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5-03-20卿时军
卿时军
(中山市沙溪隆都医院放射科 广东中山 528471)
颅内血管的异常会引起脑血管瘤样突起,即人们常说的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多发于40~60岁中老年女性[1]。其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需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2]。准确、快速确定动脉瘤发生部位及大小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CT技术不断发展,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准确、无创、操作快捷等优点,已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式[3-4]。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仪成像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研究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2~82岁,平均(58.7 ±19.1)岁;均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有12例合并脑室出血、左枕叶出血及右颞叶出血。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将患者的金属饰物全部摘除,经患者肘前静脉建立静脉通道,注意应进行碘过敏测试。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双臂自然下垂,闭目放松。仪器选用飞利浦公司制造的16层螺旋CT进行CTA成像,扫描参数为电流500 mA,电压120 kV,螺距0.531∶1。造影剂选用含非离子碘造影剂(碘必乐注射剂):采用静脉注入的方式注入造影剂,流速为4.0~5.0 ml/s,延迟时间为22 s。对患者先进行平扫,随后增强扫描,将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CTA检查,颅内动脉均得到清楚显示,其中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准确率达 91.7%(55/60)。所得图像显示颅内血管良好,并清楚展现动脉瘤完整形态和周围组织关系。55例患者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15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大脑中动脉瘤12例。动脉瘤最大直径为3~24 mm,平均直径为13.7 mm。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为腔内压力增高以及脑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使囊性膨出,该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5]。颅内动脉瘤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多发动脉瘤不仅提高了手术的难度,而且增加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诊断颅内动脉瘤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报告、病因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由于颅内动脉瘤易复发,且与患者的动脉硬化、感染以及创伤等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瘤体的数量、位置对于疾病的确诊以及治疗方案的确立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较为常见的检查方法为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脑脊液生化、多普勒超声、腰穿、CT、MRI、脑血管造影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临床研究发现,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与其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16排螺旋CT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且更具优势,主要表现为:①适应性强。16排螺旋CT适应于各种患者,对于状态不佳、老年人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均适用,检查的准确性不受影响;②检查深度。应用16排螺旋CT检查时间短,可以准确观察患者颅内各方面的情况,提高了检查的效率,节约了患者的治疗时间;③性能好。16排螺旋CT检查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操作便捷;④图像优势。16排螺旋CT的图像具有可旋转性以及立体性,可对动脉瘤及其周围组织和颅骨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全面的反映,但是图像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扫描操作,提高图像质量。
本研究表明,经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60例患者中55例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瘤,其准确率可达91.7%(55/60),表明16排螺旋CT可以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另外,55例患者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15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12例;动脉瘤最大直径为3~24 mm,平均直径为13.7 mm。这表明16排螺旋CT可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大小,有效展示了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形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操作快捷、结果准确等优点,检查时对患者无损伤,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
[1] 王道奎,曲秉坤,王寿先.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8):826 -828.
[2] Tamrakar Karuna,段传志,Bivek Karki,等.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历史回顾[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11(6):642 -646.
[3] 巴图尔·吐尔地,王辉,火忠,等.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非增强螺旋CT对泌尿系统结石诊断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4,95(15):1157 -1160.
[4] Yanamadala V,Sheth SA,Walcott B P,et al.Non - contrast 3D time -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for visua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patients with 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s to CT or MRI contrast[J].J Clin Neurosci,2013,20(8):1122 -1126.
[5] 康慧斌,彭汤明,钱增辉,等.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4):402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