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5-03-19陈海峰王学卿
陈海峰,王学卿
陈海峰/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江苏连云港222006);王学卿/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江苏连云港222006)。
在高职校企融合前提下,“双线并行”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为双主体双线并行人才培养机制。“双线并行”机制以适应行业企业不同人才层次需求为目标,全方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着重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技术更新、升级换代)为引导主体,学校为培养与服务主体。“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现行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一、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培养目标的内涵理解不统一。高职院校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重点培养其岗位操作技能的职业技能观;一是应对行业企业高、低速发展及优化淘汰式用人的现象,重点让学生掌握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应对岗位变换和职业变更的核心技能观。两种观点培养出的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前者岗位技能单一,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后者岗位技能不强,受个体利益驱动,在企业中的稳定性、忠诚度不够。而企业根据自身(规模)情况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表现出不置可否的态度,在学校聘请、企业派出的兼职教师工作中体现比较突出,教什么、到什么程度、有用否、实际意义有多大等问题,会困扰企业及兼职教师对教学培养内容、实际培养效益产生怀疑。另外,兼职教师在企业往往是技术骨干,平时任务重时间少,目标不明确的任务是其最不愿接受的,所以存在兼职教师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
2.人才层次培养需求的错位。在本课题调研过程中,信息类企业就其规模而言,90%是中小规模企业,信息高新技术型企业缺乏的是技术研发人才,中小企业最缺乏的是熟悉技术技能运用的管理、营销人才,绝大部分企业都强调他们缺乏的是能做、能管、能销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认为高层次人才是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低层次人才通过社会招聘可以得到,随着企业发展和技术资源积累,企业最不缺的就是中间层次的人才,而学校为企业培养的就是中间层次偏低人才,企业招收学生的主要条件就是服从调遣,其他因素都可以忽略,这与高职院校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目标是错位的。
3.人才培养的成本缺失。在高职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中,企业主要承担两个方面任务:一是参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定位和建设,派遣兼职教师;二是安排学生实习。这就需要一定的培养成本支出,而企业用人往往着眼于马上产生经济效益,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期绩效是许多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培养与储备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在信息类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1]。企业认为,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为己所用,支出的培养成本就会损失,得不到回报。这样就出现一种企业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又不愿意承担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本的现象。
4.实践性培养环节执行质量不高。企业由于自身的生产任务及效益等因素,在执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不到位,常会出现没有指定师傅、没有实习方案、学生没动手机会或长时间机械重复简单工作等情况,其结果就是实习学生大量流失。在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企业不太愿意在无效益情况下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校安排的实习和实践环节,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行安排见缝插针,这就给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带来困扰。同时,由于企业没有与学校对接过渡的教育教学方法及管理、激励机制,学生在企业中学习与学校有脱节的情况,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突出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应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可见,协调好行业企业需求和学校供给之间的关系必须依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政府应及时准确公布和通报人才的需求信息,通过对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引导,激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切实应对行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情况,切实把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因素,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有效指导高职的人才培养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重点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使人才培养方案既具有市场应对性,又具有积淀优化性,在政府驱动、校企积极融合的平台上,构建“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运行监理委员会,使政府、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运行过程,充分发挥政府指向、校企合作“双线并行”培养优势,培养职业素质健全、创业就业方向明确、技术应用熟练、岗位技能过硬的学生,使学生逐步具备岗位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线并行”机制就是指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技能素质培养一条线、企业岗位技术技能素质培养一条线,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系统化技术培养优势、企业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优势,双线并行且交互,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培养模式。
2.政府在“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导作用
(1)根据信息类企业技术更新快、岗位需求多元性延伸迅速、人才层次衍生细化的特点,与相关行业企业逐步规范信息类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用人标准,确立企业可借鉴的待遇层次等级,规范信息类企业的劳动用人制度。
(2)结合信息类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及岗位技术需求更新快的现状,及时公布专业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规范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用人资质及流程,引导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出台校企合作双赢的支持保障性政策,避免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浪费,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人力资源应用的监督机制。预期形成在行业产业发展中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应用与储备更新的良性循环机制。
(3)逐步引导企业树立符合信息类行业产业发展、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用人理念,依据信息类企业的发展规模,建立信息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个性化区分机制,引导校企合作的定向定岗培养机制,切实让企业在用人中找效益、找创新、找发展,同时让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对应就业岗位。
(4)结合互联网产业经济的需求,各级政府通过财力、物力支持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办学内容,切实为校企合作提供资源和平台,将校企合作引向深入,回馈推进行业产业的发展。
3.企业在“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引导机制。
(1)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学校专业设置一方面参考政府行业规划及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就是对一定经济区域内相关企业发展及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其中对成熟规模企业(校企合作对象)的人才需求趋势及专业岗位技术技能需求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点。通过政府牵线推动,明确合作对象、融合内容、利益共同点,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思路,就可以引导高职信息类专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岗位实践性技术技能培养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信息类专业群中专业岗位需求在不断进行多元化衍变递进,鉴于学校的实际应变条件,相关专业岗位新技术应用、技能的训练必须在合作企业完成,这就突显了企业岗位实践性技术技能培养主体的重要性。同时培养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校师资的专业水平,与学校的系统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互为补充。
(3)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引导。在政府推动的基础上,只有深度的校企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让企业的付出得到了人力资源、生产效益的回报,这在国外的一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这是企业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因素[2]。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使相关企业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高职校企融合平台恰好是培养学生、在职员工、社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渠道,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行业竞争力。按照国家、政府对高职的办学要求、目标,校企合作中学校的动力因素就不言而喻了。
4.学校在“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构建“双线并行”机制下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学校培养与服务的主体作用,是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多赢”局面的基础。
(1)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学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运行计划,准备必需的设施、设备等。将培养方案提交校信息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专家、学校三方组成),就专业方向、执行步骤、条件保障、教学内容、质量监控等环节论证通过。培养过程中,定期召开专业教学运行监理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方组成)工作会议,及时反馈人才培养情况及问题,及时监督、调整培养工作。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办公室,双方指定负责人,学校与合作企业就已预见性培养工作做好准备。如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的合作,在校企融合平台上完成六个学期的交替培养互动,双方专家感受深刻,学生受益颇多,就业率百分之百,较好诠释了“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教育教学管理。校企融合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双机制,包括双管理机构、双班主任、双实训师傅、双毕业设计指导导师、双管理手段 (现场与网络管理)等,全程管理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等,为学生提供校内外专业教学、技术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及生活的无障碍衔接。做好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管理,为优化培养手段、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依据。
(3)服务保障。校企融合服务保障机制应贯穿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整个过程,建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管理、学生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制度[3];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全校内图书资料、生活环境建设等教学设施,确保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准职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三、“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解决高职校企融合的运行机制实施难的问题。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切实的需求,是校企深度融合、精心培育的结果。而高职校企融合运行难也是现实问题,究其原因表面上是效益获取不足,实质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利益结合点——既定培养目标没有完全实现,而要实现完整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合作培养。“双线并行”机制下的高职校企融合平台是政府、企业、学校从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角度进行构建,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培养优势,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将学生(企业员工)看成服务主体,双线并行全程交替培养,互为补充,确保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这就探索了一条校企融合高效运行的途径。
2.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层次性培养。为全面服务社会,适应市场需求,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高职教育培养对象应有层次、针对性,既要有培养某一技术操作领域的实践 “能手—技师—专家”的梯度,也要有培养某一技术应用领域的“技术员—工程师”的层次;既要培养可跨领域的通用核心技能,也要培养某一职业领域技术技能较全面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充分利用“双线并行”机制下校企融合平台资源,合理设置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岗位技术技能、个性化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培养环节。这是校企业融合实现共同利益的基本点,也是高职教育意义所在,企业获得创新能力的基石,行业进步的动力基础。
3.探索和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人才个性化专业能力,优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让专业领域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到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也要让其他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找到自己喜欢位置,甚至是跨行业的技术相关领域或独立创业。
“双线并行”机制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调动了政府参与的积极性、企业学校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的主动性,为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创造了条件。政府的推动与支持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企业引导主体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学校培养和服务主体发挥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人力资源的调节作用。本课题探索研究了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对完善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内涵具有借鉴作用。
[1]周春芬.对高职院校岗位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6-19.
[2]韩学军.发达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2009,(1):206-208.
[3]郑卫东.校企共建课程平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4]张荣娟.“三为一体”“三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