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崔致远的诗歌创作

2015-03-20曹仪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典故诗歌

收稿日期:2014-09-27

作者简介:曹仪婕,女,1991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I Zhi-yuan’s Poetry

CAO Yi-jie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CUI Zhi-yuan is a famous North Korea poe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His poetry, created when he was serving as a stuff in GAO Pian’s army, is typical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These poetry ,influenced by GAO Pian’s poetry in the content and the style, were written to record GAO Pian’s heroic deeds or to reflect GAO Pian’s poetry.CUI Zhi-yuan’s poetry which were full of allusions, reflected the true history as DU Fu’s .

Key word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CUI Zhi-yuan;GAO Pian

唐代文学的繁荣,得益于唐朝统治者兼容并包的治国方略和太平繁盛的社会环境。唐王朝的统治者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态度,唐太宗李世民自豪地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6917这种将中华与夷狄视为一家的做法为后世唐王朝的君主们所继承,中外的政治交往与文化发展在大唐广阔的空间中进行着。正是由于广泛的中外交流的存在,才产生了大量同时代的域外汉文学作品,作为古代朝鲜最早用汉文字创作的诗歌作品,晚唐时期新罗诗人崔致远的汉文诗歌当属文学界的瑰宝。这些诗歌在内容、风格上明显接受了高骈诗歌的影响,同时呈现出其自身的个性。当今学界对于域外唐诗的关注较少,笔者在此对崔致远的诗歌创作略作探究,以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

1 崔致远其人

“866年,崔致远(857-928)从朝鲜乘坐商船到中国学习,最终到高骈手下任职。” [2]405《剑桥中国文学史》关注到晚唐诗坛上崛起的一位诗人——崔致远。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公元857年生于京城沙梁部,他在12岁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八六八年,新罗景文王八年)时来到中国,从此开始了他在唐王朝的生活,直至光启元年回到新罗故乡。留唐期间崔致远饱读诗书,分别在长安、洛阳、溧水等地学习及为官,后在淮南幕府充当过高骈幕僚。晚唐末造,随着战争的爆发,藩镇割据的上演,如崔致远一般生活无定的文人士子突然意识到将人身依附于藩镇的重要意义,“安史之乱以来,年轻人常常充任节度使的幕僚,节度使可以不必通过常规的官僚渠道任命自己的幕僚。在唐朝早期,假如中央政府委任以体面的职位,一个官员的门生会接受这一职位。到了九世纪中期,我们却发现一种新现象:年轻人会拒绝中央政府一些最体面的初级职位,而选择去节度使的幕府任职。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经济上的:各地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流入幕府,在节度使手下任职的作家很少抱怨贫困。” [2]392经济政治权利的独立使得文化权利向地方小朝廷流动,部分文人也因此流向散落在唐王朝广袤土地上的各个幕府,成为幕府专用的文士幕僚,其中崔致远凭借高骈这一唐末极为重要的藩镇首脑而出现在文学创作的前沿。他在高骈幕府期间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诗风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崔致远返回故国新罗后将自己留唐期间的文学创作编订成集,定名为《桂苑笔耕集》。《桂苑笔耕集》是中国与朝鲜文学交流的宝贵财富,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等的宝贵参考资料。这部留存至今的珍贵汉文学作品翔实记录了崔致远留唐期间的生活与仕途状况,其中在卷十七和卷二十中共收录了他在唐期间创作的诗歌60首,前期的诗歌创作多为成为淮南高骈的幕僚后所作,他在《桂苑笔耕集序》中自述道:“及罢微秩,从职淮南,蒙高侍中专委笔砚,军书辐至,竭力抵当,四年用心,万有余首。然淘之汰之,十无一二,敢比披沙见宝,粗胜毁瓦画墁,遂勒成桂苑集二十卷。臣适当乱离,寓食戎幕,所谓饘於是,粥於是,辄以笔耕为目,仍以王韶之语,前事可慿,虽则伛偻言归,有惭凫雀,既墾既耨,用破情田。自惜微劳,冀达圣鉴” [3]14其中虽多有谦辞,但是对于他在淮南任幕僚时的创作缘由作了清楚表述,也正是他在淮南幕府的任职经历对他为数不多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崔致远诗歌留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其中以留存在《桂苑笔耕集》中的最多,因此本文将从这本书的60首诗歌入手进行研究。崔致远的诗歌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成就上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了高骈诗歌的影响。

2 崔致远对高骈诗歌的接受

提及崔致远就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那位在唐朝末年的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武将高骈,这两个名字被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幼年颇修饬,折节为文学,初事朱叔明为司马,后历右神策军都虞侯、秦州刺史。咸通中,拜南安都护,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加诸道行营都统、监铁转运等使。俄徙进南节度副大使。广明初,进检校太尉、东西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为部将毕师铎所害,存诗一卷。 [3]6917

高骈在唐代政坛上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先后镇守剑南、荆南以及淮南等地,扼有朝廷咽喉之域,位高权重。作为雄震一方的封疆大吏,高骈的政治作为经受住了厚重的历史考验,他的政治经历赋予其诗歌以丰富的生活阅历,同时也滋养了其诗歌的不同风情。这位唐王朝的封疆大吏不仅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也在文学领域中独领风骚。他的诗歌不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深刻影响了唐末文士崔致远的诗歌创作。

高骈诗歌中的寓怀遣兴之作充分反映出他作为封疆大吏周旋于朝廷和幕府势力之间的郁愤难抒以及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手持金钺冷,身挂铁衣寒。主圣扶持易,恩深报效难。三边犹未静,何敢便休官” [3]6917,高骈这首《言怀》诗表达了忠君爱国之志,在字里行间表露出对于缺乏平戎之策的伤怀与感叹以及尸位素餐不能为国分忧的失落,这种感情通过一位武将之口而出更让人心生敬仰。

作为朝廷派驻在外的藩镇幕府主事,高骈一方面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统治与领导,另一方面也承受着来自朝廷的打压与猜忌。在这种强势压力之下,他将胸臆抒发至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遣兴》诗:“把盏非怜酒,持竿不为鱼。唯应嵇叔夜,似我性慵疏。” [3]6918诗中多有高处不胜寒之情怀,把盏浅酌“非因病酒”而是与自身的遭际相关。“持竿不为鱼”深受庄子哲学的影响,庄子的持竿不顾缘于他精神的快慰与心灵的宁静,心无旁骛,无为而为,顺其自然,乐在其中,既无君臣礼仪之约束,也无世间凡俗之讲究,他的心是浮游于天地的白云,逍遥自在,岂可为区区“境内”之事所累?高骈“持竿”的意象既是戎马生涯中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追求,更是在失意之后心灰意懒,立志与嵇康一样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全身避祸思想的体现。

高骈诗歌中的百味同样出现在其幕僚崔致远的诗歌中。崔致远的诗歌大多为任高骈幕僚时的颂德诗,这些诗歌是受到了高骈诗歌的影响而创作的,它们或是大量记述高骈的英勇战绩,或是应和高骈的诗歌创作。崔致远的《磻溪》是直接接受高骈诗歌影响的创作,这首诗与高骈的《遣兴》和《太公庙》是同一题材。《磻溪》诗云:“刻石书踪妙入神,一回窥览一回新,况能早逐王师业,桃李终成万代春。” [4]591诗后作者注曰:“伏睹相公磻溪诗云:‘及得王师身已老,不知辛苦为何人’又经虢县诗云:‘手载桃李十余春,今日经过重建勋。’”磻溪是渭水支流,在今陕西宝鸡东南方,源头在秦岭兹谷,向北则流入渭水。相传姜太公曾在此地垂钓并且遇见文王 ,终助文王成就大业。“王师业”一句直接继承自高骈《太公庙》诗:“青山常在境常新,寂寞持竿一水滨。及得王师身已老,不知辛苦为何人。” [3]6922高骈诗歌中常借用姜太公磻溪垂钓的典故,用以比喻自身的踌躇之志,在《太公庙》中“寂寞持竿一水滨”表现了功成名就的艰难与落寞,而崔致远的诗歌正是通过对和方式对高骈的伤感进行劝慰,同时歌颂了他的丰功伟绩,表现出对高骈的敬仰之情。

除颂德诗接受高骈诗歌的影响之外,崔致远的山水写物之作也与高骈诗歌相映成趣。高骈诗歌中最为人称赏的当属其写景抒怀之作《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3]6921这是一首近似白描的写景之作,烈日炎炎中树荫带来清凉之意,步向池塘可看见亭台楼阁的倒影,习习凉风将水晶帘轻轻掀动,一院蔷薇散发阵阵幽香。这一幅极为优雅恬淡的夏日风景图中,诗人脱去平日的愤慨与无奈,而将生活中的舒适与轻松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微风之后的帘动、满园优雅的花香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更体现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感受。这一类作品具有丰富的生活情趣,诗人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将心中的童趣也融入笔端,使诗意的文字顿时妙趣横生。

山亭夏日在高骈跃动的字符间全然毕现,而崔致远写景之作亦大有其趣,《石峰》:“巉岩绝顶欲摩天,海日初开一朵莲。势削不容凡树木,格高唯惹好云烟。点苏寒影妆新雪,夏玉清音喷细泉。静想蓬莱只如此,应当月夜会神仙。” [4]755诗歌将巉岩竞上、海日生莲的奇景通过抑扬有致的语言表现出来,诗歌平仄和谐,选取意象自然贴切,描绘了石峰傲然独立之姿,抒发了作者高洁之志。这两首诗歌都是通过描写景色抒发一己情怀,诗中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思,因而愈发动人。这些诗歌不仅描写出诗人的天真趣味,同时也将诗人们的情感包容其中,在诗歌的流传过程中也伴随着情感的律动。崔致远的这类诗歌继承了高骈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在对景物的描绘中表现出一己情怀。

高骈的诗歌不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深刻影响了唐末文士崔致远的诗歌创作,使得新罗文士崔致远的诗歌兼具大唐和新罗两国的风格,成为域外汉文学创作的典范。

3 崔致远诗歌的风格

晚唐诗歌一改初盛唐诗歌意气风发的特色,多是或以苍凉朦胧的面目问世,或以修辞的华美、字句的美术化而闻名,前者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3]6156这些诗作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王朝衰败的凄凉之感,而后一种风格则以杜牧的诗歌为代表:“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3]5998这类诗作的文辞极为优美,诗人创作时往往注重诗歌的格律,他们将对于诗歌的爱好用在了对字句的点滴斟酌当中,因此晚唐诗歌也表现出靡丽工整的特殊风格。然而崔致远的咏史怀古之作一脱靡丽之风,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了还原,产生了足以证史的独特风格。同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多样的典故烘托其心境,从而获得独有的艺术审美享受。

3.1 诗以证史

崔致远诗歌创作中有几类颇具价值的作品,即颂德和描写征战之作。这些作品继承诗圣杜甫咏叹史实以感慨兴衰的传统。在晚唐政坛充斥着党同伐异与权力争夺的戾气中,诗人将深沉的感受寄予文学创作,在简短的诗歌创作中追忆往古反思当前。

崔致远的诗歌,大多在对高骈功绩进行记述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历史。崔致远有诗歌《射雕》:“能将一箭落双雕,万里胡尘当日销,永使威名振沙漠,犬戎无复吠唐尧。” [4]589这首诗歌颂了高骈弯弓射雕的英勇行迹。一箭双雕最早出于唐代李延寿的《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枝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5]817而《新唐书•高骈传》记载了高骈射雕之事迹:“(高骈)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众大惊,号落雕侍御。” [6]6391崔致远《射雕》诗中不仅赞颂了高骈的孔武有力,也歌颂了其远大的理想和长远的政治眼光。诗中借犬戎喻指蛮夷,犬戎是古代戎族的一支,殷周时居住在中国西邻,周幽王十一年,申侯曾引犬戎入宗周攻杀周幽王。唐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帝,帝喾之子,姓伊祁,初封于陶,后又封在唐,因此号称陶唐氏,崔致远以唐尧代指高骈,将高骈击败蛮夷的业绩比喻成征服犬戎。全诗借用唐尧与犬戎的历史称颂了高骈射雕的英勇与建立的丰功伟业,也佐证了高骈射雕的历史。崔致远的诗歌所咏之事与史书相契合,既是对高骈的称颂之作,亦是对历史的旁证。

崔致远的诗歌《安南》:“西戎始定南蛮起,都护能摧骠信威。万里封疆万户口,一麾风雨尽收归。” [4]5951这首诗记载了高骈于咸通四年正月,以秦州经略使为安南都护,七年六月时平定安南的史实。《旧唐书》载:“咸通中,帝将复安南,拜骈为都护,诏还京师,见灵台殿,于是容管经略使张茵不讨贼,更以茵兵授骈,骈过江,约监军李维周继进。维周拥众壁海门,骈次峰州,大破南诏蛮……俄而骈拔安南斩蛮帅段酉迁……进骈检校刑部尚书,仍镇安南,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始筑安南城” [7]4921。诗歌受到高骈诗作《赴安南却寄台司》的影响:“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今日海门南面事,莫教还似凤林关。” [3]6919,不仅在题材上与之相似,同时在史料价值上也可与之媲美。

这段高骈早期的征战记录在史书上即有记载,同时也见于高骈和崔致远的诗歌,崔致远的颂德诗和描写战争之作均是对于历史的别样展现,产生了足以证史的效果。

3.2 用典真实自然

崔致远的诗歌好用典故,典故的运用或是赞扬他人的美好品格,或是用以抒发诗人自身的情感,这些典故的运用真实贴切,自然浑成。

咏雪题材自古备受诗人青睐,雪花的寒冷与洁白通常被用以喻指所咏之人的高洁品格。崔致远作有《雪咏》诗:“五色毫编六出花,三冬吟徹四方誇,始知绝句勝聊句,从此芳名掩谢家。” [4]588这首诗是以雪之洁白颂扬高骈品格之作。“五色”“六出”选取了雪花意象,“六出”指雪花结成的六角图形,古人认为雪花是天赋异禀之物因而具有六边形状,《太平御览》卷一二引《韩诗外传》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8]58崔致远选取了雪花、青竹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以冰清玉洁之雪花喻指高骈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怀,诗风清新自然。

较早于崔致远,高骈也曾作《对雪》以自示高洁的情怀:“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露歧。” [3]6921崔作《雪咏》中将高骈《对雪》诗与谢氏家族咏雪比拟,借用了《世说新语•言语》的典故:“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9]110谢氏家族在《咏雪》中咏的不仅是学识,更是贵族所独有的风度,崔致远借此典故将王谢侯府的风流加诸高骈之身,表现的是对高骈充任一方大员坐怀不乱、稳江山如磐石的赞赏之情,同时也是对高骈诗中高洁精神的向往。此诗语言清丽脱俗,化用典故自然贴切,诗风淡雅真实。

崔致远《钓鱼亭》也是化用典故真实自然的代表作,《钓鱼亭》诗曰:“锦筵花下飞鹦鹉,罗绣风前唱鹧鸪,占得仙家诗与酒,闲吟烟月忆蓬壶” [4]599诗后注曰:“伏睹相公在郓州诗云:‘酒满金船花满枝,双娥齐唱鹧鸪词。’又钓鱼亭诗云:‘水急鱼难钓,风吹柳易低。’”可见,这首诗是与高骈诗歌的唱和之作,崔致远的诗歌《钓鱼亭》中,化用了“钓鱼”的典故,这一典故取自《庄子》:“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曵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曵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曵尾于涂中’” [10]603庄子的曵尾于涂中是崇尚自然宁静向往无为的追求,而姜尚的“直钩而钓”目标在于王侯将相,心在此而意在彼,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一语升华了姜太公的人生大智慧。姜太公为了结束纣王的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来到渭水之滨,栖身溪旁,静观事态变化,待机出山。崔致远《钓鱼亭》一诗,借用了钓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又有《和金员外赠巉山金上人》一诗:“海畔云庵倚碧螺,远离尘土称僧家。劝君休向芭蕉喻,看取春风撼浪花。” [4]771这首诗选取芭蕉典故表达对超脱世俗之人的赞颂,对凡人无法断却尘念的无奈。芭蕉常被用以比喻众生身躯之不坚,《涅槃经》云:“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譬如有人叹芭蕉之树以为坚实,无有是处。” [11]唐代诗人王维在为净觉禅师碑所作的《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并序》亦有“雪中童子,不顾芭蕉之身。云地比丘,欲成甘蔗之种” [12]的说法,“雪山童子”指释迦牟尼佛,在雪山苦修时遇到罗刹,为了求得半偈舍身堕崖,所以世谓之“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而芭蕉则与水沫甘蔗等植物一般喻指众生躯体之不坚。崔致远的诗以芭蕉的典故喻指众生之不坚,反衬了巉山金上人的超脱,选取典故生动形象。

4 结 语

综上所述,唐代新罗文士崔致远在充任淮南幕高骈的幕僚期间,不仅在军事与政治上接受了藩主高骈的濡染,同时在诗歌创作等方面也广泛接受了高骈诗歌创作的影响,形成了以诗证史和用典真实自然的风格,其诗歌创作真实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文学走向与特色。

猜你喜欢

典故诗歌
诗歌不除外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诗歌岛·八面来风
闻鸡起舞
诗歌论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让引文“开口”,让典故“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