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涵施工与养护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2015-03-19吴亚娟
吴亚娟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但目前的桥涵课程课堂教学,依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就是需要改革,变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1]。
一、《桥涵施工与养护技术》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桥涵施工与养护技术》是五年制高职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公路工程施工与养护专业在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课程内容包括桥梁下部结构施工、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的施工、拱桥及大跨径桥梁施工、桥面系施工、涵洞施工以及桥涵的养护知识[2]。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桥梁施工和养护维修有较深的了解,达到高级养护工的水平,课程目的在于培养“能施工、会管理、素质高”桥涵施工一线的技能人才;也是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取得相关行业资格证书(例如二建证书)相应的保证。
课程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桥梁型式的基本结构及基本施工工艺;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程中遇到问题,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工程实践,特别是在一些桥梁施工中容易出现的事故能够做到有预见,懂得处理的方法;素质目标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宗旨,职业院校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为本,课程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情感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正面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为就业打下良好的情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准确地诊断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了解之上的教学,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产生“增量”。教师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应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分析。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教学设计真正具有针对性。
本课程以《公路概论》《工程识图》《测量基础》《道路工程CAD》《桥梁工程》《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测量能力、计算分析能力。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进行了充分的知识积累,打下了基础。后续课程有《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等课程,这两门课程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更高层面的回顾和深化。
高职学生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技工院校,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磨炼,在自控能力方面比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容易分心,爱玩手机游戏;本门课程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涉及一些计算时候不够吸引人,部分学生底子差,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讲解计算分析的时候听不懂,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大部分的学生肯动脑,爱动手,这是他们很突出的一个优点,而且知道自己面临毕业,对未来工作很上心,谈到跟工作相关的问题时,比如老师讲一些工程实例进行案例分析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听得很认真,师生互动,课堂氛围都很好。
三、教法改革
教的方式的转变,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过去的《桥涵施工与养护技术》课程是纯粹的理论课,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讲教材,学生在下面只听不动手,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改变学生从被逼着学到自己主动学。
教法改革第一步是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施工录像、施工图片、FLASH 动画等等,保证每一堂课实现“图、文、声、像、动画”并茂,力求实现施工现场和课堂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结合视频、挂图等理解,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进一步,但缺点是学生没有实际动手参与,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一部分作用,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效果比较好,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则效果有限。
教法改革第二步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采取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工程的工作项目为驱动,学生边动手边学习,从老师提问学生转换成学生问老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课堂的主持人,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设计学生学习任务工作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训练学生职业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
具体学习时可以把整个项目划分多个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解决各单项任务来提高技能和掌握知识。而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被划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师安排,合作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任务,因此学习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精神。
教法改革第三步是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将教学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对接,以工作情景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扮演工程技术人员,按照真实的工艺流程,体验从接受任务到出报告的各个环节。
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制作了包括“学习情境设计表”“学习情境实施计划”和“学生学习任务工作单”等成套的“教”和“学”的资料,方便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另外,本课程开发了课程网站,网站上有包括多媒体课件、教案、教学视频、图片、课程标准、习题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结合行业和工程实际,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桥涵施工与养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知识、技能、态度培养为本位,以“工作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统一为原则,将“桥涵施工与养护”理论教学、实践实习教学融入相应情境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实用能力、实操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做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无须再次培训。
在教学安排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同时,将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校外(企业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相结合,让学生熟悉职业环节和职业中的真实工作活动,通过工学结合的锻炼,职业能力得到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能够做到具备一定的现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四、课后评价
本课程采用分模块、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采用 “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两个独立部分。实践考核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考核成绩为各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技能、态度两方面考核,考核主要依据提交的报告、作业、平时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实操、答辩等。理论考核在课程结束后集中考核,统一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
[1]石晶著.优化语文作业,培养主动学习的高素质人才[J].语文周刊,2011,11.
[2]夏春梅.桥涵施工与养护技术课程标准.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