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子太阳节与壮族创世史诗的传承策略

2015-03-20林安宁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

林安宁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女子太阳节与壮族创世史诗的传承策略

林安宁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西畴县的女子太阳节中演唱的《祭太阳古歌》,是壮族史诗的活态传承。口头诗学理论对于研究壮族史诗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祭太阳古歌》的内容涉及壮族的太阳神话内容,是壮族创世史诗的活态展现,它的形式有独特的程式特点。女子太阳节应承担起壮族史诗活态传承的更大责任,从而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

关键词:女子太阳节;《祭太阳古歌》;口头诗学;活态传承

西畴县的女子太阳节是壮族富有特色的地方节日,也是壮族史诗演述的盛会。在祭祀仪式过程中歌唱的《祭太阳古歌》,活态地展示了壮族史诗的丰富内涵。仪式活动与歌唱习俗融为一体,共同演绎了壮族史诗优美诗篇,把壮族的太阳崇拜内容、壮族的优秀歌唱习俗及壮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生动地展示与传承在节日里。对于文化越来越趋于同一性的今天,女子太阳节以其生动的史诗演述展示着文化独特性,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感受与深刻的思考。

一、口头诗学对壮族史诗的意义

口头诗学作为研究史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影响力与作用已被目前我国史诗界所认可。“口头程式理论是20世纪美国民俗学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又称‘帕里—洛德学说’(The Parry- Lord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自这一学派的扛鼎之作即洛德(Albert B. Lord)的《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于1960年面世以来,其理论成果和工作方法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多达150种语言传统的学术阐释中。”[1]国内一批学者把国外的口头程式理论引进中国,对于推动中国史诗的研究范式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代表性著作有《故事的歌手》[2]《荷马诸问题》[3]《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4]等等。在论文成果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5]《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1]和《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6]等。

壮族的史诗极为丰富,目前已为人知的代表作有《布洛陀经诗译注》[7]《壮族经诗译注》[8]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9]等。对于壮族史诗的研究论文也很多,如针对《布洛陀经诗译注》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研究论文就不下几十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岭南神话解读》[10]《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11]《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12]等十几种,论文有《布洛陀文化的典型意义与独特价值》[13]《古壮字结出的硕果——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初步研究》[14]《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科学管理——以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为例》[15]《壮族〈布洛陀经诗〉哲学意蕴初探》[16]《云南省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调查》[17]和《壮族摩教文化探析》[18]等数十篇。

一些学者以史诗的理论对壮族史诗进行实践与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中国社科院重视壮族创世史诗的调查与研究,在田阳成立了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对于促进“布洛陀口传史诗”的保护与研究起到了较大作用。刘亚虎的《南方史诗论》[19]全方位考察了南方史诗,但对南方史诗的口头诗学特征研究还有深入的余地。《神话与诗的“演述”——透视中国南方民族叙事艺术》[20]对南方史诗的“演述”阐述较为深入,但它不是研究南方史诗的专著。梁庭望等著的《布洛陀——百越僚人的人文始祖》[21]和农学冠的《岭南神话解读》[10]等专著虽对壮侗苗瑶民族史诗有较多论述,但它们较少涉及口头诗学理论。在当前的研究形势下,壮族的史诗研究中,对史诗的翻译、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批较深入的研究成果,并对史诗的传承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田阳县《布洛陀》口传史诗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实是,壮族的史诗演述已逐渐衰退。如《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史诗内容,民间的麽公已几乎不能唱述,它只是作为手抄本被挖掘、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还保存着的史诗演述传统,还需要深入地挖掘①。

所幸的是,随着壮族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加强,壮族的史诗演述正不断得到恢复与加强。随着政府、学者和民众的合力建设,壮族史诗的演述传统正以新的面貌得到了传承。田阳敢壮山的布洛陀口头史诗的演述,近来已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女子太阳节,《祭太阳古歌》的演述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这对于壮族口头诗学的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二、《祭太阳古歌》是壮族创世史诗的活态传承

(一)《祭太阳古歌》的太阳神话母题传承

《祭太阳古歌》作为在女子太阳节上演唱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涉及到壮族的太阳神话内容,是壮族创世史诗的活态展现。《祭太阳古歌》歌唱的是壮族“生太阳”“射太阳”“找太阳”“请太阳”和“祭太阳”的过程。它的每一个情节都是对壮族史诗传统内容的演绎。在“生太阳”中,古歌唱道:“全年十二个月/才有闲月/闲不过正月/要正月做节日/要二月做祭太阳的日子/哪座山高得触到星星/天空有星星/到处有太阳/太阳十二个/太阳十二个/一个落下一个升起/一个旋转一个升起/没有个遮阴凉/老爷爷去种田/长辈过去耕地/一阵比一阵还热/一阵比一阵还烫/累了没有休息时候/累了没有休息时间”②。古歌中虽没有直接点明太阳是如何出现的,但它道出了在壮族的神话时空里,曾经有过12个太阳的经历。太阳太多了,人间炎热无比。这在壮族有名的史诗《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有关史诗异文中,有着类似的叙述。如在《麽荷泰》中就这样讲述:“古时造有十二个太阳/一个落下又一个出来/一个旋转一个来/一个拉脚一个出”。《祭太阳古歌》中的“射太阳”中唱诵:“老爷爷又商量/妇女又商议/商议射太阳/太阳成一个/太阳成独个/出外面就害羞/太阳才生气/赌气不走村寨/所在地天就不亮/村寨天不亮/所在地没有雨/天做吃不种/一阵阵做穿不成”。太阳太多了,人们就商量着把多余的11个太阳射下来,只留下一个不射。这样的叙述,在壮族的口头文学中都看得到。如《壮族文学发展史》[22]中就提到《特康射太阳》和《郎正射太阳》等韵文体史诗。《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史诗异文《巫兵棹能(naengh)啟科》唱述了阿正射太阳的故事:“阿正会灭火雷王/阿正会杀太阳/人去接阿正来/田地给阿正造好……晚上我制作响喳喳/制作弩三脚/要麻就来搓/拿来搓做绳子/拿来绞做条绳/削标竹做箭/破金竹做弓/射去天上嗖嗖/飞转去射太阳/射第一次弓/三个它自己落下/六个它自己熄灭/还剩一个孤单/留下吃饭一会再说/留下吃早饭一会就完/王就跪拜连连/王就哀求连连/留下一个晒稻谷/留下一个暖大地”。其叙述内容与《祭太阳古歌》中所述大同小异,也是把多余的太阳射下来,只留下一个照耀人间。至于“找太阳”的内容,古歌中唱述:“老爷爷才想到/妇女才想着/有太阳才行/有太阳才好/相约寻找太阳/来回找了几年/谁都找不着/老爷爷来商量/妇女又讨论/给妇女灵去找/给妇女帮找/妇女去求情/妇女灵去帮找/妇女我们去找/妇女灵还带孩子/妇女还带小孩”。由于太阳躲起来了,天地一片漆黑,人们只好把太阳找出来,让它继续为人间带来光明。熟悉壮族民间文学的人都知道,它与壮族的《妈勒访天边》的神话内容是大同小异的。著名作家韦其麟还以寻太阳的民间口头资料创作出著名的诗歌《寻找太阳的母亲》。“请太阳”与“祭太阳”的情节,在壮族的民间口头传统中,同样很容易找到。

《祭太阳古歌》的情节内容,是壮族口头传统的活态传承。因而,它把壮族丰富的太阳神话内容,辅以女子太阳节的民俗表演,把人们已熟知的内容,以独特的活态形式展示,让人们温故知新。

(二)《祭太阳古歌》的口头程式

《祭太阳古歌》篇幅不长,总共400多行。但即使是这几百多行诗歌中,我们仍读到很多多次出现的词语或句式。其中,与壮族其他史诗一样,数字“十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全诗中一共出现了5次“十二”,即“全年十二个月”,“太阳十二个”(两次),“找太阳十二年”(两次)。说全年是十二个月,是受中国农历历法的影响,壮族地区同样使用农历,这属于壮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假如说“十二个月”的“十二”属于知识性的范畴的话,那么“太阳十二个”和“找太阳十二年”,性质就不一样了。有学者已关注到壮族史诗中经常出现数字“十二”的现象,如《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麽兵布洛陀》中叙述“造十二个部族/下天十二姓/下方十二个部族/云下方十二官/村子十二个王”,这里一口气出现了5个“十二”。对于壮族史诗中经常出现“十二”的数字,有的学者从数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神秘性的视角出发,得出各种不同的解释。诚然,这样的解释有其合理之处。但以口头诗学的视角去看,这样的解释是不足的。因为口头诗学理论把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法叫“口头程式”,它在诗歌的创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重复出现的单元是高度固定化了的。即使有些许变化,或者是在这些反复出现的短语单元前后附加上某些句法成分,其核心部分或是基本形态也可以轻易辨识出来。这些重复出现的单元,我们把它叫做‘程式’(Formula)”[23]136。

由此思路展开,我们在《祭太阳古歌》中还可以看到更多程式化的内容。如“老爷爷又商量/妇女又商议”“三妇女又商量/三妇女又商议”“三妇女才商量/四妇女才商议”“四妇女聪明/四妇女有智慧”等诗句形成了“老爷爷XXX/妇女XXX”,“XXX又(才)商量/XX又(才)商议”“三(四)妇女XXX/四妇女XX”等口头程式。“一个落下一个升起/一个旋转一个升起”“一阵比一阵还热/一阵比一阵还烫”等形成了“一XXX一XXX/一XXX 一XXX”的句式。如果我们留意更多的壮族史诗,以《祭太阳古歌》与之对比,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程式,如诗歌开头与结尾的程式,诗歌对天地修饰语的程式等等。结合《祭太阳古歌》的录像资料,我们还发现其演唱过程中经常出现衬词。这些衬词作为歌唱的一部分,它对于诗歌的完成也有着不可缺失的意义。

当然,我们只有对更多歌手的演唱作反复的记录,才有可能更深入地研究《祭太阳古歌》。在壮族的演述传统里,每次的演唱都是一个全新演绎,不能就目前重点整理的对象作为一个标准的文本。③在口头诗学理论视野下,史诗的文本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文本作为权威的版本。正如朝戈金指出,“书面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一个‘权威的精校本’。但是,若是带着这样的思维定势着手口传史诗的研究,则无疑会大失所望。首先,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活形态的口传史诗,并没有一个所谓‘权威本’。”[23 ]72以壮族的创世史诗为例,尽管《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经诗译注》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等文本的整理出版,对于研究壮族创世史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所有文本都是壮族史诗的一个演述版本。对于《祭太阳古歌》而言,同样不可能就某一个文本就穷尽其演唱的文化内涵。

此外,壮族的民间歌唱传统中的格律要求,如何影响着《祭太阳古歌》的创编,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三、女子太阳节对壮族创世史诗的活态传承策略

(一)更为全面的调查与存档

在全球而言,口传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民族对史诗的保护经验,对于《祭太阳古歌》的传承,以及更多壮族史诗的保护,有着极为深刻的启发意义。

政府在保护口传史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赫哲族的伊玛堪的保护为例,赫哲族的伊玛堪于2011年11月23日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濒临消失的说唱说书形式,由于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赫哲族传承人的努力,现在已培养出几百个学员,使得这一说唱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壮族的史诗保护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高度重视。田阳县申请的“布洛陀”口传史诗,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壮族的史诗非常丰富,西畴县的“女子太阳节”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可,但还有很多的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其中包括对传承人分布的调查,传承人资料的完善,《祭太阳古歌》与民间麽教的关系的调查,西畴县麽公的调查,西畴县歌唱习俗的调查等等。除了全面的调查,保存大量的录像、录音、文字资料,可为学者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也可为政府的进一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更为深入的史诗研究

西畴的女子太阳节中歌唱的《祭太阳古歌》,是壮族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祭太阳古歌》的研究,还要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传承人演唱的过程作全面分析,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史诗演唱与壮族民俗和壮族歌唱传统的关系。《祭太阳古歌》与其他壮族史诗之间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梳理。《祭太阳古歌》与民间麽教经文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要研究好《祭太阳古歌》,需要对壮族的麽教传统有较深刻的把握。此外,壮族的歌唱传统与《祭太阳古歌》的关系,也需要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三)传承人和传承环境的保护

女子太阳节作为壮族的重要文化活动,还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在祭拜活动中歌唱《祭太阳古歌》,还可以在节日前后通过举办壮族史诗演唱比赛,壮族史诗传承人培训班等活动,促使更多的歌手参与到史诗的传承当中,以此促进传承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壮族的史诗传承环境,与壮族的民间信仰有着天然的联系。壮族史诗以创世史诗为主,创世史诗又被称为神话史诗。神话内容与民间信仰互为一体,不可分割。要传承壮族史诗,各界人士,特别是政府人员,应该尊重民间信仰的传承人,特别是麽公在传承史诗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重视民间麽公的文化传承地位,才能全面地对麽公的歌唱文本进行记录,才能客观、准确地研究壮族史诗,也因此才能为壮族史诗的传承与发扬作出更大的贡献。若能如此,女子太阳节也必定能被更多人所关注。

总之,以女子太阳节为契机,以保护《祭太阳古歌》为突破口,传承更多的活态史诗,这对于壮族史诗,甚至整个南方史诗文化而言都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注释:

① 这方面的工作,也有一些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如《壮族巫信仰研究与右江壮族巫辞译注》(黄桂秋著,黄桂秋、覃建珍、韦汉成采录、译注.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一书,即对壮族的巫辞演述过程作了较详细的记录,并对巫词作了记录、翻译。

② 文中所引述《祭太阳古歌》内容均来自于西畴县政府所提供的资料。由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老师及他的研究生记录,翻译。笔者根据资料的直译内容作了意译。

③ 在西畴县政府与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和他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木兰谷》出版了《祭太阳古歌》(西畴县文学艺术界联合全主办,2015年第1期,第60- 92页)的8篇异文,这都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材料。

参考文献:

[1]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口头程式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J].民间文化论坛,2004(6):91- 93.

[2][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 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匈]格雷戈里·纳吉.荷马诸问题[M].巴莫曲布嫫.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1996(3):86- 94.

[6]朝戈金.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J].文艺研究,2002(4):99- 101.

[7]张声震.布洛陀经诗译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8]何正廷.壮族经诗译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9]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10]农学冠.岭南神话解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11]黄桂秋.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2]梁庭望,廖明君.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13]刘亚虎.布洛陀文化的典型意义与独特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05(2):91- 96.

[14]梁庭望.古壮字结出的硕果——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初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1):79- 87.

[15]李斯颖.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科学管理——以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为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26- 34.

[16]徐赣丽.壮族《布洛陀经诗》哲学意蕴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98(2):38- 43.

[17]王明富.云南省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调查[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3- 15,18.

[18]何正廷.壮族摩教文化探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0- 16.

[19]刘亚虎.南方史诗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20]刘亚虎.神话与诗的“演述”——透视中国南方民族叙事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梁庭望,等.布洛陀——百越僚人的人文始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22]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壮族文学发展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23]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娄自昌)

主持人语:边疆史地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领域。本期栏目的文章丰富多彩,体现了边疆史地研究的多样性。《试论云南各民族的人文精神》提出,爱国、宽厚、求实、企稳是云南各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进而分析这一人文遗产的形成过程。《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评述新书《中国西南边疆古代交通格局变迁研究》,肯定该书采用长时段、整体史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边疆经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关系。《略论金代东北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认为,金朝统治者根据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在辖地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并取得成功。《南明与缅甸关系中的几个问题(1649~1662年)》,考证南明是否在缅甸东部征税、南明与缅甸东吁王朝是否存在宗藩关系、咒水之难是突发事件还是有预谋屠杀,对了解南明与缅甸的关系有参考价值。《从史料探究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根据二十四史与其他史籍,认为古代孔雀广泛分布在中国的西南部与东南部,以及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尼等国,西域也有出产孔雀的记载。

主持人简介:方铁(1949- ),男,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主持筹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任中心主任两届。研究方向:中国西南边疆史、民族史与边疆历史地理。

Women Sun Festival and Strategie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Zhuang Nationality Epic

LIN An-n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College, Nanning 530007, China)

Abstract:Song Sacrifi ced to Sun sung in Women Sun Festival in Xichou county is a kind of live inheritance of Zhuang epic. The oral poetry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oretical guidance on Zhuang epic research. The content of Song Sacrifi ced to Sun is related to Zhuang’s Sun myths, and is live representation of Zhuang’s world creation epic featured with unique procedure characteristics. Women Sun Festival should bear more responsibilities in inheriting Zhuang epic and thus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Women Sun Festival; Song Sacrifi ced to Sun; oral poetry; live inheritance

作者简介:林安宁,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壮族创世史诗活态研究”(KY2015LX214)。

收稿日期:2015 - 04 - 13

中图分类号:K892.3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5)04 - 0014 - 05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
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实践探讨
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之衍变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青林寺谜语的活态性特征及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