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金化瘀方从“浊毒”论治胆囊息肉

2015-03-20杨倩,张云凤,郭子敬

河北中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药疗法浊毒息肉

柴金化瘀方从“浊毒”论治胆囊息肉

杨倩张云凤郭子敬杜姚邱贝李鹏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二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关键词】胆囊疾病;胆囊肿瘤;息肉;中药疗法;浊毒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1.045

【中图分类号】R730.269;R735.8;R28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0-0112-02

作者简介:杨倩(1966—),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收稿日期:(2014-06-13)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以息肉式突出或隆起生长的全部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现代医学认为胆囊息肉病因较为复杂,与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囊的排空功能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病理上可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增生和腺肌瘤等类型。我们认为,胆囊息肉与“浊毒血瘀”关系密切,临床上以化浊解毒、逐瘀散结治疗胆囊息肉,体会如下。

1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的超声诊断标准:胆囊腔内有一至数枚乳头状或桑椹状强回声或等回声结节,多方向扫描可见息肉与囊壁相连,多数有蒂,长短不一,一般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1]。胆囊息肉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特殊不适,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多是由于其他疾病就医查腹部彩超或健康体检时被发现,部分患者自觉右上腹胀闷痞满、隐痛不适或刺痛感,或右侧后背部疼痛、自感右胁肋下如有物隔,或伴有消化不良、腹胀、轻度上腹痛、纳食欠佳,食欲差、厌油腻,大便不成形,若合并胆石症可导致胆绞痛,有些息肉易脱落,可阻塞胆道引起疼痛,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患者息肉直径>10 mm者可能潜藏着癌变的危险,建议手术切除。

2浊毒理论与胆囊息肉

浊毒理论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之邪泛指体内一切秽浊之邪,凡风寒暑湿燥火,久聚不散,体内痰、瘀、水、血、气久郁不解,均可化浊,浊聚成毒,而成浊毒。浊毒之邪,留居体内,变生多病。浊毒互结,浊以毒为用,毒以浊为依,胶着难愈,邪壅经络,气机不畅,邪不得散,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留,化生痰浊瘀血,相互搏结,反复日久,耗伤脏腑气血津液,从而造成浊毒内壅、气滞络阻的证机变化,而浊毒相干为致病的关键[2]。

中医学中无“胆囊息肉”这一病名,相当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积证、痞证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灵枢·水胀》提到“夫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瘜肉即息肉,为瘀血化生,其病因多与情志郁结、饮食所伤、体质肥胖、肝胆宿疾(如病毒性肝炎、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等有关。我们认为,胆囊息肉的主要病因多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平素过食辛辣、酒甘、肥腻厚味之品,加之情志失调、劳逸失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湿阻,浊毒内生;胆为中正之官,中清之腑,喜疏泄,宜疏不宜滞,以通降下行为顺,宜清不宜浊,胆失通降,中清之腑浊而不清,胆汁排泄失畅,瘀积胆腑,久而浊毒内生。若浊毒蕴结胆中,日久损及胆络,络伤则气阻血瘀,血行不利,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瘀阻成痹,脉络滞塞日久,结聚成息肉,胆囊息肉属有形之征,多由浊聚血结、瘀血停着而化生。

3中医治疗

胆囊息肉的发生缘于“浊毒内蕴、胆络瘀阻”,故临床上治疗以化浊解毒、逐瘀散结软坚为主,方用柴金化瘀方。药物组成:柴胡15 g,郁金12 g,金钱草30 g,海金沙30 g,鸡内金30 g,茵陈15 g,白芍药20 g,醋青皮12 g,蒲公英15 g,黄芩12 g,厚朴15 g,茯苓12 g,薏苡仁30 g。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化浊;郁金活血祛瘀,行气解郁,利胆退黄;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化浊,散瘀消肿,使胆汁下泄于小肠;茵陈清胆利湿,为治肝胆疾病之要药;浊毒结滞经络,阻碍气血运行,方用青皮、白芍药、厚朴疏肝理气活血,茯苓、薏苡仁健脾助运化浊,使瘀祛浊化,毒无所依;蒲公英、黄芩清热化浊。诸药合用,通胆腑,泄浊毒,疏肝郁,畅气血,肝胆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胆汁得以正常分泌和排泄,息肉无生成之源。胆囊息肉属有形之征,多由气聚血结,瘀血停着而化生,故化瘀透络为辨治主线,应贯穿治疗始终[3]。

4典型病例

马某,男,29岁。2014-04-18初诊。患者右胁肋胀痛2个月。脂肪肝病史2年,平素饮食嗜辣,嗜肉食,疼痛发作时攻窜不定,口干口苦,口黏,晨起尤甚,纳呆,夜寐可,腹泻,大便日行3~4次,呈水样或糊样,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胆囊区压痛阳性。查腹部彩超示:胆囊多发息肉,大小约为0.7 mm×0.6 mm。西医诊断:胆囊息肉。中医诊断:胁痛。证属浊毒内蕴,胆络瘀阻。治宜化浊解毒,逐瘀散结。方用柴金化瘀方化裁。药物组成:柴胡15 g,郁金12 g,金钱草30 g,海金沙30 g,鸡内金30 g,茵陈15 g,白芍药20 g,醋青皮12 g,蒲公英15 g,黄芩12 g,厚朴15 g,茯苓12 g,薏苡仁3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服用10剂。服药后,诸症渐愈。前方奏效,继服原方,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调整中药处方,共服药45剂,复查腹部彩超胆囊息肉已消失。

5体会

胆囊息肉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本病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从浊毒理论认识胆囊息肉,根据化浊解毒、逐瘀散结的原则组成柴金化瘀方,查阅文献发现治疗胆囊息肉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居于首位,且临床上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肯定了柴金化瘀方的临床应用价值。浊毒理论是中医学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体系,浊毒致病已成为现代中医病因学的基础理论[4],为临床上许多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提供和开辟了新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敏华.消化系疾病超声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38.

[2]冯玉斌,刘双秀,张培红,等.浊毒理论在脾胃病与肝病中的应用现状[J].河北中医,2012,34(3):466-468.

[3]李素领,段传荣,金玉晶.胆囊息肉因机证治初探[J].河南中医,2008,28(10):40-41.

[4]王正品,李佃贵,杜艳茹,等.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J].中医杂志,2010,51(1):11-13.

(本文编辑:习沙)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信息·

吴效科获第十五届吴杨奖

第十五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2014年11月27日在京颁奖,13位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工作者获奖。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妇科主任吴效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成为该奖项近年国内中医学界唯一获奖人。吴效科探索中医妇科“痰壅胞宫”原创理论,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卵巢胰岛素抵抗”新机制及其转化应用为中医药疗效的新靶点,将其转化医学成果获得国家的科技成果奖励。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开展多项国际合作的多中心、大样本不孕症中医临床试验,构建该学科的循证医学团队、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达国际前沿水平。

护 理 研 究

猜你喜欢

中药疗法浊毒息肉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针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患者子宫内膜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补肾健脾方促进骨痂生长的临床观察
饮水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