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北仡佬族民间舞开发建构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2015-03-20王继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4期

王继子

王继子/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贵州遵义563002)。

仡佬族仅在贵州省就聚集了96.43%的人口,而且主要集中在黔北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往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发达地区,因此,黔北是仡佬族民间文化孕育的土地,民间文化生成的腹地,民间文化发展的重地。

一、黔北仡佬族民间舞开发建构的困境成因

《中国舞蹈大辞典》将“民间舞”释义为“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等”。[1]当前,黔北仡佬族的音乐、雕刻、剪花、语言、体育等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都表现出了较为丰富的发展成果,然而,同样是仡佬族民间文化的仡佬族民间舞蹈却表现出非常薄弱的现状,对其研究非常匮乏且面临很大的困境,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对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建构和传承。当前,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源流影响着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成能力

当前很少看到仡佬族舞蹈文化的历史遗留,从纵向角度分析,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跨度很短,历史遗留很少,几乎寥寥无几,这种文化现象的成因,是与仡佬民族的历史源流和社会背景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一方面,仡佬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据汉文献记载,早在商代,其先人濮人就参与武王伐纣之役,仡佬族就是古代西南地区一支庞大的族群;但另一方面,由于经历了历代战争、民族融合和长途迁徙等多次重大社会变革之后,在漫长的历史走廊里,仡佬民族生存地域变得越来越小,人口变得越来越少,民族文化也逐渐萎缩或丧失,导致没能够生成传统的舞蹈文化基因,严重缺失传统的舞蹈基础元素。所以,仡佬族民间舞蹈薄弱的现状,是和仡佬族的历史源流和历史特点有重要关系。

(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成方式

仡佬族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形式,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形成文化生成方式,在仡佬族民族文化中,和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样式最丰富.比如仡佬大餐三幺台成为仡佬族饮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中雕刻图案的技法非常高超;房屋建筑和刺绣很发达;打牙习俗的产生与发展也很具民间文化特色。但是,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仡佬族的民间乡情正在悄然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文化环境也随之改变,民族地区原有的生活氛围被打破并改变,导致民间舞失去或疏远了这些孕育它的民间文化土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而当前新的经济体制影响下的乡间文化氛围培养不出乡土文化非常地道的民间舞蹈艺人,生活在城市的舞蹈艺术工作者又因为受生活环境限制,不容易走进纯粹的乡土的民间舞蹈文化。所以,当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民间舞的生成方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三)发展困境中产生文化冲突并发生文化消亡现象

前面已有所提及,仡佬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众多战乱、民族融合和长途迁徙等巨大社会变故,人口变少、土地变小、生存艰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为了摆脱困境,仡佬族不断吸收其他文化营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由此一来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仡佬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冲突。在自身文化本身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当多种形态的文化之间产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弱势文化体被逐渐削弱以致消亡现象的发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这样一种历史性的、动态的文化现象中,与中国其他小民族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之路相类似——在冲突中被削弱、在融合中渐消亡。

(四)本土文化保护意识和危机意识淡化

一个民族自身文化所具有的广度和厚度,决定着它自身的承重能力和吸收能力。对于仡佬族等人口比较少的民族来说,如果对本土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危机意识淡化,那将使得本土固有传统民间文化受到更强的冲击和更大的损坏,很剧烈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一片片民族地区传统民间文化样式被撕破被切碎。非常遗憾的是,仡佬族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在新时代社会巨变的大潮中,当各种外界文化形态与本土民间文化发生碰撞和交融时,没能提前预判到外界新的文化形式对于固有民间舞蹈文化形式的冲击力度,没能进行及时和有效的保护,从而导致传统的仡佬族民间舞蹈形式被逐渐侵蚀被淹没。

(五)仡佬族民间舞的基础薄弱、风格特征不显著、流传性不强

首先,底蕴薄弱属于先天不足和历史遗留,这为仡佬族民间舞蹈的开发带来了根本性的制约;其次,现有的仡佬族民间舞语汇数量极少,风格性不强,动律特征不明显,这是又一系列突出而棘手的障碍;还有,仡佬族民间舞蹈的语言稀少、动作零碎,没有形成自身的舞蹈语汇体系,所以社会流传性不强,社会影响力微弱。这三大现象是当前仡佬族民间舞呈现出的最为突出最为严峻的先天短板,而且每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所存在的问题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久而久之便堆积成为一道道难题,严重制约着仡佬族民间舞在当代的开发、建构和发展。

二、破解黔北仡佬族民间舞开发建构困境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支持,黔北地区对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开发和构建的愿望也随之高涨。当前,需要从意识理念、具体做法、重要原则等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破解黔北仡佬族民间舞开发的困境。

第一,意识理念。在构建中国民间文化的框架和版图时,要充分尊重每个小民族的民间文化存在意识和存在形态,加倍扶持小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和诉求。从全国范围内来讲,相比较于藏蒙维朝傣壮苗等民族,仡佬族是一个小民族,其文化的宽度和厚度是不及大民族的。加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以前好长一段时间跨度中,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对于较小民族的民间舞蹈保护开发工作很少顾及、有失偏颇,忽视了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不断往后推进,这种不利的局面越加明显,比如全国上下各个地区,专业院校专业团体,都跳着相同种类同一风格的民间舞,而缺乏更多地方性、特色性的民间舞形式。

站在历史的角度用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分析,这种现象会让中国原本非常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失去多样性和丰富性,长期下去,会造成一个国家中整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萎缩。所以,在现代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让仡佬民族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价值观念、审美风格、文化信息、文化认同等得到回归和复原,充分尊重并大力扶持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基本诉求和发展愿望,复苏和重振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在当代的基本形态。同时要树立一个战略性的理念:在新时代中用仡佬民族自己的民间舞蹈去表达仡佬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让仡佬族的民间舞蹈文化能够和其他大民族的民间舞蹈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使得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层面建设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进行,从而构建更加丰富立体、更加多元强大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体系。

第二,重要原则。在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开发构建过程中,要将仡佬族民间舞的载体形态和本民族精神内涵高度统一,让仡佬族民间舞的舞蹈形式同本民族文化内容紧密结合。一方面,由于舞蹈是高度形式化和更具形象化的艺术形式,同样民间舞也是以高度形式化的舞蹈动作为载体的。当前,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仡佬族传统民间舞蹈如踩堂舞、淘盆打挂子舞、花灯歌舞、牛筋舞、傩戏、地戏、台子戏等现有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做考察与研究,采取民间采风的指导理念和民间舞元素建设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挖掘整理出具有仡佬族民族精神特质且有生命力的仡佬族民间舞动律特征和韵味特点,树立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独特风格,突出黔北仡佬族舞蹈文化鲜明的体裁形态和特点形式。另一方面,在开发民间舞的过程中要避免产生片面性的做法,只注重追求民间舞蹈的载体样式和动作形式,忽略民间舞蹈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而造成舞蹈体裁与精神内涵互相不符、舞蹈形式与文化内容互相分离的现象。所以,在推进仡佬族民间舞开发建构的过程中,要用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性的策略,始终看到并守住一个重要原则:民间舞的载体形态与本民族的精神内涵高度统一,民间舞的舞蹈形式与本民族的文化内容紧密结合。

第三,具体做法。完成仡佬族民间舞的当代开发建构,要从几项具体工作做起。

1.加强民间舞人才的培养,加大民间舞人才培养阵地的建设。“在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民间艺人与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传承者,也是该形式注入生命了的创作者。”[2]首先,民间艺人是民间舞的活化石,是民间舞蹈文化的聚焦点,任何一个民族在进行民间舞蹈文化的建设中,民间艺人以及民间艺人的继承者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在仡佬族聚集的黔北地区,寻找生活在仡佬族民间、受本民族生活和文化孕育而生的民间艺人,让民间艺人成为基层民间舞蹈的吸收者、保存者和创造者。这是仡佬族民间舞开发构建工作中有效的路径。与此同时,建设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播的实体阵地,比如文化站、文化交流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让这些实体组织成为民间舞的载体机构和传播机构。最后,舞蹈工作者要和民间艺人以及民间舞蹈文化传播实体阵地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沟通渠道,为进一步提炼民间舞素材和进行民间舞创作打基础铺路子。

2.建立有效机制,推进并实施仡佬族民间舞进入当地高校和中小学的舞蹈课堂。保持本民族本区域的文化特质,明确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成背景,政策给予支持,政府给予帮助,相关协会给予引导,学校开展承办。各方建立有效机制,组织专业的民间舞蹈工作者,对当前现有的仡佬族民间舞,进行有力的保护开发、整理提炼、归纳升华。开发挖掘仡佬族民间舞的基本元素,建构系统化的仡佬族民间舞动作体系。选拔符合条件的地方高校,以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高度入手,初步建立一个仡佬族民间舞学科,开设仡佬族民间舞这门专业课程,推行和实施仡佬族民间舞进课堂,并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进行全面正式的系统化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可选择当地条件容许的中小学作为推广对象,筛选适合中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仡佬族民间舞素材,将其更广泛地引进到中小学舞蹈艺术实践课堂中去。真正让民间舞在民间生根发芽并获得更广泛地传播,为进一步传承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奠定基础。

3.真正走向民间,走入民间,创作出具有仡佬族浓郁民族风格、能够集中反映仡佬人精神世界、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仡佬族民间舞作品;将更多具有仡佬族民间舞素材的舞蹈作品搬上舞台,呈现到更多普通观众的审美视野当中去。这是进行仡佬族民间舞在当代开发建构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突破口。

莫言同志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以前我们在文体技巧上向西方学习,现在我要从民间汲取思想资源。”[3]首先在思想上树立清晰的观念和认识,以仡佬族这一特定民族为民间舞创作对象,以自我强化和自我认同为前提概念,从创作的语言、内容技术上认清创作之路,找到创作方向。其次,积极面对仡佬族民间舞创作匮乏的现状,创作者要把下民间体验生活当作创作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基础部分。要真正下到民间走入民间融入民间,学习挖掘民间知识,仔细研究和揣摩仡佬族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学习地方性的文化知识(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风民俗、人与人交往特征与禁忌等),把是否具有仡佬族民族文化和民间生活作为创作优秀与否的基本标杆。最后,对于仡佬族民间舞的创作来讲,追求艺术创作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能更好地相统一尤为重要。一方面,舞台创作承担着新历史时期对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再创造,对于基础薄弱的仡佬族民间舞来说,一个作品的问世都会是一个脚印,更会是一个风向标,所以追求作品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仡佬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生命线;另一方面,民间舞创作的目标之一则是本土民众的认可,民间舞蹈通过作品的形式在舞台上获得民众的审美认可和文化认同,进而调动他们关心和关注本土文化的情怀,是民间舞蹈文化实现社会价值的高效途径。要学习和借鉴各类艺术样式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方法,驾驭和使用有效的舞台演出模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演出运作机制,首先使优秀的仡佬族民间舞蹈作品在本土逐步营造出良好的观演氛围和互动方式,进而实现更大的舞台价值和更大的社会价值。所以,将更多优秀的仡佬族民间舞蹈作品搬上舞台,是以民间舞蹈工作者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工作者重要的、长期的任务。

对黔北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当前仡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开发和构建,积极保护仡佬族的舞蹈文化遗产,宣传仡佬族独特的舞蹈文化魅力,打造新的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每一个黔北地方民间舞蹈工作者来说,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使命,非常艰巨但非常荣耀!

[1]徐尔充,冯双白,王克芬等.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347.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53.

[3]杨鸥.莫言:不倦的探索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