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的书刊编辑理念

2015-03-20龚维忠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008长江蔬菜杂志社湖北武汉4300

武陵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叶圣陶

龚维忠,贺 欢,刘 昊(.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008;.长江蔬菜杂志社,湖北武汉4300)

叶圣陶的书刊编辑理念

龚维忠1,贺欢2,刘昊1
(1.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长江蔬菜杂志社,湖北武汉430012)

摘要:叶圣陶将其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其书刊编辑理念主要包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编辑观、“以服务为理念”的读者观和“激励创作,提携新进”的作者观。叶圣陶的书刊编辑理念对于当下编辑出版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编辑观;读者观;作者观

基金课题: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科技期刊传播质量评估及发展对策研究”(2014ZK3063)。

叶圣陶在教育、文学、政治、出版各个领域,无不涉足,而且都成就斐然。然而,他却多次公开表示:“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作家不是我的职业。”[1]的确,在叶圣陶的一生近70年的岁月里他为编辑出版工作鞠躬尽瘁,创办主编了一批有时代影响的刊物,主持编写了众多经典教材教辅著作,发掘提携了一批有志青年,总结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理论。关于编辑与社会效益、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等论题,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论述对于我国编辑出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笔者将其书刊编辑理念简要归纳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编辑观、“以服务为理念”的读者观和“激励创作,提携新进”的作者观。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编辑观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贯穿叶圣陶一生编辑出版事业的根本原则,也是他一切为了读者的实际表现。叶圣陶曾在开明书店创建60周年纪念会上阐述它的定义:“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这样做,现在叫做考虑社会效益,我们决不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我们决不肯辜负读者。”[2]从早先动荡年代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以报刊为阵地开启明智,到和平建设年代将编辑工作视为教育工作,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这是“有所为”;在封建势力猖獗、反动派倒行逆施之时,为读者利益与之抗衡,突破文化封锁与文化专制,则体现了“有所不为”。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淞沪会战中开明书店遭受损毁,《中学生》被迫停刊,开明人都相继奔赴内地。分居内地的开明人多就职于内迁高校,依然关切着战乱中的青少年。然而,此时的国民党教育文化部门却提倡青少年多读古籍少问国事。叶圣陶等人对此深感不满,决心复刊《中学生》。叶圣陶明确指出复刊应承担起“救亡”与“启蒙”双重责任。1939年5月5日,《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复刊号”终于推出,并在《复刊献辞》中郑重宣告:“第一,努力追求文化和智慧,用文化和智慧的光辉,消灭世界上野蛮和疯狂的侵略者;第二,民族利益超过一切,牺牲一切个人的利益,时刻准备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第三,学习、工作、生活打成一片。”[3]此后的《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的主题都是围绕“救亡”和“启蒙”展开,为了“救亡”,刊物特设“半月时事分析”“时事特写”“战时社会及自然常识”等栏目,邀请专家撰稿,为青少年指明战争形势,引导他们关切国家命运;为了“启蒙”,编辑除了自己著文宣传科学与民主,还约请巴金、朱自清、艾青等大家投稿发文,发表《反对青年读古书》《关于培养文艺青年》《关于读古书》等文章,鲜明地反对国民政府借国学愚民等倒行逆施的行为,给青少年清晰的发展指导。《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发行后在内地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与肯定,首刊销量就达到7 000份,次年更是增加到19 000份。尽管出版期间遭遇国民政府审查,一直处于内外交困的境遇,《中学生战时半月刊》还是坚持到了抗战的结束,总共发行94期。《中学生》战时复刊,对于开明书店的战后迅速复兴,以及战时青少年关注国家与自身发展都意义深远。

叶老除了在出版物的内容上,要求严谨与科学外,在刊物的出版时间上,他同样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具备了现代杂志编辑都难以有的出版法规意识。“出一种杂志,标明是月刊,每月某一天出版,这就是与读者诸君订了契约。按月如期出版,那是守约,读者可以享受如期展读的快感。如果出版脱期,那就是失信,读者就将因盼望不到而失望。我们深知守约是人间的起码道德,使多数读者感到失望也是我们自己深切的痛苦,所以十几年来一直希望出版准期,甚至提前几天。”[4]叶圣陶对于刊物如期出版的要求,与其做人的诚信守约是一脉相承的。以上事例充分体现叶圣陶编辑工作中的“有所为”观,并时刻表现在他编辑实践工作的方方面面。

1944年,开明书店按照当时教育部颁布的标准编写一本地理课本,叶圣陶向田世英约稿,完稿后进行仔细审读加工,再送至教育部审查。然而当局竟以书中未写四川省是抗战建国的根据地以及《实业计划》中的铁路系统、三大海港为由而未通过审查。为此叶圣陶慎重请教作者,获悉前者仅是国民党当局单方面的政治宣传,后者只是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并无论证与实施结果。叶圣陶得知后严肃地指出,既不能指鹿为马地欺骗师生,也不能因为国民党的宣传而左右教材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定课本”的招牌,而改为《开明新编初级本国地理》,之后因开明本比国定本畅销而被当局禁销[5]。正是意识到出版对读者的社会教化作用举足轻重,叶圣陶才会对于出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毫不让步,甚至不惜与国民党出版管理部门对抗。

无论是叶圣陶主持的出版社,还是主编的刊物,都以身作则地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开明书店的书刊出版在叶圣陶的主持下形成了鲜明的“开明风”,他曾用四句话阐释:“‘有所爱’,爱真理,即爱一切公认为正当的道理。反过来是‘有所恨’,因为无恨则爱不坚。恨的是反真理。再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合乎真理的才做,反乎真理的就不做。一般朋友中间做人是这样的。虽无标语,但确实以此态度做人,以此态度做出版编书等事。”[6]这话并非夸夸其谈,开明人形成了严谨踏实、认真负责的作风,开明书店出版的书籍刊物也都是精良之作。老作家柯灵曾高度赞扬过:“在开明书店篇帙浩繁的目录中,你休想找出一种随波逐流、阿世媚俗之作。”而叶圣陶主编的刊物,如《中学生》《小说月报》《开明少年》等等,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印记,格调健康,思想积极,贯穿着进步向上的精神,具有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叶圣陶时常将出版书籍与写家信两相对比,家信如若写的不好,受坏影响的仅是个别,而编书、写文章的坏影响则传播范围极广,后果不堪设想。尽管一个标点一句话的错误,对编辑而言只是工作上的小失误,但对读者来说却是贻害无穷,重则影响一代人。因此,叶圣陶认为,编辑要秉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此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二、“以服务为理念”的读者观

“出版工作要认定这么个方向,为的是为广大读者群服务。文盲、工农兵大众,各级各种学校的学生,研究各种学问的人,从事各种业务的人,他们对出版工作各有主观和客观的要求,我们非好好地为他们服务不可。”这是1950年叶圣陶在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上的讲话,也是叶圣陶一辈子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坚持的读者观。

为读者服务,在首先保证出版物的文稿质量基础上,叶圣陶特别注重满足读者的利益关切与阅读需求。在主持《中学生》期间,叶圣陶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动态,将青少年普遍关注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等问题集结起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同时还与读者进行互动,努力解决青少年的成长困惑。此外,他还积极鼓励读者参与办刊,提高读者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

叶圣陶一直躬行着为读者服务的根本准则。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中学教师有感于国语教科书在教学方面的不适应,自选课文,油印发给学生。但是往往油印讲义存在很多毛病,不清晰的同时还错漏较多。开明书店获悉这种市场及读者需求,立即决定出版活页文选,精选语文教学所需的经典范文,进行单篇刊印发行。同时为了方便教学,古文均进行加工,如分段、标点、加注释等等。除此之外,每篇文章采用单独页码,不相衔接,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自由选购,节约成本。学校选购后,开明书店还特意为学生出售布面夹子,也可为其装订成本,另配封面、目录等等,短短几日即可交货。这些细节其实给开明书店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是为了读者的方便,开明书店还是尽心尽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以这种方式出版的文选广受好评,成为“开明三大教本之一”。

为读者服务,在叶圣陶主持下的开明书店,并不是一句空洞乏味的口号,他们是用心在证实,这在开明书店很多实践中都得到体现。在出版了林语堂的英文读本后,开明书店应读者的普遍要求,特意邀请英语口音专家琼斯教授发音,制成唱片,以此纠正英语发音。开明书店曾出版了一本《口琴吹奏法》,读者反映买不到口琴,这与书店毫无关系,开明却解读者所难,向德国订购口琴,转售给读者,满足他们的娱乐生活需求。

不仅如此,叶圣陶还充分考虑到一些读者的购买能力与消费水准,主张在合理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读者的消费能力,适时地降低书价,为读者之心众目昭彰。

实践证明,在叶圣陶及众多开明人心中,“为读者服务”已成为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基本准则。他们始终想读者之所想,为读者之所需。“能在胸中存读众,孜孜矻矻味弥甘”,叶圣陶的这番倾心读者之意令人铭感于心。

三、“激励创作,提携新进”的作者观

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编辑出版家,他深谙作者这个角色对于整个编辑出版事业的重要性。老作者需要用心去维系,确保基本的文稿来源,然而不应满足于此,发掘与培养更多的新作者,获取更多的新文稿,才能给编辑出版注入新血液和新活力。因此,鼓励创作、奖掖新秀,是编辑出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叶圣陶极为提倡的。

在叶圣陶代编《小说月报》期间,《小说月报》曾引用了契诃夫的这样一段话:“莫泊桑以他的伟大把小说的程度提高,使得别人不敢献丑。但我们仍旧要作小说,尤其是我们俄国人,一个人写他的作品一定要勇敢。比方大狗和小狗,小狗不能因为有了大狗,它就灰了心。大狗可以叫,小狗也可以叫。上帝给狗声音原是要它叫的。”[7]叶圣陶引用这段话寓意很明显,为的就是鼓励作家创作,不论文学大家,还是无名作者,都要勇敢地表达内心的声音,不能被强势权贵所压制,既要把所思所想都披露出来,又能全面反映当时那个不寻常的时代。在这种真诚激励创作的思想引导下,《小说月报》呈现出极大的活力与生命,涌现一大批初试啼声的新作者。在叶圣陶接编后的第一期,其中出自19位作者之手的32篇作品中,就有12篇作品来自于胡也频、徐元度、刘一梦、何燕、高歌、戴菊农、梁洲、刘枝等8位新人[8],这在《小说月报》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给新作者们带来了切实有力的巨大支持,鼓励着他们坚持不懈地创作。同时叶圣陶还不忘老作家老朋友,经常以文会友,真诚恳请鲁迅、陈望道、郁达夫、胡愈之、俞平伯、朱自清等名家为《小说月报》撰稿。在他代编的两年中,《小说月报》大放异彩,风格多样,各种文学形式争奇斗艳,名家新人共创繁华。

叶圣陶始终坚持激励创作,重视自来稿。刊物采用文稿不问作者名望地位、不以情感好恶评判。由此他发掘与培养了很多可造之材,创下了不少佳话。以下几位后来成才的文坛大家,均得益于他坚持“激励创作,提携后进”的作者观。

丁玲,就是在叶圣陶的发掘下声誉鹊起的。1927年,她将自己的处女作《梦珂》投寄于《小说月报》,被叶圣陶在积堆如山的自投稿中一眼看中,以头条位置发表,而且在未刊发之前,叶圣陶还亲自写信于丁玲,鼓励她努力创作。之后《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相继发表,四发四中,都被叶圣陶刊发在头条位置,开创了《小说月报》的先例。除此之外,叶圣陶还为丁玲出版了四篇小说的合集《在黑暗中》,于1928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9]。丁玲因此一炮而红,震惊四座,从此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

巴金这位中国大文豪,当初被推上文坛,叶圣陶功不可没。在1927年旅居法国巴黎期间,巴金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之后寄给开明书店的经理索非,希望能自费出版。机缘巧合叶圣陶看到了原稿,立即被小说的新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吸引。叶圣陶即刻拍板,决定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并且为之“预告”:这是一个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写一个蕴蓄着伟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动与灭亡,同时还预言巴金“将来当有更热烈的评赞的机会”。从此,巴金步入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蜚声文坛,誉满四海。对于叶圣陶当初的发掘之情,巴金一直感恩戴德,1981 年7月,在致《十月》编辑同志的信中,巴金还深情回忆道:“倘使叶圣老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作为编辑,他发表了不少新作者的处女作,鼓励新人怀着勇气和信心进入文坛。编辑的成绩不在于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创作。我感激叶圣老,因为他给我指出了一条宽广的路,他始终是一位不声不响的向导……”[10]

同样得叶圣陶之沾溉的是戴望舒。戴望舒在1928年将自己写成约一年的《雨巷》寄给《小说月报》,叶圣陶惊喜地发现《雨巷》中竟融合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音乐特点,可谓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品种,于是立即在《小说月报》的第十九卷第八期上将其发表,并赞许戴望舒“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11],“雨巷诗人”戴望舒这才名满文坛。尽管他后来诗风多有改变,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在读者心里,戴望舒永远都是那个惆怅的“雨巷诗人”,这不可不归功于叶圣陶。

茅盾,本名沈雁冰,在“五四”之前就早有成就,但是以小说家的身份名满天下,还是因为叶圣陶。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沈雁冰因遭通缉秘密隐居,为谋生存与排解苦闷创作第一部小说《幻灭》,创作期间小说被叶圣陶看到,他如获至宝,热诚鼓励沈雁冰完成创作,并以“茅盾”之名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发表。继《幻灭》后,茅盾继续创作《动摇》《追求》,都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两年后,三部曲还合并为合集《蚀》由开明书店出版。从此之后,沈雁冰不仅多了一个为人所熟知的笔名“茅盾”,还多了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小说家身份,这都得记上叶圣陶的功劳。

施蛰存本是鸳鸯蝴蝶派作家。1928年初,他的小说《娟子姑娘》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对施蛰存的影响和鼓舞很大,他曾就此说过:“从此我就脱离了鸳鸯蝴蝶派,挤进新文学运动的队伍。”[12]可见,叶圣陶的一时赏识鼓舞了他向新文学创作的转变,影响了施蛰存整个文学的发展道路。

除此之外,王统照、鲁彦、颜锦明、蹇先艾、胡也频、沈从文、许地山、庐隐的小说,《荷塘月色》《卖豆腐的哨子》等散文名篇,熊佛西的西剧介绍,冯雪峰的理论翻译等,都是经叶圣陶之手源源不断地传递给读者的,这些名家名篇都在现代文学史和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叶圣陶在开明书店从主编《妇女》到《中学生》《开明少年》等杂志时,均坚持将其作者观贯穿于始终。他通过举办各类征文活动以及开辟习作园地来鼓励青年创作、关注青年发展、发现青年人才[13]。彭子冈、孙源、莫芷痕、沈振黄等就是在《中学生》举办的“征文竞赛”和“绘画竞赛”中从初试身手到经常发表作品,后来均成为了作家、新闻记者和美术家的。同时他在主编《中学生》杂志之时,还特地为青少年作者开辟了《青年论坛》和《青年文艺》两个栏目,专门鼓励青少年投稿,旨在从中发现和培养一批有文学爱好的青少年成为青年作家。

叶圣陶甘为人梯,他做了一辈子的编辑,也一辈子都在致力于激励创作、发掘新人的工作。在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上,叶圣陶作了这样的开幕辞:“这还不够,我们要鼓动凡是有著作能力的朋友都来著作,大家定起计划来,提起笔来。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出版物是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的……出版界需要大量的稿子,愿全国的著作家都听见这句话,慷慨地兴奋地提起笔来,为广大的读者群,也为整个的出版界。只要你们的稿子有益于人民,谁都乐意保证把它出版,把它大量地推销……”叶圣陶激情饱满的呼吁,对新人新稿的召唤,尽显一位优秀编辑出版家的人格魅力与事业追求。

叶圣陶是一位伟大的编辑出版家,70年的耕耘形成了对编辑出版的与众不同的感悟与理解。这种独具叶圣陶个人特色的编辑出版实践与思想对于当下编辑出版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增人.商务·立达·开明——《叶圣陶传》选载[J].新文学史料,1994(2):44-55.

[2]郑一奇.我们决不肯辜负读者——学习叶圣陶编辑出版思想[J].出版广角,2000(2):44-46.

[3]邱雪松.一切为了青年: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97-98.

[4]叶圣陶.叶圣陶出版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

[5]赵从旻.俯仰两无愧——叶圣陶编辑思想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1991(4):32-35.

[6]高军.叶圣陶编辑思想和编辑作风[J].出版史料,2008(3):98-99.

[7]商金林.“荒歉”年代文坛的丰碑——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1993(4):53-58.

[8]于春生.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的编辑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4:21.

[9]马若寒.“文坛伯乐”叶圣陶[J].炎黄纵横,2011(6):28-32.

[10]刘增人.叶圣陶传[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11]庞旸.叶圣陶和他的家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12]牧水.叶圣陶:篑土为山宁肯后[J].民主,2013(4):32-35.

[13]宋应离.传播文化知识的殿堂培育青年成长的沃土——从《中学生》看叶圣陶的编辑思想[J].中国编辑,2014(3):15-17.

(责任编辑:刘英玲)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5-0137-04

收稿日期:2015-05-23

作者简介:龚维忠,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书刊编辑学;贺欢,女,江西萍乡人,长江蔬菜杂志社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期刊编辑学。

猜你喜欢

叶圣陶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叶圣陶教育名录
一首37字的小诗
37字小诗 20年酝酿
37字小诗 20年酝酿
“不需要教”是智慧教学境界——读叶圣陶先生的“不需要教”题词
叶圣陶饮酒趣事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