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食品微生物学实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2015-03-1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实训教学兴趣

李 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重庆 400067)

在食品微生物学实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李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重庆 400067)

摘要: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实验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围绕知识的连接点设计实验,实训教学中纳入综合性强的实验,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屡遭失败,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提供课外练习机会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等方面介绍了在食品微生物学实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实训教学;兴趣

作者简介:李宏(1963-),女,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及实验教学和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3-0145-04

食品微生物学是高职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与人类的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关系十分密切。然而由于微生物形态微小,多数不能肉眼观察的特点导致微生物学的理论抽象、难记、难学。食品微生物学实训实验是对理论原理的验证或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提高该课程实训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习兴趣表现为对某一学科、某类书籍、某种活动的特殊喜爱,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内因,是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1]。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过:追求学生优异成绩不仅与教什么有关系,并且还与教师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2]。同样,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不仅学习内容,而且教学方法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怎么调动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学实训操作技能及其原理的积极性,从而掌握操作技能及有关理论,是任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补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形态微小,多数肉眼不可见,理论课堂上学习的有关其形态结构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实验亲眼所见后才能理解、掌握。如果用于实验观察的材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甚紧密,学生会感到所观察的材料离他们生活遥远,很容易遗忘观察到的结果,学习兴趣不大。相反,如果选用的实验材料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激发作用会更强,因为悬念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挂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1]。例如,对于细菌形态观察的实验,许多实验教材都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菌种材料,原因是这两类菌分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菌。但由于只有在这两类菌引起感染时,人们才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联想到这两类菌。而酸奶是许多学生喜欢并经常食用的食品,如果增加从酸奶中分离的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这几类菌种材料,并告知学生这三类菌都是从酸奶中分离得到,形态未知,需要他们观察探究其形态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仔细地进行每一步操作,迫切想知道经常食用的酸奶中究竟含有什么形态的细菌。当在显微镜下终于观察到形态时,异常兴奋,争相用手机拍照,记录不同乳酸菌的形态,并与同时观察的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比较。观察结束后,教师引导下的小结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且学生在实验后每次饮用酸奶的过程中还会回想起酸奶中这几类菌的形态,从而牢记乳酸菌及细菌形态的知识。

此外,因为嗜热链球菌的形态比金黄色葡萄球菌大,且呈椭球形;保加利亚乳杆菌呈细长形,也比大肠杆菌大,杆状形态更典型;双歧杆菌为不规则的杆菌,补充这三类菌还有助于学生对细菌形态知识的全面理解。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容易的知识,不会用心思考,但是对于尚不知晓的问题或难点,会用心去思考[1]。因此设计问题或难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他们急于探究。例如,酒酿是微生物加工生产的食品,深受人们喜欢并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实验教学中选用酒酿为食品材料,可以让学生学习从酒酿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学习从样品稀释、培养基选择、无菌操作、接种以及微生物培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怎么设计教学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却是教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列出详细的实验用品清单和实验步骤,学生依瓢画葫芦地操作,学生完全被动,没有积极探究过程,学习效果常难提高。

但是,如果教师按照以下方法设计实验,效果就明显不同。在真菌(酵母菌、霉菌等)理论课刚结束或有关实验课即将开始时,将准备好的酒酿,用一次性纸杯及小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品尝酿制好的酒酿。随后提出问题,“酒酿是微生物酿制食品,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微生物制成的吗? 利用学习过的技能怎么才能检测到其中的微生物并对其种类进行鉴定?” 随即向学生布置下次实验探究项目:“酒酿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需要哪些培养基和器材? 需要先做哪些准备?步骤有哪些?为什么?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并拟定一个分离、纯化、鉴定的实验方案吗?”规定下次实验前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拟定好实验方案,实验时按照方案操作。对酒酿的品尝以及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课余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原理、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器皿、具体操作步骤等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实验并评价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直至开展实验。

同样,酸奶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也可用类似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拟写探究步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探究的方法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显著区别。前者是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学生自己需要设计实验来寻求结果,而后者是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就告知了学生实验的结果,学生实验的过程仅仅是一个验证结果的过程;另外,前者是学生需要去复习、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设计实验,由于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会主动去回顾旧知、学习新知,这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思考和整合,促进前后知识、技能有机联系,而传统方法是在教材中列出了要用到的旧知识、技能,并将其编排到按部就班的操作步骤中,学生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操作即可获得验证结果,很少主动地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无疑,带着问题的探究会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围绕知识间的连接点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物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认真地找到各实验现象、事实(即结果)之间的交接点,就能引导学生找出深藏在这些现象、结果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例如,在酒酿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实验后,学生分离到了霉菌、酵母菌,这样的结果自然让学生知道是霉菌和酵母菌将米发酵成为酒酿。但是霉菌和酵母菌怎么将米转化成为酒酿? 单独的霉菌或单独的酵母菌能否将米转化成为酒酿? 酿制酒酿的原理(奥秘)是什么? 这是学生未知的事情。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在分离到霉菌、酵母菌后,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用分离到的霉菌、酵母菌制作酒酿,至于用两类菌制作酒酿的原理,也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亲自探索,常常很快忘记其中的奥秘。但是如果教师不仅仅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将酵母菌与霉菌进行混合发酵,而是同时设计了分别用霉菌、酵母菌单独发酵的实验,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经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品尝到单独用霉菌酿制的“酒酿”只有甜味,单独用酵母菌制作的”酒酿”几乎没有味道,而用霉菌、酵母菌混合菌种制作的酒酿既有酒味又有甜味时,学生会对这样的结果产生更大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解释出现上述结果的原理是霉菌分泌的淀粉酶只能将米中的淀粉转化成糖,酵母菌再将糖转化为乙醇,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学生才会深刻理解结果,这样的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达不到的。因此围绕知识之间的交接点,巧妙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

四、设计综合性强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技术及方法的综合利用,以解决一个探究目标的教学实验,其在拓宽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能替代的优势[4]。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多数注重基本技能的学习,对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重视程度不够。相反,如果在基本实验方法、技术及其原理学习结束后,开设综合性强的实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灵活应用所学原理、方法及技术的能力。例如,前面谈到的将酒酿微生物的分离及酒酿的制作结合,就是一个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实验,涉及到了微生物菌种分离以及发酵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灵活应用。

再如,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豆腐乳的制作、食用菌(如灵芝、木耳、平菇)的栽培,都涉及到了培养基、培养料配制、微生物菌种的分离、无菌操作技术、发酵或栽培技术、方法及原理,也是很好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在这些实验项目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并且实实在在地看到技术应用带来的成果,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己栽培的灵芝、木耳、平菇时,兴致勃勃地端着自己的成果留影,当他们看到自己发酵制成的豆腐乳时,争相品尝。

五、注重过程性指导,避免学生屡次失败,激发学生兴趣

如前所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在中学都没有做过微生物学实验,所以缺乏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更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在实验操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而这些困难和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验的成败。一次、两次失败会激发学生思考失败的原因,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学生多次失败仍不能克服困难,必然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此时教师应进行指导。虽然实验课是小班行课,一个班通常只有20几个学生同时进行实验,但教师要同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不同的问题和障碍,显然有困难。此时,可请高年级已经修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并且常与教师做微生物学科研,具有相对丰富经验的学生作助手,与实验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可能多次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例如,笔者在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特别留意并培养那些对微生物学感兴趣,有悟性,善于融会贯通,动手操作能力强,课余又愿意投入时间经常性地参与教师实验或科研的学生,在给低年级学生上实验课时就让这样的学生做小助手,协助教师帮助实验的学生消除多次遇到的困难。当然,高年级学生是协助指导,只是辅助工作,是在教师不能同时指导多个学生时起辅助作用,并且在学生遇到高年级学生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只有避免学生屡遭失败,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只有避免学生屡遭失败,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都有浓厚兴趣。

六、实时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兴趣

除了避免学生屡遭失败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成功感,因为成功感是学生对学习保持经常性兴趣的源泉,兴趣是以成功为支柱的。没有成功,没有战胜困难的欢快感受,便没有兴趣,没有个性的发展,没有教学,没有知识。如果不能使学生因为成功而感到自豪,那么无论采用什么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5]。如果学生没有成功,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什么目标都达不到,就不会有兴趣,成功与兴趣相互促进[6]。所以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要让学生有成功的感受。哪怕是克服操作困难的小成功,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的改进,教师都要以赞赏的态度加以肯定。这样的肯定会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激起他们克服困难、跨越阻碍的信心。例如,当学生欣喜地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观察到的乳酸菌的形态及革兰氏染色的结果时,在他们观察到放线菌的菌丝、孢子结构时,在他们观察到霉菌的孢子穗、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时,在他们品尝自己制作的酒酿、酸奶或豆腐乳时,在他们兴致盎然地用手机对观察到的结果拍照时……及时地赞赏他们的成绩,表扬他们操作的准确性、认真精神。此外,在一个阶段的实验结束后,收集学生自己照的照片,统一向所有的学生展示这些结果,优异的实验结果就像一个”作品集”一样,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认真工作的成就感,从而会激发学生轻松地进行后续实验,对后续实验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七、提供课外练习机会,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取得满意结果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时候,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深入探究、深入学习的愿望,此时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愿望,鼓励学生,提供条件并进行指导,让学生经过主动练习或主动深入学习以获得更多的成功,形成持久的兴趣。因此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在课余到实验室练习或深入学习的要求,应该积极支持,并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学习。例如: 在笔者的教学中,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各个实验后,有学生提出希望到实验室再次练习显微镜油镜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在学习食用菌菌种分离方法后,由于操作不够熟练,提出再到实验室练习,还有的学生希望到实验室练习无菌接种技术,也有的学生提出想练习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技术等。面对学生的学习愿望,应根据学生的要求分别开放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实际教学证明,学生对自己再次练习获取的进步常常会非常欣喜,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说:“我终于比较熟练了”,“我现在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学生不断获得的成功会强化其学习兴趣,所以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满足其学习愿望,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

八、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食品微生物学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思考,仔细设计实验,采用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变海绵式的被动吸收为兴致勃勃的积极探究,变零散知识、技能的机械记忆为前后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变所学知识、技能的机械照搬为根据情况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灵活应用。同时,只有耐心呵护学生被激发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兴趣,从而树立学生主动探究的信心和培养其主动学习的精神,增强学习食品微生物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9.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80.

[3]В.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第2版.修订版.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6-58.

[4]赵立青,李登文,张金红,等.多渠道建立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增强学生科研能力[J].生命的化学,2014,34(1):61-65.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65-71.

[6]孟四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62-84.

[责任编辑王南山]

猜你喜欢

实训教学兴趣
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环境监测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商品学课程实训教学探讨
分析任务式教学在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改革研究