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工商经济思想及启示

2015-03-20沈沈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浙江温州32503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商温州思想

沈沈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传播系,浙江 温州 325035)

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工商经济思想及启示

沈沈潜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传播系,浙江 温州 325035)

开埠通商、西教传播和新学传入,使得近代温州较早、较快地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使当时国内维新变法思潮在温州得到强烈响应。近代温州维新思想家继承永嘉实学思想,汲取西方工商文明,从实业建设、金融理财、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经济的思想。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工商经济思想,对改革开放后温州工商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代;温州;维新变法;工商经济思想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5.036

温州区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工商经济发展。工商经济思想自宋代形成,以永嘉事功之学确立。但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尤其是在明清海禁和闭关政策下,这样的思想文化又被抑制。直至近代,随着中国积贫积弱日甚,而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温州重新开埠和西学传播,国内出现的维新变法思潮在温州得到强烈响应。这些思潮与历史积淀的事功文化呼应结合,催生了近代温州维新思想,并参照西方工商文明,对国内工商业发出了诸多改良呼声。如果说永嘉学派主要是为温州发展奠定了务实重商的文化理念,那么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想则为后来温州工商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现代语境、基础概念甚至技术路径。

一、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近代维新变法思潮在温州得到强烈响应,基于历史和现实两大基础,即以务实、变革、重商为特点的永嘉学派思想传统和近代温州重新开埠及其带来的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接受。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潮、永嘉实学思想、西方新学传播互相呼应共鸣。

1.重商传统

永嘉实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宋代积贫积弱的现实和温州在日渐凸显的人多地少矛盾下经济模式的转变。宋代的边患,北宋政权南渡以后救亡图存的需要,使得发展经济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必然要求。而温州随着晋以来历次北方战乱带来的人口转入,尤其是北宋政权南渡导致的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使得本就“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土地资源日显紧张,谋生路径被迫由农耕经济向工商经济拓展转移。永嘉学人和仕宦基于国家忧患意识,参合温州经济社会特点,提出和发展实学思想:“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1]即主张以物质经济的发展来满足民生,推动国家富强。北宋中期永嘉商税已是全国各县平均额的七倍,这让叶适等看到了工商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由此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和政策提出异议:“春秋通商惠工,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2]由此将务实事功、富国强兵的理想落实到改革政弊、发展工商经济上。这一务实变革思想和工商经济思想成为温州传统思想资源,虽经历史沉浮,仍然影响深远。

2.重新开埠

温州在汉代便为九大沿海港口之一,隋唐开始与日本、朝鲜有民间贸易往来。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被辟为外贸口岸,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设市舶务,专司外贸,与日本、高丽、印度、真腊(柬埔寨)、阇婆(爪哇)等均有商船往来。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设市舶司。至明清海禁和闭关,沿海通商优势被压制,但近代西方殖民开拓者仍把温州作为开埠通商入口。1843年英国军舰对温州港口水道进行了测量。当时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Davis)认为,《南京条约》只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而开辟宁波和福州两个口岸并不成功,在浙江沿海还缺少一个位于上海和厦门之间的港口。1854年、1861年、1869年,英国通过多次谈判欲将温州开埠。1876年英国借“马嘉理事件”,以战争要挟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最终将温州、芜湖、宜昌、北海等地辟为通商口岸。尽管英政府迟至1885年才正式批准《烟台条约》,但英籍税务司好博逊(Hobson)于1877年4月1日便建立了温州海关(后改称瓯海关),英驻温首任领事阿尔巴斯特(Albaster)也在同时来温设立领事馆,兼管德国、西班牙、奥地利和瑞典等国事务。自此,棉布、毛织品、煤油、染料、火柴、布伞、肥皂、西药及鸦片等大批洋货向温州倾销,美国的美孚火油公司、英商中国肥皂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英美烟草公司、英瑞炼乳公司,日本的东洋堂、广贯堂等外国公司及银行也来温设立分支机构,时称“瓯为海国、市半洋行”。

3.西教传播

基督教在温州的传播历史比较久远,但清初禁洋教,故难成气候。重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又纷纷来温。1866年10月,英国内地会牧师曹雅直来温办学传教,1878年、1882年又有李庆华、苏慧廉等英国传教士来温。曹雅直在花园巷开设塾馆,以免费入学、提供膳宿和津贴等优厚条件吸引人们入教;1880年又开设一所医院,免费给听道者诊治。曹雅直的许多生徒肄业后被派往各地传教。1876年11月,负责浙江教区的宁波主教苏凤文来温购买了周宅祠巷大屋作为定点教堂。此后,温州各县都有基督教会和教堂。尽管传教是西方殖民政策的一部分,有时难免发生冲突,包括导致像温州“甲申教案”这样烧毁教堂、捣毁海关税务司等事件,但基督教还是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得以传播和扎根。城西教堂、周宅祠巷天主堂在赔款基础上重建,迄今仍是温州最为兴盛的礼拜堂之一。西方教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直接根植于社区(教区),并且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而进行的新教伦理改革,并不否认人的财富欲望,因而近代工商业发展及在此基础上的城市化正为西教传播提供了良好土壤。

4.新学兴起

伴随开埠和西教而来的还有新式教育。1868年曹雅直在温州开办了第一所小学—崇真小学,十年后他又开办了温州第一所女学—育德女子学校。1897年苏慧廉创办艺文学堂。1903年教会在海坦山脚创办艺文中学。1904年苏慧廉的夫人苏路熙在天灯巷创办艺文女学。教会学校虽是西方为配合其殖民政策而对中国进行宗教传播和文化改造的工具,但它所开设的一些为中国传统教育所鄙薄或忽视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对于传播近现代科技文明和开启民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教会学校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形式、方法上都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改变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局面。于是,在新时代和新知识呼唤下,温州人自办的新式学校也早于其它地区应运而生。1895年孙诒让创办瑞安学计馆,专治算学,是浙江第一所新式学校;1897年又成立永嘉蚕学馆,早于杭州蚕学馆,为全国最早的桑蚕学校;同年,瑞安方言馆开馆,招英、日文两班,并开设外国历史、地理课程,也早于杭州的日文学堂。孙诒让于1905—1908年担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期间,温州的新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5.留洋热潮

在新学感召下,戊戌变法前后,温州人赴国外留学形成热潮。平阳人黄庆澄游日归来后于1893年著有《东游日记》。尤其是瑞安方言馆开馆后,赴日留学的人越来越多,1898—1904年间即有53人赴日留学。留学人员在国外开阔了视野,接受新思想,回国后对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主动“走出去”,对温州人的开拓创业精神有着重要影响。

二、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工商经济思想

当清末维新变法思潮出现之时,以“东瓯三杰”①“东瓯三杰”为:陈虬(1851—1904年),宋恕(1862—1910年),陈黻宸(1859—1917年)。为代表的温州思想家积极呼应,一方面抨击没落的封建文化,主张学习西学,实行改革;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永嘉实学思想,面对列强侵略和国家贫弱危亡的现实,怀着匡扶天下、拯救民族危难的社会责任感,在议政、论世和探学中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并结合西方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经济的思想。

1.实业建设思想

重视基础实业建设。如呼吁建设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宋恕《六字课斋卑议·道路章》指出:“今国内道路与白种诸国道路较,其秽洁颇平不啻地狱天堂之别”,因而“今宜先于京师开造西式木路或沙路,行东西马力、人力各式车,……续于南北干衢、支衢、大小城邑向无石路者,逐渐酌造木、沙等路;……腹地并宜开造铁路,以便运米救饥。”[3]1 44陈黻宸《腹地广置木路议》也强烈感叹:“呜呼!铁路之在今日,其真不可以已乎?近之为富强计者,动曰‘筑炮台、更练营、设商局、精制造’,然无铁路以为之纬,则呼应不灵,终归无用,铁路其终不可以已乎!”[4]6 0

在工商实业方面,大力提倡机器生产,鼓励技术创新,实行专利保护。宋恕《六字课斋卑议·三业章》指出:“欲振工业,必自劝集股购机器始;中国日用之器,细按亦多施机,但沿承旧制,粗而不精耳。”[3]145因此,《民瘼篇·工商章》又提出:“宜仿西国劝工之法:令民有能殚精极巧、创造机器用物为中外向所未有而极便好者,许呈总署或各省督抚;试实,以异常劳绩褒奖。一面给予执照,许三十年独专其利;三十年内如有仿造出售者,许该家指名襄官,即提仿造人及买主从重惩罚。其能造东西各国所已有而中国所未有之器物者,给十五年专利执照。”[3]26陈虬也认为要兴制造,“有能自出新意,制器利用者,造成报官给照,酌准专利年分。其或确能利国者,准世其业,物勒工名。图成,建议而无力自措者,官为按验、核议,出示招股。”[5]3 9

2.金融理财思想

提议开办银行和发行国债。陈虬认为:“国家自各口通商以来,凡一十九处二十七埠。皆知自强之道首在理财。”[5]38所以,《救时要议》又提出富策十四条,首条即为“设官钞”,提议在省、府、州、县各设官银号,可以防止私营钱庄、银号时有倒闭带来的风险,此为“便民富国之要着”[5]7 1。其次是“定国债”,参照西方国家做法,“每有大事必告贷民财,息多不过六厘”。也可以“稍增其息,注明年限,许持钞票向附近州县支领”,如此则“藏富于国,当亦殷富所乐从也”[5]72。有了银号和债券,就可以像西方国家一样,“百废俱举,亿兆之数嗟咄立办”[5]38。“财力既厚,故能以小而并大,以近而夺远。”[5]39黄庆澄《湖上答问》也认为,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得一智慧绝人之理财巨手”,并指出:“大抵财聚则有用,财散则无用;财通则有用,财滞则无用。如西人之创银行、设公司、搞股票,此善于聚也;造轮船、设电线、筑铁路,今岁开一港,明岁添一埠,以兵卫商,即以商养兵,此善于通也。而且愈聚愈通,愈通愈聚,源大则流自宏,枝荣者本益固。”[6]

3.经营管理思想

陈黻宸《商务论》总结中国商业不及西方的原因是:“法令之不行也,征税之太重也,运转之维艰也,声气之相隔也,亏折之过多也。”[4]526因此,必须通过撤厘局、设商局、办公司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撤厘局,实行税制和吏治改革。宋恕《六字课斋卑议·三业章》指出:“欲振商业,必自尽裁抽厘局卡始;然欲尽行三始,尤必自尽去丁、幕、胥、役狐假虎威之权始。”[3]145《民瘼篇·厘盐章》以盐业为例,分析垄断的危害,强调“相沿虐政,莫甚官盐;近创虐政,莫甚厘捐”。厘捐之法,效从明代,对茶、盐等实行国家专卖,严禁贩私,因而“设卡日密,抽捐日重”,从而导致“索贿横行,人理几绝”,乃至“触怒勒罚,千百任倍;寸丝尺布,只鸡斗酒,苟无私献,亦不能过”[3]124。宋恕直接指出垄断导致腐败,而开放贸易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设商局,建立商务体制。陈黻宸《商务论》指出,中国“自汉以后,商政不修”,以至到了后来,“以地大物博之邦,文明之域,而适为西人所弱也”。“物无定价,市无恒规,则法令不行矣”;“官无公局,民无公会,则声气相隔矣”[4]5 2 6。因此,设商局、立商会、广公司、行法令是修商政和建立商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其中商会的作用在于通声气(信息)、齐商力。

办公司,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经营。如针对“久而不知变计,将土产小贩日窘,中国利源日竭”[5]184的现实,陈虬建议温州设立土产出口公司,以“拣正货物,评定价目,分次出口”,从而“以我驭人”,“稍持利权”。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提出“郡城设局收买”,“愿入股份者,先将货物按时价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子钱若干,照数派还以昭大信”。此法还可以抑制走私,针对走私,官府先出示晓谕,有违禁者,“准报官查拿,即以其物充赏费”,并“一例提讯,重究不贷”;再有走私者,“公司先行贬价以窘之”,这样就“无有再不入股者”[5]1 8 3。陈虬认为这样的公司制和股份制经营才能将生意由小做大、由弱变强,从而抵御风险,振兴商业。这一系列思想,俨然已是现代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方式的萌芽。

三、近代温州工商经济思想的影响

由于近代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而近代温州工商经济思想并未转化为经济社会现实。近代背景和维新思潮只是为永嘉实学思想在经历长期沉寂后提供了一个与西学沟通而重新阐发的机会,但由此带来的新语境下的知识无疑对改革开放后温州工商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1.着力基础建设

温州基础建设一直比较落后,建国后国家对温州的投资也是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工商业发展与基础设施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而“要致富先修路”是脱贫致富的经验之谈。温州近代维新人物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视,除了宏观上中西比较的结果之外,更与温州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不无关系。由于受西高东低、三面环山的地理影响,温州向内地延伸拓展的交通不畅,成为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瓶颈。当时有句流行语是:“汽车颠,温州到。”进出温州,苦不堪言。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的铁路和机场建设仍不在国家计划之内。但1987年温州市政府已痛下决心,“勒紧裤带”,“砸锅卖铁”,自筹地方资金,建造全国第一个以地方投资为主的机场。1989年当国务院和国家计委还在考虑该不该批建温州机场时,温州市政府已筹建80%的建设资金,机场工程建设已完成90%。建造一条铁路更是温州人的百年梦想。金温铁路自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描绘出蓝图以来,曾倡修七次,均未成功。20世纪80年代末,温州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采用海外筹资的方法兴建铁路。在著名温籍学者南怀瑾先生的帮助下,修建金温铁路得以实现。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全线投入运营。如今,高速公路、高铁已经四通八达,城市轨道交通也已在规划建设中,温州“东南一隅”的历史状况已不复存在。

2.带动转型革新

近代温州维新思想家关于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的呼吁迄今仍然具有警示意义。2 0世纪8 0年代,温州还处于作坊和模仿经济时期,尽管当时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不高,但由于作坊生产技术含量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质量低下、款式落后的后果,使得温州产品落下了“假、冒、伪、劣”的坏名声。进入2 0世纪9 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大量新技术、新设备和资金的注入,温州制造业进入黄金时期,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到了90年代末,温州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遭遇了产业结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成本等瓶颈而走向式微,并引发了资本的炒房转向。如今,要重振实体经济,除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外,构建信息化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则是必由之路。

3.催生金融改革

产业的运营需要资金的不断流动,融资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永恒课题。近代温州维新思想家非常重视金融和理财这一发展经济之关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计划和投资无法满足温州基础建设的需求,于是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温州市政府借鉴维新思想家提出的“贷民财”的方法,修建了机场、铁路、体育馆等设施。计划修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线也以向民间融资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缺口。由于国有银行一直无法满足以个体和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温州经济体的融资需求,于是催生了温州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灵活的民间金融弥补了国有金融体系的不足,但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迫使国家将温州设立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民间具有强大的创业发展和投资理财热情,但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金融体系和引导民间的投资理财渠道,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4.推动制度建设

变法改制是维新思想的灵魂。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制度很不健全,因而温州人经常行走在体制边缘,在“敢为人先”,创造诸多“先例”的同时,也留下许多“灰色记忆”。但温州人与体制的博弈在客观上也成为改革进程中制度建设的推动力。如温州人善于利用自身特点来构建独特的商务体系,起着维新思想家所说的“通声气”、“齐商力”的作用。温州人虽然个体意识强烈,但又往往喜欢“扎堆”经营。尽管同业竞争非常激烈,他们却时常沟通信息,分工协作。如果说起初喜欢“扎堆”主要是因为个体势单力薄,乃形势所迫,因而带有自发性质,那么后来在“扎堆”经营中逐渐完成积累的温商,就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抱团合作,上升为一种商业文化。如各地温州商会的兴起,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温州人带来了市场和资金,温州商会聚集起更多温州人,产生更大的投资项目。商会是一种自助、自律组织,政府可以利用它架起与企业、商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温州商会遍地开花,而许多地方开始群起效之。在温州市政府看来,各地温州商会正是政府联络在外创业的温州人和温商企业的“情报站”,因而设专门机构负责联络,还经常邀请各地温州商会共商家乡发展大计,引领温商回归投资创业。于是,表面上看到温商企业总是联手出击,背后却是商会、行业协会在提供信息,整饬调合。不仅如此,商会或行业协会还在应对危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温州打火机企业集体成功应诉欧盟反倾销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5.促进现代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许多企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到私营企业再到企业集团,从单打独斗到股份合作,从家族制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伊始,股份制雏形就在温州出现。1984年因“投机倒把罪”被捕入狱,后又被称为改革英雄的郑元忠,在乐清成立了第一家带有鲜明温州特色的股份制企业,即几个合伙人各出一股,后续发展依靠利润,或仍然以集资、抬会等方式融资,而不是以股份去吸纳社会资金。这种资金合作加人员合作的方式当时被称为“股份合作制”。这类企业既不是规范的现代股份制,又不是传统的合作制,但具有两者合理的内涵。温州市南方啤酒有限公司的前身—苍南县桥墩门啤酒厂,则在创建之际为解决资金问题,以5 0 00元一股广招股东,筹集了40多万元。当时对该企业无法界定性质,工商部门只给办理了临时营业执照。但该企业推行所有权、决策权和经营权分离,正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厂长的权利与义务,却成为规范化股份合作企业的典范。1990年2月,农业部颁发的《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示范章程》的蓝本就是该企业的章程。1996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首个由15家股份合作制公司发起组建的浙江长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股本总额2 130万元,每股面值1元,全部为记名式法人股。这标志着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始告别家族制,并且跨越温州地域空间和温州人群体范围的局限,向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1]黄宗羲.宋元学案[M].全祖望.补修.北京:中华书局,1986:689.

[2]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273.

[3]宋恕.宋恕集[M].胡珠生,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

[4]陈黻宸.陈黻宸集[M].陈德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

[5]陈虬.陈虬集[M].胡珠生,辑,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 92. [6]黄庆澄.东游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5.

[责任编辑:张苗荧]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Thoughts and its Inspiration in Reform Movement of Modern Wenzhou

SHEN Qi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 Communication,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With the opening of ports,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relig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ulture,Wenzhou had earlier and faster access to western capitalist culture, which caused an intense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Reform Movement in Wenzhou. The modern Wenzhou reformists inherited Yongjia practical ideology, dre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business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houghts in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y construction, financ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thoughts in Reform Movement of modern Wenzhou enlighten the development of Wenzhou industry and economy after its opening up.

Modern time; Wenzhou; Reform Movement; Industrial and economical thoughts

F429

A

1671-4326(2015)02-0047-05

2015-04-17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B129)

沈沈潜(1966—),男,浙江浦江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工商温州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难忘九二温州行
工商详解网络传销四大新模式
在转变执法理念中彰显工商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