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复习过程 提高复习效率——以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一节为例

2015-03-19曹传道

地理教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区域农业

曹传道

(安徽省岳西中学, 安徽 安庆 246600)

地理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地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地理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复习又并不是简单重复学过的内容,如何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率,避免高三复习的盲目性,笔者现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的内容,将本人的做法作简要介绍。

一、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是组织实施教学和应对高考的根本依据。教师只有真正领悟课程标准的思想精髓,才能体会到高考试题的特点,才能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容易产生偏离课程标准或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域农业发展”这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将该课程标准具体细化,得出以下重点的具体要求:①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②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③分析农业生产中所存在和产生的问题;④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分析教材,总结规律

课程标准中“区域农业发展”要求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是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为案例来诠释课程标准的。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域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域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教材的编排思路,又起到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接着教材从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两大方面来阐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地区农业的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在学生了解了基本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教材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从三大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深化对课程标准中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进行区域内差异的分析的理解。然后,教材通过介绍东北地区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来突出该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化区域)。最后教材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平原地区、草原地区和山区三个不同的区域来介绍)。

通过对典型案例“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学习,教师此时就要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指导下,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理论升华,即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案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要学会学习、分析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学完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就应该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即①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②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③分析农业生产中所存在和产生的问题;④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思路:①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是否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②自然条件首先要从当地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自然因素。其次考虑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有可行性,并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投入与产出比,分析农业区位选择是否恰当;③看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要素)对农业生产是否有利。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如何对某区域的农业生产进行布局或判断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分析思路可归纳如下:①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了解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进行农业合理布局的基础。如湿润、半湿润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②根据等高线的特征或其他信息判断该地的地形类型,进而判断农业生产的类型。如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③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劳动力、交通、市场等方面,从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和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统一。

区域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高强度的农业开发有关,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业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等土地退化现象,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此,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基本条件及现有基础,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付诸实施。一般答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③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④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⑤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性农业基地等。

三、精讲考题,深化认知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清晰地表达了突出新课改理念、立足基础知识、关注学科能力和素养等特点。试题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为突破口,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面对高三复习任务重、时间短的实际情况,精讲往年典型的高考试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高考试题的考查意图,总结答题方法和规律,培养实战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请看2013年山东高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左下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下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2)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该题紧扣新课标“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命题:以区域图和区域地貌景观图切入,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农业生产知识分析某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地形类型安排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能力。第(1)题考查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首先根据区域图中等高线标注、地貌景观图,结合文字材料“黄河贯穿,湖泊众多”,获取该区域地形的相关信息,从地形的角度将该区域分为山区、山麓地带、平原地区、河湖水域几部分;再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特点,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来推断各区域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贺兰山山上大部分海拔超过2000米,并且坡度较陡,适合发展林业,且布局该农业类型有利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山麓地带海拔较低,坡度较小,年降水量较少,草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黄河为其提供充足灌溉水源,适合发展种植业;东部河流湖泊适宜发展渔业。第(2)题“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依据”,实质上是分析发展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区位优势。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有其特殊的区位因素,可从自然条件(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水源、土壤、耕地面积等)、社会经济条件(质量、市场、种植历史、劳动力等)进行分析,抓住影响宁夏枸杞生产的主要优势因素作答,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生产优质枸杞,市场竞争力强,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规模生产等。

【答案】(1)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四、精选试题,锻炼能力

高三复习过程中,在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复习完之后,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收集、整理和提炼有关材料,建立对应的题库,多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复习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的内容后,可让学生完成下列题目。

【试题】1.下图是某区域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15年重庆卷)

⑴该区域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 D.资金雄厚

⑵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温室气体减少 B.森林覆盖率减少

C.入湖泥沙量降低 D.草原生产量降低

2.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在图中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2015年北京卷)

3.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13年安徽卷)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

4.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013年广东卷)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及分析】1.⑴ C ⑵ B。该题以农业区域分布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主干知识。⑴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树、蔬菜布局在城市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区位优势是临近市场,所以选C;⑵题根据区域定位可知。④区域位于加拿大东部,森林资源丰富,该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少;吸收温室气体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量增加,所以选B。

2.本题重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和农业的布局这些主干知识。从图中地理位置分析,甲地位于埃及北部,其农作物(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中海沿岸和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小麦等,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且日较差大;从水源角度分析,临近河流;地形为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乙地位于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所以农业(种植业)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小麦等,从地形条件看,位于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从气候分析,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从水源看,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

3.本题以陕北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考查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发展苹果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即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答案为:(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2)自然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4.本题主要考查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降水多,山地多,因此应防水土流失;经济持续:利用多种地形开展多样化种植,优化种植结构,农产品供应多样化;科技投入,品种改良,农产品优质化;推广专业化种植,提高劳动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社会持续:可带动就业(材料提示这里人口最多)。参考答案为: ①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 ②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 ③ 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 ④ 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五、题后反思,消除弱点

所谓题后反思,是指解答题目后,师生还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反思试题涉及知识点的内涵、外延及解题策略,从而汲取经验教训,巩固和扩大解题成果,提高解题效率,真正让学生“做一题、知一类、会一片”。学生在高考中存在的诸如“基础知识、地理概念、地理能力、文字表达、答题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说明学生平时复习对自己的薄弱点没有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反思和总结,从而在考试中老是重复出现相同的错误。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加强解题后的反思,针对问题,寻求对策,尤其是对于每考必失误的“弱点”知识,即常考常错、常考常混的知识,除加强相关课本知识的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进行定点训练,从而不断地消除弱点,以减少高考时不必要的失分。例如我在复习完“区域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考点时,让学生做上面提供的试题第3题的第⑴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老师对这一考点进行归纳总结(见文章第二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完成下面的试题: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012年全国大纲卷)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学生给出的答案大多为“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土地荒漠化;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等”,这样的答案失分很严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题与上面提供的试题第3题的第⑴题区别在哪里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区别在“指出”和“分析”上,因此答案差别很大。“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的答案应由两部分组成,即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又是怎样产生的,而学生只答了有哪些,没有回答是怎样产生的,所以失分很严重。所以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总结以及对复习策略的反思,可以加深对地理复习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复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从而增强复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区域农业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分割区域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