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羲文化内涵一说

2015-03-19刘宝才

关键词:伏羲女娲八卦

刘宝才

顾颉刚先生说,伏羲是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回溯古代社会,因而从理性上推演出来的一个古代社会的渔猎阶段。(见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我膺服这个观点。它把伏羲问题作为文化看待,这应该是我们现在研究伏羲问题的前提。宗璞先生概括他父亲冯友兰先生的见解说,文化本来就是一种有选择的积累,必须在楼层上建造。如果不分朽木、良材,就建不起辉煌的殿堂。如果否定传统,否认根基和由来,岂非要重回蛮荒时代?(见宗璞《冯友兰集》序)我也赞同这个见解。“有选择的积累”是个很好的表述,它是一种文化观点,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研究文化要重视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否定传统,不能忽视根基和由来。同时要向前走,对已有的材料有选择取舍,把选取的材料加在一起给以概括,发展已有的成果。就伏羲文化讲,因为它是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回溯古代社会,因而从理性上推演出来的,必然有合乎史前社会实际的内容, 也必然有猜测不准不合乎史前社会实际的成分。伏羲文化的材料,是汉代前后好多个世纪里陆续形成的,记录于不同古籍,有些材料互不契合在所难免。较后的撰著要写相对完整的伏羲氏传记,必然对说法不同的材料加以取舍。《帝王世纪》和《三皇本纪》先后做过这样的工作。现代人的理性,尤其是人类学、考古学的成就,对史前社会的认识大大提高了。我们现在讲伏羲文化,无论如何不可能一概照旧。“有选择的积累”, 应该是我们研究伏羲问题的另一个前提。当然,主张选择不等于主张只能有一种选择。伏羲文化的传统材料涉及面广,可以分领域、分学科、分层次研究,对材料的取舍可以多样化,不同结论可以切磋可以并存。从伏羲文化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价值着眼,联系史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本文认为伏羲文化的内涵主要是发明网罟、始制婚姻、始画八卦,聊备一说。

伏羲氏发明网罟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说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后代文献无异议。魏晋之际谯周《古史考》说: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有的古书没有直接说,实际上也肯定伏羲氏发明网罟。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伏羲氏“取牺牲以供庖厨”。唐代司马贞《三皇本纪》说:“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这两处记载文字着眼于祭祀, 说的是驯养兽类用作祭品的事情, 没有必要涉及驯养的牺牲是用什么工具猎取来的。但可以合理地推测,应该是使用网罟猎取来的,围猎来的野兽不死也伤,难以作为牺牲驯养。战国尸佼《尸子》说:“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教人以猎。”实际也承认了伏羲之世发明了网罟。如炎帝教耕的记载一样, 教猎自然与新的生产工具联系在一起。教耕与发明耒耜相关联,教猎与发明网罟相关联。L.H.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强调,“生存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明网罟是史前人类社会“生存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效率是原先使用石块、树枝所无法相比的,大大增加了渔猎收获。

伏羲的名号本身体现着古人对发明网罟的高度评价。其名号在《庄子》书中,或写作“伏羲”(《缮性》)、或写作“伏犠”(《胠箧》)、或写作“伏戏”(《人间世》、《大宗师》、《田子方》)。《史记》书中,或写作“伏羲”(《太史公自序》)、或写作“伏犠”(《封禅书》)。之后《汉书》和纬书中写作宓羲。最后在《尚书正义·尚书序》中写作伏牺(牺是个简体字,繁体作犧)。伏羲、伏戏、宓羲、伏牺四个写法中,伏、宓二字音义皆同。《经典释文》说:宓,“本又作虙,音伏。”又说:“伏,古作虙。”羲、戏、牺三字相通字。《字诂》:“羲古字,戏今字。”《说文》:“贾侍中说此牺非古字。”《经典释文》:“牺,本又作羲,亦做戏。”由此得知,伏羲、伏戏、宓羲、伏牺在语言里本是同一个称呼,只是书写时用字不同。含义有所不同的另一个称呼是《周易·系辞》中的包牺。这个包字就是庖厨的庖字,有《垢卦·九二》爻辞“包有鱼”可证。“包有鱼”就是厨房(庖厨)里有鱼的意思。后来《水经注》等书中把包字改为庖字,写作庖牺。也有人认为庖牺与伏牺的读音本来也是相同的。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二》说:“庖字古读若浮。”“浮、宓声相近,故宓牺或作庖牺。”不知道王念孙说的对还是错, 不能肯定庖牺与伏牺两个称呼意思也完全相同。但庖牺与伏牺两个称呼的六个写法(伏羲、伏戏、宓羲、伏牺和包牺、庖牺)一致表示,伏羲的名号与渔猎相关,反映出人们推想中的伏羲时代, 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突显出来,上升到了引人注目的地位。

有一种观点认为, 采集一直是早期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随着工具的进步渔猎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即使这样,单靠渔猎仍不能经常获得生活资料,不能保证有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所以采集仍比渔猎占更重要地位。长期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积累了植物生长知识,学会了种植,发明了原始农业, 取代了采集经济。我以为对这种看法需要分析。从采集经济到原始农业是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道路, 但不是唯一的道路。还有另一条道路,是从采集经济发展到畜牧经济。一些民族和地区走了前一条道路,另一些民族和地区走了后条道路。《礼记·王制》说,西方戎人“有不粒食者”,北方狄人“有不粒食者”。中原以西以北有些地区的戎狄不吃五谷。为什么?是因为那些地区不稼不穑,没得五谷粮食可吃。他们的食物主要是什么呢,当然是渔猎获得的鱼虾或者鸟兽。《礼记》记述的时代尚且如此,伏羲时代天下四方,人类会都以采集的或者种植植物为生吗? 当然不会。笼统地说早期人类社会经济中采集比渔猎更重要,是不完全对的,低估了渔猎的重要性,降低了发明网罟的意义。

作为古帝王的三皇, 古书里有几种说法及排序。但无论哪一种说法,三皇中都有伏羲,而且多数以伏羲为三皇之首位。女娲,纬书列入三皇,其他古书不列入。关于女娲的有名故事,一个是炼石补天(见《淮南子》),另一个便是她与伏羲本为兄妹后来又结为夫妻。《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引自郑樵《通志·三皇纪》)唐李冗《独异志》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传说,将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与洪水牵合,说洪水发生时他们兄妹两人凭借葫芦得以逃生,其他人都被淹死了。洪水过后他们兄妹结成夫妻,使得人类得以传衍不绝。

汉唐画像石、画像砖和绘画里,表现伏羲、女娲交合的艺术作品,作品中两人均人面蛇身,下部为两条蛇缠绕在一起。山东嘉祥的汉代画像石、河南新野的汉代画像砖、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西魏壁画、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绘画里都有这样的作品。据介绍,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了二三十幅伏羲女娲图。这些图大多出现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 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象征夫妻和顺,至死不渝。构图基本相同:伏羲女娲上部为人身,下部为蛇尾。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布满星辰,仿佛置身在浩渺的宇宙之间。画面上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娲,女娲以左手抱住伏羲,下身均为蛇形且相缠绕。大多数的图中,伏羲左手举矩,女娲右手举规,象征着天圆地方。(见舒敏《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中国书店出版)这些文物证明伏羲、女娲婚配的传说由来古老,流传广泛。

伏羲与女娲婚配的传说的深层含义是建立婚姻制度,这一点古代学者已经指出来了。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女娲祷祠神,祈为女媒,因置婚姻。”(引自《绎史》卷三)女媒,又称高媒(高禖、皋禖)、神媒,是主婚姻之神。女娲“祈为女媒”是祈求上苍让自己为婚姻之神,安排男婚女嫁。女娲当了婚姻之神,建立了婚姻制度。唐司马贞《三皇本纪》进而摆脱故事性叙述,直截了当地说:伏羲“始制嫁娶,以俪皮(两张兽皮)为礼”。

人类初始,任何异性之间都可以发生性行为,两性关系不受任何约束,谈不上有什么婚姻制度。随着原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排除了与祖先、双亲、子孙发生性关系,只允许本氏族内同辈男女婚配,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婚配规则,即最初的婚姻制度,叫做血缘群婚制度。后来取代血缘群婚制度的是氏族外群婚制度, 是一个氏族同辈男女与他氏族同辈异性婚配,禁止本氏族内的男女通婚。血缘群婚制度和氏族外群婚制度都是群婚制度。再后来出现了对偶婚,在不同氏族同辈男女中,一对男女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主要夫妻关系, 同时还与其他异性有次要夫妻关系。从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时候,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了。用这样的现代知识来衡量, 伏羲与女娲同为风姓又是兄妹,他们结为夫妻属于血缘婚姻,他们建立的婚姻制度应该是氏族内血缘婚姻制度, 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婚姻制度。换个说法,伏羲、女娲以兄妹而为夫妻的传说,是战国秦汉间的人推测到了,人类社会最初的婚姻制度是有血缘关系的同辈男女婚配的制度。这种婚姻制度是最粗疏的,却是人类两性关系从无规则到有规则的创举。

伏羲始作八卦,最迟是战国时已有之说。《周易·系辞下》 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对于这一节文字, 东晋人韩康柏的注说:“圣人之作《易》,无大不极,无微不究。大则取象天地,细则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离,丽也。罔罟之用,必审物之所丽也。鱼丽于水,兽丽于山也。”唐代人孔颖达的疏说:“此一节明包牺法天地造作八卦,法离卦而为罔罟也。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者,言取象大也。‘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者,言取象细也。大之与细,则无所不包也。‘地之宜’者,若《周礼》五土,动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 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者,言万事云为,皆是神明之德。若不作八卦,此神明之德,闭塞幽隐。既作八卦,则而象之,是通达神明之德也。‘以类万物之情’者,若不作《易》,物情难知。今作八卦以类象万物之情,皆可见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者,用此罔罟,或陆畋以罗鸟兽,或水泽以罔鱼鳖也。‘盖取诸离’者,离,丽也。丽谓附着也。言罔罟之用,必审知鸟兽鱼鳖所附着之处。故称离卦之名,为罔罟也。案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体,今韩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案上《系》云:‘以制器者,尚其象’,则取象不取名也。韩氏乃取名不取象,于义未善矣。今既遵韩氏之学,且依此释之也。”

孔疏表示的对韩注的不同意见,涉及《易》学史上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分歧。前一派以卦象解释易卦,后一派以卦名解释易卦。孔疏虽说暂且依从韩氏之学,还是没有完全依从。经文说“取诸离”,没有说明“离”是指卦象还是指卦名。韩注解释“离”字(离卦的名称)的字义而不提离卦,表现出义理派的倾向。孔疏则用“法离卦”解释“取诸离”,隐含着象数派的立场。对经文“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孔疏解释说“既作八卦,则而象之,是通达神明之德也”,也是象数派的见解。这可以作为一个具体事例,说明文化研究中“有选择的积累”古已行之且不可避免。如果百分之百照着前人说,文化就没有发展。所以,我以为对于《周易·系辞下》的这一节经文的含义可作如下表述,虽然不是严格字字可靠,却可以作为我们自己评价伏羲“始作八卦”的出发点:古时伏羲氏治理天下,对大小远近的一切事物无不穷究。大的方面,他仰头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形象, 俯首观察地面山川河流的状况。小的方面,他又仔细观察鸟类羽毛和兽类皮毛的纹理, 以及不同地区的水土分别适宜生长什么动物植物。他穷究远近一切事物,近自本人身体的耳、目、鼻、口等等,远到天地之间的雷、风、山、泽等等,都加以研究,从中取得知识。于是他始画八卦, 将全部知识贯通, 用以通晓宇宙万物的性质,又用以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比较,进一步获知万物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吧,《离卦》的“离”字是附丽、附着的意思,要人们重视认识事物间的附丽、附着关系。懂得鱼虾附着在水中, 鸟兽附着在山林,下水打鱼上山打猎,才能够使用网罟捕捞到鱼虾,猎取到鸟兽。如果不知道鱼虾附着在水中,鸟兽附着在山林,上山扑鱼下河打猎的人,虽有网罟也得不到鱼虾鸟兽。

《周易·系辞下》对伏羲发明八卦的经过和八卦的功用的说明,是现实的而非神秘的,是人文的而非神学的。联系我们现代的知识评价,应该说伏羲发明八卦具有开创人类文明的意义。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原初状态是一片混沌, 未有天地,更未有人类。后来有了天地,天地间又出现了打雷、刮风、水、火、山、泽等等自然事物,最后形成了人类。人类形成后几百万年间无知无识,到了近几万年前才开始认识外部世界。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这种认识开始于伏羲时代。伏羲作八卦就是发明了一种认识工具, 用以认识宇宙的由来和宇宙间万事万物。认识的内容是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主体是人类自己。从运用八卦认识事物的时候起,人类有了智慧,有了文化,从蒙昧走向文明。人们用“一画开天”颂扬伏羲画卦开启文明的功绩。“一画开天”的“天”指自然,“开天”指破解自然的奥秘。而运用八卦破解自然的奥秘的是人类,“开天”也是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从伏羲发明八卦起人类有了智慧,有了文化,有了文明。(注:未知“一画开天”一语最早出于何书, 可能是从陆游诗中的“一画”演化而来。陆游诗《读易》曰:“揖逊干戈两不知,巢居穴处各熙熙。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这首诗批评文明带来灾难,与老庄道家思想一脉相承,于研究陆游颇有意趣,而与本文关系不大,随记于此。)

以发明网罟、始制婚姻和始画八卦为基本内涵的伏羲文化,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根本的、普遍的、永恒的价值。发明网罟,关乎获取食物维持生命,是为人的生存之本;始制婚姻,关乎两性结合延续后代,是为人类的长存之本;始创八卦,关乎发展智慧开启文明, 是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之本。以此,伏羲文化具有根本价值。不分人种和民族,不分国家和地域,任何人都必须依赖食物维持生命, 任何人类都必须依赖两性结合延续后代,任何人类文明社会都不能离开文明而发展。以此,伏羲文化具有普遍价值。食色,性也,文明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之别也,古今一致,未来也不会消失。以此,伏羲文化具有永恒价值。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间比至今整个人类文明社会史还要长久。就我们中国说,这个过程要有一万年左右。三皇代表这个过程中对开创中华文明有巨大贡献的人物, 而伏羲的时代最早,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之首。

猜你喜欢

伏羲女娲八卦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女娲
伏羲创八卦
伏羲画卦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