等。
3 荣成市院夼村谷雨祭海节的变迁及原因
随着时代变迁,我国渔村祭海节大多发生着各种转变,从祈求航海平安、渔获丰收的仪式,转向海洋节日庆典,或以海洋节庆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品牌等,即祈祷海神保佑的习俗已经发展成耐人寻味的一种民俗文化,而荣成祭海节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祭祀仪式、祭祀对象、祭祀内涵等方面的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集会”性质的民间活动,这使得谷雨祭祀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
3.1 荣成市院夼村谷雨祭海节的变迁
3.1.1 祭祀仪式不断简化甚至消亡 调查中发现,现在谷雨祭海节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已经简化了不少。长期以来,谷雨祭海节的传统是,祭海活动持续3天,第一天准备祭品,第二天正式祭拜,第三天渔民宴饮。第二天正式祭拜时,渔民会起得格外的早,有的凌晨3点就起了,拿着贡品走向庙里。渔民一般都三五成群结伴而去,主要的贡品也是整猪和饽饽,渔民小心的把祭品摆在龙王、娘娘前,随后燃香烧纸,最后依次叩首祭拜。在庙里的祭祀仪式结束后,还要去码头举行祭船仪式,渔民会在船的桅杆、吊杆上挂满彩旗,燃放鞭炮,随后船逐渐驶入海中。以前祭拜仪式的高潮在晚上,到了晚上,渔村各个码头上人头攒动,灯火通明,当地的渔行牵头,向渔民、商户集资举行盛大的“放海灯”仪式。 [5]在放海灯之前,会在海边摆放一个大型的香案,香案上放置的是事先准备好的祭品、香炉,随后会在香案前点燃香纸,再把点燃的香插在香炉里,并请僧侣、道士筑台诵经作法,为众人祈福,同时渔民在渔行的带领下向海里抛施舍,施舍是预先蒸好的小馒头。之后焰火齐放,灿烂耀眼,美不胜收,这时人们就会将自制的各式灯笼点燃,下面托一木板,放进海里,无数个灯笼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随海漂去,如繁星点点,渐行渐远,其场面颇为壮观。
现在进行祭拜时,渔民不再像之前那样严肃、虔诚,仪式也因此更显轻松,自由;庙里祭拜结束后,渔民很少再像以往那样到船上举行祭船活动,而是直接来到海边施舍大饽饽,称作“抛施舍”;祭拜仪式的高潮在中午或下午的某个时间段,各村略有不同,已经没有了晚上的祭拜仪式,以前晚上隆重热闹的狂欢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祭海仪式还会增加一些文艺演出、旅游等活动, 渔民还和当地艺人组织起来进行扭秧歌、敲大鼓等民俗文化活动,总之祭海内容多以休闲、娱乐型为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变化的部分包括:(1)祭拜高潮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前祭拜的高潮在晚上,现在是在白天;(2)祭海内容的变化,以前祭海活动除了要祭神、祭船,还有晚上的放海灯、放烟火等活动,现在主要是一些文艺表演和民俗演出活动;(3)持续时间的变化,以前祭拜是持续整整一天,从早晨到晚上,一直都热闹非凡,现在到下午祭拜高潮过后就基本结束了,没有了晚上的狂欢。
3.1.2 参与群体和祭祀对象不断多样化 祭海作为渔民的祭祀活动,其祭祀的群体主要是沿海渔民,老少妇孺都来祭拜,但是现在渔业生产形式的变化带动渔民身份一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从事海上养殖、渔业加工生产的渔业从业群体加入了祭祀行列,传统渔民则越来越少,很多转业、改行的渔民因为有了其他的谋生手段,不再“靠海吃海”,便逐渐脱离了祭拜群体。访谈中渔民王某介绍说,现在祭祀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年龄在40~60岁之间,年轻群体前来祭拜的已经很少,主要是因为年轻人从事海上捕捞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或在外求学,或是在加工厂、船厂、制造厂等公司上班,海上捕捞、生产的危险性使得年轻人越来越不愿从事海上捕捞和生产,转向陆上生产;在祭祀活动中,还有很多道教与佛教信徒、游客以及摄影爱好者前来参拜。可以看出祭海的参与群体中非渔民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也使得财神等陆上神灵逐渐得到膜拜祭祀,祭祀的对象变得多样化,以前都是以祭龙王和娘娘为主,现在财神也成了祭祀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一些鱼贩子、渔业公司老板更是以祭祀财神为主,祈求生意兴隆,大吉大利。
3.1.3 祭祀目的不断发生变化 在过去,受知识和技术的限制,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很低,为了减少海上作业的危险性,每年都会通过盛大的祭海神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能够顺风顺水、风调雨顺,充满了对神灵的虔诚膜拜,有很强烈的海神信仰。现在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海洋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思想观念发生很大转变,祭海不再是单纯的关于神灵祈祷的祭奠活动,谷雨祭海节被赋予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内涵, [10]祭祀的目的逐渐从最初的祭祀为主演变成以娱乐为主、祭祀为辅了,渔民现在参加谷雨祭海节,更多是为了热闹。“原汁原味”祭祀活动越来越淡了,谷雨祭海节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延续。而且祭祀活动中也传达了渔民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美好祝愿,祈祷海洋能福泽万代。院夼村龙王殿前就写着“海晏河清世太平,风调雨顺民安康”。可见渔民祭海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祭海活动已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
3.2 祭海节变迁的影响因素
3.2.1 渔民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航海和捕鱼技术落后,人们充满了对大海、对神灵的敬畏和恐惧心理,为了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出海之前都会举行隆重而严格的祭海仪式,以期得到神灵的保佑。 [8]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渔民的社会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其驾船捕鱼的能力不断提高,渔船实现了由风力向动力的转变,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大拓宽了捕鱼的机会。渔民可以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出海捕鱼的规律,对海洋、对自然的掌控能力增强。同时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航海技术是保证他们克服海上困难和风险的重要因素。所以人们不再似之前那样对海神顶礼膜拜,因而一些祭海仪规和程序也被不断简化,甚至省略,比如晚上的“放海灯仪式”已经消失了,人们祭海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较大。
3.2.2 职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渔类资源不断减少,渔民职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渔业职业群体开始分化,除了传统从事海上捕捞的渔民群体外,渔民转业、渔村村民外出务工者、海上养殖、渔业加工、渔业生产以及脱离海洋依赖的个体经营等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渔民转行改行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根据从事的职业不同,参与祭祀的群体也变得多样化,人们的信仰和祭祀对象也变得多样化,而不再是单纯的祭祀龙王和娘娘,还有财神、土地爷、山神等。在调查中发现,院夼村养殖队伍不断壮大,从事海带、海参养殖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注重的是自己能否发财、能否取得效益,即关注经济利益,这使得他们在谷雨祭拜时更关注财神爷。另外,除了渔民职业结构的变化外,渔村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他们大都来自黑龙江、江苏、浙江等地。这些外来人口有很多受雇于船老板(本地渔民)逐渐成为海上捕捞的重要力量,船老板则很少外出捕捞了,逐渐从一线退居到二线。这些船老板除了每月收取分成之外,有的还做起了其他生意,更加追求经济利益,那些外来人口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也比较看重经济利益。这些变化也是导致祭祀对象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3.2.3 渔民的需求与认知的转变 随着渔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渔民的需求和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富裕起来的渔民更向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渔民过节的目的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谷雨祭海期间,越来越多的文艺活动渗透其中,祭祀的目的由单纯的保平安变为了内容丰富的庆典活动,祭海的娱乐功能越来越凸显。另外,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自然特征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对海神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不再是之前的盲目崇拜和敬畏,现在荣成谷雨祭海节已经发展成为一场具有民俗性、娱乐性的文化活动,它俨然已成为一种“集会”,一种“赶庙会”式的“集会”,每年谷雨渔民都会自发来到庙前,感受那欢快、集聚的热闹气氛,祭祀的目的正悄然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谷雨祭海节在渔民心目中的主要功能,已从最初的祭祀祈祷变成现在以娱乐为主,其功能变化必然造就荣成谷雨祭海节一系列的变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在发生变迁时,一般是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因此谷雨祭海习俗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物质技术是密不可分的。针对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的现实,加之经济社会的进步,不少渔民已转变了在惊涛骇浪中捕鱼的生存方式。另外随着我市渔船报废、渔民上岸计划的实施,谷雨祭海节已由传统的渔家民俗节日,逐渐向蕴涵着深厚民俗文化的旅游节日过渡。这一转变记录了社会的进步。
4 荣成市院夼村谷雨祭海节变迁的社会效应
荣成市院夼村谷雨祭海节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谷雨祭海节的演变历程可以说是当地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可透过它的发展变迁来窥探整个荣成地区的发展变迁,谷雨祭海节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传承海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谷雨祭海节变迁的积极效应
4.1.1 谷雨祭海节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谷雨祭海节被辑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外来人员前来参观祭拜。院夼村则以谷雨祭海节为契机,在谷雨祭海节带来旺盛人气的基础上,利用该村丰富的近海资源和自然资源,推出自己的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了渔礁垂钓、海岛垂钓、渔船垂钓、拾贝捡螺、浅海捉蟹捕虾等多种休闲项目,推出住渔家院、吃渔家饭、海上游艇等特色旅游品种,参观海珍品养殖也是院夼村开发的旅游项目之一。让游客切切实实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渔家情趣。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每年谷雨祭海节都会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度假游玩,或逛庙会、或垂钓、或爬山。谷雨祭海节已与该村的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院夼村已成为荣成沿海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领头羊”,对带动其他渔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促进其他渔村乃至整个荣成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4.1.2 谷雨祭海节仪式传承渔民海神信仰与崇拜谷雨祭海节仪式的演变不仅是人们对海神信仰的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更是祭海仪式在不同时期象征意义的传达与展示。“祭海仪式承载着渔民的愿望和祝福,对海神的信仰、祭海仪式在仪式参与者( 主要是渔民) 之间相互传递,同时也从上一辈传递到了下一辈,许多渔民家庭都有一个主要操作仪式的人,而他们并没有专门的学习课程,所以祭海仪式过程是渔民成为仪式专家的自然通道,在仪式过程中,海神信仰也在渔民群体中得到了有效地延续和传承”。 [9]谷雨祭海节祭祀仪式体现了古老的沿海居民“海神”崇拜和祭祀文化,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夼村长期的渔业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使大量原始渔家祭祀的礼仪,在谷雨祭海节活动中被保留下来,并通过谷雨祭海节这个载体得以表现出来,体现了渔民的信仰特征。
4.1.3 谷雨祭海节满足渔民精神需求和增强渔村凝聚力 谷雨祭海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渔民通过祭海实现了人与神的交流,向神传达自己的美好夙愿,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神灵,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渔民通过祭海这种方式实现了人神之间的良性互动。祭海作为一种社会性、集体性的活动,在进行祭海仪式的过程中,加深了渔民群体内部的交流和互动,在增强对祭海仪式认同的同时也加深了渔民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渔民在精神和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对祭祀仪式的强化和传承。祭海活动也增强了渔民之间团结奋进、凝聚人心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将渔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了战胜惊涛骇浪的信心和决心,共同携手去创造生活、创造奇迹,极大增强了渔村的凝聚力,同时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
4.2 谷雨祭海节变迁的消极效应
4.2.1 祭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传承的载体今天的谷雨祭海活动中的祭祀成分较之原来已相对减弱。随着传统渔民的减少,渔民职业结构的变化,人们祈求经济效益的心理在强化,折射在谷雨祭祀活动中就是人们拜财神爷的增多,保佑财源广进,财神爷已经成为主要的祭祀对象。另外,谷雨祭海节已与当地的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重经济利益、忽视文化发展的现象,院夼村休闲旅游就是借助谷雨祭海节而发展壮大的,这使得渔民更关注该节庆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收益。而且,在谷雨祭海期间参加祭祀活动的人更多是为了看热闹,参与祭祀的人群和规模也不如之前壮大,人们祭祀时通常会采用比较轻松自在的方式进行祭拜,祭祀的随意性增强,虔诚度降低。祭祀活动的实质是一组集中、系列、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丛,祭祀仪式在简化的同时,大量传统民俗文化便随即失去了传承的载体;祭祀对象的转变,使得海神信仰越来越像内陆地区的一般民间信仰,失去了海洋的固有特色;经济利益的介入更是加速了民俗文化的“蜕变”,原本的原生态渔村民俗开始逐渐向庙会、集市转变,急功近利的旅游致富心理使得很多民俗工艺未经仔细孵化包装,便成了商品,而没有盈利价值的商品又很快被来钱迅速的商品所取代,许多民俗工艺的传承面临危机。尽管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可阻挡,但眼见优越的渔村民俗文化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流失,依然令人感到惋惜。
4.2.2 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挑战 随着谷雨祭海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也不断被放大,因此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谷雨祭海节期间,也会有一些文艺表演活动以迎合渔民和游客的需要,这使得祭海的娱乐功能日渐凸显。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也给祭海地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短时间的游客集聚以及狂欢活动给祭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比如大量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废油,会对当地的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游客食宿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就近排入大海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10]另外谷雨祭海期间,燃放鞭炮产生的鞭炮屑、祭拜时燃烧的香纸、参观祭拜者随意丢弃的垃圾等等,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安全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因此谷雨祭海节在开发过程中应以保护为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当地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5 结 语
渔民祭祀是胶东渔民在沿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谷雨祭海节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渔民社会群体身份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渔民“洗脚上岸”,退出海上作业,转向其他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削弱祭海的原始功能。祭海活动的节庆化、娱乐化是这个时代无以回避的大势所趋。因此,如何在传承文化脉络的同时,立足当下,使得祭海节既能推陈出新,成为当地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助推器,又能传承我国优越、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