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夜访吸血鬼》的颠覆“性”
2015-03-20孙梦天
孙梦天
(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交流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3010)
安妮·赖斯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畅销小说家,她的哥特吸血鬼系列小说《吸血鬼编年史》在西方有着非常庞大的读者群,其中第一部《夜访吸血鬼》在1994年被搬上荧幕,获得好评如潮,引起了一股吸血鬼文化的狂热。故事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以吸血鬼路易斯的口吻倒叙的,讲述了他如何从人类变成了吸血鬼以及他与其他吸血鬼之间发生的故事。作为吸血鬼文学乃至奇幻小说的经典,《夜访吸血鬼》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许多层面上都具有颠覆的革命性意义。就像其他奇幻小说一样,《夜访吸血鬼》创造了一个读者足够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者可以轻松地描写那些被当作异类的、那些被边缘化的、那些社会禁忌的、那些被噤声的,而由于这个体裁的特殊性,作者又能使读者把这些当成自然的和习以为常的。因此,像其他奇幻小说一样,《夜访吸血鬼》能够在读者放松警惕的时候把暗含的观念、思想、价值取向等灌输给读者。
一、《夜访吸血鬼》和性/性别
在英美国家,对于吸血鬼文学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受到批评界的重视,这或许与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的发表不无关系。吸血鬼文学批评中的一本经典著作就是妮娜·奥尔巴赫的《我们的吸血鬼、我们自己》。在书中,她从文化背景方面分析吸血鬼文学作品,系统地为读者分析了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1]。吸血鬼文学评论的切入点一般包括宗教研究、女权主义、精神分析、性与性别研究等,如帕特里克·马莱在他的文章《天主教、性扭曲以及维多利亚哥特文化》中的观点就是,英国作家用包括斯托克的《德古拉》在内的维多利亚哥特文学来界定什么是他们的文化认同的,而什么又是他们的文化排除的[1]。
从20世纪末期开始,尤其是电影版《夜访吸血鬼》上映之后,评论家的目光逐渐从德古拉转向了莱斯的吸血鬼,他们大都着眼于赖斯小说中的维多利亚哥特元素以及赖斯的吸血鬼的特别之处。比如,英贡·安娜·雷格纳斯多特在其论文《安妮·赖斯的吸血鬼:从拜伦到莱斯特》中探讨了赖斯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认为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改变了整个吸血鬼文学的历史传统[2]。也有不少批评着眼于《夜访吸血鬼》中的性与性别元素。在《探索其他选择:同性情欲以及现代吸血鬼》中,安德鲁·夏普详细全面地介绍了吸血鬼文学是如何表现同性情欲的,并且探讨了社会对同性恋的价值判断是如何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3]。在《安妮·赖斯和文化的酷儿化》中,乔治·哈格蒂讨论了《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情欲,认为赖斯的吸血鬼“反映了我们的文化偷偷地对同性恋怀有的既迷恋又恐惧的感情”[4]6。
在中国,也有一些优秀的论文以吸血鬼文学甚至《夜访吸血鬼》为研究文本。邓昕在其《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歌特世界》中认为,《夜访吸血鬼》“不仅像大多数评论家所说的继承了早期哥特文学的传统,并且是一个典型的新哥特主义文本”[5]4。冉妮娜在其《虚幻的“双性同体”——论安妮·赖斯吸血鬼小说的吸血鬼特质》中对《夜访吸血鬼》中的双性同体作了非常详细深入的分析[6]。本文把着眼点放在《夜访吸血鬼》中对性与性别的处理上,探讨赖斯如何颠覆了她所处社会对性及性别的定义。
异性恋的男权霸权体系下,性征、性别特质、性取向等身份特性被划分成二元对立的结构——男性/女性、男人味/女人味、异性恋/同性恋,并且三者之间具有决定性联系,也就是说,一个男性个体必须是只会对女性产生性欲的具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而一个女性个体必须是只会对男性产生性欲的具有女人味的人,否则,这个个体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个体,就会遭到压迫甚至抹杀。在传统的男权性别体系中,形容男人味的词一般包括积极进取、勇敢、独立、理智、好胜、有决断力、自信等,形容女人味的词一般包括温顺、害羞、被动、有同情心、友善、细心、多愁善感、脆弱等。因此,如果一个女性有决断力、积极进取且勇敢好胜,那么人们就会用“太强势”“不安分守己”“男人婆”等话语来评价她,如果一个男性温柔细心、感情细腻、不争强好胜,人们就会用“娘娘腔”“没有男人味”“没有担当”等话语来形容他。这些话语带着很强的价值取向,起到审判、惩罚以及规范这些违背男权体系规则的个体的作用。
包括最有名的酷儿理论派在内的现当代性与性别研究认为,性征、性别特质以及性取向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且性别以及性取向是不能粗糙地划分成二元对立的结构的。性别特质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人的性格是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两大类并与性别绑定的,这种做法极大地限制了两性心理的健康、平衡的发展,也加剧了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后现代的身份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性格(包括所谓的性别特质)和性取向即使是在一个个体身上也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模糊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美国性学家金西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取向连续性理论,就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所有事物都是具有连续渐变性的,性取向也不只有两个极端——异性恋和同性恋。调查显示,绝对的同性恋和绝对的异性恋都是很少的。包括伊芙·塞奇威克、朱迪斯·巴特勒、戴安娜·福斯在内的大部分性与性别研究者认为,性别特质和性取向是社会产物,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而来的。
在《夜访吸血鬼》中,赖斯通过塑造反传统的性别角色,打破了传统二元论的性别结构,切断了诸如男性-男人味-强悍、女性-女人味-柔弱的生理决定论的链条;并且通过大量描写同性情欲(homoeroticism),颠覆了异性恋的霸权话语体系。妮娜·奥尔巴赫曾在她的《我们的吸血鬼、我们自己》中说到,赖斯以其小说中的吸血鬼展现了以石墙运动为标志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同性恋权利运动。
二、路易斯和同性情欲
虽然路易斯是一个男性角色,但是在他身上女性特质远远强于男性特质。他总是多愁善感,散发着一丝惆怅忧郁的气息;他感情非常细腻敏感,对待所有事情总是消极应对,很难做出决定和行动。在他和莱斯特的关系中,他的女性特质更加明显。故事一开始,在路易斯由于哥哥的死伤心欲绝、有轻生之念时,莱斯特发现了他并诱骗他变成了吸血鬼。从此,莱斯特便成了他的同伴和老师,但是莱斯特没有耐心和细心来教导路易斯如何作为吸血鬼生存,只是一味地命令和控制他。因此,路易斯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易碎的瓷玩偶,在任何事情上都没有办法掌握主动权。
路易斯在与莱斯特的相处中痛苦不已,莱斯特总是不在情感以及吸血鬼知识方面回应他,他感觉非常绝望,因此想要离开莱斯特。莱斯特发现了他想要离开的想法后,为了留住他,把一个失去双亲并在垂死边缘的小女孩克劳迪娅变成了吸血鬼,使他为了这个孩子留在了自己身边。自从吸血鬼女孩克劳迪娅诞生后,路易斯更是朝着女性角色的方向发展了。莱斯特、路易斯和克劳迪娅就像一个典型的异性恋体系下的家庭。莱斯特是父亲,教导克劳迪娅如何狩猎(诱捕人类以吸血);路易斯是母亲,悉心地照料克劳迪娅;作为女儿,克劳迪娅与路易斯的情感沟通远胜于莱斯特。
在路易斯这个角色身上,通过大量对同性情欲的描写,赖斯挑战了异性恋的霸权话语。同性情欲(homoe-roticism)和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不同的,同性恋是对一个人性取向的界定,是一种身份标签,像任何其他的身份标签一样具有形而上的限制性和固化性;而同性情欲是特指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同性角色之间的互相吸引,两个角色一般不是同性恋,且没有发生任何形式的性行为,甚至一般不会把两人之间的吸引描写成与性欲有关的。实际上,从吸血鬼文学的诞生之初,吸血行为就经常被用来暗语性及情欲。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婴儿吸奶是一种性欲的表现,吸血同样是非常具有性暗示意味的。赖斯的小说也不是首部有同性情欲暗示意味的吸血鬼文学作品。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在她的《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一书中说道:“同性情欲的暗示是通过野兽般的异性恋行为,也即对正常性别关系的魔鬼般的倒置实现的”[7]170。比如,在布莱姆·斯托克的经典吸血鬼小说《德古拉》中,德古拉袭击小说中的女性是为了最终得到男性,他告诉他们:“你们爱的女人已经是我的了,通过她们,你们也将是我的”[8]306。在赖斯的《夜访吸血鬼》中,同性情欲直接在男性角色的互动当中得到体现,尤其是路易斯与阿曼德的关系。
阿曼德是一位400岁的极具魅力的吸血鬼,他绅士而优雅,与莱斯特的粗鲁暴躁形成鲜明对比。从一开始相见,阿曼德对路易斯的强大吸引力就可见一斑:
“突然,我发现他就站在我跟前,他轻轻拥住我,他离我是那么近,我能看到他浓密的眼睫毛在他绚丽的眼球上方发着光,他轻柔无味的呼吸拂过我的肌肤。那简直令人眩晕。我想要逃离他,但是我又被他吸引以至于无法动弹。”[9]135
对于路易斯和阿曼德之间的吸引,赖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她从来没有写明过这种吸引是与性欲有关的,但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两个人之间的同性情欲,尤其是阿曼德对路易斯的强大吸引力。当看到几个女性吸血鬼攀附在阿曼德身上时,路易斯感到“当我看到她们把手臂环在他腰间时,我害怕地发现,一股凶猛的嫉妒之情在我胸中翻滚着”[9]143-144。即使两个人只是并排坐在一起,路易斯也无法按捺心中的激动之情:“我感到自己是那么地渴望他,以至于我要用尽全力才能把这种冲动压抑住,只是坐着,凝视着他,与我内心的欲望抗争着”[9]170。充斥在两人间的同性情欲,即使是“女儿”克劳迪娅也看得一清二楚:“我从你眼中可以看到他的强大,我看到了你的痛苦,你的沮丧,你那无处可藏的对他的爱”[9]157,“你会离开我的,他想要你,你也想要他……他会想尽办法得到你,他会想办法把我这个绊脚石除掉”[9]147-148。
路易斯遇到阿曼德后,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恋爱中的“女人”,他身上的女性特质也更加浓郁,他甚至自己都感觉到“好像我内心强大的女性需求正在被唤醒”[9]140。这与卡尔·荣格的阿尼玛/阿尼姆斯理论(anima/animus)不谋而合。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既有男性性格特征又有女性性格特征,他把男性内心的女性特征称为阿尼玛,把女性心中的男性特征称为阿尼姆斯,由于男权社会规则的压迫,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总是会被两性压抑在内心深处。当路易斯与阿曼德相遇后,阿曼德强大的吸引力唤醒了路易斯内心的阿尼玛。他与阿曼德在一起时总是很害羞且胆怯,在阿曼德专注和热烈的目光注视下,他感觉自己像被抽空了力气。在他和阿曼德的关系中,他同样是被动的一方,而阿曼德则积极主动地对他发达自己的感情:“我想要你。我想要你,超过了我想要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东西”[9]170。阿曼德对路易斯的被动也感到无奈,他责备道:“我这里有你想要的,但你却不来找我;你有想知道的事,但你却不问;你目睹克劳迪娅正离你而去,但你却无力去阻止”[9]171。随着故事的发展,路易斯越来越成为消极、优柔寡断、脆弱等女性特质的代名词。
就像他和阿曼德的互动一样,路易斯与其他男性角色的互动同样有同性情欲的暗示意味。在阿曼德的剧院里,一个人类少年为路易斯提供了吸血服务,吸血过程的描述非常具有性暗示意味:“现在,他整个人朝我压了过来,我感觉到他衣服下面硬挺的男性特征抵在我的双腿之间,我不小心发出了一声可怜的喘息,但他弯身贴近我,嘴唇贴在了我那对他来说冰冷无生气的身体上。我的尖牙深深地咬进了他的皮肤,我的身体紧绷,他的硬挺碰撞着我,我激动忘情地把他从地板上抱了起来。随着我失重般地与他摇晃着,吞噬着他、他的狂热和他意识中的快感,他的心跳也一波接一波地传到了我的身体里”。[9]136这是一段典型的描写吸血鬼吸血过程的文字,虽然只是吸血,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性暗示意味,尤其是同性情欲的暗示。这段文字中有两处特别提到人类少年的男性特征,并且强调它是硬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表现少年的生命力,另一个目的就是暗示两人之间的同性情欲,同时也女性化了路易斯。
三、结语
由于与民俗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交叉,吸血鬼题材的小说很少受到文学评论家的重视,也有许多评论家未能发现其重要的历史、文学以及文化价值。与现实主义小说不同,像《夜访吸血鬼》这样的奇幻小说不需要受到历史以及社会现实的约束,能够通过夸张、扭曲、象征等手法来更深入、更震撼地揭露现实。《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们既象征了社会中的一般人,揭示了性别的模糊性和流动性,又象征了社会中一群特殊的人——同性恋者,展现了他们如何被社会所抛弃,只能生活在黑夜中,也反映了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既恐惧又好奇的心理。与现实主义的小说相比,《夜访吸血鬼》这样的奇幻小说更能轻易地逾越各种界限,颠覆各种传统,比如本文所提到的性与性别等。如果说现实主义的小说是一面平面镜,只能如实地映照出显而易见的社会现实,那么奇幻主义小说就是一面魔法镜,不仅能映照出大家能够看到的社会现实,而且能够投射出被社会隐匿起来的现实。如果说平面镜只能映照出当时当下的现实情况,那么通过魔法镜,我们既能看到现在,也能预见未来。在赖斯的吸血鬼小说世界中,同性情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里面的角色也不会因为性别而对爱产生困扰,这在赖斯当时创作小说的时代或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在许多国家已经是现实了。
[1]Auerbach,Nina.Our Vampires,Ourselves[M].Chicago:U of Chicago P,1995.
[2]Malley,Patrick R.O.Catholicism,Sexual Deviance and Victorian Gothic Cul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Anna Ragnarsdottir,Ingunn.“The Vampires of Anne Rice:From Byron to Lestat” [D].Iceland:University of Iceland,2011.
[4]Schopp,Andrew.“Cruising the Alternatives:Homoeroticism and the Contemporary Vampire”[J].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2004.
[5]E.Haggerty,George.“Anne Rice and the Queering of Culture,”in Queer Gothic[M].Duke University P,1998
[6]邓晰.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歌特世界[D].苏州:苏州大学,2008.
[7]冉妮娜.虚幻的“双性同体”——论安妮·赖斯吸血鬼小说的吸血鬼特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8]Sedgwick,Eve Kosofsky.Between Men: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M].New York:Columbia UP,1985.
[9]Stoker,Bram.Dracula[M].Wordsworth Classics,1993.
[10]Rice,Anne.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M].New York:Ballantine,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