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5-03-20李利平
李利平
李利平/宿迁学院讲师,硕士(江苏宿迁223800)。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它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或“满堂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控制者、学生的管理者和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听讲者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说到底,案例教学就是基于学生已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具备的一定分析能力,在教师精心准备和策划安排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求,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独特、综合地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案例教学对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称《概论》)课是一门现实性和针对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结合一些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又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施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精选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概论》课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选择的案例要紧扣与历史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又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在涉及如何评析毛泽东的历史功过时,我们不妨穿插“回望毛泽东”这个案例。通过围绕“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为什么要永远保留下去”的深刻含义以及“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伟人”等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深刻含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
学习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时,可以穿插“愚公移山”的案例。愚公移山故事的原意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却赋予了故事新的含义:中国共产党人要感动人民群众这个“上帝”,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人民群众都是我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进而引申到当今的热点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夙愿与共同追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共同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基于《概论》课有和国家的历史、现实紧密相连的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自学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使学生有似乎来到“现场”的感觉。通过展示生动的历史事实,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如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发的影响及对今天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等问题,也可以围绕不同的历史背景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实效。这样,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围绕相关历史事件或视频资料,在讨论或争论中思想大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最终提高其识别、分析和沟通的能力,并在力图寻找一题多解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把案例材料包括相关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在课堂组织主题发言、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尽可能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共理论课一般是大班教学,每个课堂的学生都在100人左右。第一次开课前,就给班委布置好分小组的任务,可以自自由结合,也可以以宿舍为单元4—5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组员,根据提前一周下发的案例讨论题,事先钻研教材,在深入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意抽取任一小组成员或由所抽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到讲台前进行课堂发言,讨论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有关讨论的情况,还要请每个班的学习委员在学院统一分发的课堂记录本上做相关记录,待期末时统一上交给任课教师。教师最后按照小组参加讨论的情况,期末评出优秀个人或团体,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
4.教师点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主导者,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点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体,需要在讨论中省查、反思等。教师点评是案例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发言的同学或是肯定赞扬,或是指出存在的问题、或是解答提出的疑问,或是指出值得大家进一步讨论的观点,引导大家去思考、争论,避免讨论陷入僵局或误入歧途等。当然,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妨采取学生点评的方法,对参与点评的同学可以适当地增加平时成绩,这样可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角色关系。案例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非常明显,可以说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关键的角色仍然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做“导演”,就要设计好案例教学的过程、环节、内容、时间等,同时,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参与教学活动,做“演员”,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名出色的教师绝不能仅向学生传递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优良的思想品德,影响他们的理想、志趣、情感、意志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融入案例教学情境中,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自己热情高涨地参与案例讨论,甚至有时扮演“反方”的角色,和学生针对某些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辩论,才能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把握住课堂的“主题”与“节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概论》课中属于政治方向性的问题,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问题”,宜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当然,应生动活泼,力戒生硬枯燥。不属于政治方向性的问题,一般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那种全盘肯定案例教学法、贬低传统教学法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学习第八章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时,就穿插了“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政党执政,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天壤之别:旧社会国民党执政,在洪灾面前,官商勾结,囤积救灾物品牟取暴利,不顾民众的死活,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受尽压迫,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在新社会共产党执政,在洪灾面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军民团结,万众一心,共同抗洪,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的现实,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一心跟党走的决心。
3.留心观察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对一些在学术上有创见的学生,要指导、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看法撰写成论文并积极投稿,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大学生已经有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要强迫他们完全接受自己的意图、愿望,应创设条件给学生有自由驰骋的充分空间,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
4.注意案例教学的艺术性。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面对近百人的大班,教师很难和每个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更不用说因材施教了,在这种情况下,《概论》课尤其应注意案例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时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对于同样的教学案例,有的老师在讲解、点评时生动精彩,常常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和一片叫好声,他们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会觉得趣味盎然;有的老师在点评案例时,有意留出延伸思考的空间,既消除了沉闷平淡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即使有些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也不乏幽默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加以正确引导……然而,有时也会有这样尴尬的情景发生:不论老师在台上讲得多么卖力,台下的学生却是听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对老师讲的一切充耳不闻……究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艺术性问题。
应该说,老师在课前一定是作了充分的准备,科学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过程,通过妙趣横生和引人入胜的讲解和点评,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对《概论》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主动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使理论教学和历史事实结合起来,和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当然,由于《概论》课理论性很强,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存在很大差异,案例教学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高校思政课老师需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将《概论》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