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目标导向的“产教融合”内涵探析

2015-03-20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目标导向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王 辉

(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贵州 安顺561000)

基于目标导向的“产教融合”内涵探析

王辉

(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产教融合”是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难点,本文试图从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中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以目标导向理论作为依托,从课程、教学、评估和激励几个方面,探讨目标导向下“产教融合”的内涵,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目标导向;产教融合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围绕国家相关的政策探索前进,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再次提出的“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如何结合本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变得十分重要。“产教融合”不是一个新名词,从本质上看其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理念”。如何将职业教育更加紧密的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建立着眼未来的、全球化的一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我国和世界各国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在前期的文献整理中发现,“产教融合”一词很普遍的运用在各类职业教育实践中,但对于其本质解析的研究不多。如果产教融合是一种理念,那应该由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和指导。所以,综观围绕职业学校实践活动,笔者认为以“目标导向”理论不失为一种探索。

一、关于“产教融合”的综述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这是最早在我国出现“产教融合”一词。在此之前,我国在职业教育中常用的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等。无论何种变化,反映的是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上一种渴望教育活动能够深度与实用技术结合,能够培养合格、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的一种诉求。同时,这一不断改变也反映在“产教融合”技术和理论上的不完整。

有学者提出,“产教融合”是较“产学结合”更高一层的形态,是表达产业与学校关系更加紧密且共在一个平台上相互影响的形式[2]。前期的“产学结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校把企业引进来,帮助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通过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提出具体要求,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培养目标,并据此制订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更具针对性[3]。这种解析被广泛使用在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之中,可以说“产学结合”仍然是一种低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仍然有着一层围墙,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仍然是学校。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将“产教融合”作为一个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把提出把企业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要求加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评价和服务”[4]。

展望世界各国,美国在2012年发布《投资于未来: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变革蓝图》(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的白皮书中,同样也强调“加强合作”(Collaboration),这种加强合作是指“教育机构、雇主、产业伙伴之间的合作,各方组建联盟共同推动改革实施,并引入私营机构和个人参与项目设计与执行,分担改革成本”[5]。即使是德国也在2005年颁布的新《职业教育法》中“继续强化校企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强调通过区域合作提升教育质量“优化配置培训资源”以适应经济结构性改变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6]。近邻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后颁布一系列的教育法案后,早已把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密切合作看做是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日本企业界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初衷是为了快捷地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合作的结果不仅使企业获益,而且也使学校受益匪浅,形成一种双赢的模式,确保了企业收获合格的员工并使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7]。综观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近年来纷纷加强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其实际发展中,可看出对本国产业发展的担忧和对职业教育振兴、提升本国经济实力的期望。

二、以目标导向理论剖析“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一词本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对职业教育与产业高度结合共同发展的一种期望,在实际操作层面,各级职业院校依据不同的理解摸索着职业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其基本特点是大部分院校开展的实践中仍然停留在“产学结合”以学校为主导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础,应该是有一套理论的支撑。在理论基础的支撑中开展学校层面的改革创新,以及与相关产业深度的融合。并且这种融合是在产业与学校平等的基础上,以产业的实际需求为引导。

(一)目标导向的解析

目标导向理论(Objectives-oriented theory)大多与多年来在我国的教育评价改革实践中提到的模式有关,所指是以泰勒(Ralph Tyler)的教学模式和行为主义哲学为基础将评价的目标进行确定。在其他学科中也倡导目标导向(Goal-orientation),在组织行为学中,1968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Edwin·Locke)通过研究,将人的行为分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和间接行为三种。其相关理论被世界各国企业中运用在企业员工的激励中,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两种目标导向的解释,均含有对“目标”一词不同的理解。教育学科中目标导向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八年研究计划”,在这场运动中泰勒对学校所授课程的研究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得以体现,而对于教育目标的确定,则通过对学生、社会、学科专家的研究来进行收集,并由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个“筛子”进行筛选[8]。“目标”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认为还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一个领域又可细分为不同的阶段。而在管理学中,认为明确目标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是组织协调行动的准则,它可以使组织成员的思想、行动和意志达成一致[9]。由此看来,“目标导向”无论在哪一个学科领域中,其基本解释都含有“前提、方向、对象”之意。通过对“目标导向”含义分析,目标导向中的目标即是实施计划、行动的前提,也是行动过程中引导的方向。

(二)“产教融合”的目标导向

“产教融合”的目标是什么?回顾过去我国学者在职业教育上的研究,无不艳羡国外职业教育与实际生产联系之紧密。比较教育研究中常常以德国的“双元制”作为研究,把德国的经济发达与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另外,还有澳大利亚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的“职业教育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系统等,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从我国不同时期出台的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中,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目标上更多的是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提升我国的产业人才结构和能力。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得产业发展中能突破技术限制、技术人才不足和层次不高的瓶颈。

(三)目标导向下的“产教融合”

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的哲学逻辑基础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10]。在目标制定时,职业教育活动的主体应该从以前的“教师和学生两个基本主体”[11],增加到产业、教师和学生三主体。目标导向下的“产教融合”依据主体的需要,制定发展目标,通过目标遴选、方案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来确定目标实现。这是目标导向下“产教融合”的一种尝试,也是职业教育不断变革发展的一种尝试。

1、课程目标导向的“产教融合”

课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教育的核心,只不过其形式不同而已。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级职业教育所制定的培养目标都包含有“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12],基于前面两点的前提,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更应该“更贴近于行为目标,且不应该忽略生成性学习和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能适应未来变化,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劳动者”[13]。以往的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中课程目标的设置,过多的还停留在学校与学生中去筛选,产业参与课程目标的设置并不明显。如假设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倾向于行为目标,着眼于生成性学习和表现性目标的形成,则在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中,目标的初次筛选就应该有产业人员参与其中。另外,在课程目标的取舍中,应有教育理论、教育专家、学生、企业人员四块作为筛选工具,从课程目标的设置开始就贯彻“产教融合”的根本理念,并从课程目标确定后就以此将来课程开展的目标。

2、教学目标导向的“产教融合”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点早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共识。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产教融合”?这一问题实际上已有学者进行研究,认为在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基于行动范式才能把知识和任务之间建立实质的联系[14]。但是,教学目标不应该是一个虚化、单一的点。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就应该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作为行动的依据。在“产教融合”的大目标下,学生所存在的教学活动,不单只在学校里,还有深入到产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在产业生产的活动中,能够生产和生产的效率、质量等因素同样影响目标的实现。如在企业中,学生的学习场景处于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学会装配某件产品和高效装配好产品一样重要。如何保证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应该保证评价目标的的标准和实施。

3、评价目标导向的“产教融合”

这里所说的评价(evaluation)是指综合的和较为全面的判断、测量,它包括了评定、评估、考评的概念在内,是在职业教育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对评价而言其主体较多。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前提下,对教学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企业人员或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如何制定评价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可以影响到“产教”深度融合,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综合职业教育活动的实际,可把评价目标分为两类:要素目标和行动目标,之所以做如此考虑也是参考目前对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现状。要素评价目标可理解为以活动标准为依据的评价,如学校内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行动评价目标则是把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所产生活动结果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如生产活动、职业道德的形成等。

4、激励目标导向的“产教融合”

之所以将激励作为“产教融合”的目标导向之一,是因为“产教”中考虑到“产”的存在。“产”无论是做生产、企业的理解,又或者做产业之一理解,都不得不考虑到在“产”这样一种活动中存在管理的因素在内,更何况即便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也存在对学生的“激励”。因此,激励目标的构成也是保证“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因素之一。“激励”就是“分析人们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自发、主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15]。以上解析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虽然“激励”来源于心理学,但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掘和产生动机同样重要。综合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郝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关于激励的“双因素理论”,激励目标导向,可分为外部导向和内部导向两类。内部导向以参与活动的人作为主体,可以责任、兴趣、满足感作为评价的维度划分。外部导向则以参与活动的单元来划分,可以奖励、环境、政策作为维度划分。例如,参与“产教融合”过程的教师、产业人员、学生、家长等都可以以内部激励目标作为导向,而产业单元、学校、机构和政府部门可以采用外部激励目标作为导向。

结语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强国和发展中国家对振兴本国职业教育,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种共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必定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摸索前进,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产教”深度融合,才能构建一个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目标导向作为很多活动的行动依据,在过去的研究中相对成熟。剖析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内涵,以课程、教学、评价、激励目标导向作为“产教融合”的行动依据,不失为一种尝试。通过本次研究,笔者试图将一些抽象概念赋予一些可以用于实践的依据。也只有如此,才能将产业与教育之间建立一种实质的联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2015-3-11.

[2]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

[3]张子安,王玉洁,周先林· 高职高专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2015-3-11.

[5]牟晓青,于志涛·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最新改革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3(3):57.

[6]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J].外国教育研究,2005(14):60.

[7]桑凤平·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教育研究,2012(6):151.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

[9]乔忠主编·管理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8.

[10]徐平利· 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

[11]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

[1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技术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3] 郭峰,饶异伦·基于泰勒课程原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6(3):8.

[14] 张国红·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表述[J].职教论坛,2013(15):8.

[15] 陈洪安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26.

(责任编辑:王德红)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王辉(1983.07~),男,云南曲靖人,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外职业教育发展与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5)03-0066-03

Based on the Goal-Orientation of “Industry Blend with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alysis

Wang Hui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561000,Guizhou,China)

Abstract:“Industry Blend with Education”is the key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as the bac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ncouragement, under goal-directed connotation of “ Industry Blend with Education”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epth fusion provide useful advice.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 Goal-Orientation , Industry Blend,with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目标导向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目标导向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目标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