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内地孤独症儿童题材影像的发展、问题与回归

2015-03-20刘清艳

电影评介 2015年6期
关键词:天堂题材儿童

刘清艳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的患病率目前高达1%,且该病男女的发病率差异显著,男女比例大约是3:1~4:1。而在我国,男女患病率的比例更为悬殊,约为6:1到9:1之间。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肯纳医生命名孤独症以来,对这一病症的研究从未停止,积极探索其病因及干预方法等。而中国引入自闭症这一概念起于80年代,自概念引入国内,影像作品对孤独症儿童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而当时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

一、 中国内地孤独症儿童题材影像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开端:(1982-1995年)

中国引入孤独症这一概念起步较晚,直到1982年,陶国泰教授①陶国泰:男,1916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自闭症研究第一人。1941年于中央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毕业,随后去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科任教,于1945年晋升为甲级讲师。率先发表了题为《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这是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为孤独症儿童的病例。这些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进行探索尝试,而关于“孤独症儿童题材”的影片却没有出现,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等还未进入公众的视野。直到1993年,由田惠萍女士②田惠萍:女,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是中国第一家自闭症服务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创始人。1996年2月应德国外交部及德国联邦孤独症协会的邀请,到德国考察“德国孤独症人的社会康复体系”。创立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性机构。自此,中国内地孤独症的研究开始逐步受到关注。

(二)发展:(1996-2010年)

2003年,关于孤独症的论文达到59篇;到了2005年,则有110多篇期刊论文发表。孤独症这一病症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2006年以后,孤独症的关注逐步提升到国家层面,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直到2010年,中国第一部反应孤独症题材的影片《海洋天堂》在全国公映,该影片讲述了一位父亲倾其所有,艰辛的照顾患有孤独症儿子的故事。影片也希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孤独症这个群体,从而去关爱这些“星星的孩子”。这部被称为中国版《雨人》的影片,让孤独症逐渐走入了普通百姓关注的视野。

(三)活跃期:(2011年至今)

电影《海洋天堂》剧照

自《海洋天堂》上映后,关于此类影片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11年4月,大型公益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举行首映仪式,该记录片从医学、家庭、生活等多个角度对孤独症群体进行了审视。2012年5月,陈苗①陈苗:资深纪录片人,制片人和导演,曾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导演、纪录片课程的老师。制作过一系列长篇文艺类纪录片,她的电影作品具有流畅和多线索的叙事风格,以及现代和国际化的视角。导演了以孤独症为题材的影片《星星的孩子》,该片呼唤大家关爱弱势群体,并以此献给那些孤独症患者以及他们的父母,希望给所有孤独症的家人带来勇气和坚强。同时各大网站、媒体开始出现公益广告,如《love Life》,MV《星星的妈妈》等。这些影片都在力图改变人们对孤独症的固有看法和印象,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关注。

二、 中国内地孤独症儿童题材影像作品存在的问题

(一)叙事模式相对单一

“单亲家庭和残疾孩子”是中国影片的一个固有的模式,无一例外,孤独症这一弱势群体,在影像的发展上,也套用了此种模式。在人物设计上大多选择“身体健全的父亲和母亲以及有残疾的孩子”这一套路,有的为了增强影片的效果,多设计成苦情戏。《海洋天堂》则以一位即将离世的父亲和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来完成叙事。涉及到此种叙事模式的影片还有很多,无论是《启明星》还是《无声的河》,均采用单亲模式,构成这一弱势群体的叙事基调。可能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因为一个患有疾病的孩子的出现,欢乐从此不复存在。当然导演并不是凭空捏造,也是做了一定的社会调查和了解的。但大多数残疾人题材的影片都套用此种套路,就不得不让大众反思了。

(二)以“普通人”为叙事角度

很容易看出,目前我国关于孤独症题材的影片,那些弱势群体在影片中并不是主体,他们留给观众的往往只是一个弱小的形象、一个记忆。影片的主体往往是正常人,他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坚强的生活在痛苦与挣扎之中,最后安心地离去。几乎所有这类影片,都为健全人塑造了完美的形象,最终却忽视了影片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如果说影片表现的是孤独症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似乎真的有点牵强,倒不如说是一个普通人为了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如何打拼,艰难地生存下去的影片。现实中的孤独症儿童,有着良好的视力,可是却不愿意与人有任何的眼神交流;有语言沟通的能力,却很难与人沟通;有听力功能却总是自己一个人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如此的孤独,而影片着力表现得似乎并非是他们。

(三)虚构叙事与真实现状反差较大

无论影像呈现上如何美好,孤独症孩子的生存现状还是步履维艰,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虽然很多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但同时也掩盖了孤独症镜头背后的真实生活。《海洋天堂》的结局在观众看来很完美了,可是大福会永远在海洋馆工作下去吗?如果大福得了其他的疾病,或者病情严重了,那么大福以后的人生谁来帮助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症的孩子,远比影片所呈现的更为痛苦,影片还是很难表现真正的孤独症患者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有几个如《海洋天堂》中的大福一般幸运,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孤独无助,极力呐喊,却听不到一丝回答,也许只能够听见熟悉的、自己的回音。

三、 中国内地孤独症儿童题材影像的回归

影像要用一种上帝般的眼光温暖而客观地记录孤独症儿童的分分秒秒,以此来观察、呈现和体会孩子们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影像能直观地唤醒更多的个人和社会群体。生活的宽度和广度无限,而影像的时间和空间有量,现实生活中孤独症患者的状况远比影像作品的表现要复杂、严重、痛苦得多。

相对虚构剧情类影像作品对孤独症儿童表现的有限和刻画,寻找不同的角度,做出这一类题材的系列片可能更是一种影像的回归。花心血和精力白描般真实呈现一个个孤独症生命的真实生活也是电影记录本性的回归。

结语

结合国内外孤独症儿童研究的同类影片,此类题材创作应寻找本真,回归真实,同时也大胆的创新与实践。改变单一固定的叙事模式,挖掘影片的深度,真实呈现生活状态,为孤独症儿童而表达。

作品应该试图通过记录孤独症儿童每天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的变化,来引起大家对孤独症儿童更深入的认识。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科学的关注、关爱、保护孤独症的儿童。不歧视、不冷漠,愿意和孤独症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温暖。尽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健康阳光地成长;尽我们所能,为孩子及其家庭提供最大的支持;尽我们所能,向社会传递正向价值和力量。

猜你喜欢

天堂题材儿童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天堂湿地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天堂游
天堂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