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2015-03-20徐敏珊
徐敏珊
徐敏珊/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助教(广东湛江524048)。
一、研究背景及实施情况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多元化办学体制的逐步形成,高师院校纷纷增设大量非师范专业,逐步转向朝师范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然而,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由于受生源质量、办学经验、师资力量、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影响,办学过程可谓困难重重,在学生的就业教育方面,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实施方案,致使毕业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实施情况
为了确保高师院校的相关研究得以顺利地进行,笔者选择了广东省的5所师范类院校开展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调查对象涵盖了理工专业与文科专业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
二、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的统计分析
(一)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状况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后两年才开始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其中选择在大三开始的占37%,选择在大四开始的占42%,只有14%的学生能在大一或大二就能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走向。可见,大多数的调查对象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二)对高校就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状况
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不到5%的人提到就业教育作用不大。换句话说,绝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教育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样,在学生希望开始接受就业教育时间的调查中,92%的同学选择了最好在大四之前,57%的学生希望能在大三开始之前就接受就业教育。
(三)对所在高校就业教育的满意度评价
首先,在对于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开始接受就业教育时间的调查,接近五成的被调查者回答是自大四开始,在大学前两年接触过学校就业教育的为数并不多。
其次,对于就业信息的质量方面,笔者设计了3个维度,分别是及时性、完整性以及吸引性。有59%的学生提出学校给出的就业信息不完整、不及时、不具有吸引力。
第三,从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来看,学校就业信息网、报纸杂志、校内外招聘会、亲朋好友、网络媒体等都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不少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所提供信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更多地选择从其他途径获取信息。
(四)对就业教育内容的需求
调查发现,不少毕业生提出就业时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根本不清楚公司的用人标准”以及“不具备多种求职方法”。
在对就业教育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学校能从个性化职业咨询辅导、职业规划、就业实践与实习培训、求职技巧等方面设计教育方案。这足以表明高师院校非师范生正逐步加深对职业规划以及增强职业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从以上调查统计分析和对被调查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者的访谈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在理想与现实间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非师范生对就业教育重要性的看法同他们对就业教育的满意程度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人认为在自己就业的过程中,学校开展的就业教育是有用的,但是却有59%的人提出不满意学校的就业教育,原因是他们认为学校对于就业信息的公开不及时、不完整、吸引力并不强,就业教育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是非师范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之间存在矛盾。从上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72%的被调查者并不看好当前的就业形势,但是有79%的人却在大学后两年才基本确定未来职业方向。这说明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大多始于毕业生临近找工作前,具有明显的应急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职业目标。
三是非师范生要求学校尽早开展就业教育和学校开展就业教育较晚之间存在矛盾。根据调查,有53%的人提出自己进入大四学年之前,学校很少开展就业教育,有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教育应该在大四之前开始。
三、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的调查以及访谈,得出目前国内高校针对非师范生所开展的就业教育存在下面几个缺陷:就业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采取的形式也很单一;工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效果不显著;领导不重视等。
在问卷中,就学校就业教育存在的缺陷问题上的回答,有66.5%的学生选择就业教育针对性不强,理论部分占的比重过高;58.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53%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教育理念陈旧;73%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备。这反映了我国高师院校针对非师范生开展的就业教育现状并不好,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特色
新的就业形势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加快转变就业教育思维。现阶段,国内不少综合性师范院校的就业教育理念十分落后,具体表现在没有将非师范专业摆到与师范专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也没有形成区别于师范生的就业教育理念。目前绝大多数高师院校所开设的非师范专业数量已超过师范专业或与之持平,但在开展就业教育时,学校为了简化工作,通常只是单纯地照搬照抄,没有从指导对象的特殊性出发来开展工作。可见,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缺乏学校的顶层设计,不管是从条件上、制度上、人员配备上等方面都还有距离。
(二)就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连贯和系统
就业教育是一个兼顾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要发挥它的作用,不能走过场,敷衍了事,在学生就读的四年里,都要安排就业教育,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需求来制定就业教育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指导。与此同时,学校在制定就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社会以及企业的情况,把工作做细做实,尽早地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应备能力,为以后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未来求职道路上的阻碍。
通过笔者的调查得知,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制定的就业教育课程内容并不全面,《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公共基础课,内有劳动法的介绍章节,但这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有些高师院校分别在大一和大四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多数学校只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根据调查得知,有73%的学生提出自己学校现行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极不完备的,也不够系统。在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更多的是给学生介绍时下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缺乏对学生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形势的详细分析。这表明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针对非师范生所开展的就业教育覆盖面很窄,仅仅注重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宣讲,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样化需求。另外,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缺乏连贯性。以致很多学生没有进行职业规划,对于就业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到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及心理负担自然比师范生更重。
(三)就业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高师院校非师范生最重视的就业教育课程问题方面,7%的学生选择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19.1%的学生选择就业的渠道;65.4%的学生选择职业规划的制定;12%的学生选择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辅导;69.2%的学生选择找工作的经验以及面试时的方式方法;76%的学生选择实习以及户外拓展。若将全部学生所选择的内容转换成课程,根据上面的这组数据能够发现,大多数非师范生都重视三门就业课程,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拓展》《求职应聘技巧》。这表明现阶段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重视学生求职技巧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忽视了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研究与分析;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却缺乏对学生执行情况的跟踪指导;同时也缺乏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就业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成效不明显。
(四)就业教育过程缺乏全员性以及全程性
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针对非师范生所开展的就业教育即便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体上停留在起步阶段,负责就业教育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且流动性较大;也尚未建成专门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内容体系;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与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间的联系不紧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绝大部分高师院校并未在非师范生进入学校之初就实施教育,并贯穿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导致学生就业意识不强,未将自己的学习实践同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没有形成一体化全员育人的局面,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极少涉及就业教育的内容。
当前,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了很强的综合素质,但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业观念的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依靠学校长期而又细致的指引和教育。看来,高师院校要做好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工作,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作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组建一支相对固定的专家队伍,努力实现非师范生就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五)就业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
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教育的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实施就业教育。上课形式通常都是对固定板块内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就业技巧、心理调适等)进行集体授课,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无法获得个性化的指导。学生的职业理想、就业期望值、能力素质和心理状况等是不相一致的,因此他们更希望能获得为自己“量身订造”式的指导。与此同时,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大多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虽然实习过程可以增强非师范生的从业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但是现阶段非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般都是安排在后两年进行,实习时间并不长,开始也很晚,效果不明显。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实习安排表示不满,想方设法要到大企业或机关单位实习,但却屡屡碰壁。一无社会关系,二无专业名气,三无底气,碰壁是必然的。因此,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加强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给非师范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六)就业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与创新性
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要善于利用内外部资源,真正解决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高师院校针对非师范生所采取的就业教育方法能够用“宣讲”式、“解读”式加以形容,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指导,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其实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不是单纯的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方式方法来提高非师范生参与就业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可以采取实地调研以及实习实践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求职能力,确保学生顺利就业,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七)就业教育队伍质量不高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多是从学生处(学工部)或招生办独立出来的,而其工作人员很多都是从行政岗位上分配过来,这些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也没有深入接触过非师范生,其就业指导不能满足非师范生的需要。因此,仅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来开展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要求的。就业教育课程的多样性以及教育过程的长期性等诸多特点,决定了高校必须充分调动全校乃至全社会的有用资源共同加入到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行列,才能提高就业教育的质量,促进非师范生充分、顺利地就业。
[1]张虎林,张成杰.大学生就业指导[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李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赵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5]都杰英.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3.
[6]陈振原.现代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胡解旺,欧清华.大学就业教育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