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江西作家卢肇研究论略
2015-03-20牛庆国
牛庆国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卢肇,晚唐作家,武宗会昌三年(843)状元。自幼好学,颖拔不群,宜春令卢萼见而奇之,言其“异日当有闻”(《北梦琐言》卷3《卢肇为进士状元》)。肇门第衰薄,然不改青云志,终登第。有文学,工文翰,于歙州刺史任时进《海潮赋》,武宗李瀍敕批:“卢肇文学优瞻,时辈所推。穷测海潮,出于独见。征引有据,图像正明,足成一家之言,以袪千载之惑,其赋宜宣付史馆。”(《文苑英华》卷5《〈进海潮赋状〉敕批》)然而,如此颇具奇才、文学优瞻的作家,并不见于正史记载,古籍中的记述止于生平、仕历的介绍,只言片语,基本情况尚属不全,研究更无从谈起。
文献记载的匮乏,使得学界对其关注远远不够。就笔者当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今人对卢肇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研究成果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9年这10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仅有台湾东海大学中文所1988届硕士薛秀惠所作《唐人小说卢肇〈逸史〉研究》[1]1篇,论文专就小说集《逸史》展开论述;1990—1999年这10年间,发表的论文仅有2篇——毛忠贤《卢肇及其文学创作简评》[2]、刘秉果《卢肇的龙舟竞渡诗》[3]。值得重视的是,90年代除了这2篇论文,还有2篇见于专著的文章,分别是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逸史三卷》[4]及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卢肇考》[5]。如果说之前的3篇专文多从文学角度对卢肇著作展开论述的话,李文及周文则从文献角度入手,对其生平、仕历、著述等作了较为深入的考证。此外,龚杏根《卢肇集校注》[6]对肇之诗文予以相对细致的校勘,并附录文献中关于卢肇之生平行实的记载20条。是书尽管仍存颇多讹误及可商榷之处,却是今人对卢肇文集进行整理的第一部成果。2000—2009年这10年间,发表的论文只有2篇,即黎磊《卢肇生平与文学创作》[7]及《卢肇诗歌年代考证》[8]。2010年至今,论文相对较多,有5篇,其中包含笔者1篇硕士论文。此时期的研究除对卢肇生平、仕历、著述作进一步梳理及考证外,开始关注卢肇的交游、美学思想,但仍有待深入。综合上述论文以及其它研究论文及专著中的成果,兹从以下两方面对卢肇研究情况加以论述。
一、生平梳理与辨证
人物个案研究首先是人物生平的研究,这一点在前文提到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逸史三卷》及《唐人笔记小说考索》下编《作家作品考·卢肇考》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剑国、周勋初二位先生博引旁征,对卢肇之仕历行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兼及著述系年,殊为可信。其中周文作有卢肇行年表。二人可谓卢肇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此外,《卢肇集校注》以及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9]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卢肇生平进行了梳理。除上述四家外,诸多论文及著作中亦有论及。以下就卢肇的生卒年、仕历行迹予以梳理及评述。
(一)生卒年考订
关于卢肇生卒年,史无详载,仅知其为唐大中时人。今人著述凡言及卢肇,对其生卒年或略而不提,或称“生卒年不详”,而言其具体生卒年者又存六说:818年—882年,见于《卢氏家谱》①,《卢肇及其文学创作简评》《卢肇集校注》皆从此说;约821年—约879年,见于《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逸史三卷》;约806年—约892年,见于《两刻豫章丛书题记·〈文标集〉3卷〈补遗〉1卷》[10];约811年—约901年,见于《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11];?—873年,见于《江西文学史》[12];818年—884年,见于《卢肇的生平与文学创作》。上述六说,当以李剑国“约821年—约879年”之说最为稳妥,学者多有沿用。《卢氏家谱》虽记载甚详,然是谱成书晚近,其可靠性有待商榷。我们以为,对《卢氏家谱》的引用应采取审慎的态度,故在无更多史料及考证的前提下,《卢氏家谱》所载仅可聊备一说。其余四说或未及考证,或考证不详。
(二)仕历辨证
卢肇之仕历,文献记载较为丰富,然可商榷之处亦夥,故而今人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相对于前文提到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逸史三卷》《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卢肇考》等对卢肇仕历的全面梳理或考证,郁贤皓《唐刺史考》[13]、吴在庆《唐五代文史丛考·〈郡斋读书志〉记卢肇仕历有误》[14]及陈国灿、刘健明《〈全唐文〉职官丛考·卢肇历官考》[15]则多就其仕历中存在争议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加以深入考辨。郁书钩沉史料,对卢肇刺歙、吉、连、万、池诸州事及时间有较为详细的考证;吴书就《郡斋读书志·附志》所记卢肇仕历予以辨正;陈书则对卢肇及第后任职及时间进行判定。以上诸家考证虽颇为详实,然仍存牴牾之处。
以上诸文对卢肇会昌三年及第之后所任官职——鄂岳卢商从事、故江陵节度使赠太尉裴休幕僚、故太原节度使赠左仆射卢简求幕僚、潼关防御判官、秘书省著作郎、歙州刺史基本达成共识,然之于卢肇刺歙之后至卒于官期间历官及年代仍众说纷纭。仅就卢肇刺歙时间而言,便存咸通四年、五年、六年三说。此外,对于卢肇及第,李德裕是否授意王起录取卢肇一事莫衷一是,诸说分见于《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卢肇考》、傅璇琮《李德裕年谱》[16]。可知卢肇之仕历仍需作进一步考证。
就卢肇生平研究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卒年代的认定与仕历行迹的考辨是学者关注的重点。诚然,人物生平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这两方面。涉及卢肇家族与世系的研究,目前仅有笔者《唐卢肇继配夫人孙氏墓志考论》[17]一文。是文以出土墓志与传世文献互证,对卢肇之继配夫人及二人子女作有相对详尽的考证。文献记载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卢肇与他人往来的信息。卢肇交游者甚众,仅据《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一书所录,与之有关者便有李群玉、牛僧孺、潘图、游符、李令、姚岩杰、杨收、杨邺、成应元、周墀、刘得仁等十数人之多,加之其诗文的记载,与其交游者近30人。因知其交游在今后的研究中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著述整理与考辨
卢肇终其一生,著述兼涉赋、诗、文等,且成就颇高,然多散佚。肇赋,《全唐诗》卷551卢肇小传云其有“赋集8卷”,今仅存5篇,即《海潮赋》《天河赋》《湖南观双柘枝舞赋》《鸜鹆舞赋》《如石投水赋》,其中以《海潮赋》成就最高;肇诗,《全唐诗》卷551、卷770、卷870、卷879、《全唐诗补逸》卷12、《全唐诗续补逸》卷10、《全唐诗续拾》卷31各有载录,去其重复者,凡34首,残诗(句)4。肇文,《全唐文》卷768载11篇(含赋5篇),《全唐文续编》卷82又补收1篇,句1。上述著述多编入其《文标集》中。肇尚有小说集《逸史》,亦已散佚,然书成之后,后世诸书多有引录,仅《太平广记》便存其佚文70余条,可见流传甚广。
学界对卢肇著述的研究始自其小说集《逸史》,从上世纪80年代的硕士论文《唐人小说卢肇〈逸史〉研究》,至90年代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逸史三卷》及《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卢肇考》,再到本世纪以来笔者硕士论文《卢肇〈逸史〉研究》[18],研究内容涉及《逸史》命名、性质、成书时间、条目辑考、内容、价值等方面。诸多版本的小说史如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19]《隋唐五代小说史》[20]、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21]、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22]、苗壮《笔记小说史》[23]、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24]、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25]、邱昌员《晋唐两宋江西小说史话》[26]等亦有论及。对卢肇诗、赋、文及《文标集》论述较为全面的文章是毛忠贤《卢肇及其文学创作简评》,论文充分肯定了卢肇作品的文学及文献价值,并指出其创作擅长形象化及有明显科举倾向等特点。以下将卢肇著述整理及研究情况分类述之。
(一)诗文、赋作评述及考证
今人对于卢肇诗、文,多是文学艺术性鉴赏,真正对诗、文创作及文本进行考证的研究并不多。专著中论及卢肇诗歌的主要有以下3种:吴汝煜、胡可先《全唐诗人名考》[27]分别对《汉堤诗》《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戏题》《喜杨舍人入翰林》等诗中涉及的人物予以考证。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28]对《全唐诗》中重出的《戏题》《金钱花》《木笔花》等三诗给予考辨,认定其作者皆为卢肇。《唐五代文史丛考》认为卢肇《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一诗诗题有误,并考证其当为《除歙州途中寄王侍郎》;又考定卢肇《汉堤诗》之作年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上诸考证较为详实可信。以卢肇诗歌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3篇,除《卢肇及文学创作简评》外,《卢肇诗歌年代考证》对卢肇现存诗歌的写作年代逐一进行了考证,对进一步研究卢肇的诗歌有一定意义;《卢肇的龙舟竞渡诗》则单以《竞渡诗》为评述对象。
同诗文一样,学者对卢肇赋亦多为文学性鉴赏及注译。之于学术研究,学者凡言及卢肇赋,多就单篇展开评述。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首先是聂石樵《唐代文学史》[29],是书对《海潮赋》及《湖南观双柘枝舞赋》评价甚高,认为前赋“对日光激起海潮之描写则形象鲜明、气势宏伟”,“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形象描写,减少了论述之板滞,增强了曲折波澜”,而后赋“中连用‘若’、‘如’、‘兮’诸词形容舞容之意态横生、舞姿之优美多变。而且间之以歌,歌舞配合,舞以表态,歌以传情,极尽风姿绰约、情韵幽渺之致。”钱贵成《江西艺术史》[30]从艺术角度着手,分别探讨了《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与《鸜鹆舞赋》的艺术价值,认为是二赋不仅具有舞蹈史方面的价值,同时为了解唐代舞蹈的形态和舞蹈语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观卢肇赋之研究成果,以《海潮赋》为多。然学者对《海潮赋》的研究多从科技角度入手,分析卢肇潮汐理论,于著作中设专节加以研究的有赵俊波《中晚唐赋分体研究》[31]、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32]等。部分研究成果则是在研究潮汐理论时论及,如李申《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隋唐至清代之部》[33]等。
(二)《文标集》整理及叙录
上文提到,卢肇之诗、文、赋多编入其《文标集》中,故对于是集的整理及叙录,学者着力较多。《文标集》今人整理本有二:一系前文提到的《卢肇集校注》,为江西省高校1991—1992年度古籍整理项目。是书前言对校注的底本及参校本、校勘记、体例、篇目等情况作了详细交代,全书按文体分为赋、诗、文3卷,又搜集自唐至今有关卢肇资料编为附录1卷。一系《豫章丛书》今人整理本[34],是书乃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整理,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项目”。丛书中所收卢肇《文标集》仍为龚杏根点校,点校体例基本与其《卢肇集校注》相同。以上两种点校本对卢肇生平资料的整理及《文标集》之流传有一定价值,然校本仍存诸多讹误。
近人万曼《唐集叙录》[35]、今人喻剑庚《两刻豫章丛书题记》、赵荣蔚《唐五代别集叙录》[36]、傅璇琮《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37]皆作有卢肇《文标集》叙录,可窥《文标集》之流传概况,然皆陈陈相因,讹误之处亦夥。
(三)《逸史》辑考及述论
古人对于《逸史》,无研究可言,唯清代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62“小说类”著录旧抄本《唐逸史》3卷,下有周世敬嘉庆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手跋,云“尝读叶少蕴《避暑录话》,记白乐天海山事,始知此书为卢肇所作”,因知《逸史》作者乃晚唐卢肇,今之学者多沿用之。真正对《逸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文已有论及。学界对《逸史》研究主要见于两类文献中:一是小说史,包括通代、断代小说史、分体小说史以及小说研究等著作中的专论;二是以《逸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综合起来,兹从文本辑考及述论两方面展开:
《逸史》原书久佚,其佚文主要散见于诸类书、小说集、诗注中,其中《太平广记》引录70余条,《云笈七签》《类说》《绀珠集》《说郛》则各存其节本,故而对《逸史》作全面辑考与整理,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文本原貌是学者关注的重点。笔者硕士论文《卢肇〈逸史〉研究》对《逸史》自成书以来诸节本及整理本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民国以前节本有9种及今人整理本4种。真正进入到辑考工作的有李剑国及陈尚君,尤以前者最具代表性。李剑国对《逸史》辑考着力颇深,其《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逸史三卷》一文,对《逸史》各条目逐一列其出处,而且详加稽考,发现《太平广记》中注出《逸史》的“王梵志”“张士政”条并非《逸史》佚文,实《广记》误作出处;又对《分门古今类事》《东轩笔录》等古籍中误注出《逸史》的“张鷟乘驴”“卢渥红叶”“雌甲辰”等7条逐一辨正,凡得佚文88条。此外,笔者硕士论文对文献中误注出《逸史》的“令狐绹父老”“李白”“赤龙据案”“王珉”等4条以及李剑国误辑“皇甫湜”1条予以详细辨正,指出佚文实为87条。另有期刊论文1篇论及《逸史》文本,系罗争鸣《〈云笈七签〉卷113(上)所收14则仙传归属置疑》[38]。是文经过对比考察,认为《云笈七签》卷一一三上收录的14则仙传应当是杜光庭改编自《逸史》的篇目,其与《逸史》原文已经有很大的差别,故应属于《神仙感遇传》,而非《逸史》佚文。
如果说陈尚君、李剑国等学者多是从文献本身对《逸史》予以辑考与整理的话,诸版本小说史则多从文学角度对《逸史》的性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地位及价值展开评述。
《逸史》作为一部唐代文言小说,学界对其定位不甚统一。《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及《中国传奇小说史话》将其视为传奇志怪集,陈书云其“是一部‘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小说集”;《中国文言小说史》及《笔记小说史》将其视为志怪集;《隋唐五代小说史》将其视为传奇集;周勋初据《逸史》所录内容,言其“偏于民间传说,颇与后世‘稗官野史’之说为近,可以说是一部专记神仙道化的野史。”《晋唐两宋江西小说史话》说法较为模糊,认为《逸史》虽然有志怪的内容,但也具有传奇的意味。
上述诸小说史或小说研究著作中,大都选取《逸史》中流传较广的篇目予以文学性鉴赏,借以探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地位及价值。《中国文言小说史》《隋唐五代小说史》《笔记小说史》皆对《逸史》的思想性加以肯定,言其揭露了丑恶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艺术特色方面,《中国文言小说史》及《中国传奇小说史话》认为《逸史》在人物形象及写景体物上都有其特色,《唐代小说史话》则褒贬参半,云“书中有不少神奇的故事,很有特色,但很少能写出人物性格,只能以情节取胜”。《晋唐两宋江西小说史话》对《逸史》称颂有加,言其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一流之佳作,是唐代江西小说史上最具审美价值的小说集。如此评价与研究者将其置于特定地域下予以观照不无关系。
综观卢肇著述的整理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对《文标集》《逸史》的辑考与整理以及单篇诗文的考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广度与深度的结合,然而仍存在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文标集》自结集流传至今,有多种刊本且诸本差异较大,今人整理本仍未能全面反映诸本概况,故恢复《文标集》文本全貌,呈现一个相对权威的校订本,当是今后整理研究的重点。《逸史》的辑校工作已基本完成,深入文本内部,对诸条目取材来源的考释应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三、余论
卢肇作为一代乡贤,无论其政事抑或文学创作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时人对其评价颇高,后人亦对其称许有加。然而卢肇正史无传,加之文献记载匮乏,使得学者对其关注相对较晚。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卢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可以广泛而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把握以下五点:第一,对人物的个案研究应该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特色,任何脱离时代与社会的研究和认识都是片面的;第二,对卢肇的思想,包括其文学、政治、美学思想,前人鲜有论及,从其生平行实及著述中挖掘其思想内涵尤为必要;第三,对其诗、赋、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学性鉴赏上,应进一步挖掘作品的艺术特色,考察作品对前世的继承及在后世的传播;第四,对卢肇诗、文、赋结集及刊布需要作详细梳理,目前尚未有专文论述;第五,对卢肇小说集《逸史》的研究,可通过对诸条目资料来源的考查,以及其在后世的影响,重评其在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卢肇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当前相对薄弱的晚唐中、小作家个案研究领域而言是有益的补充,使同类作家不仅仅作为大作家的和声与背景而存在。就现实意义而言,把卢肇作为江西当地的文化符号,从其人品与学识中汲取营养,对当下倡导的廉政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亦有可借鉴之处。
[注 释]
①是谱笔者未见,今仅据江西省图书馆藏袁玉麟辑,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卢黄合编·文标集》附录“卢氏家谱”条。
[1]薛秀惠.唐人小说卢肇《逸史》研究[D].台中:东海大学,1988.
[2]毛忠贤.卢肇及其文学创作简评[J].宜春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17-22,32.
[3]刘秉果.卢肇的龙舟竞渡诗[J].体育与科学,1994(5):43.
[4]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670-692.
[5]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129-145.
[6]龚杏根.卢肇集校注[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7]黎磊.卢肇的生平与文学创作[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1):46-47.
[8]黎磊.卢肇诗歌年代考证[J].新余高专学报,2009(3):61 -63.
[9]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0]喻剑庚.两刻豫章丛书题记[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56.
[11]陶敏,刘学锴,余恕诚.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648.
[12]吴海,曾子鲁.江西文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67.
[13]郁贤皓.唐刺史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4]吴在庆.唐五代文史丛考[M].合肥:黄山书社,2006:174-175.
[15]陈国灿,刘健明.《全唐文》职官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02-404.
[16]傅璇琮.李德裕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3:366-367.
[17]牛庆国,曹书杰.唐卢肇继配夫人孙氏墓志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6):32-37.
[18]牛庆国.卢肇《逸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9]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1.
[20]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132-136.
[21]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446-451.
[22]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202-207.
[23]苗壮.笔记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74-176.
[24]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87-288.
[25]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唐宋元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8-583.
[26]邱昌员.晋唐两宋江西小说史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6-63.
[27]吴汝煜,胡可先.全唐诗人名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565-566.
[28]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25.
[29]聂石樵.唐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9-371.
[30]钱贵成.江西艺术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95-297.
[31]赵俊波.中晚唐赋分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5-175.
[32]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11-412.
[33]李申.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隋唐至清代之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7-212.
[34]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豫章丛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35]万曼.唐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292-293.
[36]赵荣蔚.唐五代别集叙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359-361.
[37]傅璇琮.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445-447.
[38]罗争鸣.《云笈七签》卷113(上)所收14则仙传归属置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