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的多义现象研究
2015-03-20蒋曾
蒋 曾
蒋曾/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讲师(河南信阳464000)。
一、多义现象
1.多义词的内涵。在语言学领域,无论是语言经济性原则还是认知经济性原则,都会导致一词多义现象。语言的一词多义成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常态,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在英语学习中,英语词汇的多义现象更为普遍。在英语中polysemy,翻译为“多义性、一词多义、意义的分歧”,其含义是由其词根“poly”和“sem”意义汇总而成的。poly含有“许多”“大量”之意,而源于希腊语的sem则表述为“意义”。所以,英语中多义现象就是指语言中一个语言形式具有相互联系的多个不同意义的现象。例如tear,就有“眼泪”和“破洞”两个意思。A tear rolled down his face.(tear意为“眼泪”。)She is mending a tear in her dress.(tear意为“破洞”)
2.多义词与认知语言学。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一词的多个意项之间是无理可据的孤立存在,缺乏系统的关联度。因而,对于英语多义词的习得就成为英语学习的一大顽疾。学习者要么采取死记硬背多个意项的办法,要么根据语境去猜度词汇的具体意项。前者固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消耗时间太长,且枯燥乏味,容易招致学习者的摒弃;后者对习得者有较高的语言背景要求,否者就不能凑效,也不利于学习者的长期记忆。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一词多义属于认知现象,由此揭开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序幕。在研究中发现,多义词的各义项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彼此相连的语义网络,网络内的各意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当然,该网络系统内的各义项之间发生联系的机制是要遵守一定的认知原则的,这些原则有概括化、隐喻、意象图式转换、转喻等。基于民族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差异,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也呈现出多个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以英语词汇为模板,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分析多义词现象与隐喻机制之间的生成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多义词习得的认知模式和习得策略,为提升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能力做有益的尝试。
二、隐喻机制下的多义词
1.隐喻视角下多义词的生成机制。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1],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到语言研究中;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认知观认为,隐喻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主要体现在语言现象中和思想行动上。比如,我们经常把生活中已经感知的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的事物和新接触的、不易感知的抽象化的事物通过联想构建起彼此间的桥梁。当然,桥梁的联结点是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这样两个不同认知领域之间因其相似性发生映射现象,由此构成了新的意项。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2],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作“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3],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与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从此处可以看出,隐喻这种独特的认知结构系统涵盖了动态以及静态特征两种。
2.隐喻视角下多义词的认知运用。正如上文所述,两个不同认知领域之间的相似性构建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是构成一词多义的前提和基础。下面以hand为例,解析在隐喻机制下多义词各义项之间是如何发生关联的。Hand在英语中最常见的义项是“手”,是指人身体上肢中腕以下的部位,这是hand的本义义项或核心义项。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手”的本义或核心义获得了拓展和升华,具有了丰富的义项。Hand的“扳手、(工具等的)把、柄”义项是借助了手的形状,由此联想到了和手相类似的其他事务,意思是具有手的形状的物体;Hand的“帮忙”这个义项是运用了手的功能,因为生活中绝大部分活动都是由手来实施的;handbook、handbag的“手(册)、手(提包)”这个义项是由手的小巧、灵活、方便的特点联想到了“像手一样小巧的、便于携带的(事物)”;hand的“掌管”这一义项是借助了手对事物的掌握功能引申出来的。正是hand的各义项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形状、功能、特征)相似性,才使得它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多义项。
三、隐喻视角下的多义词习得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认知理论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多义词习得。语言认知视角能够解释多义词如何产生以及发展,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如何发展”[4]。此外,学生也可以把握多义词不同义项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下拟从四方面分析学生如何在隐喻视角下运用认知理论来掌握多义词。
1.结合具体语境。从单独讲解多义词来看,它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然而,将多义词放在具体语境时,又表现为单义性。恰恰是由于多义词的诸多义项具有单义性特征,这使得人们在日常交际以及沟通过程中准确表达自我,而且听话者能够正确地把握说话者所传递的相关信息,从而避免意义误解或表达不清。因此,教师要依据多义词的单义性,将单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而且,还要借助具体语境深化学生对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的把握与理解,在把握多义词的原型意义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多义词可能具有的其他未知词义。
2.构建多义词义项网络。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隐喻机制,不断地对多义词的基本义进行扩展,从而分析它的不同义项,如申义、比喻义等。教师可以归纳整理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不仅使得多义义项更具有代表性、简单,而且还便于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在讲解多义词时,论述各种义项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构建起多义词的语义范畴网络,提升学生学习多义词的实效性。
3.突出核心义项。从词汇学习来看,人们刚刚认识词汇以及使用词汇时,它们都表现为单义性特征。但是,随着语言的深入发展,它们慢慢地具备了较多的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看,对每个多义词而言,在它自身的词义范畴中都涵盖了最为核心或中心的意义,这就是原型意义,其他意义都是在原型意义基础之上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协助学生构建起具有脉络化特征的多义词义项网络,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够把握与运用多义词的原型意义以及其它意义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义词的原型意义,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其他意义,减轻学生在理解以及运用多义词不同义项的负担与困扰,很好地提升多义词的长时记忆效果。
4.注重认知的文化差异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如果理解了目标语的文化,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拥有目标语的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然而,认知方式也展示了文化的差异性特征,这表现为归约性以及民族性。对不同的民族而言,它们自身必定在思维方式领域凸显出深刻的文化积淀的烙印,因此,可以很好地理解英汉语言在表达方面的差异性特征。例如,用英语来表达汉语中的“水火不容”“拦路虎”,就变成了“oil and water”“a lion in the way”。要让学生知道,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也涵盖了文化特征以及认知特征。所以,教师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刻地把握以及运用英语词汇。
[1]Ungerer&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r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14.
[2]徐伶,黄剑平.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隐喻、转喻认知识解[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2):59.
[3]黄剑平.也谈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6):32.
[4]崔伟慧,崔伟丽.基于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的多义词习得[J].海外英语,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