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现代性

2015-03-19谢晓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133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波德莱尔都市现代性

谢晓(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论《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现代性

谢晓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波德莱尔被认为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本文试从其代表作《恶之花》中《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这首诗,从男主人公“我”这个“浪荡子”诗人形象体现的现代性进行解读,以期对波德莱尔身体力行的“现代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波德莱尔;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现代性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以诗集 《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留名后世。波德莱尔之所以被称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鼻祖,是由于他给近代西方诗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本文以《恶之花》诗集中《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一诗为例,对诗中男主人公“我”这位游荡在19世纪的巴黎的诗人形象进行解读,以期对波德莱尔所提倡和践行的“现代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这首诗中,男主人公“我”隐藏在诗句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描写女主人公的过程中,这一形象得以显现,并在读者读完全诗后,“我”的形象从诗中走出。《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全诗如下: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波德莱尔(钱春绮译)

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

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

瘦长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

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逝的丽人,

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

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

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1]

笔者试从诗中男主人公“我”这个“浪荡子”作为现代都市的震惊体验者、大都市精神生活的窥视者、审美现代性的实践者三个方面对波德莱尔身体力行的“现代性”进行解读。

1 现代都市的震惊体验者

波德莱尔是一位城市诗人,或者可称为巴黎的诗人。他把现代都市引入诗歌,描写巴黎的风光和生活在城市人们的生活。独自漫步闲逛的诗人邂逅陌生、迷人、优雅、严峻,穿戴“饰着花边的裙裳”的巴黎都市女子,这是完美而典型的都市实践,这错失的邂逅是一种城市经历,是在现代大都市生活里独有的经历。

诗歌首句便是“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都市嘈杂、忙碌、熙攘的背景呈现眼前,而“震耳欲聋”四个字更加重一种压迫感:生存于都市的现代人在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包围和“狂轰滥炸”之下所遭受的现代性压抑跃然纸上。

诗中,“交臂而过的妇女”实际上隐喻着现代都市和都市中人群的“美”与“谜”。“她宛如雕像的小腿”和她那“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一样”的眼神,让诗人狂热颤栗,“像狂妄者浑身颤动”。“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由“惊颤”到“黑夜”,这便是现代都市生活最真切的体验和经历:在诗人笔下,“我”与“她”并没有相互交流,更谈不上彼此理解,虽有渴慕,却不能产生爱情。这种缺乏交流、瞬间闪现的意义,难以给人慰藉。擦肩而过的现代都市人,只在目光相遇的一刹那得到一种电击般的愉悦,随后一切成空。这样的“美”,其初现便是永诀。它的无法抗拒的瞬时性,带给人的与其说是欢悦,倒不如说是惆怅。

尽管诗人一直在强调那偶然邂逅的女子的优雅与哀婉,但是整首诗所要表现的却不尽是优雅与哀婉,而是诗人最具特色的惊颤之感,感受漫步于人群所带来的“惊颤体验”:不断遭际新的东西,又不断做出快速反应[2]。本雅明曾精彩论述道,“不是把人群当作一种对立的、敌对的因素来体验,正是人群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迷人的形象。都市诗人的欢乐在于那种爱情——不是 ‘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而是‘最后一瞥之恋’(love at last sight)。这是一种再也不会重逢的别离,这种别离就发生在这首诗中出现着迷的一瞬间。因此,这首十四行诗提供的是一种惊颤形象,一种具有灾难性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反映了诗人感受的实质。使身体在惊颤中缩紧的——像一个精神病人一样缩紧 (crispecomme un extravagant)——并不是那种每一根神经都触到了爱欲的精神快乐,而更是那种性冲动。”[2]这种独具现代性的“惊颤体验”和诗意的契合正是全诗的题旨所在。

2 都市精神生活的窥视者

在波德莱尔诗作中,巴黎第一次成为抒情诗的题材。他的诗不是家乡颂歌,而是这位寓言者凝视巴黎的目光,一位异化者的目光。那是休闲逛街者的凝视,这些人给正在到来的大城市中那种令人生厌的生活方式洒上一抹抚慰的光彩[2]。波德莱尔置身巴黎这座19世纪的都市,拥挤的城市充满梦幻,现代生活的瞬息万变令他惊奇。他乐此不疲地在人群中闲逛、发现那些惊鸿一瞥式的奇景与艳光。

诗中的“我”这个形象,首先是以一个观者的身份出现的,作为人群中的人(Man of the crowd),他闲适地穿梭于工业化的都市街头,不断地走进人群,去体验、去历险。在“我”漫无边际的窥视下,都市成了风景,巴黎也成为抒情诗的主题[2]。

作为人群中的人,“我”对待城市的态度是矛盾的。正如董洪川在《技术化语境与审美的现代转型——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发生的现代性阐释》中阐释的那样:“艺术家们对于城市始终心怀一种矛盾性态度。一方面,城市的活力、变化、自由以及多样性和流动性对他们来说充满诱惑;另一方面,城市的不确定性、变化性、陌生感又让他们感到困惑、孤寂与无奈。到了现代主义时期,由于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系统的进一步强化,个人受到了空前的挤压,城市的负面效应更加凸显出来。因而,城市更多地成为艺术家们批判的对象。”[3]所以,对于人群,他们不是一种融入,而是疏离。他们身处于人群之中,但又将自己疏离于人群之外;他们处于人群的中心却又远离人群。诗中的“我”只因那丽人电光火石的惊鸿一瞥,便“像狂妄者浑身颤动,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诗人内心爆发出一种“如获重生”的狂喜,让诗人内心产生巨大的“颤动”。从中不难看出,“我”只是在人群中寻求一种“惊颤”体验,以富有现代意味的观看方式——移动的凝视,将视线集中在这些流动的,都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般事物上,敏锐地抓住这些事物短暂的特质,又能从稍纵即逝的瞬间中衍生出永恒。都市生活最深刻的一种体验莫过于这种陌生人的擦肩而过,它的典型特质就在于它的稍纵即逝、隐而不显的短暂性。

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一文中,齐美尔写道:“都会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人是一种能够有所辨别的生物。瞬间印象和持续印象之间的差异性会刺激他的心理。”[4]这是大都市所创造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瞬间印象对人的持续作用,使时代都市人同城镇和乡村的人们迥然不同,后者置身于一种稳定、惯常和缓慢的节奏中,而前者则生活在纵横交错的街道,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和形态多样中,快速转换的影像,一瞥之中捕获的鲜明差异以及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5]。

浪荡子就是在这些反复无常、变动不安的都市生活中捕捉风景,窥视人群的人。本雅明说,人群中这位热情的观察者,像是不自愿的侦探,或者速写画家,记下一闪而过的“灵光”(Aura),把他们固定成永久。浪荡子“享受着既保持个性又充当他认为最合适的另外一个人的特权。他像借尸还魂般随时进入另一个角色。对他个人来说,一切都是敞开的;如果某些地方对他关闭,那是因为在他看来,那些地方是不值得审视的。”[6]在这种关闭和敞开的过程中,人群成为浪荡子隐蔽的意象,“他人”在注视的目光之外,成为一个个可代入、可置换的符号。

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很少能够找到对“大众”的描述。相反,倒是富于象征意味的个体在按照诗人的主观理解而被夸张扭曲后形成诗歌里的一个个意象,比如本首诗中,作为捕捉不到的爱的表现的“交臂而过的妇女”。面对人群,波德莱尔反而退避回到自己的内心,“窥视”成为一个指向内在世界、而非外部秩序的行为。

在此意义上,诗人完成了一次自我意识的强化,这种逆世而行的对抗建构了一个隐遁于人群,又把自己于人群中抽离出来的特立独行者的形象。

3 审美现代性的实践者

艾伦·斯温伍德在《现代性与文化》中说道:“现代性来源于城市生活。”[7]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是在19世纪法国的都城巴黎中找到的。浪荡子、巴黎拱廊街、街头雕塑、商品展览馆等共同构成了19世纪巴黎的现代性群体意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偶然、新奇、震惊、转瞬即逝、断裂不连续的现代性体验。

本文的“现代性”特指在19世纪上半叶作为一种审美概念的现代性。19世纪的波德莱尔从美学的角度明确提出“现代性”的问题,他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曾对“现代性”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8]他的现代性概念的核心就在于“现时的新异性”[8],这里突出了现代性短暂、易逝、偶然的特征。

本诗中的核心形象——那位行走在巴黎街头的陌生、迷人、优雅、带着面纱的丽人,被都市喧嚣沸腾的人群神秘地、无声地带进“我”的视野。震耳欲聋的大都市的喧嚷、人群在车水马龙中穿行的惊颤体验,“我”对瞬间进入眼帘的美的形象的震惊,所有这些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感官刺激,迫使“我”做出即时即刻的反应。当那一瞥“突然使我如获重生”,“我”作为男性的情感欲望被激起的刹那,那妇人已经湮没在人群中。“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去了!远了!太迟了!”正是一句“永远不可能”构筑了全诗的高潮,情感也达到顶峰。那“交臂而过的妇女”成为都市人群转瞬即逝的经典意象,而那“最后一瞥之恋”也被视为现代情感视觉体验短暂性的典型。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到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转变:“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的美学,前者是基于对不变的、超验的美的理想的信念,后者的核心价值是变化和新奇。”[9]无疑,波德莱尔是这一转变的先锋。他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的标志性形象——现代都市表现出他独有的警惕、反思和矛盾心理。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心灵的今昔碰撞和感性的刹那永恒用诗歌表现出来,可以说,波德莱尔是第一个从现代意义上对审美现代性和城市经验进行叙述的学者。

正是在如此飞速、喧嚣、重压之中的都市浪荡子——“我”于瞬间中钟情于这位交臂而过的带着哀伤的女子,然而,“现代都市生活的特性就是片断、短暂、新奇和变幻”。在波德莱尔这里,他所表现的不再是人们过去所熟悉的田园牧歌式的家园,而是一个完全陌生、纷乱复杂的都市拱廊街头,是一个现代意义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大都市。

在这种意义上,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是属于现代派的,传统的审美“经验”已经死亡,当下的经验只能以破碎、回忆的方式表达出来。

总之,《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作为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经典之作,诗中的“浪荡子”形象与波德莱尔所推崇和践行的“现代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波德莱尔穿梭在19世纪巴黎的拱廊街头,他在与人群的擦肩而过的惊颤体验中,捕捉现代都市生活的细节与灵动,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歌意境,把稍纵即逝的情感体验与现实世界契合,使现代人获得启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1]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M].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65.

[2]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3,180.

[3]董洪川.技术化语境与审美的现代转型—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发生的现代性阐释.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4]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6

[5]陶东风.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

[6]苏文健.本雅明的“灵韵”:在视觉文化的对照下[J].东方论坛,2013(1).

[7]艾伦·斯温伍德:现代性与文化[A].周宪.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8.

[8]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4.

[9]MateiCalinescu.Five Faces of Modernity[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7:2.

责任编辑 闫桂萍

The Modernity of“To A Women Who Is Brushing past Him”

XIE X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terature i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Baudelair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pioneer of French symbolism poetry,and the most famous modern poet in France in nineteenth century.This paper tries to interpret the modernity of the hero“I”or “Dandy”in the poem“To A Women who Is Brushing past Him”,from his representative work“Flowers of Evil”,in order to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Modernity”set an example by himself.

Baudelaire;“To A Women Who Is Brushing past Him”;modernity

I106

A

1674-5787(2015)01-0080-04

10.13887/j.cnki.jccee.2015(1).23

2014-11-22

谢晓(1986—),女,河南平舆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波德莱尔都市现代性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波德莱尔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南方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