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方言本字小考

2015-03-19

关键词:集韵本字古音

高 攀

方言本字考证,历来是对汉字最初书写形式的不断求索。在各地方言中,保留有大量的方言词汇,一方面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不少俗字进入方言系统,导致原本的方言本字使用较少,从而被人相沿讹误;另一方面,在这些方言词汇中本就存在很多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字的古俚语词, 给方言工作者带来很多不便,因而,考究方言本字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由于地形的原因,方言保留较为完整,因而出现大量的方言词汇找不到本字的现象。文章主要考证重庆方言中几例本字, 运用文字、音韵知识与方言材料相结合的方法,从古籍文献出发,同时参辅其他语言材料,分析本字字义发展情况和字形间关系。

方言本字的考究,我们遵循的方法大致是:1.以今音求古音,按照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推寻和确立该字的音韵地位。2.参考古文献著述中对该字的解释,确定音义是否相符。3.运用方言口语材料或古籍文献中保留的书面材料进行例证。

当然考证方言本字,也存在更为复杂的情况,本文依照所述考证要求,对重庆方言中的多个音节做如下本字考。

一、膖[paŋ55]

古籍文献指肉腐败变质散发出的恶臭,方言用以形容一切难闻的臭味。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方言中为了强调某种性质或状态,常常在形容词前加上修饰成分,例如红说“绯红”、黑说“黢黑”、硬说“梆硬”、烂说“稀烂”等。但“膖臭”中的“膖”不同于上述诸例,从词性而言,“膖”应当看作名词,意思是“肿胀之处”;从结构而言,“膖臭”是名词和形容词结合,有如“花香、葱绿”一类词的结构。即同义词连接,固定成一个双音节复合词

[方言例句]:①你多久没洗澡身上味道˜臭。

②多久没有收拾房间,进门就是一股˜臭的味道。

《集韵·江韵》:“披江切,膖,肛肿也,或作肨。”又《五音韵集》:“丑陇切,音宠义同。”据李荣先生《切韵音系》,并且参照高本汉所构拟的切韵古音,在该书中找到“膖,反切上字为披,属滂母字,平声一等韵。”我们知道古音具有通转可能,帮、滂同属唇音, 发音部位相同, 实可转化。《字汇·肉部》:“膖,胀也。”明代李实《蜀语》提及:“蜀人物臭曰膖醜,膖音滂;醜,抽去声,在纣字韵。”《蜀语校注》:“李氏谓之‘物臭曰膖醜’,似以用‘臭’为宜,在口语中,‘膖臭’一词,至今犹存。”古籍文献中对“膖”字释义存例较少,《八相变文》云:“卧在荒郊,膖胀坏烂。”《法苑珠林》:“头皆膖胀臭处,不可近之”。从《八相变文》和《法苑珠林》中,都能够看出“膖臭”并非两个音节联缀成义不可分割的连绵词,而应是同义复合词。

同时,“肨”与“膖”属于一词多字关系,所谓“一词多字”即方言中某一个词在古籍中同时有几个字或字组与之相对应①。“肨”在《广韵·绛韵》“匹绛切,去绛,滂。肨,胀臭也。”黄侃《蕲春语》:“今四川语状物之臭曰肨臭也。”由此,方言口语材料与古书中的音韵、字义皆相合,“膖”,为重庆方言“˜[paŋ55]臭”之本字可证。

二、惷[tʂ'uŋ55]

方言中常指人睡醒后仍停留在半梦半醒、混沌无知的状态。

[方言例句]:①一大清早起床,整个人感觉都是梦梦˜˜的。

②从上车后,他就一直睡觉,睡觉的时候,时不时还梦˜的胡说。

《广韵》:“书容切,平钟书。又丑江切,丑用切。东部。”又《集韵》:“丑江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书容切,音舂,可证古音与今重庆方言相同。而“憃”《说文解字·心部》“憃,愚也,从心舂声,丑江切。”《说文》将其训解为“愚笨”则有些笼统含糊。古籍文献如《周礼·秋官·司刺》云:“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憃愚。”郑玄《周礼注》“憃愚,生而痴马矣童昏者。”又据《淮南子·道应训》,“憃乎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淮南子·氾论》:“愚夫憃妇皆能论之。”高诱注:“憃亦愚,无知之貌。”《周礼》《淮南子》所见“憃”之例证,与《说文解字》“愚也”释义相较而言更为具体,可知“憃”在古代表示“无智懵懂”之义。当然,“憃”字古籍中亦有“失意惆怅”义,如《楚辞·王逸》:“车车兀折兮马虺颓,憃怅立兮涕滂沲”,但在重庆方言中该义项没有保留,我们暂且不论。参照《蜀语》:“痴愚曰梦憃,憃音铳。”《蜀语校注》中说道:“‘梦憃’为叠韵联绵词,或作‘懜憃’、‘懵懂’。又乾隆本、丛集本均为‘惷’字,光绪本则作‘蠢’,惷、蠢两字乃异体关系。疑‘惷’为‘憃’字之误刊,形近而讹。”就重庆方言中“梦憃”一词,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中:“不堤防你后花园闲梦铳, 不分明再不惺忪,睡临侵打不起头梢重。”这里的“铳”与“憃”两字音同假借,“梦铳”即为“梦憃”,就是睡梦或半梦半醒的状态, 恰与重庆方言中的意思吻合, 可见“憃”字确为“梦˜[tʂ'uŋ55]”之本字。

三、跐[ts'i55]

方言中多指脚下滑行动作, 或脚与地面发生摩擦; 后来词义范围扩大指身体部位与自然事物摩擦的动作。

[方言例句]:①你的衣服这么脏,不要在我身上到处乱˜。

②走路的时候,不要˜起走,这样鞋子容易弄坏。

《广韵·纸韵》:“雌氏切,上纸清。又侧氏切,支部。”《集韵》:“浅氏切,并音此。蹈也。”又《集韵》、《韵会》:“蒋氏切,并音紫,行貌。”从语音方面而言,《广韵》《集韵》 所见古音声韵都与重庆方言发音相同,只是声调上略微不同,重庆方言中为阴平调,而在古韵书中为上声。古今声调的差异性,应是不同方言的音节变调所致。就字义而言,如《释名·释姿容》:“跐,弭也,足践之使弭服也。”《玉篇·卷第七》:“跐,踏也。”《广雅·释诂二》:“跐,踏也。”皆为“践踏、踩踏”之义,这与重庆方言中“脚下滑行”之义多有不符。我们考察《蜀语》:“足蹂曰跐,跐,音此平声。”“蹂”字有用手揉搓的意思,《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正是此义;而“足蹂”,则可指脚于地面摩擦,用指脚下滑行貌。再者,《红楼梦》 第三十六回写道:“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笑道:‘这里过门风倒凉快,吹一吹再走。’”另有,《三侠五义》第五十一回:“张爷心内一慌,脚下一跐,也就溜下去了。”这些散见于明清小说话本中的例证,都说明“跐”字确有“脚下滑行”之义。由此,足证“跐”字实为重庆方言[ts'i55]一音节之本字。

四、猋[piɑu55]

重庆方言中多用于形容人行走迅速, 后泛指一切行进快速的事物。

[方言例句]:①今天都没怎么见你,~到哪里去耍了。

②你还˜得快诶,一大清早就到学校学习了。

《广韵》:“甫遥切,平宵帮,宵部。”《集韵》:“卑遥切,平宵帮,宵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音标。从《集韵》:“卑遥切”可以看出中古音和重庆方言保留语音是相符的。从字义方面来说,《说文解字·犬部》云:“猋,犬走貌,从三犬。”就造字本义而言,猋字本义为“群犬奔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犬部》:“猋,引申为凡走之称”,即“急速前进,奔跑”之义,可见,“猋”字在重庆方言中所使用的应是引申义。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方言中常说“飙得快”一词,其实古“猋”通“飙”,两字因为音同而假借。“飙”,《说文解字》:“飙,扶摇风也。从风,猋声。”《说文义证》:“扶摇风也者,《初学记》 引作疾风也。”但“飙”字所具“暴风、疾风”义,实为猋字的引申义。参考《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郭璞《尔雅注》:“猋,暴风从下上。”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中说:“猋,假借为飙”,两字假借关系既明,可知“猋”字实为本字,而飙字实为假借之字。古代典籍文献中使用“猋”字表示“奔跑,急速行进”的例证也不乏:《楚辞·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王逸《楚辞章句》:“猋,去疾貌也。”《后汉书·天文志上》:“光武将兵数千人赴救昆阳,奔击二公兵,并立猋发,号呼声动天地,虎豹惊怖败振。”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遂挈师由九江踔四百里,猋入南昌。”以上列述,足证“猋”字确为重庆方言中“˜[piɑu55]得快”之本字。

五、蠚[xuo21]

方言中形容毒虫触碰或刺入皮肤的动作,类似“蛰”字。

[方言例句]:①不要去碰那树上的马蜂窝,“蜂子”(即马蜂)˜人痛得很。

②看这虫子不咬人,摸一下,你就晓得手指~起火烧一样难受。

《广韵》:“呵各切,入铎韵。又丑略切,铎部”。从《广韵》中可看出“蠚”字应为入声字,如今重庆方言中对该字古音有着完整的保留。古音、今音的完全吻合,语音方面能够说通。字义而言,重庆方言中的这一音节,常作动词使用,用指有毒昆虫触碰皮肤释放毒素的动作。《广韵》:“蠚,虫行毒”;另《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山有鸟焉, 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汉书·田儋传》记载:“蝮蠚手则斩手,蠚足则斩足”,颜师古注:“蠚,螫也”。“螫”字作动词讲,正是毒虫或者毒蛇刺入动作的意思。由此,蠚字为重庆方言[xuo21]这一音节字本字可证。

六、砯砰[p'iŋ55 p'əŋ55]

方言中常用以形容事物相互碰撞发出的嘈杂声音。

[方言例句]:①一大清早就把瓶瓶罐罐搬过来抱过去,˜˜连天的,还让不让人睡觉。

②从小长辈就告诉我们, 吃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把碗敲得~~响,说这是忌讳。

砯,《广韵》:“披冰切, 平蒸滂”; 砰,《广韵》:“普耕切,平耕滂”。从语音来看,古今语音相符。从字义上讲,重庆方言中[p'iŋ55p'əŋ55]一词用以形容事物相击打发出的嘈杂声音。古籍中,“砯砰”作为象声词。形容因辗压、摩擦、撞击等造成的声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孟郊的《城南联句》:“驰门填偪仄,竞墅辗砯砰”。单独说“砯”字,形容水激岩石声,《文选·郭璞〈江赋〉》:“砯岩鼓作”, 李善注:“砯,水激岩之声也”。“砰”字,多用以形容狂风暴雨、疾雷、流水及器物坠落、碰撞、爆裂等巨大声响,如《列子·汤问》:“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总之,不论从《文选》《列子》还是《蜀语校注》,砯砰应是连文,用以形容事物相击之声,而今重庆方言中这样的用法仍在继续使用。

上述本字考例,采用音义相合的考证方法,参照古籍文献中的例证, 同时辅以重庆方言语音材料,充分论证方言个例之本字。诚然,本字考证工作较为复杂,所遇问题也较烦琐。部分本字考释并不能完全契合古代音韵;字义而言,重庆方言中有的本字使用的并非本义而是引申义, 也为本字考查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回归文章,论述如有欠妥之处,还冀方家指正。

注释:

① 彭逢澍《方言本字考例》论述“一词多字”和“一字多词”两种方言现象,并在文中详加例证。

[1] 郭锡良.古今音对照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翟时雨.汉语方言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李实.蜀语[M].成都:巴蜀书社,1990:6.

[4] 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 顾野王.大宋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

[7] 彭逢澍.方言本字考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1):114-117.

[8] 钟维克.重庆方言音系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5(6):118-123.

猜你喜欢

集韵本字古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