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人生”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

2015-03-19刘晓凤

关键词:理想信念美丽价值观

兰 刚, 刘晓凤, 曾 豪

(1.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 永川402160; 2.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 厦门361021)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新目标,倡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到日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之中。近段时间以来,学界不少学者对于“美丽中国”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部分学者将“美丽”置于生态文明之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部分学者则将“美丽”的涵义进行了拓展,融入了“和谐”、“公平”等意旨,给予“美丽中国”更深层的涵义。但归根到底,笔者认为,“美丽中国”的核心是人的“美丽”,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美丽”,没有“现实的个人”的“美丽”,显然是不会有内涵深蕴的“美丽中国”。

大学生群体作为时代的精英,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在“美丽中国”的意蕴下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决定着大学生“美丽人生”得以实现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美丽人生”教育,人是关键,观念是根本。“美丽人生”教育蕴含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信念教育、自然观教育等众多方面,综合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观、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理论成果,并作为其理论指导[1]。“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培养大学生们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科学的自然观念、深刻的人生目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理想,树立当代中国大学生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热爱自然、有所担当的崭新形象。

一、“美丽人生”育成体系的价值诉求

进行“美丽人生”育成体系研究,人是关键,观念是根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行着深刻的转型, 当代中国人在享受开放后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价值观念转变的种种阵痛。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在新时代出生和成长的宠儿, 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某些不好的价值观念的影响,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宿舍杀人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事件以及2013年4月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事件, 一起起的大学生恶性杀人事件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天之骄子”一次又一次的残暴行为让社会惋惜的同时, 也让人们开始反思知识教育背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当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如何让“美丽人生”的观念进驻大学生的头脑, 让大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美好的人生价值、崇高的人生理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共同的思考。当代大学生“美丽人生”育成体系的研究,是以“美丽中国”的理念为导向,以“美丽人生”为价值旨归,以当代大学生为育成对象,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载体,有着较为深刻的价值诉求。

首先,“美丽人生”是当今时代的选择,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诠释了“中国梦”的具体含义。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离不开中华民族每一份子的努力。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肩负的使命更加任重而道远。而“美丽人生”育成体系所内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凝聚大学生们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的拼搏精神,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美丽人生”的引导教育,是新时期我党进行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此项工作的成功与否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次,“美丽人生”是社会公德回归的需求,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社会公德, 所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社会舆论的焦点聚焦到了道德缺失上, 小悦悦事件、彭宇案、河南大学生李凯强案和老人摔倒时路人的种种冷漠一次次地拷问当今社会公德良知的同时,也深深地荼毒着青年学子。这些事件过后,网上开始流行着一些国内高校学子以“校长名义”发起的搀扶摔倒老人的倡议, 并以学校各学科最厉害老师的能力为担保, 以期能消除大学生们担心被冤枉的后顾之忧。这种行为是对“善”的行为的一种保证, 然而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公德现状的一种无奈。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有社会公德的回归,需要人的“美丽”,而“美丽人生”所蕴含的“美丽”的公德心正是治愈社会现状的良药, 有利于良性社会道德规则的回归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再次,“美丽人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发展的深刻把握, 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3]。唯物史观明确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现实的人”的意识是否“美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能。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好坏、“发展”的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群体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的良性发展,自然是离不开“美丽人生”作为其精神上的支撑。对大学生进行“美丽人生”的引导教育,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支撑着大学生的良性社会行为, 是大学生发展自身的前提,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

二、“美丽人生”育成体系的价值目标

“美丽人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也是一种价值观念;既蕴含着现实生活的过程,也包含了对某段人生历程的价值判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美丽人生”教育,就是为了大学生自身的“美丽”、社会的“美丽”和自然的“美丽”,让“美丽人生”的观念进驻大学生的头脑,从而进入社会的“头脑”。然而,“美丽”又何以可能呢? 这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工程的庞大复杂而放弃对于“美丽”的追求。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先从“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自然观教育做起, 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率先在观念上实现“美丽”,才能实现在社会行为中“美丽”,也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方式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是大学生实现“美丽人生”的基础,也是我们当前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形态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但也可能形成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价值观。这当中既有青春向上、充满激情的正能量, 同时也存在自私自利、消极人生的负面例子,这就不利于青年学生身心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4]。为此,当前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青年学生中形成正确的“三观”。正确的“三观”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是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价值规范,同时也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条件。

其次,在大学生中树立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实现大学生“美丽人生”的有利条件,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反映。在大学校园中,我们看到了满怀理想、斗志昂扬的一代,但也呈现出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的局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毫无斗志、不思进取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进行“美丽人生”教育研究中,最根本的是要进行观念的改变,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观念、改造着主观世界。理想信念是对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在价值观念中处于重要地位。远大的理想是大学生行动的方向指南,坚定的信念则是大学生行动的精神力量。因此,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强化大学生精神力量的重要武器; 理想信念的形成是规范大学生群体行为方式的有力保障;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目标的重要条件。

最后,树立自然观思想,它是实现大学生“美丽人生”的物质保障。自然界是人类一切物质和文化的源泉。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的吃、穿、住、用、行都离不开自然界。另一方面,自然界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的食粮,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阳光、水等都是人类进行享用和消化吸收的精神粮食, 而且神奇的大自然还为大学生创造了各种奇观、美景,培养了大学生的审美观,陶冶着大学生的精神。然而,现实社会中不尊重自然, 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例屡见不鲜。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含有汞的工业废水肆意排放, 不仅造成了部分海洋的“死亡”,还造成了千余人中毒身亡;又如20世纪80年代瑞士剧毒污染造成莱茵河“死亡”20年。现如今,臭氧层遭破坏、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都在警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提示我们要保护自然、关爱自然。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表明我们党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这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必然途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 更应该树立自然观思想,理解自然环境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全面贯彻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三、“美丽人生”育成体系的实现途径

首先,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三观”教育。在“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该从大学生“人生如何美丽”的行动实践出发,使之与“中国美丽”对接,应做到: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三观”教育导向,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自我人生的美丽与社会美丽的一致性,由个体行为上升到国家行为;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个体发展,由自我个体展现与提升过渡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美丽的远大理想,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共同奋斗;第三,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有利于大学生们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四,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为标志的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熏陶着大学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以国家发展才能有个体的发展为己任,从而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第五,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是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 正确地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

其次,以“中国梦”为指导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她的内涵不仅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还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把“中国梦”作为指导思想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进行观念教育。部分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树立与社会主流观念相一致的理想信念;第二,用集体主义来树立理想信念。集体主义就是要以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和谐为首要目标,只有先实现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才能实现个人的“成才梦”,国家的富强为个人成才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5];第三,用实践活动来强化理想信念。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逐渐步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理想,没有理想信念就会是一盘散沙。同样,大学生也应加强社会实践,如参加青年志愿者去看望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关心山区留守儿童等,通过观看、学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来激发为祖国、为人民的崇高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抱负。

最后,以“美丽中国”为指导理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然观教育。“美丽中国”作为十八大的一个新名词,被赋予了众多寓意,但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重视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对他们进行自然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认真学习马恩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形成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人生观和生态价值观;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感受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增强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还要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自然之美, 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自主学习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三,了解自然之危,以观看新闻、上网查阅等方式真实地了解当前环境的现状, 增强保护环境的时间紧迫感和责任感;第四,多组织一些保护自然环境的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捡拾垃圾、宣传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自然观[6]。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人民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EB/OL].(2001-10-24)[2013-07-28].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1024/589496.html.

[3] 王金福.对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再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6(5):4-9.

[4] 张励仁.大学生“三观”教育系统建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18-20.

[5] 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60.

[6] 刘建伟,郭桂平.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21-23.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美丽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