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调查纪录片传播影响力的传播学解读——以《穹顶之下》为例

2015-03-20张勇丽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柴静纪录片媒介

张勇丽

深度调查纪录片传播影响力的传播学解读
——以《穹顶之下》为例

张勇丽

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迅速在各大网站传播开来,掀起了一阵舆论漩涡。社会各界虽然对柴静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褒贬不一,但其产生的巨大传播影响力不可否认地存在。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掀起舆论热潮的成功因素在于纪录片的传播五要素环环相扣,配合紧密,并富有独特的传播特色。

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传播影响力;传播特色

2015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打造的一部名为《穹顶之下》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通过网络媒体迅速蹿红。自2月28日截至3月1日早上9:00,《穹顶之下》纪录片在腾讯播放7426万次,乐视播放1063万次,优酷播放1006万次,搜狐播放203万次,爱奇艺109万次,凤凰播放69万次,土豆播放63万次,合计播放9939万次。[1]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地盘也被《穹顶之下》及关于它的热议所占领。过亿点击量、转载量的背后显示的是《穹顶之下》不可小觑的传播影响力。

《穹顶之下》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其传播“魔力”源自哪里?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任何传媒的传播过程都绕不开“谁——说了什么——通过 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这五要素,并通过传播五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将从“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四个传播要素解读柴静《穹顶之下》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一、传播者——一个有故事的前央视名记者

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的“信源的可信性效果”研究表明:同一信息,传播者不同,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同。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的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2]201

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二是专业权威性。而柴静同时具备了两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得以阐释:

一是丰富传奇的职业经历成就其知名度。1995至1998年,柴静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1999年,进入央视《东方时空》;2001年10月,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2003年4月,作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与非典病人面对面,成为最早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2006年起,推出《柴静两会观察》;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8月,和邱启明主持《看见》周末版重拳出击,打响央视内容调整的第一炮。丰富的职业经历成就了其较高的知名度。

二是出色的职业成就凸显其专业权威性和美誉度。1995年,年仅19岁的柴静主持的《夜色温柔》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由于较强的职业精神以及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可圈可点的表现,她获评为2003年度风云记者和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2008年,又被东方卫视评选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绿色人物;凭演讲《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一举夺得2009年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和2010年度土豆节金镜头奖;2010年被央视评为年度十佳主持人;其博客散文作品《世间有情人》获2011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三是独特的主持风格形成其个人魅力。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冷静客观,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柴静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客观理性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

柴静丰富的工作经历、丰硕的工作成就和独特的主持风格使其具备了信誉度高、专业权威性强两个素质。由这样的传播者推出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自然会吸引大量的受众关注与认同。

二、传播内容——《穹顶之下》传播的讯息关切受众生命

(一)马斯诺需求理论解释《穹顶之下》的社会强关注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然而经济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一味追求高额利益导致毒奶粉、毒牛肉等食品安全隐患频发。按照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上的需求满足之后,民众对于食品安全、出行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需求的关注日益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来,雾霾越来越多地闯入并干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人们日益觉察到它对于人类健康的危害。但对于“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人们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民众却缺乏正确的认知。人们惧怕雾霾,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柴静的《穹顶之下》如同一场及时雨,运用详细深入的调查报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自我演说的方式给广大民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科普课。这场“及时雨”必然会受到民众的“厚待”。

(二)警钟效应阐明《穹顶之下》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警钟效应”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2]207

警钟效应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应对行动。

虽然人们对于雾霾的存在和危害性有了一定的认知,但雾霾究竟给人们带来多大程度的伤害却鲜有人知,更毋庸说去自觉行动抵御雾霾。柴静的《穹顶之下》运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及现实案例论证了雾霾与严重疾病的紧密关系。生命诚可贵,警钟效应使得《穹顶之下》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并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快速蔓延开来,引发了一场关于“雾霾”的大讨论,并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穹顶之下》的信息传播艺术为传播效果“添色彩”

柴静《穹顶之下》之所以能够在极短的传播时间里风靡网络,与其自身独特的传播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穹顶之下》的信息传播艺术为该部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增添了不一样的“特效”,使其大放异彩。

艺术特色一:自我演说,形式新颖

演讲这种说服形式可以近距离地与传播对象接触,通过声音音量音调的起伏变化,真切地记录和展现演说者的真实情感与喜怒哀乐,容易拉近与传播对象的心理距离,说服效果较直接播放纪录片优势明显。同时,演讲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及表情语言等无声语言更传神、更亲切、更生动地呈现演讲者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与此同时,柴静《穹顶之下》的演说是在封闭空间进行的,除了主席台的一束白色聚光灯之外,整个演播室的灯光是晦暗的,如同在电影院观影一般。受众的注意力全都投注在演讲者与投影仪的播放画面上。封闭空间中演讲者的投入与受众聆听的专注同时会传导给通过网络观看纪录片的其他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再者,《穹顶之下》以柴静女儿先天性疾病的亲身经历作为纪录片的开头。这种自揭伤疤的隐私性开头让受众更能体会到柴静的真诚,也更加关注疾病的可能性源头——雾霾的危害性,无形中进一步加强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艺术特色二:内容环环相扣,结构清晰

《穹顶之下》时长一个小时四十三分钟,容易造成收视疲劳。况且雾霾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较难阐明的问题,如果整个纪录片的层次不清,结构不明就会导致纪录片逻辑混乱,受众不知所云。但《穹顶之下》显然没有被这个问题困扰。通篇由“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来?我们该怎么办?”三个主要问题串起整个纪录片的整体框架,内容环环相扣,结构清晰易懂。在整个清晰的结构框架支撑下,《穹顶之下》运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内容填充起整个“肢体”,使其成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说服力强的“活物”。环环相扣的内容,层次分明的结构使得原本复杂的需要运用大量科学数据论证的话题得到简化,通俗易懂,易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对话畅通有效,不至于出现“交流的无奈”的尴尬,提升了传播效果。

艺术特色三:说服的艺术——“诉诸感性”与“诉诸理性”兼具,说服效果凸显

在开展说服性传播活动之际,以什么方式“打动”对象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的“诉诸感情”和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的“诉诸理性”是人们常用的两种说服方法。[2]207

目前学者们对哪种方法更为有效仍没有一致结论,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诉求方法无疑更能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柴静无疑是擅长说服的,《穹顶之下》纪录片中较好地运用了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两种诉求方式,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贡献了极大力量。

理性诉求——多元传播符号汇聚传播力量

雾霾是一个跟科学紧密相关的话题,其中涉及到众多的科学数据及化学反应式,非专业人员很难理解。为了使科学数据及相关科学研究更通俗易懂,柴静采用了多元传播符号,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解决这一难题。整个纪录片中图表、图片、动画、新闻采访画面轮番上阵,相得益彰,清晰明了地解释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对我们有什么危害?我们该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单纯的一种传播符号的力量是有限的。雾霾本身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要说服受众意识到雾霾的危害性并警醒大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抵御雾霾,单靠柴静一人的解说是无济于事的。《穹顶之下》大量运用科学研究、历史与现实环境的对比,相关专家及相关部门的权威论断,以及相关新闻采访事实等多方面事实来证明,依靠图片、图表、动画、新闻事实、人物专访等多元传播符号的融合借力,使受众对于“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该怎么办”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

感性诉求——娓娓道来,以情动人

虽然理性诉求通过多元传播符号的相互配合可以使受众更为信服,但单纯的理性诉求未免太过严肃和单调,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和逆反心理。人们都喜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知事物,显然,柴静对于这一点是有清晰认识的。于是在自我演说的过程中及幻灯片的制作中融入许多人文情怀的情节。柴静的演说语言娓娓道来,声音节奏快慢有序,富有变化。其中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畅想与期待,也有对现实场景的伤感唏嘘,同时不乏对环境污染现状的无奈自嘲和黑色幽默,情感起伏有序,带领受众一起进入纪录片事先预设好的情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认知与情感态度,可谓“润物细无声”。

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一正一反,一优一劣,观点自明。整个纪录片的演说过程中,既有受众的凝眸关注,也有受众的凝神沉思;既引得受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也引得受众对现实情景的担忧;既让受众对国外美好环境欣然向往,也令其对国内境况义愤填膺。有动有静,有起有伏,相互映衬,效果自现。

三、传播渠道——另辟蹊径,锁定网络传播

《穹顶之下》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与柴静传播渠道选择的“识时务”不无关系。

(一)敏感话题触及多方利益,不宜采用传统媒体

柴静在央视供职十多年,深谙央视的新闻节目生产环境。《穹顶之下》中涵盖了大量的敏感数据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事实。在国家对于雾霾整治并未给出具体得力的措施之前,调查很有可能触动新闻的“雷区”。雾霾产生的源头探寻更是涉及到当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仍旧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在这种并不乐观,并不明朗的传播环境下,《穹顶之下》很可能止步于新闻检查而不能与受众见面。央视会如此,其他省级媒体更会如此。鉴于此,柴静没有选择官媒播放《穹顶之下》实是明智之举。

(二)媒介技术演变带来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及接触习惯变化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和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介形式日益丰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媒体共生共存,“百花齐放”。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他认为每一种媒介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其本身都会带来传播方式和受众媒介接触方式的改变,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媒介本身就涵盖了一种新的信息。

印刷传播时代由于媒介技术的限制,纸媒成为人们关注信息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受众被更为新颖快捷的电子传播所吸引,广播电视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宠”。不可否认的是纸媒与电子传播媒介虽各具特色,但交互性差是其无法遮掩的“短肋”。网络传播的出现和不断完善无疑带动了新的媒介革命,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无需层层把关,受众即是信息发布者”的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受众必不可少的参与新闻互动、发布看法与见解的首要平台。特别是热衷于关注新闻热点、信息传播力强的青年一代,手机已经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手机不生活”已经成为他们的显著特征。

了解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和接触习惯的柴静清楚,传播及时快捷、交互性强,受众基础深厚的网络传播可以更好地使传播热点话题“雾霾”快速蔓延开来,引爆整个自媒体传播圈。网民本身的点击、转载、评论又可以成为新一轮的舆论漩涡,带来更强的传播威力。

四、传播受众——新媒体环境下活跃的“信息达人”

(一)“意见领袖”的有效引领带动受众的广泛关注

传播学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传播信息的意见倾向会受到一些人物的影响。这些人往往是某一领域中具有较高威望的人,他们对于信息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远远高于一般人,其对于特定信息的态度会影响到其周边的普通人。正是由于意见领袖的存在,信息的传播往往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遵循“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传播过程。

《穹顶之下》在网络传播的过程意见领袖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穹顶之下》开播之前,许多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大V们已纷纷开始为《穹顶之下》做宣传造势。柴静的业界好友、网络名人等纷纷点赞、评论、转载、分享柴静的微博、微信中关于《穹顶之下》的宣传内容,一时间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与跟进,为《穹顶之下》的后期传播吸引了大批受众眼球。《穹顶之下》在网络上开播之后,更多网络名人的关注与评价引发了海量粉丝的涌入,《穹顶之下》一时之间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且热度日益升温,一场关于“雾霾”的视觉盛宴华丽上演。

(二)媒介素养的觉醒带来受众评价的热烈交锋,扩大了影响力

媒介技术的演变带来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及接触习惯的变化,网络传播日益成为受众接收信息、互动反馈的重要媒介。网络传播的特性也使得受众改变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的地位,摇身变成信息的主要参与者和发布者,成为活跃的“信息达人”。《穹顶之下》通过网络传播之后,网民通过网络大V的引导开始关注《穹顶之下》,并对纪录片做出反馈,或评论,或转发,或分享,无形中成为《穹顶之下》传播的有力推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受众对于《穹顶之下》的态度和评价会受众网络大V或周边朋友的态度影响,但此时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信息的盲目接受者和观点的盲目跟风者。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觉醒,相当一部分受众对信息有了独立的辨析和判断能力。《穹顶之下》在网络上推出之后,网络上传来一片叫好声的同时,质疑批判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两种观点通过网络舆论平台相互交锋,《穹顶之下》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也随着此起彼伏的争论走向了舆论的制高点。至此,该部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已毋庸置疑。

[1]陈永东.柴静“穹顶之下”唤醒环保意识[J].IT时代周刊,2015(3):4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65.

G235.7;J952

A

1673-1794(2015)06-0078-04

张勇丽,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安徽 滁州239000)。

2015-09-01

责任编辑:刘海涛

猜你喜欢

柴静纪录片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书,最优雅的媒介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