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

2015-03-20梅长青王佳桐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温州市温州

梅长青,王佳桐(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

梅长青,王佳桐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五水共治”,保护生态环境,温州进行了积极探索,使温州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温州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可给予其他城市带来一些启示:做好顶层设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善于借鉴他国环境保护经验。

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5.029

一、“五水共治”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的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和摊大饼式扩张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时期大力推行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

水资源是生产之基、生态之基、生命之基,是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建设美丽浙江,浙江省政府推出新一轮改革举措—“五水共治”,此举不仅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还能收到一石多鸟之功:符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重要原则;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推动政府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市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温州以“五水共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将省级与市级规划进行有效融合,即“大力推进‘污染源治理、防洪保安工程、水源地保护、河网综合整治、亿方引水工程、河口治理开发、水乡文化提升’等‘七大工程’,努力把水‘蓄起来、连起来、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亲起来’,加快打造‘湖库相连、江河相通、山水相融、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美丽浙南水乡”[1]。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温州“五水共治”是对政府生态环境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合理有效地实施“五水共治”,必将为温州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二、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

温州素有“浙南水乡”之称。自从开展“五水共治”以来,成绩斐然,多项成果获全省第一。这是温州市政府、企业及全体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1.政府:重规划,重责任

“五水共治”是个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合理的整体性规划又必须兼顾各方面关系。“五水共治”需要处理好人民利益、生态环境、经济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修复手段,合理借鉴和利用当地水环境;牵涉诸多环节,必须要用完备的管理体制保障水资源的高效、集约、循环利用,同时也需要打破地区之间的封锁、部门之间的分割和所有制歧视。温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实施意见》《市级河长工作制度》等。20 14年初,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在《五水共治 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14年的总体规划、项目资金投入、当年亮点,突出强调“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突破、水乡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重大防洪排涝建设取得突破、珊溪水源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清‘三河’取得突破、围垦造地取得突破”[2]。2014年9月,《温州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组评审,是浙江省首个治水方面的总体规划。该规划书“在编制过程中多次征求各方意见,包括以书面和会议形式两次征求部门和县市区意见、在市展览馆公开征求广大市民意见、征求市人大和市政协意见等,前后经过10多次修改完善”[3]。

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政府更加注重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温州市四套班子领导任24条河道“河长”,各区县、乡镇一把手也任职“河长”,明确“河长”的“五水共治”责任。永嘉县实行“无为问责”机制,2014 年12名“一把手”因工作不力而被调整[4]。温州市政府在温州网专门开辟专题网站“美丽水乡 梦里浙南—温州‘五水共治’全景看”,公布温州市及各区县治水监督电话,市民如发现垃圾河可及时举报、实时监督政府治水效果;网站内容既有温州市治水的得失,也有省内其他城市的治水经验,点开名为“他山之石”的链接可清楚地看到省内其他城市治水的做法及成果,从而可借鉴省内其他城市治水的经验少走弯路。

2.企业:转型升级,重视科技和人才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治污之根在岸上,治污也就意味着那些高污染企业(如造纸、印染、皮革、电镀等行业企业)将面临着重大抉择,企业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宏观上,高污染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微观上,转型升级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所谓企业转型升级就是企业为了动态适应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的变化,或为了利用潜在的机会,从一个战略转向另一个战略,并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从企业整体的层面提出了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性对策。”[5]只有依靠高新科技和先进理念,注重市场、创新、人才,企业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如浙江人本鞋业有限公司借助电商平台,使企业的运营和流通成本大大降低,这不仅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使企业实现了远航。浙江科尔泵业股份有限公司领导层非常重视企业创新和环境保护理念的引入,通过借力高科技环境保护设备,不仅赢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市场,2014年初,该企业已经获得1.6亿元的订单。温州奋起皮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重科技、重创新,从当初一家污染的小作坊成长为温州皮件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温州善于发现和利用高科技人才。海归“水专家”胡如意2011年回温州创办了浙江竟成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将英国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方法及其科研成果成功运用于黑臭河的治理。“这条位于开发区滨海二道和滨海二路交叉口的维四浦河,作为目前由其(胡如意)组织修复的11条河道之一,首条通过环境保护检测部门验收。”[6]

3.民众:共参与,共建设

温州民众正逐步成为“净水、蓄水、活水、美水、亲水”五大治水的主力军,民众的广泛参与无疑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2014年2月25日,在苍南县“两会”开幕式上,苍南浙商捐资7 780万元支持政府治水;“2014年7月16日,在龙港镇的大浪河、双城河等重点整治河段,30多名头戴红帽子、身穿志愿服的妇女在镇妇联组织下沿河清理垃圾和水面漂浮物,并向沿岸居民发倡议书。”[7]在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和温州市第十四中学的校园里,都有一支研究科学治水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向温州大学郑向勇副教授学习治水技术,在假期里学生对勤奋河及附近居民区的水质情况反复做测试和调查[8]。正是在众多力量的共同参与、支持、努力下,温州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如瓯海的梅屿大河鱼儿重现,许多钓鱼爱好者在此垂钓,清晨、傍晚有不少市民在河畔散步。温州市于2014 年9月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三、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

温州市政府以“五水共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质上是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温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可给予其他城市带来一些启示。

1.做好顶层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从中央到基层要有一套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环境保护体系,用法律来治理生态环境,建立生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管理机制,并形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搞“一刀切”、“一言堂”。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一旦构建就要认真履行。对于监管环境保护不力的政府官员和有环境污染的企业要从重、从严处罚,并在第一时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手机等媒体手段对环境保护案件进行报道;对环境保护有功的政府、企业、集体和个人及时进行奖励,使社会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在监督机制方面,可借鉴行政系统监督机制,采用“自上而下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平行监督”[1]三级联防监督机制,使各级政府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不敢、不能、不想”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将面临行政或法律的制裁;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作为党和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第一项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官员的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方面,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监督、新闻媒介监督、舆论监督及个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检举和揭发治污失职行为,举报污染企业,让地方政府公职人员不敢渎职失职,让污染型企业无处藏身,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曾经靠人口和资源的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9]。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政府必须顺应民意,民主决策,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涌现,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上无所作为,不愿意花大力气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和政府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即企业给地方带来丰厚的税收,这也是衡量政府官员的主要政绩之一。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严惩各种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坚决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用实际行动倒逼经济转型,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政府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农业转型、工业企业转型、服务业转型,坚持生态化、集约化方向,严格控制污染,才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从短期看,政府、企业会出现阵痛,但从长远看,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和生态必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将得到提高。

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可借力市场机制,使政府和市场合二为一。让“政府掌舵,社会划桨”,“政府在市场机制上所应当做的是制定并执行好各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项目,统筹财政资金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制定市场运作的各项配套政策等;而凡是有一定回报的项目都应该推向市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所有制歧视,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1 0]对于环境保护型企业,政府要给予财政资金、税费、融资、用工、公共服务、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最终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综合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3.实现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全民都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方面,生产者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经营者更加注重生态效益,采购具有绿色产品标识的商品,坚持绿色营销;消费者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坚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政治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全民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如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表达自己的生态诉求;强化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勇于举报各级各类损害公众生态权益的行为。在文化方面,培养全民生态意识、践行生态价值观,将生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生态科学知识学习,努力做“生态公民”。在社会方面,全民有选择地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环境保护组织,尽己所能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民间、民众、民营企业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政府要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助推环境保护事业。政府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环境保护,在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和中小学)建立宣传动员基地,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舆论力量,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大有作为:帮助民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监督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政府要主动与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加强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治污保护环境。同时,政府要合理投入,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4.借鉴他国环境保护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国在治理环境上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在英国和日本,政府大力鼓励、引导和支持节能、环境保护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英国政府为居民节能提供直接补贴,根据政策,英国天然气公司对安装保温墙的家庭提供100英镑的退税。”[11]日本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家电回收再利用法》,规定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必须回收再利用。“花园城市”新加坡善用组合拳治理环境,“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危机感是动力,完备的法律制度、严格的执法手段及高普及度的国民环境保护教育是保障,健全的机构、合理的规划、高额的投入是先导,有效的政企合作和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是途径”[1 2]。在德国,“公众和新闻媒体对环境问题都高度关注,为了方便公众监督,不论是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ICPR)还是州的环境监测部门,每年都向管理部门提交监测公报。监测成果公开,公众可方便地获取或在网上查找,以接受监督。在监测公报中,列出了超标企业的名录。”[1 3]美国尤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设,“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由动物保护法、区域生态保护法、生态安全保护法和全球生态保护法构成,在管理机构上分为联邦层面和州政府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美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生态工业园、运用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和生态补贴政策、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举措。”[1 4]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但要发展经济而且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政府应认真履行自身生态责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治国,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并重,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不懈地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应然之举,时不我待,任重道远。为了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让城乡碧水蓝天、绿草茵茵、花红柳绿的景色再现,政府必须破釜沉舟,用务实高效的行动治理生态环境;企业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高新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原有生产线,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全民沟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放眼长远,持之以恒。相信当环境保护行动成为人们的“习惯”和“规矩”时,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1]柯哲人.温州投资1 140亿打造美丽浙南水乡 横亘五大片区[EB/OL].(2013-12-11)[2014-12-25].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3/12/11/103918138.shtml.

[2]温州:五水共治 建设美丽浙南水乡[EB/OL].(2014-03-0)[2014-12-25].http://www.wzsl.gov.cn/system/2014/03/07/011596786.shtml.

[3]温州市水利局.《温州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EB/OL].(2014-09-25)[2014-12-25]. http://www.wzsl.gov.cn/system/2014/09/25/011789283.shtml.

[4]姜林.永嘉实行“无为问责”机制[N].温州日报,2014-03-10(2).

[5]张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147-149.

[6]陈密.海归“水专家”胡如意回乡治水[EB/OL].(2014-01-28)[2014-12-25].http://news.66wz.com/system/2014/01/28/103980197.shtml.

[7]庄千慧.“五水共治”苍南上下联动显成效[N].温州日报,2014-09-24(3).

[8]陈晓青.听学生说治水[N].温州日报,2014-09-23(8).

[9]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EB/OL].(2014-07-29)[2014-12-2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29/c_1111854271.htm.

[10]朱磊.“五水共治”要有大思维[N].浙江日报,2014-02-26(9).

[11]英设“能源效率基金”鼓励企业节能[EB/OL].(2013-03-28)[2014-12-25]. http://www.fsgcw.mobi/1623/21767/361241/7691484/content.html.

[12]岳世平.新加坡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2):41-45.

[13]王萍.德国的环境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114-116.

[14]宋海鸥.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14):226-230.

[责任编辑:贾妍]

Explora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Wenzhou “Five Rivers Control”

MEI Changqing, WANG Jiatong
(School of Marxsim,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Five Rivers Control”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 Wenzhou has made positive explorations to improve its water environment and has created a good ecological basis for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has taken actions in making the top-level plan, effectively changing the economic mode, realizing its citizens' full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 i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nzhou's practice will bring some inspirations to other cities.

Wenzhou; Five Rivers Contro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V213.4

A

1671-4326(2015)02-0020-04

2015-01-09

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wsk145)

梅长青(1986—),男,河南固始人,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佳桐(1990—),男,山西运城人,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温州市温州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五水共治”视阈下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研究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难忘九二温州行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杭州“五水共治”公众参与调查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