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服务审美研究论纲

2015-03-19刘丽斌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美感馆员图书馆

□ 刘丽斌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图书馆事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图书馆服务,而图书馆服务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大审美经济悄然崛起。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在大审美经济时代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意识影响下的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必然提高,除满足其对知识、信息及相关文化活动需求外,更希望同时经历审美体验,获得美感。研究图书馆服务审美,了解图书馆用户的审美需求和图书馆员的审美素养,明晰图书馆服务的审美意味,从而对图书馆服务进行审美改造,不仅可以完善图书馆服务活动,追求一种超凡的理想服务效果和完美服务境界,而且能够提升图书馆形象与社会地位,使用户与图书馆的联系进一步强化。2002年,研究大审美经济的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表明了国际学术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发展趋势的高度重视。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研究图书馆服务中的审美问题,改进图书馆服务以适应大审美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二、美与审美概念的界定

(一)“美”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我们在平常使用“美”的概念往往是指这种狭义的“美”,如“潘安是一位美男子”,“桂林的山水很美”。以往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一般都以狭义“美”的概念来界定图书馆审美的研究范围,如图书馆美的存在形式包括图书馆的建筑与环境美,图书馆员的心灵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等等。而广义的“美”的概念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1]。

(二)“审美”这一活动是美与美感的统一。美是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而美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以图书馆服务审美活动来说,图书馆服务是审美对象,图书馆用户是主要的审美主体;图书馆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活动的实施者,既是审美对象的一部分,又是次要的审美主体。纵览现有的图书馆服务审美研究,都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开展研究,而忽视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

因此,无论从“美”的概念看还是从“审美”的概念看,我们在图书馆服务审美方面,都应该扩大现有的研究范围。

三、图书馆服务审美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图书馆用户与图书馆服务审美的相关研究。图书馆用户是图书馆服务的接受对象,因此,图书馆用户就是服务美感的直接感受者,是服务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研究图书馆服务审美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图书馆服务,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佳的服务感受。所以,作为图书馆服务审美的最终评判者,图书馆用户必须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用户的审美趣味、审美素养、对目前图书馆服务的审美态度和审美需求,以期准确地寻找图书馆服务审美改造的方向与目标。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1]。审美趣味不同的人,在表面上相同的审美活动中,例如同样在读余秋雨一篇散文,同样在看齐白石的一幅画,他们所体验到的美是不同的。审美素养是对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意蕴的感受能力,是包括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领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1]。审美素养可以通过美育来培养和提高。审美态度就是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1]。因此,对图书馆用户审美情况的掌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调研用户对美的认识、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用户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用户的艺术素养和日常生活审美素养等。同时,调研用户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同时,对图书馆服务环境、服务过程、服务产品、服务工具与技术、图书馆馆员是否采取一种审美态度,是否有审美体验及审美体验如何,是否有审美需求以及具体需求内容。由于用户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人生阅历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用户群体,必然存在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因此,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研究用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共性与个性,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提供富于美感的服务。

(二)图书馆馆员与图书馆服务审美的相关研究。图书馆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审美活动的自我鉴赏和自我评判者,其审美素养与对图书馆服务的审美自觉性是图书馆服务是否具有美感的关键。图书馆馆员的审美素养和对图书馆服务的审美自觉性越高,图书馆馆员创造的服务活动越具有美感。同样,对于图书馆馆员审美情况的掌握,可以调研图书馆馆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素养和日常生活审美素养;对图书馆服务审美的认知;对加强自身审美教育的认识;是否在图书馆服务中自觉地或主动地表现美、创造美。

(三)图书馆服务的审美发现。在图书馆用户与图书馆馆员对图书馆服务审美认知基础上,从美学视角寻找图书馆服务的审美意味,即发现图书馆服务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细节与表现形式。根据图书馆服务的组成要素划分,可以从服务主体、服务环境、服务过程、服务产品、服务工具与技术五个方面研究图书馆服务审美的表现形式和细节。服务主体是指图书馆馆员,服务主体美包括图书馆馆员的形象美、表情美、仪态美、语言美、心灵美。形象美指容貌整洁、服饰统一等;表情美以微笑为主;仪态美指一举一动所体现的优雅与庄重;语言美通过语言措辞、语气语态综合表现出来;心灵美是通过关心关爱他人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美感。服务环境美指对建筑空间、室外环境、室内装饰、配套设施等进行设计与布置所体现的美感。服务过程美主要体现在馆员的服务行为中,透过馆员细致的工作、严谨的作风、亲切的态度、端庄的举止传递馆员对读者的尊重。服务产品美指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产品除实用之外具有的美感,如图书干净整洁、电子文档排版精美、书架排列有序等等。服务工具与技术美主要指利用先进工具与技术向读者展示的技术美或功能美。

(四)图书馆服务的审美改造。图书馆服务的审美改造是使图书馆服务与服务中的审美活动达到内在的高度直接统一,从而使读者能够在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价值。图书馆服务的审美改造具体包括下面三条措施:

1.确立审美改造原则与内容。根据图书馆服务审美发现的五方面,提出图书馆服务审美改造的整体原则以及服务主体、服务环境、服务过程、服务产品、服务工具与技术的具体改造原则,并应结合实际案例剖析改造内容,改造原则与内容要围绕图书馆用户体验美进行设计。

2.加强图书馆馆员的美育。由于作为服务主体的馆员在图书馆服务中起到关键作用,审美素养高的馆员能够在图书馆服务中自觉地创造美,所以在审美改造中对馆员审美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图书馆管理者应在对馆员的继续教育中加强美育的比重,图书馆馆员自身也应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欣赏音乐等方式自觉接受美育的潜移默化。

3.协调图书馆馆员与用户的审美趣味。图书馆馆员和用户是图书馆服务中两个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因素,馆员和用户可能存在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情感沟通等等手段协调两者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取向,创造和谐的图书馆服务过程。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柯平.当代图书馆服务艺术[J].图书情报研究,2011,4:9~20

猜你喜欢

美感馆员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