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塑造——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2015-03-20陈傲兰

传播与版权 2015年2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大众传媒新生代农民工

陈傲兰 方 琪

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塑造
——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陈傲兰 方 琪

[摘 要]大众传播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形成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拟态环境,人们根据这个拟态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来认识、定义他们,并且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强加于现实生活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本文以《楚天都市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都市报对新生代农民工形象塑造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促进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立场和强度的转变。

[关键词]大众传媒;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楚天都市报》

[作 者]陈傲兰、方琪,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名词是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①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年6月21日。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城打工,对农业、土地等不熟悉,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具体特征概括为“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工作耐受度低。②宋阳、闫宏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与价值观变迁研究评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占农民工外出打工总人数的60%,约1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个文件的出现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媒体的着力报道。

被传播者的媒介形象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通过特定的大众媒介手段再现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是一种再现形象的认知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个人了解某类人或某件事都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大众传播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形成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拟态环境,人们根据这个拟态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来认识、定义他们,并且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强加于现实生活中的新生代农民工。

一、《楚天都市报》的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塑造情况

在对《楚天都市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之后可以概括得出,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以下方面:

(一)话语主题

在报道的主题上,《楚天都市报》中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主题大多集中于婚恋情感、城市融入情况、公民权利实现等,这说明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不再只是局限于工资等物质方面,更多关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态,体现了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

(二)报道对象

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新闻进行文本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都市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的有以下几种:

1.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夹板人。《楚天都市报》在多数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和报道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个群体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心情。自从温家宝2011年提出“我们要像关爱自己孩子一样关爱新生代农民工”以后,对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扎根城市的报道就成为《楚天都市报》对新生代农民工报道中的主流声音。在对2011年湖北“两会”进行系列报道中,一篇名为《别让新生代农民工再成为城市过客》详细报道了湖北省政府采取的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措施。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期盼》这篇报道中,着力刻画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渴望和在现实中的挣扎。此类新闻报道都给大众描绘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但却一直处于在城市边缘游走状态的“夹板人”形象。

2.梦想奋斗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描写与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在提到第一代农民工时,对他们进行外表

描写的词大多是破烂的衣着、乱糟糟的行李等负面词汇,但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描写摈弃了这些脏乱糟的词汇,多用“衣着整洁”“精神饱满”等词汇。对第一代农民工新闻报道的主题大多还是“讨薪”“生活艰难”“就业难”等物质方面,展现的是弱者形象,宣扬的是社会关怀。但是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中,主题集中在“婚恋状况”“学习需求”“城市融入状况”等精神方面,表现的是新生代农民工蓬勃的理想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更加注重的是让社会关注这个群体,给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己梦想创造好的环境和机会。比如,《新生代农民工为创业而打工》这篇新闻报道中就写到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不是简单挣钱,而是为往后创业做准备。在新闻报道《新生代农民工注重工作生活环境打工要“好玩”》里,强调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工作生活环境、自由度和发展机会。此类报道,让大众更加了解新生代农民工为梦想奋斗的精神面貌。

3.对知识渴求的学习者。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化,他们并不是传统只会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匮乏,互联网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得他们能在工作之余通过网络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新型农民工对知识的渴求就像校园里的大学生。《楚天都市报》中的报道:“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祉刚——农民工自学笔记成为培训教材”“全国首份农民工刊物《芳草·潮》在汉创刊”“一身工作服 鞋上有泥巴 图文:农民工站上大学讲台”塑造的就是现代新型农民工的好学上进,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拼搏成为现代城市人。

4.迷茫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原本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作者的特点是厌恶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被战后摧毁所带来的背叛感和空虚感所困扰。大众传媒塑造的新生代农民工形象与美国属于“迷茫的一代”流派的作者在情感上有一定的相似,都被背叛感和空虚感困扰。在大众传媒的报道里,新生代农民工厌恶在城市里挣扎的状态,但却找不到出路,大城市的快节奏工作和纸醉金迷的生活,都让他们既向往又畏惧。他们想拥有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但在追求浮华的路上又感觉无比空虚。他们不再像他们父辈一样,一门心思勤勤恳恳地工作挣钱,他们更多的追求活得更有面子。《楚天都市报》里有过一篇名为《浙江台州3名90后农民工相约自杀》,主要就是描写三位农民工受不了城市生活的压力,又不愿意在艰苦工作条件下坚持下去。不能回到农村又无法留在城市的状态让他们在迷茫中苦苦挣扎,最终选择自杀。幸好他们的工友及时发现送去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才没有酿成遗憾。描写农民工迷茫心理状态和爱慕虚荣表现的新闻比比皆是,最常见的就是会写他们愿意花几个月工资去买苹果手机,去竭力使自己活得有面子。

二、《楚天都市报》在新型农民工媒介报道的不足之处

《楚天都市报》在新型农民工媒介形象塑造中有很多可取之处,潜移默化中扭转了传统报道中农民工伤亡、跳楼讨薪报道所塑造的弱势群形象,但是报道的不足之处如下:

(一)俯视视角

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生活环境好了很多,但是大众传媒在刻画和塑造这一群体时,还是有把他们刻画成弱势群体的倾向,采取的是俯视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在大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中,大众传播媒介拥有传播的优势,可以通过新闻的选择、加工来进行议程设置,其选择的新闻、话题、议题等可能不全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传达需求,其展现的情景可能只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迫接受大众传媒给他们的议程设置,被迫接受大众传媒赋予他们的形象,这样就是被迫传达。新生代农民工是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希望表达的话题、议题,并没有引起大众传媒的关注,或者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这样就出现了传达缺失。被迫传达和传达缺失都会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形象的不真实,这样就会使得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知产生偏差。

(二)过度娱乐化

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用有关婚恋、自杀、犯罪的信息博人眼球。在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今天,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也充满娱乐、炒作的性质,新闻报道的主题大多有关婚恋、自杀、犯罪等,使用的标题也很博人眼球,如《新生代农民工与同乡工友结伙犯罪》《80后女农民工女代表为参加两会提前给6月女儿断奶》《1亿新生代农民工近八成未婚》等,都有试图用一般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来吸引受众的倾向,没有考虑到放大这些话题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若是大众传媒过度报道关于犯罪、暴力等这些吸引大众眼球的东西,必将造成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误解,认为他们对城市造成了威胁,这样对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融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对社会的和谐造成影响。

三、新型农民工媒介报道的改进途径

施拉姆指出:“个人始终得到社会的认可、重视和强调,成为文明世界的基本单位和推动者。”①[美]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倡导尊重人、关心人,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创造性的最大发挥

提供条件。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倡导者和重要载体。在农民工报道中,媒体尤其要重视人文关怀,秉持人文精神,真诚地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

(一)加大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在信息流通加快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报道的信息追求“新、快、奇”,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在报道新生代农民工的时候,大众传媒要力求报道能更加全面地展示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力求能够展现更加深刻的一面来激发公众的思考,而不是只求得到大众的关注。

(二)报道力求体现人文关怀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传播中居于劣势地位,但是不代表他们不应受到大众传媒的尊重。大众传媒在进行报道的选题策划方面,要更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和诉求,多做一些关于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报道,为其提供更多的话语表达空间。

四、结语

通过对《楚天都市报》中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得出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特点、偏差和可以改进的方法。新生代农民工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对他们进行形象塑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大众传媒讨论的话题。大众传媒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充分展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形象,要关注更有典型意义的新生代农民工,从各个层面进行报道,力求为大众展现鲜活真实的新生代农民工形象,为历史记录完整的新生代农民形象。(本文受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14-zy-151)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大众传媒新生代农民工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