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5-03-20尹蕊
尹 蕊
尹蕊/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云南昆明650224)。
大学英语是大学里所占学分比重较大的一门必修课,是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学生积极性不高,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活动难以开展的课程之一。目前其教学仍停留在以语言学习为导向的模式上,还是词汇、语法、文章内容的传递。英语教学是通识性的语言基础教育,不是直接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要求,如用英语进行学术阅读,查找专业英语文献,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听取英语学术讲座等。因所学知识不能直接为需求服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大学英语尴尬的学科身份给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带了困扰。关于大学英语的学科地位和学科性质,胡壮麟(2002)和蔡基刚(2012)都有所论述。胡壮麟认为,大学英语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门专业,而是一种工具,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是所有课程中一门比较次要的课程。蔡基刚也认为,大学英语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课程,其内容同国家、社会需求、学生水平密切相关。大学英语的学科性质和身份决定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普遍现状:没有学科归属感,职业倦怠明显,职业进修和培训机会短缺,职业提升前景有限。
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转型。蔡基刚(2004)认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并把(蔡基刚,2015)高校英语教学定位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必须由通用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这是服务国家国际化战略需求,也是提升英语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向ESP转型的时代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国际战略化的需求,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必须转型的背景。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2007年以前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强调语言基础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却始终未强调语言应用的目标,也就是说,原本应该实现语言应用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成了教授语言本身。学生学英语是为了应试、应考,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一旦目标实现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此,高校就要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不是英语通识教学。随着我国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ESP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认可(陆俭明2010;杨惠中2010;刘润清2010;胡文仲2011)。
二、何谓真正的ESP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语国家(王丽,2012)。Strevens(1988)(蔡基刚,2013)最早提出 ESP的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需求上,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二是内容上,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相关;三是语言上,放在适合这些专业和职业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上;四是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可变特点,首先,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如阅读技能、口语交际技能等;其次,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如交际法等。
根据国际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可分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用英语(GEP)两大类。前者是指有一定特殊目的如学业和职业学习,而后者是指除单纯学习外语之外并无应用目的。根据不同目的,ESP又可派生出学术英语(EAP)和行业英语(EOP)。前者侧重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需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阅读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讨论等,后者是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英语职场交际能力 (蔡基刚,2015)。Anthony(1997,2011)认为 ,ESP 不一定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特定人群,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术技能而非学科知识。这是广义的ESP,注重学科中的语言交流能力,即学术英语。调查证实,学术英语是目前的大学生所缺少的并急需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蔡基刚,2012)。Jordan(1997)提出了通用学术英语的概念(EGAP),认为ESP应该教跨学科的语言共性东西。
ESP同我国的“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 SBE)”有区别。ESP不同于我们的工程英语、化工英语、电力英语、航天英语,这些专业英语其实是一种侧重教学内容的双语课程或全英语课,主要采用翻译教学法,通过词汇教学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属于内容教学。可以说,专业英语不是ESP教学,而是双语教学。我国英语专业开展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BI)也不是ESP,CBI以英语为媒介,系统教授专业知识和内容,是一种全英语的教学。
真正的ESP教学是语言教学而不是内容教学。蔡基刚认为(2013):“ESP可以是跨学科的共核语言技能教学,也可以教授某一领域内的英语,如法律英语和商务英语等,但重点还是这些学科的语篇,体裁,尤其是这些领域的交流策略和技能,而不是内容。”即ESP教学主要训练学生专业上的学术交流能力,表现为专业上的听说读写,要教授的是具有学科专业特征的语言。因此ESP课程可以完全由外语教师承担,只要有这个学科的语言和体裁特点就可以,而不必由这个专业的教师来教授。
ESP有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之分。前者是跨学科学术能力的训练,后者是特殊领域的交流能力的训练。学术英语教授的是学生在特定专业学科内的英语的听说读写交际的能力。ESP教学和英语通识教育有区别。英语通识教育重视语言基础的积累,以应对考试为目的;ESP教学则是为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语言能力服务的。英语通识教育是为了凸显通用语言,课文选材主要偏向日常生活方面,题材以小说,散文为主;ESP教学要体现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课文选材和学生专业背景相关,体现专业上的语言特点和学术技能(蔡基刚,2013)。
三、ESP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经历了师资培训、教师教育到最后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深入的三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自我观察和理性反思,借此来改进和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正面临困境。2006年,江西高校从对专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条件和资源,多数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合作意识不够强。2008年杨瑛等在天津市、陕西、海南和河北的9所高校,选取200名英语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访谈和听课相结合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自身专业素质培训;对发展自身能力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合理地运用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技巧培训。2013年2月陆萍对青海省3所高校的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其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2.ESP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测试评估等方面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广大英语教师无疑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语言能力方面,ESP教学需要教师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具有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并能用英语分析专业词汇,表达专业知识;从知识构成来说,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层面的知识:英语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定相关专业的知识素养,这是由ESP的教学任务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语言理论与教学理论水平,通过一定量的ESP课程培训,掌握ESP的理论和应用;开拓学习,广泛涉猎不同的专业领域,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完善个人知识结构。
事实上,在国外,分科英语教学一直都是由没有任何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的,大学英语教师完全有能力胜任ESP教学。面临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师须阅读所涉专业书籍,更新专业知识;借鉴国外成熟的ESP教学模式,促进和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
3.ESP模式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更新认知。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关键人物,是课程的实践者、决策者和改革者,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改革,为何改,如何改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从内因看,教师认知(teachers’cognition)是最直接的因素。教师认知是动态发展的,它是(郑新民,2005)由各种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学科的亚文化、教师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教学经历、专业教育经历、教学法知识水平以及导致自我反思的同事之间的交往经历等,代表了教师潜在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教师认知可以帮助其体验自己的教学处境,分析教学活动中发生的问题进而做出回应,更新教学理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其次,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已渗透到教育的核心环节,革新教育者的教学思维,影响学校教育的模式,并重新构建教育的评价方式(喻长志,2013:188)。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习转为线上交流。比较单一的、基于课本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变得复杂化、多元化,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大数据时代,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大学英语教师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熟悉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常用软件,掌握常规教学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同时,教师不再是知识、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资源的整合者。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收集各种类型的分散的学习资源,对这些“生资源”加以分析和处理,成为符合教学目标的、可供学习使用的“熟资源”,采用多媒体或网络有选择地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授之以渔。再次,确立学科地位,将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目前,不少专家呼吁对公共外语学科建设应给予足够重视。夏纪梅提出:“应当把承认和设立外语教育学科作为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方向。”蔡基刚认为:“确立外语教育学科地位,将是解决高校公共外语教师科研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难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和奖励发展机制,建立国内国际访学制度,为教师提供不断进修的机会,加强校际联系,开展互访交流学习及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加强英语技能,全面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归根到底,政府的支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力量和最终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离不开政府和行政部门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ESP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要顺应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改变在课堂中的传统角色,扩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熟悉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前做好课程分化转型的准备。
[1]宋桂霞,辛全民.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证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2]郭燕玲.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外语,2012,11.
[3]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1.
[4]蔡基刚.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转型[N].光明日报,2015—2—3.
[5]郑新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信念”问题的研究[J].外语界,2005,6.
[6]陆俭明.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提高国民语言素质,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D].上海外国语大学.
[7]杨惠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8]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外研之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