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达成地理三维目标的三级学生活动设计*

2015-03-19

地理教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读书教材

王 刚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夹河中学, 江苏 徐州 221150)

地理三维目标的达成,主要是学生通过阅读、记忆、理解、分辨、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弄清新旧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联系,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清晰的、有条理的、完整的、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培养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课堂教学的重心在于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笔者认为,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应该设计三种达成三维目标的学生活动:初级学生活动、中级学生活动和高级学生活动,其形式、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笔者以平时设计的学生地理活动为例,说明如何具体设计三级学生活动,以便有效达成地理三维目标。

一、三级学生活动设计

1.初级学生活动设计

初级学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以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为主,注重识记能力的培养。地理能力目标是建立在地理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即必须有学科基础知识的足够铺垫,学生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能力,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因此,初级学生活动一般面向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如术语或概念)。

初级学生活动的过程一般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再实施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初级学生活动必须紧扣教材基础知识,因为学生初期运用基础知识还离不开教材上的语句。这些活动隐含了或变相呈现了知识目标,适宜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实施。常见的初级学生活动形式有:

(1) 读书回答问题

将知识目标设计成系列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既明确了知识目标,又有了读书的动机。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在寻找答案、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理解了基础知识。

如针对“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知识目标,可以设计的读书问题是:(1)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主要特点是什么?(3)有什么有利与不利条件?学生阅读教材后,可以在教材上的文字里和地图上找出第(1)问的答案,第(2)和(3)问的答案需要据教材叙述进行总结概括。这些问题非常直接、简单,学生读书即可轻易解答;读书的问题就是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就是读书的问题。

(2) 读书填空

将教材叙述的重要概念、规律等原句整篇摘下来,印在学案上或写在黑板上,重要处留空白,学生看书后填写空白处的关键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细致的读书习惯,把握理解基础知识的关键性词句,加深对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记忆。它适用于新课教学。

比如笔者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设计的部分基础知识填空:

①太阳高度的含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___,称为___,简称太阳高度。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___,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③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____的存在, ___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____和___作有规律的变化。

学生在读书后完成上述三项填空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关键词,循序渐进地理解正午太阳高度最基本的概念和变化原因。

(3) 读书填写知识网络

与上述的“填空”活动不同,将整节或整堂课所要学习的全部基础知识设计成知识网络结构,其中重要处留空,待学生读书后填写重要词句。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培养了总结概括能力,加深对地理重要名词的记忆,属于效率较高的学生活动设计。它适用于新课和复习课教学。

比如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有关“城市化”的新课教学,其基础知识网络结构设计如下:

学生在读书后填写上述结构,然后迅速进入探究问题的教学环节,教学效率较高。

当然,由于学生初学基础知识,为降低填写的难度,可以将所要填写的语句尽量靠拢教材原句,少用概括性较强的术语。

(4) 关键词联想法

教师给出几个关键词或术语,学生可根据所学内容,通过想象,连成包含关键词在内的一句或几句话,清晰表达出某种地理概念、原理、成因等。这需要学生熟背教材上基础知识并进行初步理解后,方能将教材语言随机组合和变相表述。

(5) 编成诗歌

诗歌简单易记,学生较能接受。如2012年江苏某位特级教师在所开省级公开课“黄河的治理”中,将黄河概况(发源地、长度、分段、流经省区、注入海洋)和上中下游的治理措施分别编成诗歌,要求学生当堂朗读几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基本上掌握了黄河的概况。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诗歌,学生对此印象更深。它适用于新课和复习课教学。

(6) 个人角色表演

如要求学生扮演天气播报员来一次“现场直播”,将描述当天天气特点的句子有声有色有动地表述出来。通过模仿表演活动,可以有效地记住某些重要的知识原句和概念。

总的来说,上述前三项最常用。其他如默写、朗读、填图、填表、作笔记、指图、记忆比赛、拼图游戏、猜谜语、读地名竞赛、学生互查背诵情况等属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巩固和落实在图上的活动,也为初级学生活动。

2.中级学生活动设计

以设计自主探究性活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面向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学生在运用知识时,不能死搬或使用原来知识外在的“包装”(教材原句),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使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述和概括总结,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化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中。它是对地理双基的一种升华行为,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地理情感和学习态度。

现举出如下几种中级学生活动形式:

(1) 总结概括

主要有两种总结概括性的学生活动设计:

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后,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成因、特点等,然后教师改变教材叙述知识所用的词句,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出来,并逐渐纳入到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

如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上没有明确、完整地叙述自然带的概念、分布规律和成因,学生读后,教师可以要求其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②比较法。常用的是列表比较法。即找出教材中不同的概念、规律、原理、原因等,比较其异同点。叙述所用的语句可以是教材原句,但需要学生进行关联组合、搭配。

如列表比较人口增长四个阶段的特点,包括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和影响等。可以先列出表格各个项目,由学生读书后,据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填出表1中具体内容。

表1 人口增长四个阶段的特点比较

(2) 举例说明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根据教材上的实例,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再举出其他的实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它包括气候、水源、土壤、市场、劳力、政策等。在学生读完教材后,可请学生分别举出身边的、家乡的实例来说明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学生另外举出新例一般较难,教师可以预先分别给出实例,学生可照此模仿。

(3) 设计对联

如上文提到的省级公开课中,执教人将黄河流经的省区编成上下联,引领学生朗读几遍,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然后展示横批“第二长河”,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为何不能说‘第二大河’?”再由学生来设计符合黄河特点的其他“横批”。学生只有理解有关黄河的基本概况后,才能完成这些任务。

(4) 写地理小论文

如参考教材有关热岛效应的原理,搜集相关资料,从其产生原因、带来的影响和缓解措施等方面写出一篇小论文。它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和组织地理语言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

自主完成检测作业、能主动向老师质疑和提出问题等也属于自主探究活动,即中级学生活动。

3.高级学生活动设计

以上初级和中级学生活动,主要属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而高级学生活动,则以设计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它注重知识应用和能力探究,可以面向优秀学生,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将能力渗透进掌握基础知识的活动中,达到灵活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的三向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阅读理解能力、读图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诸多地理能力,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

现举出如下几种高级学生活动形式:

(1) 设计合作探究性活动

设计合作探究性问题,把基础知识作为探究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如江苏省一位特级教师在2012年3月的全省公开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设计的问题是:从“因素”到“条件”,语义有无变化?如有,举例说明其不同。然后在课件上展示教材上相关基础知识,判断其属于“因素”还是“条件”。这就不得不启发学生们对显示在课件上的教材基础知识仔细阅读,透彻理解,深入思考。这种设计属于新颖的读书自学方式,无形之中既增加了学生阅读和理解基础知识的兴趣,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2) 设计辩论活动

一位名师在上完省级公开课后谈了教学设计过程。他说,在设计有关工业区位因素的学生活动时,觉得将工业区位因素逐一叙述出来,太平淡,学生没有印象。如果设计成引导学生读书的问题,学生先读书再回答,所费时间太长,无创新性。最后经过多次尝试,他把它设计成辩论活动:

分组辩论:

正方:工厂合理的区位条件。

反方:工厂不合理的区位条件。

提示:从资源和能源是否丰富、地价高低、劳动力贫富和廉贵、政策宽严、环境优劣、科技是否发达、市场是否广阔、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说明。

上述辩论活动既不需要学生看书,又能联系学生经验,且引出了工业区位因素,加深对其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进行了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可谓知识、能力、情感三向发展,效果非常好。

(3) 分组游戏竞赛活动

比如,如果你从家乡到美国纽约,可能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并说出各方式的先后组合的合理方法。分组合作,看谁说得多,说得合情合理。这需要联系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布和优缺点等内容来设计线路。

再如,一位老师在“长江”教学的课堂上,设计了“探寻长江”的三步游戏活动。第一步,人造长江活动:两位学生摆出“V”和“W”字造型;第二步,定位长江活动:在“人造长江”(两位学生身体)相应位置上分别贴上印有“唐古拉山”、“三峡”、“宜昌”、“湖口”、“东海”的不干胶纸片;第三步,长江漂流活动:在“人造长江”相应位置上分别贴上印有南北岸各支流名称的不干胶小纸片。活动一开始,学生便蜂拥而上,那种热烈的气氛,令学生们难忘。

(4) 演示操作

如学生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进行热力环流实验,测量校园路上和附近草坪上气温的变化和差异,来分别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热力环流原理、热岛效应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5) 写调查报告

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地理教材叙述的格式,写一篇类似教材案例或类似教材某节内容的总结调查报告。如模仿教材上工业区案例的写作手法和内容,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经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后,撰写一篇有关本地区工业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措施的调查报告,要求图文并茂。如此,有关教材案例不需专门安排一节课来教学,只需要学生交一篇这样的报告即可。学生必须首先深入阅读、熟悉和理解教材案例,再实施合作调查探究活动,最后再撰写、讨论、修改报告。它重在培养地理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三级学生活动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级学生活动设计的目标、面向的学生、培养的能力等有所不同,但各项是逐级提高的。具体关系见表2。

表2 三级学生活动间的关系

在任何一种学生活动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可以相互渗透,同步达成。

笔者有幸参与了本校课改教学模式的制订过程,将该教学模式命名为“二三五”模式,其中的“三”就是笔者提出的三级学生活动,并在全区直管学校领导大会上作了推广介绍。

三、三级学生活动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

每一级学生活动形式上要多样化。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一地理知识点和能力,可以设计阅读教材、书写关键词、读图说明等多种初级学生活动形式,以此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和参与热情。

2.层级性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围绕某一个地理基础知识点和某一项地理基本技能一般设计三级学生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读书填写关键词”,为初级学生活动;第二个活动是“列表总结比较”,为中级学生活动;第三个活动是“读图分析”,即在相关图示上落实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为高级学生活动。一个图示活动题也可以包含三级学生活动:指图、填图、识图和记图一般属于初级学生活动;绘图需要创造性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属中级学生活动;读图综合分析有一定的地理思维,属于高级学生活动。中初级学生活动可以由中下等生唱主角,高级学生活动主要由优等生来主导。

3.融合性

三级学生活动的界线有时较清晰,有时分得不清楚。在具体设计时,三级学生活动可以适当兼顾,相互融合,但活动顺序往往是初级在前,中级和高级在后。如要求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看似属于高级学生活动,但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条件,此为初级学生活动;将条件落实在统计图和区域图上,属于中级学生活动;总结和分析此类问题的思路,则属于高级学生活动。

本文之所以提出三级学生活动理念,并加以区别,是为了探求设计学生活动的方法,明确设计每一级学生活动的意图和目标,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

4.基础性

无论设计何种形式、何种层级的学生活动,都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以达成基本的三维目标要求为最终目的。

5.分解性和递进性

将大的活动题分解成更小、更具体的活动形式,使之更具有操作性。比如“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活动要求,这一个活动题范畴较大,实际属于高级学生活动。笔者将其分解成三个较具体的知识目标和相应的能力活动要求:

(1) 识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要求是:阅读、记忆、默写教材上的关键语句。

(2)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要求是:读懂教材上所举的实例,并落实在图上。

(3) 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要求是:在洋流分布图上找出形成渔场的其他区域和受沿岸洋流影响的气候区,并分别说明理由;分析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

上述三个具体的活动题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学生活动,能力有递进性。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读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清律的基础知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掌握基础知识
我们一起读书吧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