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超越

2015-03-20代洪宝吕志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学费尔巴哈感性

代洪宝,吕志敏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承德067000;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河北承德067000)

德国思想家卡西尔说过,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只能围绕着人性的圆周而展开。哲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哲学史上,每一个有所追求、抱负的哲学家无不对人及人的本质进行思想追踪,以期破解斯芬克斯之谜。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如此,康德、黑格尔亦如此。在对人及其本质的思想探寻中,即使是有着密切思想关联的哲学家对此也大相径庭,比如,马克思人学思想迥异于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来看,费尔巴哈无疑是一位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毋庸置疑,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抹不去的直接影响。但是,从一开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就不是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并实现思想的跃迁,这一点在马克思人学思想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23马克思以这样的直陈方式形成人的论断,其根本目的是以此来批判费尔巴哈“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论断。在人学思想上,马克思立足于现实世界、国家和社会,以此作为定义人的依据,从而第一次把人的本质置于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现实关系中,即从实践关系中把握人的最基本的感性活动——实践,并且进一步基于劳动的社会性来分析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马克思以自己独特的人学思想划清了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界限,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思想飞跃。

一、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是通过对黑格尔思想批判建立起来的。在近代哲学看来,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看来,真正的、绝对的实体只能是非物质的实体,即作为纯粹理智实体的实体。由此,黑格尔在纯思辨的基础上,彻底地把人的本质精神化,将自我意识看成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主张彻底地摒弃以外化精神原则来化约人的本质的做法,认为哲学就应当使人自身成为哲学的首要原则,即使是神圣的上帝形象也不过是人的自我形象在天空的投影。

费尔巴哈以新的思想方式将人的自我意识置放于人的感性肉身,并由此提出感性直观的思想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费尔巴哈选取现实的、可感的物质实体来界说人的本质。首先,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概念指向是自然存在的人,是一个有着“纯粹自然的本质”的人。在费尔巴哈看来,哲学不单应使人成为哲学的单一原则,同时应当把作为人存在的基础的自然作为一个普遍的对象。进而,他强调人及自然是唯物主义哲学必然的思想起点。但是,费尔巴哈主要是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一角度来厘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未能进一步地揭示人独特的社会本性、人对自然界所具有的积极的实践关系,所以他只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条件把人抽象化。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概念指向是感性的人。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始点,从这一点出发,他把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看作感性的复兴。在分析自然界和人的关系问题上,他恰恰是从人的感性,从直接呈现在人感觉中的形象来看待现实事物。尽管费尔巴哈以科学的方式对感性进行深入论证,即以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人和自然的本质关系,但他否认了人的理性对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性。

再次,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概念指向是类存在的人。费尔巴哈所言及的“类”并不是社会性的人的类生活,而仅仅是感觉论上的人的表象。他认为,社会中的人仅仅是“我”和“你”的简单个体叠加,这样叠加的个体区别于动物特有的意识表现是爱、理性、意志力等。费尔巴哈把人的特质看作人的绝对本质,同时,他把人的类生活建立在宗教生活基础之上,由此断言具有爱的人才能使个人生活从属于类生活。尽管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中也关涉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他所确证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只是观念意义的爱和道德。此外,费尔巴哈还创见性地指出了人的本质异化。[2]121他将上帝的本质拉回到人自身,指出宗教不过是人本质的异化形式。因此,必须要扬弃异化,哲学只要扬弃异化就能回到人自身。因此,他提倡一种以人们互爱为基础的道德学说来革新社会,提倡人们无性别、无阶级的爱。费尔巴哈反对宗教,却又以新的方式复归新的宗教,即爱的宗教。

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区别于以往哲学,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所沿循的路线是从思想到社会,从而摆脱了单纯的意识形态哲学,也超越了自然主义人学,科学地做到了从社会的维度破解人的存在之谜。

首先,不同于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对人的概念把握不是从心出发,也不是从物出发,而是把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作为起点。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的感性活动首先就包含着感性现实。所以,马克思在分析人的活动时,在分析人与外部自然界相联系的基础上,确证了人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改造自身。同时,马克思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实在的,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实践。

其次,马克思指出人的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同样是论述实践,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不自由的,只是单纯的满足人肉体生存的谋生活动。因而,在他看来,这种性质的实践是排除在人的本质之外的,这种意义上实践的人只是一个受动的、被动的存在。相反,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界及自身过程中不是盲目地进行自身的活动,而是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来筹划自己的行动,即人的对象性、物质性的活动体现着人的主动性、能动性。

再次,马克思从人的类存在特性来把握人的社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是个体性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社会性的类存在。这决定了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势必与他人产生多维的社会关系,因此他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可被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9。马克思认为,只有作为人的类本质的社会才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这必然意味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那么,历史性的人展开的实践活动也就必然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就必然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考察中,马克思把历史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而异化道路本身又包含着扬弃异化所需要的革命性要素。正因如此,人类历史形态的更迭、阶级斗争的对立才体现出动态的发展变化。马克思把人、人的活动、社会、历史辩证地建构成一个整体,使人的科学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关于社会的科学、关于历史的科学。

同时,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出发,翻转了颠倒的自我意识和现实的感性活动的关系。对此,马克思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2]151马克思的批判旨在说明人的意识观念与社会的现实关系,即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超越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但是,在人学思想上,马克思以辩证的批判性思考来对待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由此,马克思在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的人学思想,并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超越。

首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感性存在学说,从人的感性活动来分析人的本质。正是从这一点考虑,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它自然的关系。”[1]152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承认自然主义这一基础,才能理解、走近人的真正本质。

其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超越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思想。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认为单个个体的生存是不可能的,而必须以类为前提,以共同体的形式获得自身的存在。从社会交往出发,费尔巴哈把“道德”“爱”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强调“道德”“爱”是人之为人的普遍本质,即类本质。但是,费尔巴哈过于强调人的自然性存在,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历史性。费尔巴哈所忽略的,恰恰是马克思的理论关注。他以实践的方式来深入地把握人的类本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3]97这样,马克思完成了从人的生产的社会性论证人的社会本质的思想转变。

最后,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来把握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超越了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来把握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感性活动,以此来区别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为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点。相反,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建立在自然和人的基础之上的,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局限于直观。于他而言,自然和社会都是现成给予的,没有发展,也没有历史。费尔巴哈对人的探讨偏离了最为重要的社会生活维度,他只是从抽象的人,即建立在爱的宗教感情范围内来分析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那里也就只是观念化的爱的关系。

四、小结

在对人的思想探究历程中,马克思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科学地恢复了自然界和人的能动的原则,以实践的方式完成了对人的本质概念的确定。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历史性地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超越,实现了哲学视域的新革命。

[1]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荣震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猜你喜欢

人学费尔巴哈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