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消暑与近代社会生活—以1843—1937年上海为例

2015-03-20吴吴昌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纳凉佚名服饰

吴吴昌(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夏季消暑与近代社会生活—以1843—1937年上海为例

吴吴昌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防暑降温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做出的本能反应,也是夏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埠前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生活为对照,通过对近代上海市民夏季生活中防暑降温行为的分析和考察发现,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变迁引起了人们夏季防暑降温在服饰、饮食、居家、户外活动、物用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变化,并呈现出社会化、大众化、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进而揭示近代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近代;上海;防暑降温;社会生活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5.046

防暑降温(以下简称消暑)是人们对高温环境做出的本能反应,也是夏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涵盖服饰、饮食、卫生、休闲、娱乐、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等内容,是研究社会生活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面,而夏季生活本身即为一整体。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侧重于对避暑地的考察[1-4],或在研究社会生活整体中有所提及,对近代上海人们的夏季生活也没有专文探讨。虽然近代以前消暑方式早已存在,但由于受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的限制,尤其是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其消暑的措施和空间十分有限。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下,人们是如何消暑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消暑方式有何特点?本文以近代1843— 1937年上海为例,以夏季消暑为切入点,探讨社会生活变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而揭示近代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消暑方式的类型及主体

在具体的消暑方式上,因时间、经济、观念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有所差别。

1.服饰变革

由于古代要求衣服尽量盖住身体,因而在近代服饰改革中,夏季服饰也自然而然成为焦点。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服饰变革主要还是针对礼仪等级制度和女性身体解放为主要内容,不过服饰变革确实给身体带来了凉爽感。夏季,随处可见穿着短裤、短衫、凉鞋的行人,而女性夏季服饰最多,如短裤、短裙、连衣裙、丝袜、胸罩等。商家也借助广告推销夏季服饰,“欧美流行夏季时装”有连衣裙、套裙等,“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5]。夏季服饰尤为年轻人所爱。如1917年夏季,“近日女界中新流行之一种女服,则衣无领而秃颈也……迩来风尚渐渐欲以肉体示人,如裤短之渐露其胫也,袖短之渐视其臂也。今即秃颈,则不久且将呈其玉雪之胸背。”[6]年轻女性“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夏天,内则穿一粉红洋衫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7]以致其他城市“妇女衣服,好时髦者”,也“每追踪于上海式样”[8]。学校学生由于接触到新知识,更容易接受夏季服饰,有些学校出现了以裙子为校服的现象,在当时曾引起不小的争议。

2.借助防暑防晒之物

帽子、防晒霜、花露水、香水、电风扇等日用品在夏季颇受青睐。由于近代服饰等级制度的瓦解,帽子更多时候是一种配饰。防晒霜和花露水最受欢迎,如《申报月刊》载有“夏士莲雪花霜:娇艳肌肤,保护容颜,防尘避晒”的广告[9],而花露水“若当盛夏之时,可以免暑气之侵,可以快五官之适……选料极鲜,配置极巧,与市上所售各种香水,实远胜之,而价更为相宜”[10]。花露水在擦席子的水中加入一点,能让席子更加清凉,兼有杀菌功效,且价格较香水、防晒霜低,一般有经济收入的市民都能承担得起,是为夏季防暑之必备品。此外,西方工业化带来了电风扇。《清稗类钞》记载:“风扇,为夏日辟暑之具”,“扇动空气以物品类取凉者”[11]。

3.西式饮料

汽水、啤酒、冰淇淋等西式饮料,“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1 2]。凉茶是夏季最为普遍的解渴消暑之物,也最为经济实惠,卖茶小贩的身影在当时上海街头随处可见。茶室也为人们夏季生活的好去处,至1876年上海仅茶栈就有15家[13]。其实,早在1853年,上海英商“老德记”药房就曾生产汽水。这种含酒精浓度很低,且含有大量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和一定量碳水化合物的饮料,使人喝了顿感舒适,深得人们喜爱[14]。孩子尤为喜欢雪糕(冰淇淋)。1913年美商海宁洋行成立,开始生产“美女”牌冰淇淋。那时,常常可以看见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卖冰糕人,卖冰糕人的吆喝声吸引着一些垂涎雪糕的孩子。伴随体育休闲活动的兴盛,啤酒、汽水、冰淇淋消费量很大,“尤为夏日宴饮之所尚”[1 5]。“夏季运动以网球最为流行,故华福麦乳精亦最为畅销,因天气炎热,运动疲乏,饮此一杯,精神百倍。”[16]“烟台啤酒,清新爽口”,“友啤啤酒,提神爽口,游泳以后,请用怡和啤酒”[1 7]。这些西式饮料,因价格便宜,普通百姓都有能力购买。由于人们对西式饮料逐渐适应,传统的纳凉地如茶室等也开始提供西式饮料,192 7年上海虬江路茶室开业,但布置参照西式,除清茶外,还有咖啡、可可、汽水等饮料出售[18]。

4.户外活动

以前“住城市的,房屋稠密,空气混浊,人每日困在斗室之内,以至身体发软,精神疲乏,容易受病生灾”[19],或在茶馆之类的地方,空间有限且活动内容较少。开埠后,一系列活动场所的兴盛为人们夏季生活提供了好去处。如在公园宴客、喝茶、纳凉,连少数女工也在“少数星期日约同到兆丰公园玩玩”[2 0]。“夏日如年,暑热无聊,约三五友人同至野外或海滨”[2 1],“游泳结束后在沙滩上休息”[2 2],这样的消暑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去海边和野外需要一定时间和旅途花费,上海市区游泳池也很快建立起来,“游泳池既是一个夏天的最享受的地方,女性去的就特别多,因为女性是最会享受的。”[2 3]带有观赏性的活动也是夏季消暑的不错选择,如露天电影以“娱乐兼消暑而为一的特点吸引众多的关注”,为“每日百万人消纳之所”[24]。此外,乘汽车兜风纳凉,或乘水上汽车游玩也颇受欢迎。“沪埠中西仕女,每于夏季之夜,多乘坐汽车至吴淞炮台湾一带,兜风纳凉”[2 5],实为“有闲阶级”夏季消暑度日的好方式。而“约朋友一起一边喝茶或喝咖啡,一边进行思想交流,甚至只是打发时光,这是知识分子普遍的休闲方式。”[2 6]

可见,每个阶层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消暑纳凉办法,有适合自己的消暑纳凉去处。不过,在选择消暑纳凉上,普通百姓偏向于较经济实惠又节省时间的方式,而像远游消暑之类需要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撑,多为中上阶层所选。

二、消暑观念的嬗变

生活习惯一旦形成总是不那么容易被改变,哪怕是最为细微事物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关注,这在于习惯中存在着既有的认识与观念,或者说,“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是基于该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而形成的。”[2 7]因此,近代以来,社会变迁所引起的人们在消暑行为上的变化也经历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斗争与认识上的转变。

1.肯定欲望

近代以来,消暑方式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回归本性、肯定欲望的过程。消暑本应是自然而然,尽可能地适应自然环境,这是人内在需要的体现。但一直以来,人的这种本性却被社会环境所压制。一方面,古代严格的礼仪制度,使得人们在夏季生活中不能暴露多余的皮肤,否则被认为是有伤大雅。正因如此,当生活中有人在夏季时因衣服“参差不齐……女子衣短露臂,裤狭如竹筒”,才会倍受关注,视为“太不雅观”,更被斥为“妖服”。不过在近代服饰变革中,穿着趋向暴露,恰恰表明,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旧有的体制再也不能束缚人们内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古人历来重视人的心理作用,认为心静自然凉。唐代白居易《销暑》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2 8]其实,试图通过人的心理作用来调节身体,是对个体欲望的否定,不过这里无意否定心理在消暑中的作用。古人心理调适的目的在于强调个人修身,认为欲望往往会产生恶,故而裸露皮肤被视为不雅,自有其内在的思想源流。近代夏季女性身体的暴露,体现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异性的视觉欲望。

2.关注卫生与健康

强调卫生、健康的消暑观念逐渐被认同和提倡。夏季炎热,出汗在所难免,夏季服饰的流行对身体确实是个极大的解放,“否则层层密领既遮其蝤蛴之领,于美观不合,且吼都忌热,于卫生尤不宜”[2 9]。对于女性来说,以前大夏天要裹足、束胸,脚上布条常常几天才更换一次,其卫生状况可以想象。上海的城市化使人们享受着新文明带来的消暑便利的同时,无形之中又使人与自然的距离扩大了,“都市人口聚集,空气污浊,生活的喧嚣与按部就班,都促使人们产生逃离城市的冲动,旅游以最小的代价为这种暂时逃离提供了可能”[4]。夏季户外活动,户外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和户外空间的扩大恰恰解决了夏季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且健康、卫生与避暑消夏是一致的,是引导人们参加户外休闲活动的动机之一。当时有学者指出防暑度假与卫生的关系。“夏期休假,则纯乎卫生之关系也”[3 0],“不但于身体大有裨益,对于他们的人格,他们的人生观,也大有培养”[3 1]。可见,夏季消暑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3.重视平等

近代平等观念在消暑方式上同样有所体现。消暑这一被视为“闲雅之事”的行为,不再是那些士大夫的“专利”,出门旅游消暑,拥抱自然,享受夏季清凉是所有人的权利。消暑与消费的结合更突出了这种平等,“虽普通经商者亦往往择地远游且有所建筑”[3 2]。至于那些免费公共的消暑场所,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来此纳凉度日,使这种身份上的距离大大缩短。在公共的消暑场所,人们不仅感受到的是清凉,也是平等。受传统的男女观念影响,一些消暑纳凉地起初是不准男女共同出现的,而男女消暑的平等性也有一个过程,如上海虹口公共泳池于1926年向公众开放,男女一起游泳才不再受限制。

三、近代消暑方式的特点

近代上海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渐形成,夏季生活不可避免发生了变化,在表现独有特点的同时,也带上了社会生活整体的某些印记。

1.消暑方式的多样性

在固有消暑方式的基础上,外来的物质与文化,如裙子、短衫、短裤,电冰箱、电风扇,公园及冰激凌等舶来品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人们夏季消暑纳凉所需。人们既可以在家享受电风扇带来的清凉,也可以在“夏日如年,暑热无聊”之时“试携手提胜利原唱唱机”寻一处清凉之地,或乘车“兜风纳凉”[33];既能喝着凉茶、吃凉皮,也可以吮吸凉爽的冰激凌,畅饮汽水;既可以下棋聊天,也可以打球打发时间;既可以独居“闺阁”,也能身着短衣“男女杂坐”观节目。

2.消暑群体的大众化

人们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经历了由“洋货充斥,民易炫惑”到“洋货率始贵而后贱,市商易于财利,喜为贩运,大而服食器用,小而戏耍玩物,渐推渐之,莫之能遏”的过程[34]。一旦新的消暑方式和观念为群众所接受,那么消费所引起的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报刊上大量关于夏季电器、泳装、短衫、裙子、旅游等广告的出现,正表明人们对新的消暑方式和消暑观念的逐渐认同和接受。享受夏季凉爽不再是少数贵人的待遇,普通百姓均可以在现代物质文明之中寻找到一丝凉意,哪怕仅仅是一瓶汽水,都让人倍觉舒畅。近代上海人们参与消暑极为广泛。

3.消暑行为的社会化

近代上海人们消暑方式的形成过程,是人们不断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是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个人的消暑纳凉逐渐被纳入到社会体系中,人们在休闲纳凉的同时,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使身体解放,像“夫别处茶室之设”之类“不过涤烦解渴,聚语消闲”的地方,也由单纯解渴纳凉变成“为宾主酬应之区、士女游观之所”[35]。消暑纳凉更多地与交际活动相结合,而消费将人们消暑与市场联系起来。这种横向的社会内部流动带来的是社会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活力。

4.消暑观念的时代性

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带来了生活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为夏季生活提供了保障。近代上海消暑方式变化的过程也是社会观念变化的过程,从对女性身体观念的变化即可见一斑。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不仅解放自己的身体,同时成为夏季消暑的宣传者和示范者,如美女牌冰淇淋、美女泳装、美女垂钓之类的广告和画报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刺激着人们夏日的消暑活动,消费成为一种趋向。时代的变化必然在思想观念上塑造人,消暑方式已不单单具有本身的意义,像“网球、游泳这些运动本身就被赋有了美的意义,运动的结果并不是女性所看重的”,她们看重的是“运动本身就是女性的一种行为美”[3 6]。

社会历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当“上海人在创造了繁华的大上海的同时也为大上海所创造”,而“在上海这一独特的人文、社会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观所具有的代表性,往往成为引导市民发展的目标指向”[3 7]。围绕消暑方式在服饰、饮食、卫生、休闲、娱乐、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其行为本身,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必然成为生活整体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以说,消暑是一个区域甚至一个时代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缩影和衬托。上海作为近代化的“排头兵”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生活方式之所以发生这样一些明显的近代化变迁,是由于这里的生活环境,正处于西方近代工商业文明迅速输入,与中国边缘社会交汇之地,比较早地集中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社会变动。”[3 8]

[1]陈朝晖,陈蕴茜.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夏都庐山的建设[J].民国档案,2006(4):64-70.

[2]龚志强.近代庐山避暑地开发及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131-134.

[3]李南.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 11.

[4]吕晓玲.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1.

[5]廖军,许星.中国服饰百年[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102.

[6]佚名.秃颈之鸦[N].时报,1917-05-18(3).

[7]刘志琴,罗检秋.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3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09.

[8]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卷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2.

[9]佚名.夏士莲雪花霜[J].申报月刊,1933(1):140.

[10]佚名.屈臣氏鲜花露水[N].安雅书局世说编,1901-08-30.

[11]徐柯.清稗类钞·矿物物品:第45册[M].5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09.

[1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42.

[13]附录笑笑山人.烟馆月捐纪事[N].申报,1872-05-25(3).

[14]邹振环.西餐引入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J].史林,2007(4):137-149.

[15]徐杰舜,万建中,周耀明.汉族风俗史:第5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63.

[16]佚名.麦乳精饮料[N].申报,1930-06-01(4).

[17]佚名.啤酒[N].申报,1937-07-07(3).

[18]佚名.粤菜馆又将增一处[N].申报,1924-07-28(3).

[19]佚名.公共花园论[N].大公报,1910-06-08.

[20]朱邦兴,胡林阁,徐声.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04.

[21]佚名.手提胜利唱机[N].申报,1929-08-05(4).

[22]佚名.克来文香烟[N].新闻报,1931-09-09(4).

[23]余之,程新国.旧上海风情录: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287.

[24]佚名.电影书报[M]//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532.

[25]刘丰祥.身体的现代转型:以近代中国城市休闲为中心(1840—1937)[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57.

[26]刘丰祥.民国时期上海人的休闲生活—以1927—1937年《申报》广告为中心的考察[J].齐鲁学刊,2007(3):52-55. [27]刘俊凤.民国关中社会生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

[28]白居易.销暑[M]//全唐诗:第7册卷451.北京:中华书局,2013:5116.

[29]佚名.不领主义[N].时报,1917-05-29(2).

[30]庄俞.休假利用说[J].教育杂志,1914(5):83-85.

[31]鸣涛.避暑[J].独立评论,1936(213):9-11.

[32]周庆云.莫干山志·序:卷一[M].上海:大东书局,1936:2.

[33]佚名.胜利原唱唱机[N].申报,1929-08-05(5).

[34]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42.

[35]池志澂.沪游梦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9.

[36]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44.

[37]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99.

[38]李长莉.晚清上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394.

[责任编辑:蔡克骄]

Relieving Summer Heat and Modern Social Life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from 1843 to 1937

WU Chang
(Faulty of Liberal Arts and Communi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Relieving the summer heat is a born response of human being to the environment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summer life. Making a contrast of Shanghai people's life of relieving the summer heat before it opened up and their life of modern time,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life of modern time caused the change of clothing, diet, living environment, outdoor activities, item used, time arrangement and so on in people's relieving the summer heat. It shows the character of socialization, popularity, diversification and times, which indicates the transition of modern society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Modern time; Shanghai; Relieving the summer heat; Social life

C911

A

1671-4326(2015)02-0093-04

2014-10-29

吴吴昌(1989—),男,浙江临安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纳凉佚名服饰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纳凉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过年啦
邯郸学步
纳凉之乡村田园美
十二月花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