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女之吻》中的“性”
2015-03-20郭慧婷
郭慧婷
郭慧婷/西安翻译学院教师,硕士(陕西西安710105)。
一、作品及影响
《蜘蛛女之吻》发表于1976年,是曼努埃尔·普伊格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被译为多种语言,后又被改编成电影。小说摒弃全能叙述者,取而代之的是人物间大量的对话、内心独白,各类形式的报告以及通俗文学形式的运用使其脱颖而出。小说讲述了关押在同一牢房的政治犯瓦伦丁、同性恋者莫利纳之间发生的简单又复杂的故事,以两人的对话和莫利纳的电影讲述为主线,配以大量的脚注解释,深刻揭示了当时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阿根廷突出的社会问题。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从社会、心理和生理诸方面多层次地论述、剖析了同性恋这个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社会议题。
曼努埃尔·普伊格是拉美文坛为数不多的把笔锋伸向当时的两大禁区—难以启齿的性和敏感政治的作家之一。身为同性恋者的作者本人,对“性”这个至今仍很敏感的话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作品我们也能真切地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同性恋者的困难处境。作者所有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对“性”的严肃思考与对人物漫画式的刻画结合起来,通过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冲突和性冲突,自私与嫉妒等恶习来揭示小说的中心思想:人的孤独与极力逃避现实的心理。
二、对普伊格及作品的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
我国对普伊格的作品译介刚刚起步,相关研究著述大多侧重于对作者本人及代表作品的介绍说明。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的郑书九和常世儒老师收录的《拉丁美洲文选》以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编辑出版的《拉丁美洲文学名著便览》中,都对普伊格本人的生平及代表作有简单概括的介绍。目前仅有屠孟超先生翻译的、2004年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蜘蛛女之吻》,在译序中南京大学的陈凯先先生对这位阿根廷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和深刻的分析。
研究方法采用解构主义,即对原有结构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这个理论的重要贡献者德里达从语言观念的分析入手,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由认识、理解到理性客观地拆解,同时建立自己的结构。
三、以往关于“性”的研究
性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是人的生理、心理自然功能的重要方面。性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广义上来说,它处于道德、社会和政治话语的中心,关于“性”的讨论从来不曾间断过。但是这个敏感的话题很少出现在东方的公众场合,我们历来受“禁欲”和“性”登不得大雅之堂等的影响,很难也很少有学者去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而在西方,关于“性”的讨论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赋予同性恋者以“人类最高级关系”的美名,认为它是人类情感中最完美的表达方式。西方有关同性恋最早的美学记录始见于西方文学之父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当时只有男子之间的恋情才被认为是爱情,女人对于社会而言则形同奴隶,充其量只是生育的工具,并不值得奉献爱情。苏格拉底是西方划时代的伟大哲学家,然而他也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之间的同性恋情是史上的一段佳话。
著名性学理论研究者米歇尔·福柯的学理论跳出传统的性禁欲论和非禁欲论的性伦理架构,指出性是一种权力话语,身体成为权力的对象,性成为权力对身体统治的工具。而弗洛伊德创造了性本能和力比多学说,认为“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原欲(力比多)是人类原始的能量形式。他将“性欲”从长期被认为的罪恶肮脏中提升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欲望,解开了禁锢人类思想的封印。
四、《蜘蛛女之吻》中对“性”的讨论
1.性禁忌产生的社会及政治背景与影响。普伊格反映“性”失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事件》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部打破性禁忌的小说。作者曾这样介绍自己的这部作品:“我的目的是要驱散对性的迷茫与禁忌……”20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的确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特殊时刻,埃内斯托·萨瓦托曾这样形容那个时期的黑暗:“如果基督生活在1979年的布宜诺斯艾里斯,他会怎么做?他一定会去贫民窟和养不活孩子的穷人们站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他一定也会被武装力量劫持,也会被带到透不出叫声的魔窟,遭受非刑……”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同性恋、性禁忌等敏感问题与毒品交易、社会动乱、非法破坏等同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恶疾。
2.普伊格对“性”“同性恋”的研究。普伊格曾在多篇小说或其他作品中,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性”这一敏感话题,而关于性的禁忌、同性恋等问题在其成名作《蜘蛛女之吻》中进行了更为深刻的介绍和分析。尽管大部分是采取客观叙述或引用、借鉴他人的分析和探讨的方法,但通过对主人公莫利纳入木三分的描写,不难看出作家对同性恋其实是抱着同情态度的,对性解放及女权主义运动持积极支持的立场。
首先,小说的主人公莫利纳是同性恋者,作者对其性格特点及形象都做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其次,以大量脚注来介绍和分析同性恋、性压抑和性解放等问题,这些注解构成了“同性恋扫盲宣传手册”。北外的郑书九老师曾讲道:“《蜘蛛女之吻》是一部奇书,其‘一奇’就在于独立于文本之外且篇幅之大甚至超过了某些章节正文的大量注解的运用。”全书共有九处脚注,其中八处都是介绍以弗洛伊德派为主流的关于同性恋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3.同性恋者莫利纳——作者在小说中的化身。《蜘蛛女之吻》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叙述同性恋者莫利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直到为爱献身的过程。莫利纳入狱的原因与“性”有关,入狱后,同住一间牢房的政治犯对他开始是鄙视和不理解。但是莫利纳有目的地接近瓦伦丁,给他讲自己的经历及喜欢的电影和故事,瓦伦丁生病后悉心照料他,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和朝夕相处,两个人彼此产生了复杂的感情。故事发展的高潮就是瓦伦丁因感动和爱与莫利纳发生了肉体关系,从排斥到接受再到最后的爱恋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希望整个社会能对同性恋者采取宽容和接受的态度。在与瓦伦丁接触的整个过程中,莫利纳经历了一开始的“不怀好意”套近乎(当局给莫利纳的任务是从瓦伦丁口中套出一些有用的政治线索),中间的纠结和爱怜(莫利纳心地善良,虽不愿意但迫于压力不得不为政局服务,后来细心照顾被当局迫害的瓦伦丁),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室友并为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莫利纳看来,为爱人牺牲是他的宿命也值得一搏,身体的死亡是爱的延伸,是他对在另一个“性”更自由更文明的时代继续生存的渴望。
五、小说的社会意义
《蜘蛛女之吻》被认为是作者第一部真正具有个人介入倾向的作品。政治犯和同性恋者由疏到密的关系转变,直至性关系的发生(身体的互相融入),两个政治态度截然不同的人最后走到了一起,这显然象征着进步的政治力量和性解放运动的殊途同归。小说的一个重要宗旨是追求双重解放:性解放(使同性恋者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的莫利纳;政治解放,让生活在当时阿根廷的以瓦伦丁为代表的政治流亡者得到公正的裁判和自由。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必要采取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性这个问题。
注释:
①与米盖尔·奥索利奥访谈录,对话杂志,1997,231:52.
②埃内斯托·萨瓦托(1911-2011),阿根廷著名作家,二十世纪拉美文学先驱。
[1]Puig,Manuel,El beso de la mujer araña,Editorial Seix Barral,S.A.,sexta edición,Barcelona,1987.
[2]Barrera,Trinidad(coord.),Historia de la literatura hispanoamericana,Tomo III,Siglo XX,Ediciones Catédra(Grupo Anaya,S.A.),primera edición,Madrid,2008.
[3]Semana de autor,Manuel Puig,Ediciones de Cultura Hispánica,Madrid,1991.
[4]曼努埃尔·普伊格.蜘蛛女之吻[M].屠孟超译,译林出版社,南京,2004.
[5]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M].罗生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让·勒比图.不该被遗忘的人们——“二战”时期欧洲的同性恋者[M].邵济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