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柏油娃娃》

2015-03-20刘瑞霞张凤珍2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柏油瓦利莫里森

刘瑞霞 张凤珍2

(1.2、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 吕梁033000)

托尼·莫里森的第四部作品《柏油娃娃》历来争议颇多。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在情节、人物塑造、结尾设计方面与其他几部作品相较都稍显逊色。然而纵观莫里森所有作品,不难发现《柏油娃娃》起到了从她的前期作品向后期作品过渡的作用,是她的写作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暂且不谈论她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因为仅仅分析小说的主题就足以展现她的精巧构思。这种构思运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来分析,最恰当不过。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都生存于同一个生态环境中,彼此都是平等的地位,同样位于此体系中的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应如此。

一、探求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叙述者不仅道出了小说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同时还说明了动植物的心理,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把自然当做朋友而不是可肆意对待的对象的比拟用法。同时,小说中意象的重新解释使得莫里森在《柏油娃娃》中表现的冲突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同时设计人与自然环境,从而在两个层面上突出以美国白人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黑人为代表的非洲传统文化的格格不入。冲突通过表现白人或者具有白人思想的黑人和承袭古老非洲传统的黑人对自然的不同看法,以及两者对以教育、法律为代表的文明的不同看法来展现。对自然的不同看法为两者价值观念的冲突做了铺垫,同时自然受到的人类盘剥与黑人在文化上所受的压迫相互呼应,从而强调了《柏油娃娃》的冲突主题。

在对自然的不同看法上,莫里森多次将河流、云朵、蜂蜜、帝王蝶等意象做拟人化处理来陈述事实和评论小说人物。正如生态女性主义中认为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和朋友一样,莫里森以这些自然物为叙述者,控诉人类对自然的入侵,迫使环境按照人类的意志做出改变:大海和天空都变了颜色,河流被迫改道,“云朵汇集一起,静静地注视着河流匆匆地穿过树林,……一直到筋疲力尽,病得悲悲戚戚”。“云朵互相看着,之后不知如何地分开。”[1]4从河流和云朵的角度来陈述人对自然的破坏,河流和云朵被赋予了生命向我们娓娓道来它们的被扭曲。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看,我们感同身受河流的凄惨和云朵的惊恐,从而引起人们对征服自然这种行为的反思: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享受建立在多少无意识的破坏之上。这些被赋予悲伤惊恐感情的自然意象不再只是平日看到的客观实在,它们代表了和自然息息相关的非洲古老文化传统文明,而迫使它们做出改变的恰恰是标榜现代文明的典型美国人。因而,自然的反应同时也是继承非洲传统文明的非洲裔现代黑人在当代美国社会遭受的扭曲和被迫改变。

对山川河流、丛林沼泽、一草一木感情的描述不仅直接表达了自然受到的被迫改变,在对自然的不同观点也反应了人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但存在于不同肤色和背景的人们之间,也存在同样肤色,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莫里森全面而又精心地选取了文中的各个人物来反应美国现实社会中白人和黑人之间、黑人和黑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其中也穿插了白人内部的矛盾。作为文中白人的代表,瓦利连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之间的战争反映在瓦利连对退休地选择等诸多外部环境因素上。瓦利连一意孤行选取加勒比海一座名叫“骑士岛”的地方作为自己退休后颐养天年的地方,这其中暗示着他对以前生活的规避,从而使他选择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全新的生活,而玛格丽特始终幻想他们只不过是来多米尼加岛附近过冬而已,并多次吵着要回美国。如果说瓦利连之前的生活是为了不辜负家族的期望,那么他退休后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按照叔父们的愿望,“他应该继承糖业工厂。”工作的这些年他不止一次对自己发誓要再65岁退休,而且“决不让工厂主人的身份给绊住,显得很愚蠢。”[1]43退休前的很多年,瓦利连的生活必然有着说不清的被迫选择,但是,瓦利连虽然是受害者,他却在骑士岛上扮演了迫害者的角色,家里人就像是他花房里的花一样,被强迫听音乐,被强迫种到不适宜生长的地方。而花的悲哀呼应了周围人的悲哀。莫里森用貌似客观的笔调剖析并讽刺了瓦利连的心态,讽刺了父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冷漠态度,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是最让莫里森担心的。

二、男权制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的压制

自然长期以来受到人类的破坏和伤害,而女性也是一直受到父权制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压抑。最终,自然和女性的包容使得人类和男性得以生存下去。什瓦认为,发展过程“使资源远离生存、妇女”,经济的发展使人类远离自然,逐渐失去自我,从而产生了人类的中心主义社会。

最能体现《柏油娃娃》生态女性主义主题的莫过于吉丁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同样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许最初处于好奇会吸引着对方,但是这两种完全相悖的思想逃脱不了冲突的樊笼,而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正是体现在对于自然态度的不同上。吉丁是男权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人类压迫自然最鲜明的代表,而他的儿子森则是自然与人类,男性和女性和谐共处的希望。莫里森采取了渐进式叙述方式,最初并没有写吉丁和儿子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通过他们对于同一件物品的不同看法折射两人的生态价值取向差异。在帝王蝶的眼中,我们看到吉丁对海豹皮衣的爱不释手,“九十只小海豹皮天衣无缝地连接在一起,你完全看不清哪块原来是保护它们惹人喜爱的小心脏,哪块又是垫着它们脑壳的。”[1]75如此温馨可爱的言语却用于描写一件血淋淋的事实:为了满足人们对奢华生活的追求,海豹们被残忍地捕杀,用于制作这件黑黝黝发亮、令人生畏而又不断诱惑着吉丁的皮衣。吉丁接受的文化已经蒙蔽了她的双眼,使她不能认清这样残忍的事实,从而对获得皮衣的代价视而不见,这同时反映的是吉丁所受的文明教育是建立在无数黑人付出生命代价的基础之上。代表自然黑人的儿子看到海豹皮衣时,想到是他亲眼见到海豹族群在睡觉时被集体屠杀的惨况,他眼中看到的又何尝不是奴隶制时期非洲裔黑人被贩卖、运输到美国并在美国度过生不如死的生活遭遇。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女性”价值观或“女性的劳动”成为全社会及其成员的重要任务,它追求一种以女性的看护、互惠和养育原则为基础的与自然的综合,并把这项原则视为一种互动关系,自然提供人类生存所需之物;作为交换,人类应养育与看护自然,把自然视为家庭和社区的成员。而此时的场景讽刺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及自然的漠然态度,人们的价值观也由此发生了变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正是作者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后者代表了莫里森对于人类的期许。

小说《柏油娃娃》中作为男权制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白人瓦利连,他在骑士岛上肆意妄为,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改变骑士岛的一切,就像人类随其所愿的压迫自然一样。同时,瓦利连还强迫家里人听音乐,对自己的妻子完全没有尊重可言,在他眼里,他的妻子只不过是他的附属品,对于她人身和精神自由的种种限制,这些导致了妻子玛格丽特性格变得扭曲。她采取了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刺伤孩子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抑郁,这使一种由于对瓦利连的恨而形成的对儿子迈克尔畸形的爱。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和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矛盾是那么明显。

玛格丽特就像花房里的花一样,象征着被父权制所压抑的女性生命。她的秘密被丈夫瓦利连发现后,丈夫对自身的一切都丧失了信心,变得极其沮丧。最后,用昂丁的话说的那样“现在她是主人了,不是他了。”[2]113玛格丽特的胜利使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第一次具有了生命力。她的改变正是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莫里森通过玛格丽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女性和男性的不平等地位和说话权。

骑士岛上的女性瓦利连连名字也不去知晓,只是统一称她们为玛丽,更不用说睁眼瞧她们了,在这里莫里森通过白人男性对于黑人女性的蔑视强烈抨击了男权制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压制和女性完全没有平等地位和话语权这一事实。

三、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和女性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二者同宗同源,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是一致的。自然在莫里森的小说中往往像地球母亲一样,给予人类和主人公以无限的包容和支撑,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在《柏油娃娃》中,当迈克尔最后跃入大海时,他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来自于大海母亲的怀抱,他在她的指引下游向了蔚蓝色的海洋之中。此时迈克尔有了归宿。这预示着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实现道德上的自信和精神上的归属感。

另外,在小说《柏油娃娃》中,作者莫里森还将现实主义与寓言、神话、传说相结合,不仅取材自非洲民间传说,并且明显结合了《圣经》的内容。《圣经》中,蛇诱惑夏娃偷吃了禁果,直接导致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成为人类堕落的导火索。而在小说中,黑人“勤杂工”吉迪昂和姨妈特蕾丝在圣诞节前夕偷苹果被瓦利连抓个正着,瓦利连毫不犹豫地辞退了他们。在这里莫里森借助苹果这一意象催化了所有层面的矛盾。普通的苹果意象被赋予“禁果”的意义,它象征着女性“价值观”或“女性的劳动”。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这是全社会和成员的重要目标,应该得到尊重。

小说中作者还使用了树的意象,吉丁和森在出去玩时,无意中掉进了坑中,“她用力抱住那棵树,那棵树摇摇晃晃的非常厉害,仿佛想和她舞蹈一样”。[3]124此时,吉丁在树的眼睛里是一个离家回归的孩子,因此表现出“高兴般的摇晃的身姿”。

莫里森在《柏油娃娃》中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有机地融合了种族、性别和两性三者的关系,她有力地指出了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黑人之所以长期以来受到奴役和压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男权制中心主义的存在。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和人类以及女性和男性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拥有相同的话语权,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各种物种和生命的和谐共处的理念。

[1](美)托尼·莫里森·柏油娃娃[M].胡允恒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2]张长辉·《柏油孩子》的生态女权主义批评解读[J].安徽文学,2010(2).

[3]彭东晓·生态女性视角下对《柏油孩子的赏析》[J].短篇小说2012(21).

[4]李卫华·20世纪西方文论选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5]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柏油瓦利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美欧关注纳瓦利内健康问题
俄对纳瓦利内发出“最后通牒”
卡罗维瓦利:这里的泉水有点儿咸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一捧葵花子引发“柏油”便
从高温柏油中惊险逃生
我正在被活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