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簪花”意象之民俗文化考察
2015-03-20雷晓妍高林广
雷晓妍 高林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宋词“簪花”意象之民俗文化考察
雷晓妍 高林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簪花是宋代一种重要的宫廷礼仪活动,宋词中对此多有描述。作为一个出现频次较高的意象群体,簪花有着丰富而特殊的文化内涵。其中,在佩戴、装饰以示喜庆这一基本意蕴基础之上延伸发展而来的辟邪趋吉,渴求长寿及科举及第等深层文化意蕴尤其引人注目,这大大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内容,使宋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突出地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宋词;簪花;民俗;科举
一
作为一种习俗,女子簪花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据考证,当时女子头上所簪之花有鲜花和假花之分。鲜花有如茱萸、梅花、牡丹等;假花则主要是用绢、罗纱、绫纸和通草等制作而成。到了宋代,人们簪花、戴花达到了顶峰,男子簪花开始盛行,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无论贵贱、男女、老少都可簪花的盛况,故清人赵翼云:“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1]与此相联系,簪花意象在宋词中大量出现。笔者据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全宋词》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相关的词作有170多首,涉及到的词人有苏轼、欧阳修、黄庭坚、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朱熹、刘克庄等近百位。所簪之花品类各异,除常见的菊花(包括黄花、金蕊、姚黄、蕙菊、松菊、酴醾菊、丁香菊、叠罗菊等名称)、梅花(包括江梅、玉梅、腊梅、蜡梅、鸳鸯梅等名称)外,还有杏花、桃花、梨花、莲花、海棠、芍药、牡丹、石榴、茉莉、芙蓉、丁香、林檎、木樨、酴醾等29种,本文论述范围包括簪插在头上或佩戴在身体其他部位的各色鲜花与各类假花。
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作者通常会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一些意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文化和心理而具备丰富的内涵,宋词中的“簪花”意象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在不断地被使用的过程中,它早已经超出了最初的佩戴、装饰意义,而具有了一系列丰富而又耐人寻味的文化蕴涵。分析探讨宋词中“簪花”意象及其文化蕴涵有助于我们窥探宋人典雅的生命形态,更有助于我们从文化层面解读宋词,体会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辟邪趋吉情感的形象载体
自远古起,中国古人就认为大自然中的某些植物有着禳灾避祸,祛除不洁,带来吉祥等特别的功能。在一些传统民俗节令中,宋人就常会佩戴鲜花并赋予其以辟邪趋吉的含义。如悬艾和菖蒲是端午节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在日出之前人们便会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艾或菖蒲,带回家悬在门上,俗称“插艾”、“悬昌蒲”。 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说,当时人们还会把艾草剪成虎形,插在头发上,也有用绒线制成的。有的人剪彩绸为小虎形,粘上艾叶,佩在胸前,称为“艾虎”,并用五彩线做成装饰品,或簪插于头或佩带于身以辟邪渴求平安吉祥。苏轼的《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2]P318
此词写于绍圣二年(1095)端午,描写的是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词的上片写妇女们在节日前夕进行各种准备活动;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习俗,互致节日祝贺的场面。“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这两句则写出了端午妇女们用五彩线缠臂以避兵鬼病瘟,用艾蒿做成小符并写上咒语插在发髻上以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场面。妇女们浓密而美丽的发鬟上斜挂着象征吉祥的艾符,身着节日的盛妆在街上游玩,见面时不忘互致节日的问候与祝贺,“一千年”语意夸张,表达出了人们希望永远平安吉祥的愿望。
端午节插艾以辟邪,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不缺乏某种实际效用。农历五月,春寒未返尽,地热渐升温,寒热交加,瘴气弥漫,毒蛇恶虫开始频繁活动,危害人们的健康。艾蒿、菖蒲是自然的药性植物,具有很强的驱虫杀菌作用。可见,这种借簪插艾蒿以辟邪并渴求平安吉祥的心理是宋人长期的生活和劳作经验的一种折射和反映。而相对于端午节来说,重阳节的簪花、戴花景象则更为普遍。
重阳节自古就与茱萸和菊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到农历九月初九,宋人不论男女老幼,不分高低贵贱,都要登高望远,簪插菊花,饮茱萸酒、菊花酒。文人墨士还要赋诗作词,节日气氛十分浓郁。如词人韩元吉《鹧鸪天》(九日登赤松绝顶):
老去休惊节物催。菊花端的为君开。携壶幸有齐山客,怀古还如单父台。 松掩映,水萦回。使君强健得重来。不须细把茱萸看,且尽丰年酒一杯。[2]P139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在重阳节登山时的愿景,词中的“菊花” 和“茱萸”是民间习俗于重阳节必簪之花,词虽没有明显的表示“簪”、“戴”动作的词语,但结合全词的写作背景在内容上有明显的簪戴之意。“使君强健得重来”、“且尽丰年酒一杯”二句表明作者通过于重阳节簪戴菊花、茱萸盼望的是人们能平安吉祥,人寿年丰,百姓安居。这也表明了簪花、戴花虽是宋代宫廷的一种礼仪制度,但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一些传统的民间节令中佩戴各色鲜花以求福,辟邪趋吉已慢慢成为宋人心中一种渐趋根深蒂固且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而这份信仰中还包含了另外一层内容,即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
二、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期许健康与长寿的大众信仰
古往今来,人们总把健康长寿视为人生莫大的幸福。然而簪花、戴花何以与人的寿命有关?“花,本作华,‘荣也’”[3],花卉有艳丽、华茂、高贵、长寿之意。因此,古时人们在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中都要簪花、戴花。这不仅使严肃刻板的礼仪程式带上了浓厚的喜庆色彩,有效地烘托和渲染气氛,还可以表达人们对祖先和神祇的尊崇。同时,人们还借簪花、戴花来祈求健康长寿,我们不妨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簪戴茱萸、菊花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重阳节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晋代就有九月九日头插茱萸的风俗。周处《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4]古人认为茱萸气味馥郁浓烈,插在头上可以祛病驱邪。但实际上,重阳节时茱萸的花期早过,正处于果实成熟时期,所以人们簪插的是花房,也就是果实,而不是花。宋代史铸《百菊集谱》卷三说:“唐《辇下岁时》记: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5]。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司空图“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东边鬓似霜”(《白菊》)等诗句也表明,唐代中期,菊花已与茱萸一样也成为人们簪戴的对象了。
在古代,尤其是到了宋代,重阳节佩戴茱萸、菊花,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当时的文人墨客对此也多有吟咏,《全宋词》中就收录了许多表现簪菊以求寿的词,如无名氏的《菩萨蛮·夫寿妻》: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 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著酒香。[2]P3390
这是一首夫向妻祝寿的词,词首“秋风扫尽闲花草”一句之“秋风”二字交代了词写作的时间为秋天,同时也点名了妻子的生日时节。词中的“黄花”即为秋之菊花,菊花相传为益寿之卉,古人尝谓菊酒可以延年,是寿词作家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喻指健康长寿、富贵、升仙、辟邪等内容。词人以“菊花”来比喻妻子的高洁挺拔,秋日黄花,分外馨香。采菊为妇簪头,恩情缠绵如见。“簪花”这一动作的写出了夫妻之间情爱的深厚,也表达了夫期盼妻子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较早详细阐述以菊花祝寿习俗的文字出现在三国曹丕《与钟繇书》里,书中说到: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佳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而生。至于芳菊芬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 ……谨奉一束,以祝彭祖之寿。”[6]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的相关记载也表明:在古人心里,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放于香袋之中,或插于头上。除了佩戴茱萸外,人们也有头簪菊花的。宋代史铸《百菊集谱》引古《仙书》说:“《仙书》:‘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尔。”[5]
(2) 加强对国际科技前沿重点领域的谋划布局。我国基础研究相关资助计划和专项按学科领域布局相对均衡,学科间差异不大,对生命科学等弱势学科的支持力度低于其他科技强国(地区)[9]。建议加强对国际科技前沿重点领域的资助,在继续强优势的基础上注重补短板,如加大对脑科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生命科学的支持力度,夯实我国生物技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的根基,弥补我国产业发展的短板。
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在民间风俗中菊花有健康长寿的蕴涵。而祝寿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簪菊以“求寿”说,实与菊花的药用功能和道教的长生成仙思想有关。
三、今夜簪花,他年第一:对科第与仕途的虔诚祷祝
在宋代,新进士有拜谢恩师、座主及祭祀孔子等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要簪花。在一系列科举仪式和风尚的推动下,簪花对士人举子们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心灵震慑力。宋代词人致力于用自己的笔触描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通过簪花以祈求科举顺利的情结也多被写入词中。如辛弃疾的《柳梢青》(赋牡丹):
姚魏名流。年年揽断,雨恨风愁。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 玉肌粉温柔。更染尽、天香未休。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2]P1908
这是一首咏牡丹的词,最突出的特点是借咏物言人事,语义平实却寄托遥深。词的上片写牡丹誉满人间。起句所说姚黄、魏紫均为牡丹的名贵品种。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引钱惟演的话说:“人谓牡丹为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7]这一句字面上是咏牡丹,实际是以花喻人,含有称誉范先之为名流之意。词的下片写牡丹的国色天香,“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这两句既照应开头,点明了牡丹的主要特点,又暗示出范先之乃为国士之意。通过“簪花”表达了词人期盼友人范先科举及第的美好愿景,情感真挚自然。
通过“簪花”表达对科举及第的期待,似与朝廷为中举仕子簪花的传统做法有关联。唐懿宗首开为新科进士设宴赐花之例,史载:“(唐懿宗)宴进士于曲江, 命折花一食盒, 遣中官驰至宴所。宣口勅曰:‘便令戴花饮酒。’世以为荣。”[8]宋代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仪式,据《宋史·礼志》载:“押宴官以下俱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次引押宴官以下并释褐贡士诣庭中望阙位立,谢花再拜,复升就坐,酒行、乐作。饮讫、食毕,乐止。酒四行讫,退。次日,预宴官及释褐贡士入谢如常仪。”[9]这段文字记载了宋代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闻喜宴中赐花、簪花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对新科进士的一些恩例与庆典宴集已经带有相当浓厚的礼仪性,过程也十分复杂繁琐。据史载,宋真宗赵恒曾给晁迥、钱惟演亲自簪花:“后曲宴宜春殿,出牡丹百余盘,千叶者才十余朵,所赐止亲王、宰臣,真宗顾文元及钱文僖各赐一朵。又尝侍宴,赐禁中名花。故事,惟亲王、宰臣即中使为插花,余皆自戴。上忽顾公,令内侍为戴花,观者荣之。”[10]
科举及第的愿景若果能实现,仕途得以顺畅的话,人们通过“簪花”表达的自豪和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的。陈济翁的《募山溪》就这样写到:
去年今日,从驾游西苑。彩仗压金波.看水戏、鱼龙曼衍。宝津南殿,宴坐近天颜。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 六军锦绣,万骑穿杨箭。日暮翠华归,拥钧天、笙歌一片。如今关外,千里未归人,前山雨,西楼晚。望断思君眼。[2]P276
维扬芍药甲天下,其间一花若紫袍,而中有黄线者,名金腰带。金腰带不偶得之,维扬传:一开则为世瑞。且簪是花者,位必至宰相盖数验。昔韩魏公以枢密副使出维扬,一日金腰带忽出四蕊。魏异之,乃燕平生所期望者三人与共赏焉,时王丞相禹玉为监郡,王丞相介甫同一人,俱在幕下……是后鲁公守维扬,金腰带一枝又出,则鲁公簪之,而鲁公亦位极……贪文正公之重望,亟折以献,然花适开未全也。文正公为之怅然,亦簪而赏之焉。久之,文正公独为枢密使,后加使相检校少保,视宰相恩数。噫! 一花之异,有曲折与人合,乃若造物戏人乎?[11]
由以上两首词及《铁围山丛话》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独特的科举及政治背景下,簪戴牡丹、芍药等花朵对宋代举子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心理映射作用。宋人通过“簪花”来表达对科举功名的热忱和追求,反映到宋词创作中或是表现科举考试之前的美好愿景,或是表现及第入仕之后皇帝赐花、戴花的喜悦与自豪。
科举制度肇自隋代,历唐至宋代方制度大备,在考试方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开考次数及录取人数等方面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在极重科名的宋代,科举考试竞争近乎残酷。士人的命运几乎完全由科举考试决定,因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仕进之途。这一严酷的事实给举子们的心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其对科名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科名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宋代举子心中根深蒂固。而自古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均有赏花、戴花的爱好。尤其是一些颜色鲜艳,香气馥郁的花朵备受古人喜爱。人们认为簪戴一些花朵能带来吉祥,故称这些花朵为“花瑞”。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以及宋代社会一系列科举仪式和科举风尚的推动下,“簪花”对科举仕子们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心灵震慑力和吸引力,人们通过“簪花”寄寓了自己对科第和仕途的真诚期盼。
综上,宋词中的“簪花”意象不仅具有表现喜庆、欢乐等装饰、佩戴意义,而且还包含有渴望平安吉祥,期盼健康长寿及科举及第与仕途顺畅等深层文化蕴涵。作为一个出现频次较高且意蕴丰富的意象群,“簪花”是分析、研究宋代词人及作品时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内容。探讨宋词“簪花”意象及其文化蕴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窥见宋人的心灵世界及其悠闲典雅的生命形态;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宋词的整体风貌与其强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1][清]赵 翼. 陔余丛考·簪花(卷三一)[M].北京中华书局, 1963.657.
[2]唐圭璋编. 全宋词[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5.
[3][汉]许 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篇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75.
[4][宋]李 昉.太平御览(卷三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0.152.
[5][宋]史 铸.百菊集谱 (卷三)[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北京: 中华书局,1958. 1088.
[7][宋]欧阳修撰,李之亮笺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卷七二)[M].成都:巴蜀书社,2007.376.
[8][明]彭 翼. 山堂肆考(卷八四)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元]脱 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2711.
[10][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帝德(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1.2.
[11][宋]蔡 絛著.沈锡麟,冯惠民校.铁围山丛谈(卷六)[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8.
[责任编辑:李春辉]
An Folk Ways Survey on the "Wearing Flower"Imagery in Song Lgrics
LEI Xiao-yan GAO Lin-guang
(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22)
Wearing flower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is Song Dynasty palace ceremonies, many descriptions in Song Dynasty palace ceremonies,many descriptions in Song Lyrics.As a group of high frequency images appear,Wearing flower has arich and unique culture.Among of them,the weraing,festive decoration to show the basis of extending this basic implication evolved evil trend Kyrgyzstan,longevity and desire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etc,Particualrly strigking deep cultural implication,which greatly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Song'sperformance,therefore,Song Lyrics are full of rich flavor of life but also highlights reflect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spirit of the Song Lyrics.
Song lyrics; Wearing flower; Folkways; The imperial
2014-12-20
雷晓妍,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高林广,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0.16116/J.ISSN.1008-0597.009
I207.23
A
1008-0597(2015)01-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