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对话
2015-03-19王小红
王小红
(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常州 213164)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对话
王小红
(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教学具有民主性与平等性、互动性与交往性、体验性与过程性、创造性与生成性、情感性与人文性五个方面的精神与原则。应从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媒体、学生与生活对话等六个方面明确优化对话教学流程,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中职; 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
0引言
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阅读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2]。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作者、编者间心灵的对话过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对话,需要运用对话的教学形式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1对话教学的精神与原则
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新课程下的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而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则。
1)民主性与平等性。教学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3],这是一种平等的“我——你”关系。
2)互动性与交往性。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对话教学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3)体验性与过程性。对话教学激发学生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注重学生体悟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则忽视体验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教学模式排斥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而这样的教学也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4)创造性与生成性。对话教学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不仅给学生以新的启迪,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钟启泉先生曾说过,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4]。所以,对话教学最大程度上能够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5)情感性与人文性。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1]。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学,使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阅读在师生和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和开放。
2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
1)教师与文本对话,抓住契机。教师与文本对话就是课前教师钻研教材,把文本读懂读透。国家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苏教版)主编张庆曾说过,语文教材的任务就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5]。学生作为对话者一般比较稚嫩、肤浅,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因此,如果没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不会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不会有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先将文本读懂读透,悟出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文本留给读者的空白点,找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懂得如何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如在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李清照再嫁之谜》[6]教学中,笔者先根据自己已知的历史知识给学生提出问题:我认为李清照确曾再嫁,你们持什么观点?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并让支持“再嫁”和否定“再嫁”的学生自然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辩论中学生非常活跃,有的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李清照相关材料来证明自己观点,还有的细读教材后面课文欧阳子《李清照并未改嫁》和刘群《李清照确曾再嫁》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与教师对话的欲望也更强烈。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能吃透教材,或对自己的对话对象没有深入地了解,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引导。又如教学《梦和泪》[6]时,笔者提出:梦和泪有什么关系呢,爱做美梦的冰心先生为什么会豪恸大哭呢?教师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看见了冰心的赤子之心而被深深地感动。学生是否也能像教师这样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呢?通过教师事先与文本的对话,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愿意读、乐意读、用心读,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由此可见,教师与文本对话后,再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2)学生与文本对话,强化感知。学生与文本对话指的是学生对教科书、辅读教材以及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等的阅读理解。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外,更重要的应从培养精读开始,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善于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精髓,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让书真正活起来。如在《荷花淀》[6]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嫂等年轻媳妇们的性格时,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她们的语言,并让学生用“实话实说”的方式“译出”荷花淀的年轻媳妇们划船寻夫过程中令人忍俊不禁的妙语,使白洋淀青年女子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实话实说”是当今学生熟悉、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因为采用了生活化的轻松的交流形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语言有个性”的知识点,而且也学会如何去把握“言外之义”的方法。这样学生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与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即“活人把死书读活了”。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进行深入地对话,应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并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读后留下深深的思考。如教学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记念刘和珍君》第四段时[7],笔者先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阅读课文后提问:你觉得刘和珍为什么会反抗校长?如果你是刘和珍你会这么做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感知文中人物的心境和思想感情,最后得出刘和珍是因为爱校爱国才这么做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敬佩以及对段祺瑞政府的憎恨,使学生在强烈的情绪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深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主动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对话。
3)学生与学生对话,互相启发。学生与学生对话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一对一的交流、一对多的交流和多对多的交流等对话模式。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交流,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因此,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话。在具体操作时,首先要掌握好学生对话的时机。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当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进行交流与对话,如孔子所言在“愤”、“悱”之际开展讨论最好。如《万里长城》[6]教学中得知,修筑长城要采制许多砖头和条石,教师可提出质疑:古代的劳动人民是怎样把这些砖头和条石运上去的?并让学生一起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踊跃发言,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想出很多连教师也没料到的办法,尽管有些方法并不可取,但学生那种敢想善思的精神境界已超出了交流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安排对话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既可以独立思考、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如教学中职语文教材第三册《赤壁之战》[8]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展开联想的论题。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过程、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的探讨。第三,教师在学生对话时,要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教师应密切关注和掌握学生对话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引导点拨,让学生思维更灵活、更敏捷,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如中职语文教材第三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8]一课中针对“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设问: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有什么含义?你从中感受到什么?通过学生对话,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有过许多敌人,但没有一个是因个人恩怨而结成敌人的,从而感受到马克思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4)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对话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内外围绕有关语文课程的话题而展开的交流。交际学原理认为,要有良好的对话氛围必须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必须具备共同期待的对话话题,确立明白的对话指向。因此,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而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如教学《游褒禅山记》[8]一课时,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旨时,有学生提出,王安石游褒禅山半途而废,而该游记却成为千古佳文,这是否是因为他名气大的缘故才流传至今的呢?如果今天学生写这样的作文,可能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认为是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了。面对学生的发言,笔者及时加以引导,指出王安石这篇游记重在观感,特别是王安石那种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是值得人们赞颂的。《游褒禅山记》不仅是游山观景的一般感受,而且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提炼,表达了王安石不避艰险、不畏讥讽而有所作为的襟抱,这对于人们探究性的学习是很有启发的。至于学生提到自己写这样的作文是否会受批评,这不能一概论之,还是要看其立意的好坏。这样的交流与对话,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语文素质。其实,这个对话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感悟、相互欣赏“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石钟山记》[6]一课时,曾经有一个学生对课文提出疑问,认为从有关资料查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面对这一提问,笔者立刻赞扬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以及能够用相关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做法,同时也进一步向学生说明编者选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赞扬苏轼不囿于旧说,通过实地考察,从而得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结论。这样的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并体会到苏轼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大胆探索、注重实践的精神。
5)学生与媒体的对话,丰富自我。随着电脑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语文学习中学生与多媒体间的对话日益广泛。这种对话除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外,还需要学生学会熟练搜集、选择、下载与课文学习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教材的背景资料以及其它相关资料等,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引导、指点学生从中吸取文化的营养,实现情感和资源的共享,与朋友进行健康话题的对话交流。如在《赤壁之战》一课教学结束时,笔者以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为背景音乐,出现一系列赤壁之战中三国英雄的镜头,最后出现王炎《题徐参议赤壁图》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诗,师生共同朗读。这样既整合了学习内容,又让学生在拓展性阅读中丰富了文本与自我,实现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又如在教学《阿Q正传》[7]时,笔者分析完课文节选部分后交给学生一些相关网址,让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第二天再上课时,学生们高兴地交流起很多有关对阿Q的评析,还有学生找到《阿Q正传》的小说,在班上认真地研究和讨论起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也增加了许多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性认识。
6)学生与生活对话,锻炼能力。学生与生活对话就是学生在已有的生活表象中发掘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灵感来自生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来自他们所接触的五彩世界。因此,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归生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与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与对话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如教学《项链》[6]时可让学生编写剧本,把教材拍成“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五个短剧。可以先
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试着编写,然后再让学生自读、揣摩、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全神贯注,一句句地去品味、咀嚼,使学生的生命活动与心灵活动和教材相互碰撞,使学生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相互融合,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的对话,学生不但容易掌握有关知识,而且本来较乏味的文字叙述也能变得更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3结束语
在中职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并不完全割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进行,螺旋上升。在这种“对话”模式下,学习的渠道将被拓宽,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更自主、更主动,也更充满了与“你”对话的渴望与探求。学生在与教师平等、自由的对话中,不断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同时,师生之间也通过情感的交流、精神的融通、境界的提升,从而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更加完善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67.
[2]刘玉春.体验:在对话教学中的多维表现[J].语文教学通讯,2004(5):34-35.
[3]王机.语言:师生心灵之约[J].教育研究,2002(2):41-42.
[4]陈爱平.从文本阅读走向阅读生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15-16.
[5]周成福.表现性语言对语文教学的意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7):35-36.
[6]杨九俊.语文第二册[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5-16,23-28,51-57,40-43,91-92,107-118.
[7]杨九俊.语文第一册[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1-28,101-119.
[8]杨九俊.语文第三册[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78-81,32-36,65-66.
Dialogue Teaching in Chinese Reading Clas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WANG Xiao-hong
(Wuj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Reading teaching means the dialogue amo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texts. Dialogue teaching has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experiencing and process, innovation and generation, emotion and humanity. 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dialogue teaching process from six aspects, namely teachers and texts, students and texts, students and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and media, students and life dialogue, so as to develop students' Chinese ability.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
中图分类号:H 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5)01-0065-04
作者简介:王小红(1974-),女,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收稿日期:201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