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5-03-20蒋秀文杨学华
蒋秀文 杨学华
(郑州颐和医院影像科 河南郑州 450046)
食管裂孔疝以老年人多见,指胃/腹腔内脏器经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包括可复性和不可复性疝,以往多采用胃镜或消化道造影方法诊断。随着螺旋CT的普及,螺旋CT在本病诊断中的作用日趋显著。本次选取相关病例,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3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0~98岁,平均(79.2±3.2)岁。所有患者均为CT检查偶然发现,后经手术、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等确诊。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无意识障碍。
1.2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机,层距7~10 mm,常规层厚,螺距 0.75~1.5,扫描参数设置为120 kV,200~350 mAs。应用100 ml碘比乐行增强扫描,经高压注射器完成肘静脉闭注操作,设置流速3 ml/s。
2 结果
30例食道裂孔疝患者接受螺旋CT扫描,膈上疝囊均清晰显示,食管下端纵隔内(层面后)有密度不均匀、大小不等的囊性肿块表现,同时有软组织存在。部分食管腔表现为扩张样改变,肿块影外缘较光整,胃腔可与肿块影相延续,口服碘海醇或实施增强扫描后,可显示肿块内与胃腔相延续的呈条状的黏膜。CT特征如下。
2.1 囊状液体密度肿块影 4例膈上食管下端存在囊状液体密度影(纵隔内),周边为环形囊壁,厚薄均匀,可与食管及胃相通。CT增强扫描1例,环形囊壁强化较明显,并类似于胃壁强化,软组织无肿块样异常强化灶,无明显增厚。
2.2 软组织团块影 20例食管下端纵隔有软组织肿块影分布,延续至胃腔及食管。团块影有光整边缘,软组织呈完全性均匀密度影5例;食管管壁局部向腔内突出,呈增厚样改变1例;软组织影中有液体密度、气体密度,14例中央密度不均。其中,3例同时开展增强扫描,见明显软组织团块影强化,与胃壁强化类似。
2.3 食管下端管腔扩张样改变 6例管腔扩张后,有食物潴留情况,3例有气液平面。其中碘海醇口服后平扫2例,扩大管腔与腹部胃腔未见狭窄段1例,胃黏膜有延续的条状黏膜像1例。
3 讨论
食管裂孔疝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机体生理各项机能减退,容易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胃和食管固定不牢,如有引发腹内压增高的腹水、肥胖等因素,食管裂孔疝发生风险更高[1-2]。本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如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热感、疼痛不适等,或与迷走神经刺激有关,以心律失常、上腹痛、呕血为表现,故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提高确诊率意义重大[3]。
分析CT表现,食管裂孔疝以食管下端纵隔内有疝囊检出为直接征象。疝囊以假肿块样改变为特征,可有软组织密度肿块,也可表现为囊性液体密度影,患者中部分疝囊以食管下端扩张改变为影像表现,经食管裂孔向膈下胃腔延续为主要特点。疝囊外壁光整,内壁可呈锯齿状,属胃黏膜影像。囊壁厚度随充盈状态的不同呈不一显示。胃壁充盈好则厚度较薄,疝囊带状管腔扩张样改变,内有潴留食物;充盈不佳者囊壁较厚,表现为软组织团块样影,内有少量液体或气体影。采用CT增强扫描,胃壁与疝囊囊壁均匀一致[4]。
采用螺旋CT诊断食管裂孔疝,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以降低误诊率,如食管憩室。横断面影像示,食管下端憩室局部管腔扩张,内有气液平面,但胃腔与食管壁间无延续的胃黏膜像,且憩食下方正常食管段明显变窄,隔下有呈扩大改变的胃腔。食管裂孔疝疝囊可检出胃黏膜像,食管裂孔下方胃腔与扩张管腔样疝囊直接延续,无狭窄段[5]。本研究中,20例显示食管下端纵隔内(膈上层面后)有软组织肿块影分布,4例患者膈上食管下端有囊状液体密度影(纵隔内),食管下端管腔明显扩张6例。
综上所述,螺旋CT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较高。因食管裂孔疝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故对于合并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需积极行CT扫描,以协助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1] 周源,汪栋,吕毛估,等.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胸段食管癌手术径路选择中的意义[J].山东医药,2012,52(16):59 -62.
[2] 阚兴铮,申洪明,李文武,等.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征的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5):766-769.
[3] 徐骁,冯琦,杨咏琰,等.多排螺旋 CT扫描评估食管静脉曲张[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7):970 -972.
[4] 程祝忠,阳宁静,席晓秋,等.64排螺旋CT扫描在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中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2):929-932.
[5] 郝风华,张建红,钱堃,等.螺旋CT扫描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4):330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