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街区色彩研究的基础教学课题设置——以苏州古城街区为例

2015-03-20宋晓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4期

宋晓真,丁 俊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目的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色彩意识、色彩观念和色彩设计的创新思维,以及运用色彩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色彩基础教学课程设置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到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强调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尽量通过合理的课题内容设置和比较研究,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才可能取得切实的效果。

一、将城市色彩课题引入色彩基础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色彩是人们对城市认知的第一感官对象,是最直接反映城市的特性和人文内涵的城市构件,是人们解读一个城市的重要信号。一个地区或城市特有的自然环境色彩特质、历史文化的色彩传统、本土建筑的色彩特征、民间工艺的色彩表现等色彩因素,会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独特性的色彩传统。尤其是一些传统街区色彩含蓄而唯美,是承载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区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色彩的多重特征,极具艺术魅力和历史韵味。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来讲,可以以此作为教学研究对象,从影响城市传统街区色彩的各个因素入手研究色彩问题,让学生以自我体验的方式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换成主动探寻。归纳并总结传统城市、街道、建筑色彩的构成方法,了解图像资料与实际环境的差别,学会辨识建筑物色彩配置与环境色彩营造的关系,学会整理色谱系统,总结实际空间的配色规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苏州古城街区色彩研究为例的教学课题设置

苏州这座两千五百多年的古城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还较好地保留着传统历史格局和风貌,“黑、白、灰,淡、素、雅”的街区色彩构成不仅体现在雅致静逸的粉墙、黛瓦、木作和砖雕色彩上,更多体现了江南文人具有哲学内涵的文化思考。所以以苏州古城街区的色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还能以此种方式感受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关心整个城市的发展。

(一)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于构建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体系来说,合理的逻辑起点很重要。即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能力,由此而确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这类灵活的导向性课程中,目标是延续与发展的,虽然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但通常并不指向一个明确的结果,课程进行中注重过程性的理解,过程的作用更大于目标。在内容的设定上要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把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思维方法、技术行为等,以达到设计师所必需的综合能力的生成与提高。

问题一:引导学生在理解城市色彩的特性、色彩感知、设计原则等基础上学会色彩调研与分析的方法。

问题二:探索如何在创作中突破对城市传统色彩元素的表面堆叠,注重对地域性文化内涵的理解。

问题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及广阔的视野,不断提高对各课程之间知识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知识点切入

本课题在知识点的选取上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几个方面都还可以从不同的宽度和深度,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教学。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色彩基调,反映城市特有的地方文化气质,是城市地域特色的最直接反映。古城街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色彩面貌淡雅宜人,街区轮廓柔和优美,反映着历史地段特色风貌。让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研究色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寻找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以及地方文脉传承的规律与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2.色彩与材料。任何色彩一定依附于材质而存在,现实中没有脱离材质而独立存在的色彩。材质在表达城市色彩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语言。苏州古城街区色彩一般都是自然材质的色彩为主,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墙体为砖砌,门窗多为木制,墙面多为白色,屋顶为黑灰色,门窗为栗色。但是随着各种新型人工材料的不断问世,如金属材料、木材、压型钢板等为现代居住与生活提供方便与舒适的同时,也为古城街区色彩涂抹了不和谐的一笔。因此,从材质的角度研究色彩与街区环境的关系,学会对各种材料色彩的理解与恰当运用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切入点。

3.色彩与光。光源对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它可以形成功能区域,定义空间边界,强化建筑特征,当光源色变化时,建筑环境的色彩也将随之改变。自然光下的建筑环境色彩通过受光面与背光面的明暗差别来丰富其表现力。人工照明也已从过去的单纯解决照度,演变成在夜晚为建筑外立面增添丰富的色彩,改变建筑外立面的固有色和质感,形成新的观感。目前,古城街区色彩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光污染(各种玻璃幕墙、磨光砖石和金属板等在日光、各种反射光的过量辐射下对周围环境和人类造成影响的现象)。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这些问题来展开调查和分析。

(三)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具体执行是进行有效教学的起点,以及学生是否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获得收效的落脚点,是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课程分为色彩调研—色彩分析—色彩评价三个过程进行。

1.色彩调研。社会调研是专业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使学生获得咨询最直接的方式。调研社会、调研市场、调研材料使学生更直观认识社会、认识专业及专业流程。它是塑造学生全面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消化理论知识,拉近与社会的距离的过程。

根据课题要求,重点针对上文所说的内容切入点,选取苏州古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街区比如平江路、山塘街以及南浩街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人文、地理等具有地域个性文脉的要素进行调研,除了土壤、植被、气候、山体、水文、民俗、历史、历史建筑等,还要对周边建筑现状、广告、招牌、公共设施、路面铺设等城市人工环境景观进行详尽的色彩数据的采集。采样的具体手法除了影像记录、现场淡彩速写以外,还可以用国家标准《中国建筑色卡》和自制色卡相结合进行现场比对,进行专业的色彩测量、数据记录与拍照存档。以求调研与资料收集能建立在正确、客观的数据基础之上。

2.色彩分析。调研完成之后,学生要采用孟塞尔色彩体系,将地块取样照片和材料进行整理,标出对象主体色调参数,以及各种材质色彩倾向。(1)街区建筑外立面色彩——主体色;(2)户外广告、招牌及公共设施色彩的分析——点缀色;(3)道路铺装色彩分析——辅助色;(4)街区与周围环境色彩分析。通过测定对象色彩分布状况与定量化分析,确定哪些是暖色系、冷色系、无彩色系、有彩色系,是基本色还是点缀色。然后对色彩分析的成果进行编排汇总,归纳色彩现状图谱,形成完整的反映现状色彩状况的色彩数据库。

3.色彩评价。经过以上分析,接下来需要针对所做的色彩现状数据库,结合历史资料对不同年代不同空间功能的色彩特征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一条该区域色彩发展的脉络。大致包括特色地段的色彩图谱、不同功能空间的色彩趋同状况、主要色彩问题集中的描述、色彩基调的定位及未来的方向性分析等。只有对这些信息加以全面的掌握,才能够准确判断建筑原貌的色彩与质感。

综上所述,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既要注重基础训练的科学性,又要从观察与体验生活出发,挖掘课程内涵,让学生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综合发展。基于城市街区色彩研究的基础教学课题设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并能合理塑造色彩研究情境,不仅能促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设计思维和色彩的创造意识,在今后的色彩设计中能够将功能和形式合理融合,还能去主动追寻设计背后的文化与社会意义。希望这样的探索可以为高校的设计基础教学提供一些启发,进而构建更加多元化、科学性、开放性的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

[1]蒋跃庭,卢银桃,甄峰.城市历史文化区色彩规划方法创新——以南京明城墙及其周边区域为例[J].华中建筑,2010(8):116-119.

[2]蒋登攀.对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的思考[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8(8):35-36.

[3]俞绳方.苏州古城的美学分析[J].江苏城市规划,2012(1):4-8.

[4]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7.

[5](日)吉田慎悟.环境色彩设计技法——街区色彩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