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天国时期苏沪官绅安庆请兵述论

2015-03-20

关键词:近代化安庆李鸿章

徐 伟 民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太平天国时期苏沪官绅安庆请兵述论

徐 伟 民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1861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后,应苏、沪官绅的多次请示,曾国藩派遣组建不久的淮军东援江苏、上海。淮军自安庆分三批搭乘苏沪官绅以重金雇请的七艘外国轮船东下至上海,从此走出了安徽,迅速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

关键词:曾国藩;李鸿章;安庆;淮军;近代化

1861年9月5日,湘军攻克安庆。于是苏、沪官绅提请从安庆搬取救兵,刚成军不久的淮军随即东援江苏、上海。本文拟对苏、沪官绅如何西上搬取救兵,淮军怎样东援苏沪的过程及其影响做一探讨。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四日,湘军克安庆后不久,江苏金匮县知县华翼纶一行三人自上海至安庆,拜会曾国藩,“言下游望余大兵,情甚迫切,又上海每月可筹饷六十万两之多,并言绅民愿助此间饷项,冀上游之兵早赴江东。”[1]670这是江苏绅士的第一次请兵。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六日,江苏上海庞宝生派户部主事钱鼎铭来安庆请兵,此为江苏绅士第二次来搬取救兵。1860年,太平军大举进攻苏南,钱鼎铭逃亡上海。1861年,当湘军攻克安庆后,他即西上安庆乞求曾国藩分兵东下上海镇压太平军。曾国藩于湘军大本营里会见了钱鼎铭,以“吾无兵可分,他处乞援者终未一应”为托辞婉拒援救[2]94。二十一日,钱鼎铭又与曾国藩长谈,“语次声泪俱下,叩头乞师,情词哀迫”[4]94。此次安庆请兵,客观上催生了淮军的诞生,这是曾、李、钱等人始料未及的。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七,翰林院庶吉士范鸿谟又自上海来安庆请兵。这是来安庆的第三次请兵。所不同的是,范鸿谟是为故乡请兵。其时省城杭州被太平军围如铁桶一般,城内60万人已断粮多日,且已饿毙三万余人。曾国藩当即写信给左宗棠,催促其速速进兵援浙,算是对范鸿谟请兵的回应。

同治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江苏绅士钱鼎铭、潘馥复来请援,此为第四次来安庆请兵。此次至为关键,不同以往。第一,此次请兵,解决了李鸿章淮军从安庆至上海所搭乘的交通工具问题。第二,淮军搭乘轮船驶赴上海,故先前预定的淮军从巢县、和州、含山至江苏镇江的陆路行军路线不得不随之改动。第三,此次安庆请兵,江苏官绅花费巨大。曾国藩在与李鸿章谈及此次江苏来安庆请兵一事时说:“其雇洋船来接官兵,用银至十八万之多,万不可辜其望,拂其情。”[3]725

苏、沪官绅之所以三番五次西上安庆请兵,是因为:第一,太平军在江浙沪一带猛烈攻势迫使其不得已而为之。随着九江、安庆相继被克,湘军在长江中上游处于有利态势。但在江浙地区,太平军一鼓作气,连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松江等地,建立了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李秀成所部太平军则进军浙江,于1861年下半年连克金华、处州、临安、余杭、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被逼自杀。李世贤部则克港口城市宁波。

当太平军席卷苏南、浙江,进逼上海之际,上海的官僚、地主、买办一片惶恐。其时,清廷无力在短期内剿灭太平天国,对外国又心深怀戒心,唯恐“借师助剿”不成,反引狼入室,自取其辱,于是密谕地方官吏指使买办商人同洋商“自为经理”。“洋枪队”即是在此背景下组建的。“洋枪队”成立之初,在松江、青浦等地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华尔本人也身负重伤。显然,若靠这支乌合之众不足以拱卫上海。于是,苏抚薛焕遣上海道吴熙求援于英、法领事,请其派兵协防。上海毗邻太平天国辖区,是中国最大的对外通商的港口城市,是西方国家商贸利益集中之地,多家外国使领馆设立于此。英、法公使当即宣布他们将协助“保卫上海”,成立了“中外会防公所”,策划防守事宜,之后,在上海增兵达数千人之多,并改“洋枪队”为“常胜军”,扩编至5 000人。有了英、法军和“常胜军”撑腰,苏、沪官绅心下稍安,然相较于太平军的优势兵力,区区数千人的队伍欲与之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无奈之下,他们自然想到了连续攻克太平天国两座名城重镇且远在安庆的湘军和曾国藩。

第二,曾国藩统帅的湘军相较于八旗、绿营而言颇具战斗力。当苏、沪用兵吃紧之际,江苏巡抚薛焕应苏沪绅民之请,主张“借师助剿”。但曾国藩反对借兵助剿,认为借洋兵助守上海,确保此地中外人民生命财产则可;若借洋兵助剿苏州等地,收复中国之疆土则不可,“洋人之在沪者,恐不足恃。其与我和好,究竟唯利是图。一有事机吃紧之时,往往坐观成败。若欲少借其力,必至要结多方,有情理所断不能从之处。……洋人既不足恃,仍须该大臣酌派名将劲兵前往,方可万全无患。”[4]2037-2038

在太平军围攻镇江的紧急情况下,清王朝下令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水陆军从速增援镇江的冯子材,“如能早行赶到,不独镇城可资保卫,亦可壮江北声势”[4]2042。可李鸿章迟迟未能起程。清王朝复下令派曾国荃率军驰赴上海。安庆克复后,曾国荃即回原籍湖南招募湘勇,扩军再战。清廷的计划是,李鸿章与曾国荃,一到镇江,一赴上海,“则南北兼筹,壁垒一新,足以折服外国人之心,自可力图保全,以裕饷源。”[4]2051

同治元年正月,面对同治帝及两宫太后的屡屡催促,曾国藩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认为:“自古江南用兵,以镇江为险要。目前局势,镇江尤属必争之地。若图金陵,则俟鲍超一军攻克宁国后,由东坝、溧阳进,而镇即出兵会之;若图苏、常,则俟扬州一军肃清江北后,由靖江、泰兴进,而镇江亦出兵会之。”“李鸿章统带水陆,下驻镇江,原为将来进取地步。惟镇江现有冯子材、黄彬等军,如果扼守得力,不须添换。李鸿章或移驻通、泰或驶往上海。”至于曾国荃一军,“曾国荃新勇募到,拟进攻巢县、和州一路,……未便远赴上海,顾彼失此。”[4]2055这与清廷原来的预设正好相反。导致曾国藩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是曾国荃 “不愿往上海、恐归他人调遣,不能尽合机宜,从违两难”[1]690。于是,李鸿章便成了替代曾国荃的不二人选。但淮军行军路线如何敲定,开拔费用尚无着落等问题亟待解决。同治元年二月十九日,江苏委员厉学潮至安庆,同时解来军饷白银8万两,使淮军的开拔费用有了着落,行军路线也随之确定,“由巢县、和、含陆路东下”[3]724,即陆路由巢县、和州、含山再到镇江(并非上海)。至此,有关李鸿章、曾国荃两军何去何从的问题已基本有个眉目了。这天二更以后,江苏绅士钱鼎铭、潘馥复至安庆又来请援,请求曾国藩派遣李鸿章一军由轮船径赴上海(而非镇江)。钱、潘的到来,使原计划又将面临新的变动。如上所述,曾国藩思考再三,决定淮军由水路东下,直赴上海。

按照双方商定的请兵计划,淮军将分三批驶赴上海。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为每批7艘轮船,每批可载三千人左右,以此类推,淮军驶赴上海的应为九千人左右。梁启超《李鸿章传》中记为“八千人”[5]18,据罗尔纲考证,认为淮军编成时的人数“共六千五百人”[6]10,其中湘勇二千,淮勇三千五百,外加楚勇两营一千人,共六千五百人。笔者认为 “九千人左右”之说较准确。

从曾国藩日记中可知,李鸿章的淮军是分期分批东下的。第一批启行日期定为三月初七日。除同治元年二月二十八日随江苏请兵代表钱鼎铭、潘馥同来的火轮船一号外,同治元年三月初三日又有两艘轮船驶至安庆,“洋船之来接少荃一军者,本日又到二只。”[3]726按事先约定,轮船至安庆后,因淮军登船前须稍作准备,须停泊三天(从初四至初六)。三月初七日一早,曾国藩亲自来到码头为首批启程的淮军送行。第一批淮军启行日期确为同治元年三月初七日。至此,通过苏沪官绅的不懈努力,由曾国藩亲自策划的淮军东援江苏、上海的目标终成现实。三月十六日,曾国藩收到李鸿章从上海捎来的信件,得知李已于初十日抵达上海。据此分析,李鸿章应是乘首批运送淮军的轮船一同抵达的。三月十三日,曾国藩又出城至洋船送淮勇树字、铭字两营启程。三月十七日,送春字营、鼎字营赴沪。三月二十四日,送庆字营淮勇与鼎字一哨,林字二哨赴上海。三月三十日,送林字营淮勇。四月二十二日,送垣字营坐洋船至上海。五月初二日,送熊字营赴上海。五月十一日,送熊字营两哨上洋船赴上海。总之,自同治元年三月至五月,淮军亲兵营、开字营、树字营、铭字营、春字营、鼎字营、庆字营、林字营、垣字营、熊字营等十营淮军先后由轮船运抵上海。这10营淮军,除去曾国藩日记中有明确记载的亲兵营1 300人、开字营1 300人,共2 600人外,其余8营,如按一营505计,则共4 040人,总计10营淮军(正规军)6 640人。

淮军至上海的时间,按原计划是“壬戌三月初七启行,四月初一齐到,后队水师于七月初旬亦到”[2]94。实际因轮船自上海始发时间早迟及中途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的干扰,至安庆的时间早迟不一,因而返沪有早有迟,并未完全依原计划行事。淮军至沪后,扎营于城西南三里许的松江来路上。至此,苏沪官绅终于将李鸿章及其淮军从安庆请到了上海。

淮军从安庆开拔至上海,不仅是上海这个弹丸之地增添了一支攻防力量,其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连曾国藩、李鸿章本人均始料未及。

首先,此次淮军自安庆搭乘轮船径赴上海,不仅是对清廷先前淮军由陆路驰至镇江战略设想的改动,且使清廷增援苏沪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对未来剿灭太平天国的整个战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军抵达上海后,其进攻路线是由下游往上游即由东向西进攻,而湘军则是由上游往下游即由西往东进攻,对太平天国形成了东、西两面夹击的作战态势。在湘军已克安庆的前提下,李鸿章的淮军于1863年、1864年先后攻克苏州、常州,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危如累卵。事实证明,淮军径赴上海,自东攻西,确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步骤。

第二,淮军自安庆开赴上海,一方面,淮军自此地走出了安徽,由闭塞走向了开放;另一方面,淮军至沪后,充分利用上海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一变而成为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其后更发展演变成清王朝的国防军,推动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淮军是李鸿章受曾国藩所托于1861年底至1862年初在皖北开始招募的。淮军刚至沪时,曾因装备粗糙简陋而遭到驻上海的外国人的讥讽嘲笑。“淮军之初至上海也,西人见其衣帽之粗陋,窃笑嗤之。”[5]李鸿章却不以为然,认为衡量一支军队,军容严整与否当然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打仗,战斗力强与不强。李鸿章督促将士日夜操练,时习修营浚壕之事,而不急于与太平军一决高下。待训练有素后,淮军跃跃欲试,在虹桥与太平军发生遭遇战,并击退太平军;太平军复大股来攻虹桥淮军营盘,李鸿章亲督各营再次打败太平军。经此小胜,上海的外国人不得不对淮军刮目相看,李鸿章与淮军的威望与日俱增。

淮军至沪后,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一改湘军旧制,迅速“西化”,成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上海的关税、厘金不仅是清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军需的重要生命线。充裕的饷源,使淮军一至上海即有了向近代化迈进的坚实的经济基础,五口通商之地,对外贸易中心城市的地位使淮军迅速近代化占尽了地利。淮军至沪后不到两年,即由原来的13营发展扩充到百余营。李鸿章到上海后,目睹了西方近代化武器的威力,痛下决心,把淮军的刀、矛、小枪、抬枪各队一律改为洋枪队,使各营战斗力剧增;成立6个洋炮营,使用的炮弹即是被李啧啧称奇为“神技”的开花炸弹,其杀伤力较之过去的劈山炮大大增强。随着洋炮营的设立,制造枪炮弹药的军事工业也应运而生。1863年,李鸿章设立了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其后的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军工企业更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随着营制及武器装备的改变,沿袭湘军旧制,再也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于是,李鸿章又在淮军中改用西式阵法和战略战术,聘请了一批西方军官来进行教练,淮军迅速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曾国藩全集·日记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太平天国史料专辑[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曾国藩全集·日记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4.

[4] 曾国藩全集·奏稿四[M].长沙:岳麓书社,1988.

[5] 梁启超.李鸿章传[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9.

[6]罗尔纲.晚清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2.

责任编校:徐希军

中图分类号:K254;E2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5-0090-0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21

作者简介:徐伟民,男,安徽太湖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07-25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1 10:42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21.html

猜你喜欢

近代化安庆李鸿章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李鸿章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