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
2015-03-20乔颖
乔颖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
乔颖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部分与高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为高校德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有益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目标,为德育提供教育素材,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有效并深入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今高校德育的价值,对拓展德育文化视野具有现实意义,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具有推动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1]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生动形象的教育题材能够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提升德育工作效果。
(一)爱国主义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在中华文明中,爱国精神一直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例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这些生动形象的典故应用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能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与认识。
(二)集体主义思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决定了在我国集体主义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标志。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并成长在农耕文明背景之下,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即集体协作。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这都是朴素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高校进行集体主义专题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精神,使学生树立大局意识。
(三)诚信教育
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标准,是大学生应恪守的为人处事原则。《论语·子路》提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吕氏春秋》:“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恪守诚信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在诚信考试、诚信贷款及与同学的日常交往过程中诚实守信。
(四)感恩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遵守伦理道德的国家。《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中有言:“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增广贤文》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诗经·大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及“结草衔环”等典故,都凝结了传统文化中先民智慧对感恩思想的辩证认识。将这些生动形象的感恩故事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德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例如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高校德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德育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按照需要培养学生,根据学生的特长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会取得理想效果。循序渐进也是传统文化中广为应用的一种教育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强调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德育教育目的,易于学生接受,便于将德育教育内容植根于学生思想内部,在根源上实现认同。自省也是先人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论语·里仁》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内外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主体认同,更好地将道德认同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探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是将理论的可行性验证为实践的可能性的实现途径。“应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3]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等传统美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的提高有所帮助,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助力。
(二)开设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
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而设置的课程,各种学科背景的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开设传统文化著作导读、中华文明探源、中国哲学史等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探索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锻炼自身思辨水平。
(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和载体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在传统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基础上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大学生广泛应用,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媒介。依托新媒体开展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活动,例如建设主题网站,开通微信公共平台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身修养教育、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及道德认同教育。同时,通过建立主题社团和志愿者队伍以及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也会使德育效果更加显著。
[1]石书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3).
[2]习近平.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2015-06-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4.htm.
[3]李东霞.在高校德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责任编辑:王 崇】
G122
A
1673-7725(2015)09-0083-02
2015-06-15
乔颖(1984-),女,吉林吉林人,助教,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